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探析

2022-06-15 03:32萧龙
文化产业 2022年14期
关键词:馆内展品藏品

萧龙

博物馆致力于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教育功能,是公益性文化机构,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当今,博物馆应承担起社会教育的责任和义务,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就目前情况来看,大多数博物馆在开展社会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建馆时间较短,规划不够全面,馆内的许多展览内容达不到社会服务的标准,所以一些博物馆在开展社会教育工作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博物馆社会教育

博物馆除了要做好收藏具有科学性、人文性、艺术性的藏品这一工作外,还需要做好向公众展示这些有重要价值的藏品的工作。也就是说,对于博物馆而言,其主要工作内容除了要做好藏品的收藏、展示工作外,也要积极开展社会教育工作。在博物馆,我们发现会有许多家长带小朋友来参观,从这一角度来说,博物馆就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在观看展品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展品的历史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这是提高群众精神文明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当今,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为了不断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新时期下,博物馆既要保证社会教育服务的多样化,又要提高工作效率,最大限度地利用馆内藏品对群众开展教育工作,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社会文明的多元化发展[ 1 ]。

随着现代技术的进步,博物馆开展社会教育工作更加便捷。博物馆要明确自身开展社会教育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并融合当今流行的信息技术元素,促进教育形式的多元化,使社会教育内容富有更深层次的内涵。

博物馆社会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形式缺乏服务性、教育性

广大人民群众都是受教育者,所以博物馆所开展的社会教育工作就要满足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但是,博物馆在日常开展的社会教育工作中,对于展品的内容缺乏精细化考量,所展示的内容无法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群众没有参观和学习的兴趣,自然导致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工作难以有效开展。由于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的开展形式缺乏服务性、教育性,馆内人员工作效率低下,使得群众的精神文明水平难以提高,这是博物馆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博物馆与群众之间的正确关系应当是博物馆将展品的来源、发展、历史等基础信息展示出来,并利用多元化的宣传形式吸引群众走进博物馆,观察学习,了解展品,以此增加群众的文化认知,提高群众的精神文明水平[ 2 ]。但一些博物馆将自身的位置摆在群众之上,导致其开展教育工作时缺乏服务性,降低了群众的学习兴趣,无法保证教育工作有效开展。一些博物馆开展社会教育工作时,主要的服务思想和教育观念与社会教育理念不符,也没有充分挖掘出历史文化的学术性价值,而且,博物馆管理者多会选择一些经济效益高的藏品,这样就使得馆内的藏品过于“庸俗”,缺乏多样性,博物馆内的藏品无法满足社会大众的精神需求,也就无法达到社会教育的目的。博物馆如果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不仅会使得文物的历史学术价值被削弱,还会导致社会文化教育工作难以实施。博物馆内的展品,是历史发展浪潮中的“遗留物”,其能够传达的文化韵味和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博物馆在开展管理工作时,要深入了解文物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全面向群众展示富有文化底蕴的藏品,加强基层群众的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内容缺乏多样性、特征性

博物馆在社会公众眼中应该是丰富的、多样的,这就要求博物馆在内容上具备多样化特点。但是当今的许多博物馆由于展览产品少且同质化情况比较严重,甚至对一些科普内容都没有详细的分类,对各类型的展品也没有进行细致的区分,馆内展品的社会教育内容满足不了群众的精神需求,使得社会教育内容和陈设缺少创新性,逐渐趋向同质化,这也违背了社会教育服务工作的初心。愿意走进博物馆的群众大多愿意主动了解历史,主动跟历史“对话”,深刻感受我国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如果博物馆无法保证藏品的多样性,会逐渐打消群众愿意了解历史的热情,也会使得社会教育工作难以开展。

