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思政视域下高校网络育人长效机制探索

2022-06-15 03:20李刚罗小芳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23期
关键词:精准育人师生

李刚 罗小芳

[摘           要]  精准网络育人旨在通过精准思维、载体和方法的应用,提升高校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整体工作效能,促使高校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历史使命。为切实发挥高校网络育人实效,必须探索构建网络育人提质增效的长效机制。具体而言,包括加强网络育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校园网络文化工作体系;强化新媒体矩阵群建设,牢牢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权;推进网络育人队伍建设,大力开展高校师生网络素养教育;构筑网络信息安全屏障,不断促进网络文化空间清朗有序;推进激励评价机制改革,焕发师生创作网络文化作品热情等。

[关    键   词]  精准思政;高职院校;网络育人;提质增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3-0100-03

精准网络育人聚焦教育、管理和服务的精准化,充分考量和发挥教育主体、网络媒介、教育客体三者之间的逻辑演进关系和动态协调关系,旨在通过精准思维、载体和方法的应用,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整体工作效能,促进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历史使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1]。为切实发挥好高校网络育人工作的实效,将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转化为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高校必须立足精准思政视域,积极探索和构建网络育人提质增效的长效

机制。

一、加强网络育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校园网络文化工作体系

(一)顶层设计,建立健全网络文化工作体系

立足全媒体时代,对网络思政工作进行现实的逻辑审视我们可以发现,其具有推进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发挥高校网络育人作用、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实效等重要的时代使命和多维价值意蕴。创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强化顶层设计,紧扣党的领导、思想引领、体系建设三大主题。高校党委应始终明确并牢牢坚持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绝对领导和全面领导,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各部门协同参与的“三全育人”大思政育人格局,切实把握好政治方向,肩负起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责任。高校党委应加强师生的思想引领,搭建网络平台,完善工作制度,建设工作队伍,丰富工作内容,净化网络空间,优化成果评价,遵循网络语言特点及传播规律,加强网络思想舆论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高校党委应强化网络育人体系建设,将网络育人与课程、科研、文化、实践等九大育人实践相结合,构建多元参与、多维协同、线上线下双线并进的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体系,不断夯实网络育人的理论基础,丰富网络育人的精神内涵[2]。

(二)创新服务,提高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高校应顺应从“管理”走向“治理”的趋势,坚持以师生为中心,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促进线上线下“一站式”服务的深度融合,改变传统的管理思想及办事流程,实现“最多”跑一次改革走向纵深[3]。高校应统一数据及入口,强化管理者的信息化素养,推动管理体系变革和业务流程优化重构,促进业务与技术同时发力,努力实现服务“一站到底、一网通办”,不断提高数据及信息的共享能力,实现学校学工、财务、人事、教务、后勤及图书等职能发挥与师生事务办理相关的核心网络的互通、相融、共享,打造融师生教育、管理、服务和发展于一体的一站式、立体式综合化服务平台。同时,应着力拓展和开发校园网络化信息平台的服务与咨询功能,着力将其打造成一个集聚教育教学、思想引领、生活服务和文化娱乐等为一体的网络化、系统化、集群化平台,循序渐进地实现“四有网上校园”工作格局,即有班级网络交流平台、有个人网络活动空间、有办事网络服务窗口、有活动网络育人载体[4]。

二、强化新媒体矩阵群建设,牢牢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权

(一)互联互通,构筑网络教育新媒体矩阵群

新媒体矩阵建设旨在精准对接学生需求,注重实时性、便利性、快捷性、实效性等用户使用体验,强调依靠移动智能终端的展示形式,对新媒体内容进行扁平化互动式的呈现,致力于打造时代感强、特色突出、功能互补、多平台联动、全层级覆盖的校园网络教育体系。目前,各高校广泛使用“三微一端”(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微视频官方账号和官方客户端)对投放内容进行多平台扩展,扩展内容包括投放内容的子集及其重构,不断改“被动”为“主动”[5],推动校院两级各类新媒体平台的聚合联动,同时推进学校官网、官微、新闻网、校报等校园媒体与社会主流媒体的融合联动,以此来讲述校园故事,传递价值认同,扩大宣传思想工作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校園网络思政工作新格局。

