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发展问题及对策分析

2022-06-15 02:39敖晓红房建恩
文化产业 2022年14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物质旅游

敖晓红 房建恩

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各种精神、情感和文化记忆,它们深深地印在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上。在文化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祖先通过与周围不同民族的不断交流和融合,逐渐发展出独特的、具有高度创造力和实用价值的文化区域。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球旅游和传统文化消费的重要文化价值属性中找到了巨大的市场,成了旅游业的“消费符号”。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发展现状

保护优先,传承发展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为工作指导方针。目前,对于遗产管理服务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负责遗产记录、印章和藏品的管理(负责记录档案的管理、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文化保护和研究),另一种是负责遗产的衍生、开发和管理。2005年至2009年,我国首次大规模地开展了全国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共普查出近87万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在此基础上,我国初步形成了一整套国家、省、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监督保护管理体系。

在“文旅融合”中寻求非遗保护

许多地区从濒危项目和重点项目入手,加强对这些项目的传承培训,同时为传承人提供生活补贴,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从而带动对其他项目的保护,最终实现全面保护的目标。同时,结合特色优势产业和风景旅游产业,利用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积极开拓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市场,在对旅游产品销售和文化旅游市场开发中寻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一些地区利用我国传统民俗节日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宣传展示和教育活动,利用文化宣传材料和标语、电视、舞台等文化传播媒体,广泛开展遗产宣传。

公众参与意识淡薄,参与能力不足

政府和公众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力量。但从法律法规的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继承人身份识别等方面来看,这两种力量并不平衡和协调。当前,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足够重视,而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因等级低面临着缺乏继承人的尴尬局面。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过程中,公众对记录活动中应该记录什么、如何记录以及对相关技术和标准并不熟悉。公众参与也仅限于在相关部门的安排下进行实地调查、记录收集等行为,缺乏参与意识导致其缺乏主动性,从而导致档案资料不完整、不真实。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面临的问题

后继传承较为乏力,传统艺术创新不足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的文化,是以人类为基础而存在的。它通过人类想象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作品表现出来,并通过人与人之间口耳相传延续下去。因此,在保护手工艺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要使其“活”起来,“动”起来,只有对其进行不断的实践和示范,才能赋予其活力。然而,隨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不断发生变化,大多数年轻人都对民间艺术不感兴趣,也不愿意学习民间艺术。一部分是因为许多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给人们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所以,除了一小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结合起来生存和发展得更好之外,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并不理想。现如今,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带来的巨大变化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外部环境威胁和严峻的社会挑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历史和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进入“深水区”,困难不断增加,挑战也不断增加。

认知程度偏低,文化价值认识不足

目前,社会群体中普遍存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不足、对自身文化价值认识不足的问题。只人们有充分认识了传统手工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内涵和价值,才能进一步激发保护和传承意识。中国有许多传统手工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还是一个民族在特定历史时期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更是一个民族的重要象征。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些遗产所蕴含的文化价值都是永恒的。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都不断提高,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和文献也不断增加。然而,目前仍有许多人没有认识到这些文化遗产的价值,许多人甚至不知道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更不用说对其价值的理解了。

难以满足现代人新的文化需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发传承和发展遇到了许多困难。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师徒关系和家庭关系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接受度、鉴赏知识水平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追求审美多样性、时尚个性和品质已成为时代特征。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自身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难以充分满足现代人更加多元的文化需求。

非遗传承的科学理论基础严重失衡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科学理论基础严重失衡。口头语言文学研究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语篇理论及其关键支撑领域,它过于注重基本理论。从总体上看,非遗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深度不够,目前主要以静态开发的形式进行开发。具体表现为: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没有得到充分挖掘;二是旅游相关产品缺乏深度体验性,难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三是文化产品开发整合水平过低;四是宣传力度不足,方法太老旧;五是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联动效应尚未发挥,非遗的保护和传承难以维持。

缺少资金支持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企业和传承人面临的最大问题仍然是资金不足,以东北秧歌团为例,改革开放以来,许多私营秧歌表演团体成立,但大多缺乏长远规划和科学管理,收支难以平衡,资金不足问题明显。由于经费问题,秧歌团逐年减少,成员逐渐流失。目前,只有2—3个秧歌团在运作中。到今天,资金的短缺仍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发展的对策分析

通过发展民族旅游促进非遗的保护和开发

从社会功能的角度来看,保护和传承一种文化,需要体现其对这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明显的“地方应用”特征。以四川理县羌族社区为例,理县桃坪羌寨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主要包括羌族建筑艺术、羌族民间音乐、羌族歌舞、羌族刺绣、羌族释比文化和羌族婚礼,这些遗产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旅游业的综合发展是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正是文化旅游的全面发展,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复兴,使其得以在新的时代大力发展。32F1D06A-6B5D-4F53-A4C2-DD782FEDDF88

