苦心造孤诣 寂寥抱冬心

2022-06-13 05:12闫齐麟
书画世界 2022年3期
关键词:金农书法影响

闫齐麟

内容提要:清代隶书创作,名家辈出,人才济济,是汉之后的又一高峰,而金农创意标新,成了清隶的标志。金农工于书法诗文,墨法独到,书风苍劲野逸,位居“扬州八怪”之首。在“万马齐喑”的清代前期书坛,金农等一批文人书画家,以自己与众不同的艺术实践兴起学习隶书之风。本文通过对其生平交游、自创“漆书”、书学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揭示其书法艺术在当下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金农;影响;书法;漆书

金农,生于清朝康熙二十六年(1687),卒于清朝乾隆二十八年(1763),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金农博学多识,喜好碑刻之作,善行草、篆隶,尤精隶书。其自创“漆书”,结体严谨工整,书风雄浑古拙。由于早年仕途不顺,对功名逐渐心灰意冷,于是他转攻书画、诗歌等。梁启超认为不同的地理环境、天然景物,会影响一个朝代的审美风貌和人们的审美情趣[1]。而金农由于知识渊博,具备很好的个人修养,使其成为“扬州八怪”之首,影响了清初书坛风气。

一、金农书法风格特征浅究

金农书法的创新性、自由性与多样性在书法史上独树一帜,让人大为赞赏。清代书坛无疑受金农影响颇多,其每个时期的创作风格也很明显,这在书坛上也较为罕见。目前,研究金农的学者根据其创作年代,考证了金农作品出现的时间节点。一为早期,从青年时代至50岁前,金农行草与隶书成熟于这一时期。二为中期从其50岁至70岁。漆书、写经体楷书皆成熟于此时期,这三种书体皆为旷古未有之创作,是金农书法变革的高潮期。三为晚期。金农自称70岁以后始创“渴笔八分”,自认为前无古人。下面,笔者将从金农书法创作的早期、中期、晚期来分析其书法的风格特征和书学思想。

(一)金农早期书法

近代学者马衡曾言:“以金石别列一门,侪于二十略之列。而后金石学一科,始成为专门一学,卓然独立。”[2]金农所生活的时期金石学大盛于世,书坛也皆好碑版。马宗霍云:“雍正、乾隆间,文字之狱甚严,通人学士,含毫结舌,无所摅其志意,因究心于考古。小学既昌,谈者群借金石以为证经订史之具,金石之出土日多,摹拓之流传亦日广,初所资以考古者,后遂资以学书,故碑学之兴,又金石学有以成之也。”[3]由此可见,此时书法正值碑刻复兴、帖学衰落之际,帖学在书坛的统治地位被打破。金农研习书法的途径主要来源于汉碑,正如秦祖永所说:“冬心翁朴古奇逸之趣,纯从汉魏金石中来。”[4]其书法受金石碑刻影响,行书风格也一变“二王”一脉的飘逸秀美为雄浑质朴。金农早期的隶书结体工整,俊美圆润,用笔以圆为主,略带方笔,结体方中带扁,宽博坚实,波磔分明,起收笔处十分严谨,纸本《王彪之〈井赋〉》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笔法“倒薤”收笔处如尖锋一样,笔尖就像垂下来的葱叶一样,也叫“立针”。这种书写方式广泛见于金农的隶书和行草书,已成为其最突出的书写特征。

(二)金农中期书法

金农学习汉碑,但不局限以往的东西,而勇于创新。金农书法线条之“势”,表现性极其丰富,蕴含自然之力。“书法线条的这种迹化、‘纯化或者说抽象,就是‘囊括万殊,裁成一相。书法所裁之书象,就是书法家对万化流行的过滤和扣留。”[5]除此之外金农更追求木版雕刻的“雕版之味”,书风给人一种雄浑质朴、自然率真之意。隶书《水乐洞诗》横披,1745年作,纵67.5厘米,横87厘米,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金农书法达到巅峰也正在他自创“漆书”成熟之际,笔触为正方,边缘锐利,使用水平笔刷进行扫掠,竖画瘦长,点画似楷似隶,乌黑光亮。金农的隶书像《临华山庙碑》[6]87、《王融册》[6]71、《传记隶书册》[6]84在用笔上保持统一的水平和垂直度,粗细均匀,改变了过去横粗竖细的写法;结字方中带圆,非常整齐;墨色追求统一,整体气氛平淡,看似追求单调,但极富艺术感。

