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课文插图,勾勒课堂线条

2022-06-14 01:01周文雅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67期
关键词:低段教学统编教材小学语文

周文雅

【摘要】插图是语文课本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能对课文内容进行补充说明,还能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对课堂教学来说,其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工具,更是学生吸收知识时助读系统的重要一环。通过精美绝伦的图画来设计可见可感的形象,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刺激他们的感知系统。而被称之为“教科书第二语言”的插图,还是一种课程资源,让学生的阅读更加流畅连贯,让文本更易走入心灵,帮助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便于形成连贯的知识脉络进行记忆。除此之外,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发现,年级越低插图越丰富多彩,这是帮助学生借助色彩鲜明的插图来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获取知识。因此,图文并茂更能搭建学习支架,辅助学生的学习。基于此,笔者撰写了本文,根据统编教材以及低年段教学的特点,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统编教材小学低年级语文课文插图资源的分析与应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文插图;统编教材;低段教学

统编语文教材中被称之为“第二语言”的插图,能够让文本内容更加通俗易懂,可以说是教学的“不二法宝”。经过课程改革的步步深化,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插图迎来了大规模的更新换代,每一页几乎都能看到插图的身影。而且不仅数量增加,从绘画内容、色彩搭配、风格编排等方面也进行了改变和创新,风格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入手,结合课文内容,提高了图文之间的契合度,表达了教材的童趣和底蕴,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其中,改革较为突出的一点是在学习拼音之前新增了一个识字单元,旨在链接学生日常生活情景中的识字来引入语文的学习,降低了以往学生一入校就学习拼音而产生无所适从的茫然和恐惧,改为从最常用、熟悉的汉字入手,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拼音教学和识字教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汉字拼音”单元,每课都配有整合的情境图,以情境图为载体,建立起拼音“音、形、义”之间的联系。因此,教师教学时要充分运用好插图的作用,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内容后看图说话,慢慢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再引导学生发现本课要学的字母,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将两者和学习拼音巧妙融合,让学习成为一种趣味性的活动。最后运用每课拼音后的小儿歌,通过有趣的儿歌学习,让学生牢固掌握拼音知识。

从以上表格我们不难发现,统编低段前三册教科书中的插图数量众多,在三册教科书课文的比重高达98%。基于以上调查,再结合低年级的教学实践,本文以一年级两册教材为主,分析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的特点及插图在教学中的作用。

一、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的基本特点

(一)内容丰富,涵盖核心素养

教材内的插图非常丰富,风格上囊括了水墨画、简笔画、漫画等多种形式,内容上更是丰富多彩,有动植物的画像、人物的情景、故事的情节和自然现象等,这都充分展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

如,一年级上册开篇教育《我是中国人》这一课用了一整幅插图来展现“五十六个民族一家亲”的核心思想,五十六个小朋友穿着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但都有相同之处,背着小书包笑逐颜开地去上学,表达了民族团结和爱国精神,在吸引一年级刚入学的儿童的注意力时也对学习有积极向上的引导。

又如,一年级下冊第六单元第13课《荷叶圆圆》,课文有两幅清新自然的插图,以绿色为主,配以粉色、红色,绘出了鲜艳盛放的荷花、含苞欲放的花苞、透明欲滴的水珠、游出水面的小鱼和一展歌喉的青蛙,把文本要展现的主角们都包含其中,展现了大自然中的秀丽风景,表达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境。

(二)画风古朴,弘扬传统文化

和以往相较,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插图极具中华传统文化的美感和韵味,采用水彩画和水墨画的形式,形象鲜明、色彩鲜艳,引人入胜,既能让学生感受语言表达的魅力,还能融于文本内容之中,使文本更易理解和内化。

如,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中的《咏鹅》,第四单元的《江南》,以及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两首古诗《池上》和《小池》,这些课文或古诗词的插图都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水墨画风格,再添加上水彩的鲜艳明亮,不但富有儿童趣味,还符合了古诗词的意境,熏陶学生对语文的情感体验。

(三)图文贴切,体现儿童趣味

除了以上所述插图的选材和色彩,更值得一提的是插图和教材文本的情感链接密切,意图也十分贴近,让学生图文并茂地学习,以图解文,降低学习难度,用直观性和形象性思维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同时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契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意蕴深厚却又不沉闷晦涩、天真童趣却又不浅薄无知。