博物馆是群众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博物馆内的藏品也要更具多样性和特征性。但是,目前许多博物馆所展示出的藏品内容单一,没有特点,导致群众在参观时无法深刻感受产品的价值,影响社会教育工作的质量[ 3 ]。博物馆内容单一的展品无法激发群众的参观兴趣,所以博物馆要适当地丰富自身内容,对于无法展出的内容,可以通过图片、图册、展板的形式来体现,增加博物馆内容的多样性,让群众对展品有基础的认识。

技术缺乏联系性、具体性

当今时代,博物馆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与博物馆的管理和文化传播工作相融合,拓宽文化传播和发展的渠道,创新传播途径,促使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最大化地发挥出来。比如,当今新媒体平台盛行,微博、微信、短视频等宣传方式成为群众了解社会信息的主要途径。如果博物馆开展社会教育工作的方式难以满足群众的实际需求,就会导致群众对博物馆的兴趣逐渐降低。比如有些群众在了解传统文化时会通过网上搜索的方式,了解的信息虽缺乏准确性,但由于便捷、快速等优势,许多群众会更热衷于这种方式,这对博物馆工作的开展造成一定的阻碍。在新时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下,博物馆的服务形式与科技的结合不足,也会导致自身社会教育工作难以高效开展。智能化时代,大众可以随时随地了解世界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信息,博物馆社会教育服务在内容陈列和管理模式上若不能保證多样化,也没有融入科技手段,就会导致馆内藏品的呈现方式无法满足大众的精神需求,博物馆也就失去了开展社会教育工作的意义。比如,许多博物馆内并没有开设电子展览平台,还只是采用单人讲解的方式,这种形式虽然可以吸引一些中老年群众来学习,但对青少年却没有吸引力,导致青少年对于历史文明了解甚少。所以,博物馆若想使自身发挥出社会教育功能,保证社会教育基础工作顺利开展,就应当顺应时代发展,积极将现代化技术与博物馆管理模式相融合,吸引群众的注意力,让更多的群众愿意走进博物馆,了解古今。

新时期博物馆开展社会教育工作的具体路径

实现展览内容与社会教育相统一

博物馆若想进一步提高社会教育服务质量,就要立足于社会公众,全面体现管理和服务的专业化能力和水平。在当今的多数博物馆内都会有专业的陈列设施和展览内容,但是由于群众的精神需求不同,博物馆对于群众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观念了解得不够深入,其所选择的服务形式无法满足绝大多数人的服务需求,使群众在博物馆展览过程中缺少服务体验。

在当今的社会背景下,博物馆若想提高社会教育工作水平,就要实现展览内容与社会教育的統一[ 4 ]。众所周知,博物馆应当起到拓宽群众文化视野的作用,所以博物馆的服务理念应有所转变,摒弃传统的思维和展览观念,增强展览内容的丰富性,让群众愿意走进博物馆,乐于接受博物馆开展的社会教育。可以通过加强文化交流和学习,开展社会化教育,对馆内的展览内容进行创新,根据不同受众人群制作不同的展览内容。比如针对青少年可以制作科学展览版面,将一些科学文化知识渗透进博物馆的教育工作中,让青少年愿意走进博物馆,乐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这有助于拓宽青少年的知识层面。

此外,管理者还需要进一步注重精细化管理工作,不断优化和完善教育服务内容和传播形式,深入研究历史文化,充实社会教育服务内容,使社会公众与学术文化、社会教育三者合一,为群众的精神文明生活奠定基础。

保证馆藏内容资源与文化多样性

博物馆的馆藏内容资源与文化的多样性是吸引群众走进博物馆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资源内容单一,会导致博物馆开展社会教育工作的水平和效率难以提高。博物馆馆藏资源种类多样,数量繁杂,在对馆内资源进行整理和展示的过程中,需要立足于社会公众视角,实现社会文化的传播与交流,进而有效利用博物馆资源,提升社会文化教育水平[ 5 ]。博物馆管理工作者要从内、外因素出发,弘扬积极向上的中华传统文化,为社会教育工作奠定基础。可以将一些展览物品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进行深度融合,充分彰显历史文化蕴藏的历史图景。可以对一些历史上比较出名的人物和事件进行描述,让群众对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博物馆要做好馆内资源的整理工作,提高服务水平,全面讲述文物历史的文化内涵,并做好详细的分类和整理。

