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画艺术介入非遗文化衍生品设计的表现研究

2022-06-15 02:23吴涛
文化产业 2022年14期
关键词:火龙石桥衍生品

吴涛

插画艺术是世界通用的表现性语言,随着数字媒介的发展,其在艺术语言、表现手法、色彩运用、风格特色等方面都有跨越式发展,加之其涉猎的题材范围比较广泛,众多产品设计都在努力实现与插画艺术跨界融合的目标。非遗文化作为地域特有的文化资源,其蕴含的文化底蕴与传承价值进一步被挖掘,在文旅产业的推动下,实现传统非遗文化衍生产品的现代转化与艺术化开发成为文化衍生品精品化发展的途径。此举也促进了乡村文旅经济的发展,有助于乡村振兴的实现。

“文旅融合”视域下非遗文化衍生品的发展态势

非遗“生产性保护”助力衍生品开发

当下,中国非遗文化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推动下,呈现出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特点。这使得非遗文化由以往的项目性保护,开始走向全国整体性、系统性的保护阶段[ 1 ]。“生产性保护”则是在此阶段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的有效传承模式与发展路径。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于2014年6月在“全国城镇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上指出:“非遗衍生品的开发目的是使非遗文化元素有机嵌入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促进就业,提高传承人群收入,吸引高素质人才参与非遗保护生产。”[ 2 ]此举进一步明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产品的开发是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有效途径,也是带动乡域经济脱贫致富的新模式。随着非遗文化保护渐入佳境,非遗文化产业也呈现出多举措发展动向。其主要表现为:促进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赋能乡域非遗文创产业升级;搭建非遗文创产品孵化平台;培育非遗文创品牌化效应等。同时,政府部门也出台相关保护政策,突出政府主导的传承机制;建立非遺传承人研培机制;凸显数字互联网推广与营销等措施,多方位推动非遗文化“生产性保护”的发展,进一步带动非遗文化衍生产品的开发与生产。

文旅融合助推非遗衍生品体系化设计

从全国来看,文化旅游产业已成为多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文化旅游代替了传统的观光旅游,成为当下旅游经济的新业态。其依托地域文化资源,挖掘非遗文化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增长点,拓展非遗文化在乡村旅游经济中的业态布局,建立起一系列以“非遗”为主题内容的“原真性”博物馆、主题公园、遗产廊道、民俗节庆、舞台化表演、文化保护区、手工艺制作、商品集市等开发模式,使非遗旅游集参与性、体验性、文化性、传承性于一体。贵州丹寨锦绣谷以乡镇合作社、村寨工坊为途径,挖掘少数民族刺绣、蜡染、织布、造纸等非遗内容,专注打造手工非遗文化衍生产品,通过“实体店+电子商务”的营销模式,建立了众多民族文创的代表性品牌。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依托丰富的禹羌文化资源推出了“大禹祭祀”“羌历新年”“沙朗节”等10余个非遗民俗文化节庆品牌,打造创意集市,开发富有地域特色的非遗民俗衍生产品,每年吸引游客近100万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非遗文创”依托非遗资源,通过创意性和体系化设计,开发出集文化性、知识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系列文化衍生产品,依托非遗工坊、非遗博物馆、非遗文化产业园、非遗主题景区等旅游新业态,拓宽非遗文化衍生产品的销售渠道,实现文化创意产品的经济增收,从而助力乡村经济的振兴。

插画艺术运用于非遗文化衍生品中的具体优势

加大民间文化的传播力度

插画艺术在传统技法的表现基础上,不断拓展其视觉语言的界限,同时依托数字化技术,呈现出多元的艺术风格。随着国家大力推进对优秀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的保护,文化类主题近年来成为被聚焦的对象,民间故事、乡韵风情、民俗技艺等主题被挖掘,民间特色文化逐渐成为插画工具渲染的对象。加之插画艺术更易刻画出多元的风格,表现亮丽和谐的色彩,构建灵活多变的图式,彰显前卫新颖的视角等特点,越来越多的非遗民俗文化主题被创作出来,体现出很强的时代性和时尚性,已然成为艺术表现领域的精品。这些承载着民间技艺的插画艺术具有直观、前卫、多彩的表现力,其可以与产品载体相融合,附载或粘贴于非遗衍生产品表面,彰显功能与美的融合,在让受众体验非遗产品功能的同时,将历代流传的民间文化、价值观念、艺术审美潜移默化地物化于产品载体之中并进行活态传承,使民间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