(三)金农晚期书法

张仲谋曾在《清代文化与浙派诗》书中说:“金农对世俗的软媚、萎靡、庸俗、无个性等世相的蔑视、反叛与抗争意识。”[7]他更深层次地分析了金农诗歌风格的形成原因,然而从侧面也反映出金农的生活经历,使其书法的审美取向也变得“离经叛道”。包世臣云:“书道妙在性情。”[8]667加之金农对书法有灵性,激进的感觉便自然而然地显现了出来。也正是这种反叛的性情使得金农在晚年的书法创作审美上更上一层楼。

金农在自创的“漆书”基础上加以创新,创出了“渴笔八分”的用笔之法。金农晚年时期,十分喜爱飞白之书,曾作《合阳褚峻飞白歌》[9]来表达自己对这一书体的满意。金农很早就关注了飞白这一书体,《草书大研铭》:“榴皮作字笤帚书,仙人游戏信有之。磨墨一斗丈六纸,狂草须让杨风子。”[10]这首诗作于47岁前,可见金农中年时就已经注意飞白书体了。《相鹤经》漆书轴[6]140为金农难得一见的书法巨制,在作品的最后,金农郑重其事地写道:“余年七十始作渴笔八分,汉魏人无此法也。康熙间金陵郑簠虽擅斯体,不可谓之渴笔八分,一时学郑簠者,更不可谓之渴笔八分也。乾隆戊寅六月三日,七十二翁杭郡金农记。”看来金农对自己这种极富个性的新书体也是极为自负的,“渴笔八分”正是他为这一新书体的定名。

二、金农的书学思想

(一)“雄浑质朴,取法尚古”

清何绍基《东洲草堂诗钞》:“一笔到底,四面都有,安得不厚?安得不韵?安得不雄浑?安得不淡远?”[11]金农用笔厚重朴实,结字严密,更少外拓之姿而大多呈内敛之势,给人一种简单朴素的感觉。最能体现金农书法特点的是他的行草书,既融合了楷书的笔法,又有隶书的笔意,篆书的笔法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对于漆书用笔,黄惇在《金农书法作品分类与鉴定》中说:“横画以卧笔侧锋横扫,故横画粗。”[12]王冬龄:“以侧锋为主,峭厉方劲,大约笔锋有时欹侧横扫,故横画粗。”[13]两位都认为横画粗,以侧锋为主。金农的行草书作从一开始就不是一种常规形式,而是将碑刻之法和自创的“漆书”书体相融书写而成的,运笔时随心而动,潇洒大方。金农晚年抛弃“二王”行书,转而师法北齐石刻文字,形成了其行草古朴苍茫的独特风格。而金农的楷书被称作“写经雕版”。他的楷书写得一板一眼,严谨工整,笔画并没有明显的粗细变化,提按之间也没有明显的轻重之意,而转折处也不是那么圆润,其线条均匀,有方硬的转折。金农书写出了像印刷一樣比较单一的书体,但是又具有象形文字的古拙雄浑意味。EAA16A9A-1101-48C7-9B65-E0AF6BB0073F

(二)“书外求书,另辟蹊径”

金农在书法上的审美意味,与其经历、性格息息相关。他曾在《冬心先生集》自序中言:“予赋性幽夐,少耽索居味道之乐。”[14]他的书法趣味是天性使然,对官场的失望使得金农行为古怪、思想叛逆。金农学书也不局限于某一体或某一家,而是融会各体书法。金农又对某种书体或某个字帖以“探求本义”之法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而后“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种对古法的传承与创新是金农创作之根本。书法要创新,必须在传统基础上有量的积累,否则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金农继承了前辈们好的创作方法,但是没有死板地学习古法。金农在同期书法大家中是最为突出的一位,其书法体现出他个人极高的品位和独创性。这些都是其他书家难以比肩的,其多变的书体为其在书法史上增添了浓重的色彩。

