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大语文教辅书的几点思路

2022-06-15 15:04左静
文化产业 2022年14期
关键词:李白语文学生

左静

大语文的概念最初是张孝纯先生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经过40多年的发展和实践,大语文在今天仍焕发着勃勃生机。大语文主张语文教育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作为出版人,我们在这方面仍大有可为。

传统的语文学习将重点放在拼音、识字、组词、造句、阅读、写作上,以语言学习为目标,学生只“知其然”;大语文则呈现出更广阔的视角,其学习对象从语言文字扩展到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等更广阔的空间,纵横上下五千年,古今中外,包罗万象,让学生懂得“其所以然”。大语文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学修养、思维方式、品格价值等综合素养。因此,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说,通过大语文可以培养出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且充满正能量的有用人才;从家长的角度来说,通过大语文可以培养出会自主学习、有独立思考能力、热爱学习、热爱生活、自信、健康的阳光少年;从出版者的角度来说,就是要把学生在课堂上的语文学习延伸至课外,把大语文的概念通过课外读本的形式展现出来,把老师在课堂上没有讲到的但又与课本紧密相关的内容呈现出来,这需要出版人在语文教辅方面多动脑筋、下足功夫。

语文教辅图书的现状

所谓语文教辅书,就是在学生的语文学习方面起辅助功能的图书。近年来,市场上的语文教辅书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专题类,以基础知识、阅读训练、写作训练等为主;二是同步类,以教材解析、同步练习与测评为主;三是测评类,以中、高考复习为主。这些教辅书或对教材解析得全面、细致,学生可以凭此准确回答老师的提问;或编辑大量试题,以期学生熟能生巧,提高考试分数;或详述解题技巧,训练学生的应试技能……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多数人的关注点在应试方面,而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的能力、文学修养、文学鉴赏等方面却显得不甚有效。

如何编好以大语文为核心的语文教辅书

突破传统,创新思维

出版人不能固守传统的思维模式,应该与时俱进,在大语文的背景下,研究如何把大语文的概念融入语文教辅书,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首先,要吃透大语文的内涵,它不只是课本上单一的知识点,而是一个立体的、多维的知识综合体。这要求编辑在编辑图书时不能仅局限于某一点,而是要由一个点串联起一个知识网或知识链。其次,编者应该经常换位思考。家长并不希望看着孩子每天愁眉苦脸地面对书本并不得不埋头苦战,而是希望看到孩子在教辅书的启发下能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劲头十足……当然,学生自己也不希望使用每天要识记无数知识点、由大量习题堆砌起来的教辅书,学生希望教辅书能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可以在阅读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建立起清晰的知识网络,并逐步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这些都是编辑在做大语文教辅书之前要做的思想准备。

从不同维度解析大语文教辅书

根据内容可以把语文分成几大部分,即语文知识、阅读、写作。笔者将从这三个方面详细分析大语文教辅书的编辑思路。

1.语文知识类的教辅书

第一,从小的方面来讲,可以把語文教材中某一类的知识点作为突破口来加以深化。例如,小学语文教材课后的一些专题板块会涉及古文,编辑可以把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古文收录起来,根据内容将其分为俗语谚语、古语警句等分册,然后对每一句古文加以解释,并联系现实生活启发学生理解古文的内涵。(1)比如小学生耳熟能详的一句俗语“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可以先解释这句话的原义,再标明它的出处,这样学生就不会再单一地理解这句话,而是会把它放到完整的语境当中去领会。这句话最早收录于南朝萧绎所编的《纂要》,原句是“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古人用“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作为时辰的名称,“寅”是一天中的第三个时辰,相当于凌晨3时到5时。《增广贤文》对这句话有更完整的表述:“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设置出处的目的是让学生对这句话的来龙去脉有所了解。(2)可以再列举一些与之含义相近的其他名句,如陶渊明所作诗句“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朱自清《春》中的“‘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这些名句与所列俗语都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就不再仅限于理解这一句俗语,而是由此联想到由古至今与之相关的所有内容。这样,学生所学就“活”了起来,他们甚至可以自己去翻阅、查找更多与此相关的内容,他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之后,能够感受到更多的乐趣。(3)除了上述这些内容,还可以引导学生更进一步地提出问题:为什么春天在一年之中这么重要,仅仅因为它是一年的开始吗?按现代人的习惯,古代的寅时我们还在梦乡中,那古人早起做什么呢?由此便可以探究古人如此重视春季和寅时的原因。中国古代以农业立国,农业讲究时令节气,春耕是农业生产的起始,自然受到古人的重视。古人与现代人的作息时间不同,他们亥时睡,寅时起,文武大臣在五更天就要上早朝了。古语更有“春若不耕,秋无所望;寅若不起,日无所办;少若不勤,老无所归”的说法。由一句俗语便可引出这么多相关的内容,通过设置一些栏目,把这些内容串联起来,就可以形成一个多维度、立体的知识网络。这样学生不仅可以知道这句俗语的来源,也能对古人的生活习俗也有所了解。长此以往,学生的视野和思维自然会豁然开朗,他们学到的不再是零散的名言警句,而是看到了一段历史、一幅生活图景,感受到了一种人文情怀……