(二)强化供给,牢牢把握思政工作的主动权

当前,高校在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经常出现“三多三少”现象。具体包括:事后灭火多,主动出击少;网络平台多,优质产品少;广泛传播多,精准分类少等。实现思想政治工作高效能,必须严格遵循“三因”理念,把握“因时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这一基本规律。立足精准思维,必须面向学生进行思想状态和行为特点的精准识别、分析、预测和追踪,针对性地开展教育、管理和服务,促进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内容的有效供给[6]。从供给侧角度而言,高校应着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主流内容的网络化传播和主题宣传教育,协同各方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创作适合新媒体传播的优秀网络应用和网络文化作品,打造师生网络实践平台,推动优质文化资源和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和共治,丰富和充实师生的网上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提升网络文化的吸引力、辐射力和黏合度,牢牢把握思政工作的主动权。

三、推进网络育人队伍建设,大力开展高校师生网络素养教育

(一)壮大力量,统筹推进网络育人队伍建设

高校要不断构建和完善“三全育人”大思政工作格局,充分调动和利用专兼职力量参与到校园网络建设、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和网络监管等具体工作实践中,努力在网站编审、网络文化内容供给、网络监管队伍组建、网络评论队伍选拔、骨干队伍培养等方面下功夫。具体而言,强化网络育人队伍建设,应持续完善队伍的组成结构,优化队伍的学历结构、学科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等,注重专业性、稳定性、全面性和层次性的统一,将网络技术专业水平和思想政治工作标准有机统一起来,建立健全准入制度,充分引导优秀导师、教学名师、学术大师、专家学者、思想政治工作骨干、优秀学生干部、知名公众人物、先进典型人物等参与网络育人实践,保障网络育人工作的人力支撑,凝聚网络育人

合力。

(二)多措并举,大力开展师生网络素养教育

高校应努力引导广大教师认识和明确师德师风的底线与红线,扎实引领和规范教师的职业行为,在具体的教师培养过程中,可以将网络文明纳入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内容中,并作为重要政治标准和考核标准。在职前培训、政治学习、业务学习、评先评优、表彰奖励、年终考核等环节提出明确要求,引导教师自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做到爱国守法、自觉坚持言行雅正并积极主动传播优秀文化。高校应积极利用网络安全教育周等重要节点,组织开展针对大学生的网络文明宣传教育、网络公德教育和网络法治教育工作,充分发挥思政课和信息类课程的主渠道作用,引导学生知法守法、明礼遵规,养成科学文明的网络使用习惯,正确地使用各类网络平台和媒介工具,健康地进行信息互动与网络交往,避免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加强网络公共空间的道德自律,正确、积极、创新地运用与引导网络舆论[7]。高校应强化学生辨别真伪善恶、明辨是非曲直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质量,优化和完善学校制定的学生管理规定,积极引导学生形成自觉甄别、抵制和批判不良信息的能力,培养好意见领袖,倾听学生心声,做好现实诉求的回应。

四、构筑网络信息安全屏障,不断促进网络文化空间清朗有序

(一)强化管理,提升网络信息预防及应急处置

高校应严格按照互联网建设和管理相关要求,做好网站、域名、IP地址的登记和备案,做好外网资源的接入管理,抓好用户实名注册和校内用户信息交流工作,加强校内网及其用户的归口管理,建立、完善和实行工作的管理责任机制。同时,应积极构建校园网络技术防控体系,着力提升信息监测追踪、信息过滤、网络安全防护等工作的质量,强化对网络新应用的研究和应对能力,及时掌握师生网络行为的动态,形成高效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机制。此外,要高度重视突发网络安全事件的应急预案建设工作,聚焦队伍的培训和预案的实战演练工作,形成迅速反应、广泛参与、高效处置的运作机制[8]。