如,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7课《怎么都快乐》一文中,将文本内容分为四个小节,第一小节“一个人玩,很好”右边配了一个小朋友在桌子上搭积木的插图,契合课文中一个人玩可以“踢键子,跳绳,搭积木”的内容;第二小节“两个人玩,很好”右边配了两个小朋友兴致勃勃地下象棋的插图,契合课文中两个人玩可以“下象棋,打羽毛球,坐跷跷板”的内容。插图以其超高的契合度使学生对内容一目了然、记忆深刻,走进了学生的生活,从儿童的视角看世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体现了人文关怀。

(四)编排科学,凸显时代特色

统编教材中的插图编排科学,紧跟时代的步伐,彰显科技的特色。在教材中图文交融的方式占大多数,具体编排的方式是以大范围的图画为背景,将文字悬于图案之上,让图画和文字相互印衬、相互交融,既不显得单调空白,也不喧兵夺主,始终以文本为中心,让文字成为课文主体。这样的编排方式使得整个页面和谐自然,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了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率。

如,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5课《小公鸡和小鸭子》中,两幅插图都是以背景的形式来呈现,一眼望去,画面整齐美观、大气和谐,却又不失情趣。

但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进步,教材也在更新换代,插图更是日新月异。人物的形象更具体,更与现代化接轨,无论是人物的穿着打扮,还是使用工具,抑或是居住环境都更具现实色彩,体现时代特色。AF4242DD-D73D-43E0-9514-0B2E9E3E3978

如,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7课《操场上》,插图内的校园环境和现实生活十分接近,绘画时以现代化的校园为原型,蕴含了熟悉的现代元素。

二、插图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利用插图,培养学生的能力

利用插图,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低年级学生的感知觉能力还比较薄弱,教师在向学生传输知识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插图的一项重要职能便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还能加强学生的语言能力。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是用语言进行交流的。因此,教师更应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统编教材在课文中大量插入形象生动和色彩鲜艳的插图,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旨在让学生说话时能使用正确的语法和语言逻辑顺序,能根据不同的情景说出适宜的语句。

利用插图进行教学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都有极大的帮助。作为教师应当将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忽视其思维的独特性而搞“一刀切”,发现每个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并加以引导,扩展这个阶段学生思维的广度,为后期思维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如果仅仅以直白的方式将文字放进小学课文中,让学生通过认读汉字来理解课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难以让学生真正掌握课文内容,还抑制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散思维。而插图恰恰具有直观文字所没有的功能,插图的衍生内容大大超越了文字所能表达的内容,所以当学生观看插图时能够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可见,教材插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在这个阶段充分恰当地运用插图,从小培养小学生的各项能力,才能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学生可根据留白图,首先思考故事可能如何发展,然后将发展的可能性经过大脑分析用语言娓娓动听地说出来,或者用画笔画出来,再或者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这些留白的插图让学生主动地去思考问题,促使他们用创新的思维解决问题。

比如,统编本教材注重通过多种方式识字,在教学中主要通过偏旁识字、字理识字、归类识字等方式来提升学生识字热情,增加理解思考的机会,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时还缩减了识字和写字量,降低了学习难度,降缓了学习坡度,更注重利用阅读乐趣扩大识字量的方法。统编本教材利用插图,让学生看图识字,更直观地了解汉字结构的特点和会意字的特点。

现在的题目更注重对识字方式——字理识字、偏旁识字、归类识字、理解识字、反义词识字、看图识字等多种形式的考查。例如,将象形字“日”和太阳的图片共同出现,让学生体会。

综上,利用插图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二)运用插图,理解文本内容

统编本教材在综合评价中的变化体现出以下特点:

1.更加重视对学生阅读量的考查,重点包括认读、提取信息、整合信息、推理关联、理解文本观点等考查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的题目。超过100字的课外阅读文章均有拼音全文注音。

2.体现了对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途径的考查,统编本教材将课外阅读纳入语文课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为学生提示阅读途径和阅读方式。在综合中体现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考查。