促进非遗衍生品设计的个性表达

插画艺术继承了绘画语言的表现性,在追求风格各异的时代,不断刻画着不同类型的主题,表达着不同层面的文化内涵。与此同时,很多前卫的艺术家、绘画爱好者也在插画设计领域标新立异,促进了插画语言的与时俱进与个性的表达。无论是细腻的画风,还是粗犷的涂鸦风格,都能彰显出插画艺术的独特风格。当下,插画艺术的色彩也迥异于传统绘画的用色,其依附于数字技术而变得更加亮丽,大胆的色调和异乎寻常的配色,是前卫艺术表达的写照。可以说,插画艺术在富于表现性的同时,散发着个性的魅力与前卫的时尚感。当前时代是交融的时代,跨界融合是传统与现代的交叠,更是文化与时尚的互融。非遗衍生品与插画艺术的融合能体现出互补的作用,更能借助视觉语言彰显个性之风,让脱胎于传统民间的制作技艺焕发新的魅力,更能让衍生产品中的民俗文化绽放异彩。目前,“雅昌艺品”已经依托于民间非遗文化资源并借助插画手法,开发出鼠标垫、镇纸等近百种艺术衍生品。

提升非遗衍生产品的附加值

插画艺术与文化类主题相融合,能体现出较高的人文性、艺术性与审美价值。知名艺术家和插画设计师的插画作品能借助其名气与影响力产生较高的收藏价值,插画佳作的艺术授权也成为实现非遗衍生品高附加值的渠道,其通过挖掘服务、版权确权、设计制作服务,授权交易服务、供应链管理服务等环节逐渐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3 ]。国际艺术授权产业的发展史至今还不到30年,但每年艺术授权的衍生商品营业额超过180亿美元。有资料显示,美国是全球艺术授权产业最发达的国家,其艺术授权产业的总产值是艺术品拍卖成交额的三倍以上。近年来,上海知识产权园艺术品中心与“多彩汇”“上海故事”等品牌厂商合作,并在家居用品、丝巾、纸巾包装等领域进行了相关的授权尝试,取得了显著成效。该中心运营总监袁媛说:“今年的展览主要围绕‘插画这一主题,一方面因为插画的画种本身带有一种轻松活泼的气质,可以给人们带来快乐,成为授权市场接受度比较高的艺术品种;另一方面,插画发展也需要从出版的束缚中脱身出来,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结合,成为美化生活的元素。”达州非遗文化衍生品的开发设计也应以“承载多元非遗文化”为核心,把乡村丰富的特色民俗、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民间文学等非遗资源作为本体,借助民间文化资本和商业运作,深挖文化价值,凝练特色符号,通过创新思维,融合前卫的设计理念,通过“创作、打造、孵化”生成实施路径,形成富有张力和高附加值的文化衍生产品[ 4 ]。F5CDB448-6613-4745-8A8B-48E744E4B6BE

“石桥火龙”非遗衍生品设计中插画的具体运用

为推进达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促进达州文旅经济的发展,围绕“石桥火龙”民俗文化进行了一系列非遗文化衍生品的设计,其主要的路径是将“石桥火龙”题材的插画运用于产品设计中,以文化意蕴的传达、语言风格的装饰、色彩调性的烘托、设计布局的营造等几个方面构建非遗衍生品的文化、特色与内涵,此举进一步促进了达州非遗文化资源的转化与利用。

文化意韵的传达

插画设计是致力于视觉沟通的图形语言[ 5 ],其介入到非遗衍生品的外在视觉表现中,起到了美化产品、完善功能和传承文化的作用。“石桥火龙”民俗作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其具有鲜明的典型性、可塑性以及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插画的表现方式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石桥火龙”元素艺术化、审美化的再现,结合创意想法,生动、具体、详实地对典型传统民俗文化符号进行全方位的塑造。因此,从“石桥火龙”插画艺术本身来讲,其是对民俗文化活动内容及仪式的艺术再现,是具有非遗文化基因特质的表现艺术。如此一来,将这种绘画性的表达方式衍生为物质产品,不仅转译了产品形式,延伸了产品的功能,更增添了产品的艺术感染力,同时使非遗衍生品继承了“石桥火龙”这一文化基因,使受众在体悟产品功能的同时,更对产品外观造型中的插画艺术语言有着视觉上的感知和内容上的探究。换句话说,也就是非遗文化借助插画的艺术语言与产品融为一体,使其人文性、艺术性得以展现和传播。同时,非遗艺术衍生品的设计与创新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地方文创产业向实体化发展的基础,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传承价值,能起到宣传、展示、传承和弘扬达州非遗文化与地域特色的作用。