其次,要加强博物馆与群众的沟通和交流,为大众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服务。比如,可以通过线上问卷调查的方式,全面了解受众群体的文化需求。管理者也要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类型的群众提供不同层次的教育服务,使自身的教育工作与受众需求相适应,这是提高博物馆管理工作人性化水平的重要途径,同时也能让群众了解博物馆内的不同内容,从而满足不同类型群众的不同精神需求。

博物馆在开展社会教育工作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多种影响工作效率的因素。首先是经济因素,博物馆的经费有限,面对巨大的资金压力,博物馆很难保证展品内容的多样化,易导致内容单一,无法吸引群众入馆参观。其次是展览内容和方式比较单一,没有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社会服务与社会教育工作中,千篇一律的服务模式,公众容易产生审美疲劳,严重影响参观博物馆时的感受。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展览内容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都比较广泛,博物馆在开展社会教育工作时,也要注重对信息技术的利用,避免教育方式的单一性,激发群众对历史文化和文物历史价值内涵学习的积极性。博物馆对群众开展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科技+内容”,在这一模式的基础上,要加大信息化设备的融入,以信息化设备的优势,更加快速、精准地把握受众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以此来提高观众参观的情感体验[ 6 ]。比如可以在馆内设置电子区域,受众群体可以自行操作,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学习。这种方式可以打破参观空间的限制,通过信息化设备帮助群众自动查找自己喜好的内容,并进入虚拟空间浏览展品。在数字化设备和技术的带动下,博物馆要保证资金的合理利用,结合专业的博物馆软件研发公司,为群众做好社会服务工作。比如博物馆可以根据自身馆内的资源内容和特点,创建独特的电子软件,让群众通过软件进行活动报名,随时随地地在电子设备上翻阅展览内容。也可以在软件上展现馆内的地图,这样可以帮助群众节省参观时间,群众可以有针对性地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而了解和学习。还可以在软件上设置一些互动平台,群众可以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在软件上和其他人员进行讨论,这也是提高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因此,博物馆在开展社会教育工作时,要学会新旧融合,将新型的技术手段与传统的教育方法相融合,激发群众的学习热情,让群众更愿意走进博物馆,了解古今,学习文化知识,以此提高群众的精神文明水平,也促进自身社会教育工作的高效开展。

综上所述,博物馆是社会教育的主要平台。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博物馆要精准找出自身的问题,并结合现代化设备进行模式创新,丰富馆内资源和内容,使群众更愿意走进博物馆学习知识。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管理者要注重博物馆展览内容与社会教育理念的统一,也要保证馆藏内容资源与文化的多样化,还要注重对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丰富展览内容,为群众提供更加丰富、有趣的学习平台。

参考文献

[1]阮玲娜.浅析新时代博物馆社会教育的服务现状及优化措施[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15):115-117.

[2]田银梅.新时代博物馆社会教育服务中的问题与对策[J].文物世界,2020(06):76-78.

[3]吴红莲.新时代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策略探讨[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17):118-120.

[4]祝越滢.新时期城市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中爱国主义思想的融入[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14):108-109.

[5]马祥贞.新时代博物馆社会教育:挑战、优势与实施路径[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9,35(02):87-90.

[6]殷冀飞.进入新时代博物馆社会教育的新思考[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15):102-104.

猜你喜欢
馆内展品藏品
展品被盗了
抱朴斋藏品
李杰森藏品
林安国藏品
谭礼藏品
《Radio World》公布IBC 2019“最佳展品奖”名单
寻宝博物馆记
一起跳
逛图书馆
2009中国(昆明)东盟赏石石材博览会展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