利用插图,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相较于苍白枯燥的文字,学生更喜欢鲜艳有趣的图画,而插图正是如此,吸引了学生兴趣,更能提高阅读能力。因为这个时期的儿童思维发展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对抽象的物体不能很好地理解,即抽象思维发展还不全。

如,在学习“ai ei ui”一课时,学生难以理解刚接触的复韵母。而课文就插入了这样一幅具有感染力的图画:小朋友们一个挨一个,围在桌子旁,全神贯注地听戴围巾的奶奶讲故事。一个挨着一个体现“ai”,桌子上的水杯体现“ei”,老奶奶的围巾体现“ui”,轻松学习“ai ei ui”。

在词语的学习中,插图也起到了尤为重要的作用。由于年龄特点,刚入学不久的学生很难理解课文中的一些词语,这就需要采用直观明了的形象事物来辅助学习,而插图恰恰是将文字具象化的一大利器,以图画为载体,将词语的教学和图画有机结合,问题迎刃而解,学习当然事半功倍。

如,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小蝌蚪找妈妈》中,教学目标需要学生辨析“追上去”和“迎上去”二词。“追”和“迎”直接看文字或许不好理解,但结合插图的表达,用小蝌蚪、鲤鱼阿姨和乌龟阿姨三者的行动表现不同的方向,就能轻松化解难题。小蝌蚪和鲤鱼阿姨“面对面”相遇,向前询问叫做“迎”;乌龟阿姨“背对着”小蝌蚪,赶上去叫做“追”,图文并行,教师演示,理解就容易多了。再学着图中的样子演一演,学生就能更好地区分了。通过运用插图的释义功能,不仅能营造全员思考的课堂氛围,还能发展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又如,二年级上册《坐井观天》中“井沿”一词的理解。现在的学生,尤其是城区的学生,基本没见过水井,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井沿”。通过看插图,找“井沿”。然后把这个词写在相应的位子上。这样,不仅无痕地帮助学生理解了词义,而且进行了书写巩固。像“井沿”这样,学生们不太容易接触的、难以理解的词语,都可以用观察插图的方式来帮助他们理解。

(三)通过插图,研读文章内涵与主旨

在语文教学的开展过程中,插画作为辅助课文理解的内容。在课堂利用插画的过程中,应把握好插画辅助性的教学地位,通过对于插画内容的分析,使其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找准自身的定位,辅助教学开展的同时改善课堂的教学氛围与教学质量。

在课堂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在利用插画时要注重插画与课文的相互对应。在课文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与插画的融合強化学生对于课文知识的理解。以《字谜》一课为例,在该课程的学习及阅读过程中,整个文本的核心主题在于猜字谜。因此,在选择插画的过程中,教师要以插画搭配光灯会猜灯谜的主题来引导学生对于文章标题与文章内容有形象化的理解。

其次,在插画的利用过程中,教师可以以插画内容作为课文内容的延伸,拓宽其知识领域的同时加深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深层次理解。在低年级阶段,《人之初》作为识字课文,在单纯的知识讲解过程中有一定的枯燥性。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理解,提高其课堂的活跃度,教师可以通过《三字经》的背景引入及中国古典画的插入,在讲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引导学生开展课文内容的无限联想,使其在识字学习的过程中感受中国文字之美。

实践证明,插图教学对于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有着重大的作用,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教育机智和创新思维,灵活运用插图的教书育人功能。在传道授业的路上,对课文插图进行多方面的开发,运用其隐藏的作用。在语文综合评价中更好地运用插图,将会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从而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康树林,陈瑶,叶瑞烽.低年级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分析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5(4).

[2]宋振韶.教科书插图的认知心理学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3]陆娟娟.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的分析与应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0.

[4]许璐琳.插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教法与学法,2016(2):124.

[5]唐萱,姚永强.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的特点及教学应用[J].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8.

[6]万敏.统编一年级语文教材插图在教学中的应用[J].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2018.

[7]罗丹.基于统编本教材的小学语文综合评价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8.

责任编辑  杨  杰AF4242DD-D73D-43E0-9514-0B2E9E3E3978

猜你喜欢
低段教学统编教材小学语文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课后推荐组文的使用策略
用好助学系统确定教学内容
基于作文视角的统编教材运用
图文式板书在小学语文低段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浅谈体态语言在小学语文低段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