三、金农书法对后世书法创作的影响

关于碑帖融合,除了临摹历代经典碑帖,几乎别无他途。碑刻一般包括墓碑、造像、墓志、庙碑等,甚至摩崖石刻。清代,包世臣大力提倡石刻书学,使石刻之风迅速传播到整个书法界。清中叶以后,随着碑刻的迅速发展,出现了金农、邓石如等许多推崇碑刻的人,而康有为则到了敬碑的极端。台阁体风格的书法出现在明朝,并在永乐年间(1403—1424)达到顶峰,成为当时书法的主流。在金农成长的年代,台阁体被认为是正统的。金农和其他人不想跟随古人,抨击帖学,提倡研究碑刻,并强调金石的味道。陈振濂:“碑学其表是存身于清代这样一个书法环境所必不可少的条件,而帖学其里则暗中透示出时代审美风尚的某些微妙导向。”[15]如今,似乎许多书法家继续探索和深化,将其中的“尚韵”与“崇实”完全融合,将其转变为自己艺术的精神核心,并大胆地进行了创新,形成自己的艺术形象。

关于技法与书法、品格并重的问题,清代的朱和羹一语道破了习书、为人的基本准则,《临池心解》言:“书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8]740由此可见,所谓字如其人,金农在书法、绘画、诗文、琴曲等上都有很高的造詣。金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用书画抒发自身的情感。其作品营造了一种朴实自然的意境,真实而不矫揉造作。“胸罗万卷,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古往今来,书画者追求自我品格的完善。学识渊博、品格高尚,则下笔如有神助。当下书坛,有些技法一流的高手,因忽视对文学素养、书学理论的探究与学习,受限于“字外功”的短板,最终沦为“书匠”或者平庸的“抄写者”。

四、金农书法的启示

金农是清代书坛上一位耐人寻味的艺术家,其人生际遇、对艺术的追求,以及在学术上多方面的成就,构成了一个异常深广而又复杂的世界。在帖学盛行的清初书坛,金农率先高举了碑学大旗,公然挑起反叛正统文人书风的旗帜,大胆探索,走出了“以拙求妍”的新路子。真正好的书法作品可以发扬人格气质,重塑文人风骨,树立高尚的人格形象,以人品问题作为书法生命本源来探究。傅山曾言:“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纲常叛周孔,文章不可补。诚悬有至论,笔力不专主。一臂加五指,乾卦六爻睹。谁为用九者,心与腕是取。永真溯羲文,不易柳公语。未习鲁公书,先观鲁公诂。平原气在中,毛颖足吞虏。”[16]金农书法蕴含着深厚的艺术修养,彰显了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营造了一种凄清、幽旷、寂寥的艺术氛围,流露出一种独与天地往来的轻松与看破红尘的超然。其奔放不羁、气势磅礴的书风,需要文化学养涵育,而高超的笔墨技法又能极好地诠释艺术本身,二者缺一不可。其书法风格高蹈怪异,由他独创的“漆书”,形成了一套以丑为妍、以拙为巧、以偏锋取胜、以不师古为能的独特书法价值观。

金农的书法植根于经典并大胆创新。他不仅在“扬州八怪”中首屈一指,而且在当时的书法界也是领导者。金农书法的精妙之处在于千篇一律。当我们谈论一个人简单而笨拙的书法时,我们必须看其内在美,而不是某种笔法或某种结构,而是整体的魅力。有些书法家完全放弃了书法的本质含义而盲目地追求书法的创新,这无法达到书法之正道。金农的书法是一种伟大的美,是我们学习书法的典范。

参考文献

[1]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53.

[2]马衡.凡将斋金石丛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2.

[3]马宗霍.书林藻鉴[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192.

[4]朱良志.金农绘画的“金石气”[J].艺术百家,2013(02):139.

[5]曲斌.从物象到心象:中国书法审美范畴中“象”的内涵述论[J].大学书法,2020(8):139.

[6]刘正成.中国书法全集:卷65[G].北京:荣宝斋出版社,1997:87.

[7]张仲谋.清代文化与浙派诗[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291.

[8]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室.历代书法论文选[G].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667.

[9]张郁明,吴岭梅,蒋华.扬州八怪诗文集:三金农诗文集;罗聘诗文集[G]//卞孝萱.扬州八怪研究资料丛书.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139.

[10]金农.冬心先生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55.

[11]崔尔平.明清书论集[G].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1133.

[12]黄惇.金农书法作品分类与鉴定[J].收藏家,2001(7):62.

[13]王冬龄.清代隶书要论[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348.

[14]金农.金农集[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3.

[15]陈振濂.书法学综论[M].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0:64.

[16]崔尔平.明清书法论文选:上[G].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457.

约稿、责编:史春霖、金前文EAA16A9A-1101-48C7-9B65-E0AF6BB0073F

猜你喜欢
金农书法影响
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图说书法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画家也有经济头脑
诗书画苑
金农出口成章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
金农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