语言风格的装饰

当代,插画艺术进入到新的发展时期,并演变为多元的艺术风格,其包含扁平风格、渐变风格、矢量风格、涂鸦风格、白描风格、立体风格、水彩风格、绘本风格、装饰风格等,这些是各国艺术家和插画爱好者普遍使用和认同的风格形式。就此而言,无论何种风格,插画语言都表现出个性鲜明的特点,且具有很强的装饰性、艺术性及亲和力。而装饰性在“石桥火龙”非遗衍生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其不仅仅在于画面本身具有概括、提炼的装饰性意味,而且对衍生品具有美化、增彩、塑造的装饰功能。例如在非遗衍生品休闲保温杯中(如图1),插画构图饱满、色调鲜艳,火龙造型神韵灵动,犹如飞檐回绕在产品圆柱体表面,对产品具有塑形的视觉效果,同时也起着美化装饰的功用。达州“石桥火龙”非遗衍生品中还刻画了“跃龙门”“翻江倒海”“星云降雨”“龙卷风”等主体画面(如图2),运用夸张和凸显主体的手法,辅以中国传统的云纹、水纹来穿插点缀(如图3),建构了产品外在的视觉装饰语言。

色彩调性的烘托

色彩调性是插画艺术固有的特征之一。版画插画中的色彩黑白刚硬,水彩插画中的色彩细腻柔和,数字插画中的色彩亮丽明快,这些都构成了插画不同的色彩调性。马蒂斯曾说过:“如果线条是诉诸心灵的,色彩就是诉诸感觉的。”可以说,插画艺术的色彩调性可以直接影响产品外在表征的情感投射。在“石桥火龙”系列插画中(如图4),大体上采用了火红暖色调和蓝绿冷色调作为整体色彩的调性,鲜艳的色调表现出舞火龙的情节,冷色调则体现出神龙降临石桥的震撼。这些富于民间特色的插画衍生为艺术产品,让以功能性为主导的产品披上了华丽的外衣,此举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产品的视觉冲击力和色彩感染力。与此同时,插画的色彩也为产品注入了一些感性因素,延展了产品的活力。例如在无线头戴耳機产品中(如图5),“石桥火龙”题材插画中红黄炽热的暖色调给受众以火热、激情的感官体验,这也为此款耳机产品赋予了动感、火热、激情等情感体验。

设计布局的营造

插画艺术在非遗衍生品中的应用效果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设计布局的营造上。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插画设计本身存在构思设计的布局。其包含风格、题材、构图、色彩等方面的因素,将插画语言与非遗衍生品相匹配,是基于衍生品整体设计的前提下进行的布局设计。二是从非遗衍生产品出发,选择合适的插画及其部分并将其应用在衍生品中。主要采用整体应用、局部择取、变换拼接等设计手法。整体应用,顾名思义是将插画完整的图案应用在非遗衍生品的设计中,体现出完满及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局部择取是选择插画中适宜、得当的部分运用到产品设计中;变换拼接则是根据产品的需要把两幅或者两幅以上插画中的不同画面利用嫁接、变换思维等方式恰当地融合在一起,从而满足产品装饰和塑形的需要。例如在“石桥火龙”日用茶具系列产品中选择龙首及主体图案应用到产品中(如图6),留白部分较多,体现了古朴、简约的风格,该设计手法符合衍生产品风格类型的定位。

插画艺术介入乡村非遗文化衍生品的设计是跨界融合的典范,也是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非遗民俗文化以产品实体“走出去”的需要,更是实现乡村非遗文化传承的有效路径。非遗文化衍生品的开发应立足时代传承的要求和乡村产业发展的需要,以“文化性价值”为核心,以“创新发展”为驱动,以“塑造品牌”为导向,转变开发思路,拓展产业布局,多维度、多层面地进行非遗文化衍生品的开发与对接,更好地为以旅游产业为主导的乡域特色文创经济增添活力,努力实现非遗特色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文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2]魏利粉.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品设计开发[D].武汉:武汉纺织大学,2016.

【基金项目】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项目“乡村振兴视域下四川革命老区非遗文化衍生品的开发与创新设计研究”(SLQ2020SB-04);四川省第四批省级创新创业课程、四川文理学院校级一流课程《包装设计》阶段性成果。F5CDB448-6613-4745-8A8B-48E744E4B6BE

猜你喜欢
火龙石桥衍生品
论碳审计主体
石桥的传说
张家畈新村
小火龙
再见了,小火龙
衍生品
游戏
庆贺新年
由“大白”玩偶脱销说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