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

2022-06-15 02:23李秀峰
文化产业 2022年14期
关键词:技艺文化遗产物质

李秀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独特展现形式之一,作为一种活态文化,广泛分布于民间,并在一代代的传承中不断发展。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根于民族文化,它既服务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和物质需要,又能够体现匠人们对技艺的追求,并在不断传承创新的过程中推动社会文明向前发展。由此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展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而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于乡村中,随着乡村劳动力的流失而出现了无人传承的问题,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解决这一问题带来了新的机遇。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需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很多传统文化逐渐消逝,被人们遗忘在历史长河中,其中就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对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失传的现状,我们必须认识到继承和发扬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针对这一问题,政府有关部门已经颁布了相关政策,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守护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找到继承和发扬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找到一条适合的发展路径,让这些优秀的传统技艺在 21世纪仍然能够焕发活力,展现其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同时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增加收入,为传统技艺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只有在物质生活得到保障的前提下,传承人才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放到技艺的创新上去。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价值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一代代人对于家乡的记忆。中国是一个乡土社会,有着深厚的农耕文明,而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祖祖辈辈的劳动人民根据日常的生产生活需要发明出来的,带有明显的中国烙印和乡土情怀,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传统技艺已被现代科技所取代,但其中蕴含的内容是所有中国人的乡土记忆。尤其是对于老一辈人而言,很多老技艺、老物件在他们的记忆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因此,继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是继承它们背后优秀的乡土文明。以固镇县的市级非遗项目“王氏面塑”为例,它以面粉为主料,调成不同颜色,用手和简单的工具,塑造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是中国广大的小麦产区常见的民间手工技艺,有的地方称之为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等。早在汉代,就有了关于捏面人的文字记载,从现存最早的古代面人来看,捏面人真正形成一门独立而有特色的民间手工技艺,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面塑是很多江淮儿女的儿时回忆,承载着他们对于家乡的记忆。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具有文化价值外,还具有经济价值,是乡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之一。绝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开始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和物质需要而产生的,这就决定了它们本身具有实用价值。地方政府可以凭借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用价值,发展特色产业。这样既能够使得这些技艺得到传承,也能够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一举两得。例如固镇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新马桥大鼓”,起源于宋朝,此后逐渐发展流行开来。“新马桥大鼓”始于鼓伴奏,最初以半说半唱的顺口溜形式演唱,清末中期,艺人们改手鼓为简单支架固定鼓位演唱,这一表演形式一直延续至今。现在,每到节假日,“新马桥大鼓”都会走进垓下旅游景区,他们自编自演,对政府的一些便民政策进行宣传,受到了众多游客的欢迎和喜爱。当地政府也为其提供政策扶持,发展壮大“新马桥大鼓”表演队,使其成为固镇县旅游服务的配套项目,进而吸引周边地区的游客。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困境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弱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高度依赖传承人,一旦没有人学习和传承,这项文化遗产就会丧失活力甚至失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和建筑业吸纳了大量劳动力,而这些劳动力大部分来自农村,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流失。另外,由于受到现代科技的冲击,大量传统技艺和产品的市场急剧萎缩,传承人没有收入,无法为生活提供保障,也是很多人放弃学习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保障措施不足

从外部原因看,保障措施不足也是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亟须解决的问题。在市场萎缩、传承人流失的情况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发展局面十分艰难,如果不给予相应的政策保障,将会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失传。虽然政府早已出台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政策,但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现实的难题,影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效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必然需要投入资金,该领域财政支出的不足也是造成上述局面的重要原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模式创新不够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也不例外。从调查来看,目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注重创新,保护模式较为僵化,不能做到因地制宜。许多地方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投入的精力不够,只是简单地套用一些现成的保护手段,没有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导致这些措施的实施效果不佳,出现财政投入充足而保护效果却不显著的局面。例如,很多地方不重视对新媒体平台的打造,对于新媒体不熟悉,没有积极地将新兴媒体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来,导致其推广范围小,没有显著提升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难以创造出经济价值。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策略

梳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

“非遗”是一种综合、独特的文化现象,它融历史、民俗、文艺、技艺等多种文化形式为一体,既有别于物质文化,也有别于精神文化。通过展示非物質文化遗产,可以相对全面地介绍其文化概貌,使人们了解、认识、接受、理解和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从中受到启发、教育,获得审美愉悦感,激发人们的历史人文情怀和爱国爱乡情感。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拥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富含文化价值。很多人不熟悉、不认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因为这些文化遗产已经淡出了现代人的生活,人们没有与这些传统技艺相关的回忆,自然也就很难提起兴趣。因此,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发掘其历史渊源,找到当地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通性,寻找其中的乡土因素和特色文化,构建起现代人与这些传统技艺的情感联系,唤醒人们的乡土情结,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象重新鲜活起来,增强当地人的文化自信。F5CDB448-6613-4745-8A8B-48E744E4B6BE