第二,从大的方面来讲,可以“边破边立”。“破”就是打破目前语文教材以作品内容来编排的框架;“立”就是以作者为主线来讲他的作品。作者生活在什么样的历史年代,有什么样的性格和爱好,有过哪些重要的人生经历,在什么情况和心境下完成了作品……学生在对作者有了较为完整的了解之后,就会对其作品理解得更加透彻,而不再只是对文章字面意思进行理解。例如,如果学生在学习李白的诗前就对李白的生平和他人生的重要经历有所了解,那么李白对学生而言就不再是抽象的、文字中的人物,而是有血有肉、丰满、立体的人物,再读他的诗时,学生就能感同身受地去理解他所表达的文字。我们可以把李白的一生分成几个重要的历史阶段,把李白的爱好、生平、重要的经历等融入相应的历史时期,同时将他的代表诗作穿插在相应的历史阶段加以详细介绍。比如可以这样编排:(1)幼年时,李白喜好读书,天资聪慧,“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2)成年后,出蜀漫游。李白因出身商人家庭而无法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走上仕途,所以他决定漫游,广交朋友,希望有伯乐向皇上举荐他。他出发那天,满怀希望,写下《峨眉山月歌》;行至长江中游时,被天门山壮美的景观所折服,写下《望天门山》;他游览了吴越之地后,又返回扬州,失意思家之时,写下《静夜思》;后隐居安陆,定居十年,在短游江夏之时遇到孟浩然,面对友人的离开,他满心不舍,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3)一入长安。公元730年,李白初入长安,恰逢“循资格”,可是他却与这项官员选拔制度无缘,无奈返回。他感叹自己一身才华却报国无门,朝廷选拔官员的制度又如此不公,他怀着悲愤的心情写下了《蜀道难》,隐喻他的仕途之难;但他没有一直抱怨,此后的《行路难》(其一)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就表现了李白的自信和乐观。(4)二入长安。公元742年,李白再入长安,遇到了他的伯乐、忘年交——贺知章,后来在贺知章、玉真公主的举荐下,李白被唐玄宗接见并得到赏识,供奉翰林。但是翰林并非李白的人生理想,他对这种生活日渐厌倦,整日饮酒度日,甚至做出让杨贵妃替他磨墨、高力士为他脱靴这样大胆的事情,终引人记恨,遭人诽谤,后唐玄宗赐金放还。李白离开长安后,感到无比孤独,在重游吴越各地时写《独坐敬亭山》以抒怀……这样的编排,对李白的一生和他的诗进行简要的梳理,学生在脑海中就可以形成清晰的脉络,从而能够较为准确地把握李白不同时期的诗作特点和情感。如此,学生不仅学习了古诗,还了解了一段历史,剖析了当时的社会制度对人才发展的制约,更从诗人身上学到了虽壮志未酬却不改初衷的信念……这些收获不是学生从一首诗或几首诗中所能得到的,而是学生穿越历史,透过当时的社会制度和诗人的人生际遇去分析他的诗词,体会他的情怀得到的。这样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自然的、水到渠成的过程,学生不会再为识记一些难解的词语而苦恼,因为有了前期知识的铺垫,他们很容易就理解了整篇诗词。这样的语文教辅书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166D4E88-0307-434B-BF25-D113DE7240D4