促进多方力量参与非遗活化发展

丰富的少数民族旅游文化遗产和民间传统文化遗产资源,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为我国旅游文化产业的重要优势。例如,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资源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非常重要。然而,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更多地依赖政府的支持,公众的参与度较低,管理者、开发商和传承人等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缺乏共同创造机制,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很多困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群众的参与也很重要,要建立管理者、开发商和传承人等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创造机制,多方共同努力促进非遗活化发展。总之,在不断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本质真实性和原生态综合保护理念的同时,也要强调坚持适度的生态经济发展观,以及通过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的意识和理念。对于能够充分体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特色的,对集体经济和社会综合发展开发具有利用价值的国家文化遗产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要集合多方力量加强保护和传承。

非遗+素质教育

研学旅行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提出来的,也是撬动中国素质教育的杠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丰富、复杂多样,是当前素质教育发展和旅游创新的重要突破。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商应抓住研学旅行的机会,将非遗融入无形遗产研究活动中,研究市场需求,倾听学生、家长、学校的需求,充分理解和考虑实际用户和学生群体的偏好;在课程安排中,注重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的内涵和创意。在课程结束后,可以为学生和家长提供一个开放的沟通渠道或平台,充分了解需求方对产品的评价,从而设计出更符合双方价值需求的产品。

非遗+文化创意产业

随着我国经济稳步发展,精神文明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的审美能力不断提高,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有必要深入挖掘非遗产品的文化内涵,提高相关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实现艺术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统一。文化产业与当地经济发展应相互促进,要促进传统手工艺与创意设计、现代技术和当代元素的融合,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包装设计和工艺生产的发展,进一步发挥民族特色文化优势,做出满足市场需求的高端文化创意产品。根据市场的需求,通过对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开发,将非遗与现代文化创意产品相结合,开发一系列更具吸引力的时尚产品,更好地满足旅游消费者的需求,打造独特的文化创意产业,推动整个文化创意产业升级换代,让工艺走出历史记忆,回归公众生活。

非遗+沉浸式文化创意空间

目前,“粗放型”旅游正日益向深度體验型旅游转变,而旅游者也越来越重视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参与体验。基于此,以体验经济理论为基础,在以往静态实物展示和原有静态开发的基础上,将民族风情和文化意义融入非遗技艺中,进行参与式开发,让游客进行不同的旅游体验。开发商应充分利用各种现代技术和宣传手段,培养人们对非遗产品的审美情趣,营造非遗文化氛围。为了提高消费者的参与度,可以根据地方特色打造符合当地消费习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书店、咖啡馆、茶馆等休闲场所。同时,可以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装饰和能够体现当地特色文化的产品,以简单精致的展示和包装装饰场所。这样一来,顾客在店内闲逛时就可以感受当地灿烂的文化和美丽的自然风光,从而达到休闲放松的目的。通过一系列活动和展览,顾客可以近距离接触当地的文化遗产,身临其境地体验文化创意产品的文化内涵,从而产生心理愉悦。能让人身临其境的文化创意空间,能够为广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爱好者提供沟通解惑的平台,激发其文化创意,形成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新载体,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重生。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的过程当中,一方面要重视农村传统文化,通过宣传教育,让当地群众形成对当地文化传统的认识;另一方面,应该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作一种媒介来表达和传递我们国家和地区的精神文化精髓。然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村的不平衡和不充分发展给精神文化复兴造成了阻力。因此,在这种环境下,文化建设和产业建设应该同步进行,要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属性,结合不同产业进行重点建设,既要发展产业,产生经济价值,又要利用文化,充分发挥其文化历史价值。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和开发方面,可以看到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企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通过旅游保护、传承和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所做的努力;还可以看到现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者的旅游偏好和文化需求,以及市场的整体情况,这与许多致力于发展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地区有很多共同之处。因此,在总结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利用中存在的困难的基础上,可以得出结论:发展困境归根结底在于资金不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产业难以一步到位,文化产业发展也难以落实。然而,农村振兴是为了农村的“产业兴旺”“乡风文明”,产业兴旺是关键。所以,在激活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可以在保护和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适当扭转思维,处理好经济、文化和旅游之间的关系,使其在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凌,杨豪中,谢更放.非物质文化保护视角下小城镇民俗文化空间载体设计——以陕西五泉镇关中院子民俗文化商业街区为例[J].规划师,2014,30(10):47-52.

[2]鲁平俊,丁先琼,白晋湘.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状态评价的实证研究[J].体育科学,2014,34(11):16-26.

[3]杨洪林.非物质文化的历史境遇与公共文化重塑——以恩施土家女儿会为考察中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8(01):64-68.

[4]何佳,王朝阳,周丽敏.南京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品牌的构建[J].包装工程,2018,39(06):46-51.32F1D06A-6B5D-4F53-A4C2-DD782FEDDF88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物质旅游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Tough Nut to Crack
旅游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八大突破口攻克物质推断题
抓物质特征 巧解物质推断题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