以固镇县的非遗项目“丁氏杂技”为例。“丁氏杂技”的发源地在固镇县仲兴乡小集村。该地古时叫众兴,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据说其形成与汉立国后人口回迁聚集有关。仲兴地处固镇、宿州、灵璧交界,本地唢呐、皮影等民间文艺样式繁多,因人口汇聚,形成了多种民间文艺融合发展的局面。“丁氏杂技”是力度、技巧的完美结合,险中求稳、动中求静,显示了冷静、巧妙、准确的技巧和千锤百炼的硬功夫。传承人特别重视腰腿顶功的训练,具有中国杂技艺人传统扎实的武功基础。“丁氏杂技”的表演多次在省、市乃至全国获奖,弘扬了中华国粹,展现了国人勇于进取、积极向上的拼搏精神,具有现实教育意义。“丁氏杂技”用生活中随时可以得到的工具进行表演,以生活用具和体育用具为道具,富有生活气息,显示了中国杂技与劳动生活的紧密关系以及人的创造力量。在对“丁氏杂技”表演进行保护和发扬时,应当强调其历史价值,表现背后的安徽文化,吸引人们的观看兴趣。

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体系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关键在于保护传承人。针对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困境,相关部门首先要做的就是完善其传承体系,保证这些优秀的传统技艺不会失传,这样才能开展之后的项目。地方政府应当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资金和政策方面的支持,提供专门的场所以供传承人交流经验、讨论各自的想法,增强传承人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讲堂,组织开展讲座、非遗体验活动、修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爱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配套体系

在解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之后,就要建设配套体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使其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这样既保护了传统文化,又盘活了农村经济,可谓一举两得。要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要求,加快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在政策法规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构、编制、经费、队伍、保护及产业扶持等作出明确规定。除了政府的财政投入外,还应当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拓宽融资渠道,让社会力量参与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可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绩效考核机制,并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考核评审领导小组。

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展现模式

为了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活力,应当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现形式,构建活态展现模式。可以通过“非遗+旅游”“非遗+民宿”等多种跨界融合新模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乡村经济的发展相结合,并通过新媒体平台扩大影响力,扩展市场,吸引消费者的兴趣,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可以在景区内建造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向游客展示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加入现场体验板块,秉承“弘扬文化,面向未来,保护为主,传承发展”的理念,发挥展示厅“保存、展示、保护、传承、研究、教育”的功能,向社会展示当地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便更好地对其进行保护、传承、利用。同时采用文字资料、摄影图片、实物模型、音像录制等基础手段,大量运用声、光、电技术和仿真、动漫及影视合成等科技手段,努力打造时代气息较新、文化氛围较浓、科技含量较高的展示场所。对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类介绍:文图类重点介绍项目、传承人、机构、组织、保护传承、利用发展等;实物类重点展示项目的用具、道具、资料等,部分可采用微缩模型;声像类主要通过大屏幕播放专题片,采用现场同步声像、动漫等制作手段;演示类可考虑在条件成熟时邀请部分传承人进行现场制作或演示。

既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打造传统文化的展示场馆,重点、集中、直观、形象地展示“非遗”项目,营造文化氛围,使公众从中受到教育和熏陶,提高大众文化素质;又要打造线上交流平台,突出展示当地“非遗”重点、亮点和精华部分,突出其科学性、代表性、艺术性、传承性和专业性等特点,以便让相关部门和专业人士以及参观者更好地了解当地“非遗”的历史和现状,同时借鉴成功经验和先进做法,以便更好地学习、引进、消化、吸收当地“非遗”,纠正不足,从而更好地保护、发展。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因此,不仅要对其进行积极传承,还要在新时代将其发扬光大。我国有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在农村,因此可以借助乡村振兴的契机,将“非遗”保护项目融入乡村经济中,兼顾乡村的经济振兴与文化振兴,打造乡村的特色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回流,让中国广大乡村重新焕发活力和生机。

参考文献

[1]何娟,王习贤.习近平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观的理论体系[J].湖湘论坛,2019,32(06):13-21.

[2]梁也.论新时代文化创新的实现机理——学习习近平关于文化创新的重要论述[J],湖湘论坛,2019,32(06):139-146.

[3]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J].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06(02):138-145.

[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1.

[5]出版者不详.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C].民族文化与全球化研讨会资料专辑,2003(08):13-15.

[6]新华社.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5(14):12-17.

[7]史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積极作用[J].江西农业,2017(05):116-117.

[8]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EB/OL].(2021-04-30)[2022-04-28].https:// www.ihchina.cn/project.html#target1.

[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2).

[10]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2-05(01).F5CDB448-6613-4745-8A8B-48E744E4B6BE

猜你喜欢
技艺文化遗产物质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泥灰雕塑:青砖黛瓦上的技艺传承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传授技艺
Tough Nut to Crack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八大突破口攻克物质推断题
抓物质特征 巧解物质推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