(二)规范行为,加强校园网络环境的综合治理

高校要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守正聚力,弘扬时代主旋律,传递社会正能量,不断巩固和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自觉抵制网络有害信息、网络滥用和违法行为、网络低俗之风。同时,高校应深入研究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不断强化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投入、使用和整合力度,推动校园网络快速、健康、持续和安全发展,构建风清气正、运作有序的网络生态。此外,高校还应积极配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其他政府部门开展好专项整治和整改工作,要坚持依法治校理念,坚决打击与杜绝各类违法违规网络经营行为,培养师生的法治意识,加强对教育教学内容的前置审查及教学课堂的过程管理,严格把好课堂教育中的政治关和纪律关,守好思想红线和纪律底线。

五、推进激励评价机制改革,焕发师生创作网络文化作品热情

(一)强化激励,调动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积极性

高校应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专项工作激励机制,将其纳入日常工作量核定、绩效考核、年度考核、评先评优范围,着力开办和打造一批富有影响力的网络名栏和名站;评选一批内涵丰富的优质网络名篇与名作;选树一批具有引领能力的网络名编和名师,树立品牌化项目化思维,将优质的、富有影响力的网络视频、网络文章、网络育人工作案例、调研报告等纳入科研成果统计,列为职务评聘和职称评定的条件与办法,设置专项支持经费,充分激发和调动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牢牢掌握好网上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工作的主动权,守好思想政治工作这条生命线[9]。同时,高校应注重调动和发挥学生群体的主体作用,将学生培养成为网络育人的重要依靠力量,努力构建和谐、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形成师生发展共同体,同时要积极发挥朋辈教育所具备的现实优势,用心、用情、用智、用力引领学生全面成长和不断

发展。

(二)环节管控,引导网络文化作品的持续创新

随着网络新媒体的普及、运用、发展和渗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为此,必须抓好网络文化作品的创作和推广,抓好这一重要思想政治工作抓手。(1)要坚持把握好网络文化作品的生产源头,打造文化精品项目的感染力。重点应包括:强化思想统筹,建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网络育人话语体系;加强主题创设,创作内容要紧密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坚持内容上的思想性与形式上的艺术性的统一,让表达方式更加大众化、时代化。(2)要做好优质作品的传播,不断强化文化精品的影响力。重点应包括:强化网络育人载体的选择和打造,推进“两微一端”、易班、短视频平台、大数据管理信息系统等建设;积极组建网络文化建设专门队伍,培养师生中的意见领袖,强化优质作品的影响力、辐射力和传播力;聚焦精准思政,进行人群精准识别和内容的精准投送。(3)持续完善反馈和评价机制,提升创作优质网络文化产品的内在驱动力。重点应包括: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将网络作品创作嵌入师生相关利益评定内容;设立网络育人专项权威奖励或成果奖励[9]。

参考文献:

[1]李刚.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的提升:基于职业能力标准的视角[J].广西教育,2021(3):103.

[2]李旭.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逻辑审视[EB/OL].(2020-09-22)[2021-09-15].https://www.

zp910.com/news/20200922/63228.html..

[3]付涵.一站式服务:两个“统一”是关键[J].中国教育网络,2019(9):29-30.

[4]錫林郭勒职业学院.锡林郭勒职业学院网络育人实施方案[EB/OL].(2019-06-03)[2021-09-15].https://www.xlglvc.cn/index.php?a=show&c=index&catid=1357&

id=332&m=content.

[5]姜良杰,郑乐.新媒体矩阵建设视域下的高校网络育人机制建设[J].活力,2018(12):189-190.

[6]李刚.回顾与展望:高校网络育人问题研究[J].科教导刊,2021(23):3-5.

[7]思想道德与法治编写组.思想道德与法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162-163.

[8]教育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网络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EB/OL].(2016-

11-07)[2021-09-15].http://www.ahstu.edu.cn/wlzx/info/1017/1159.htm.

[9]畅军亮.高校网络文化作品现状分析及创新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7(11):78-81.

编辑 薛直艳

猜你喜欢
精准育人师生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精准扶贫美了乡村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麻辣师生
曹隽平师生书法展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