2.阅读类的教辅书

阅读能力是语文学习的核心能力,如果学生的阅读能力不过关,极有可能会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阅读分为泛读和精读,泛读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备,开阔眼界,拓展思维;精读就是要深入分析文章本身,体会作者的遣词造句,提升学生的审美和鉴赏能力。泛读和精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优秀的阅读类教辅书对拓展学生阅读的广度和深度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编辑这类教辅书时,编辑可以从以下几点考虑。

第一,阅读类教辅书应根据学生的学段进行阶梯性设置,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低段侧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让学生积累语文知识;中段着重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包括对不同题材、国别、时期等方面的阅读内容的比较;高段则侧重培养学生深入分析的能力和发散思维。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部分文段的阅读到整篇文章的精读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识字量的不断增加,文章长度和深度的不断增加,学生能力的不断提升。

第二,在阅读内容的编排上,可以围绕一个主题,把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文章设置在一个单元中,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让他们自己去体会各文章之间的差异,以便在独立思考后形成自己的判断。例如,以“母爱”为主题设置文章,有老舍的《母亲》,有孟郊的《游子吟》,还有泰戈尔的《母亲》。这三篇文章从不同的维度描写了母爱,读完后,学生能够体会到人在少年、青年和老年时期所感受到的不同母爱。这样的编排可以让学生印象深刻,真正体会到母爱的伟大。再比如,以“师”为主题可以这样设计,有苏叔阳《我的老师》,讲的是一位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中学老师;有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呈现了一位幽默风趣、造诣深厚的西南联大教授的形象;有《资治通鉴》中的《汉明帝尊师》,讲的是帝王之师。不同作者笔下描绘出的老师风格迥异,这样的编排是想让学生深入分析和大胆联想。

第三,在每篇文章或每个单元后的阅读题目的设置上,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应有所区别。对于低学段的学生,应以语文知识的提炼和积累为核心,题目的设置也应以此为中心展开;对于中、高学段的学生,设置的问题应具有启发性,不设固定的标准答案,意在引发学生思考、分析,最终形成其自身独特的观点。

3.写作方面

写作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语文知识的积累,通过博览群书获取历史、地理、天文、哲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后对知识融会贯通,把内心的所思、所想诉诸笔端。要想提高写作能力,只凭看几本作文类的书是远远不够的。写作能力提高的过程是在语文知识和阅读水平不断积淀的基础上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学生如果没有知识和思想上的充分输入,写作就是无源之水,最终会无话可写。基于此,编辑可以把写作和阅读联系起来,在阅读的题目后设置相关的小练笔,让学生写读后感或对某个问题、某些现象的反思等。让学生在阅读文章之后,随时把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写下来,日积月累,学生的写作水平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

大语文教辅书的语言风格应风趣幽默

大语文教辅书的读者对象是学生,所以编辑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选择与他们所学相匹配的内容,语言呈现方式也要合他们的口味。教辅书不同于教材,相比于一板一眼地罗列知识点,学生们更喜欢语言风趣幽默、有故事性的书。好的内容与好的呈现方式相结合,才能相得益彰。

编辑大语文教辅书的核心思想是在语文教材的基础上提煉出一个“点”,这个“点”可以是某一类知识、某一位作家、某一类文学题材、某一部作品……围绕这个“点”,把与之相关的散落在历史、哲学、地理、艺术、政治等方面的“珍珠”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多维的网络。编辑大语文教辅书是要为学生推开一扇窗,让他们有广阔的视野,能够看到他们渴望看到的东西;编辑大语文教辅书是要激起学生学习中华文化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编辑大语文教辅书方面,出版人要不断地学习,多和教学经验丰富的一线老师探讨、交流,从而编写出好用、实用、引人入胜的大语文教辅书。

参考文献

[1]杨铠瑞.低年级语文教辅图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出版参考,2020(09):84-87.

[2]赵颖.呼唤中学语文教辅图书的科学回归[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33(09):98-101.

[3]王富仁.“大语文”与“小语文”(上)[J].中学语文教育专家论坛,2002(06):4-7.

[4]王富仁.“大语文”与“小语文”(下)[J].中学语文教育专家论坛,2002(07):6-7.166D4E88-0307-434B-BF25-D113DE7240D4

猜你喜欢
李白语文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诗仙李白的归宿
学生写话
倒下的那一刻
我的语文书
聪明的学生等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