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及困境:一项循证研究

2022-06-16 02:37卓泽林龙泽海徐星蕾
中国电化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创业意愿

卓泽林 龙泽海 徐星蕾

摘要:创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而创业意愿则是预测创业行为的最佳指标,高等院校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愿,无论对大学生自身还是对整个国家,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该文在全国范围内以接受过创业教育的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调研共收集8106份有效问卷,探究创业教育满意度、创业实践经历以及创业意愿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创业教育满意度、创业实践经历以及创业意愿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创业教育满意度对创业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影响作用较小;创业实践经历在创业教育满意度和创业意愿之间起显著的完全中介作用。在此基础上,探讨高校创业教育的一些困境,提出完善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提升策略。

关键词:创新创业型人才;创业教育满意度;创业实践经历;创业意愿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青年项目“高等教育赋能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研究”(项目编号:CIA210274)阶段性研究成果。

创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驱动力[1],创业活动越来越受到重视[2],其能带来市场创新,促进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增加就业机会和缓解就业压力,进而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为国家创造更大的价值[3]。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创业是一种有动机的行为[4],并不是由创业商机所促成,而是在于创业者的创业意愿[5]。没有创业意愿就没有创业行为,因此创业意愿是预测创业行为的最佳指标[6][7]。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创新创业,尤其是重点支持大学生创业就业,将“创业带动就业”作为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重要战略之一,出台了大学生创业税费减免、创业贷款等政策,全面深化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改革。而且,国家对于创业意愿也十分关注。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增强大学生的創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创业意愿是创业成功的先决条件之一[8],高校创业教育作为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对于提升大学生创业意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通过提高创业者的创业技能和能力,从而促成创业活动的开展,帮助受教育者选择适合自己的创业类型,让受教育者直接掌握创业知识,从而增强创业意愿[9]。另一方面,创业教育更多地通过改变人们对创业的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来对学生的创业意愿产生影响[10]。国家对创业教育的重视也引起了学者们研究的兴趣。创业教育与创业意愿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涉及中介作用等,成为许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从大学生视角出发,考察创业教育满意度对创业意愿的影响,引入创业实践经历作为中介变量,以了解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影响学生创业意愿的路径机制,进一步理清高校创业教育的困境,并提出相关策略。以此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愿,通过不断优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为我国培养更多创新创业型人才,进一步助力我国早日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人才创新高地[11]。

(一)理论基础

纵观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多数学者在分析评价创业教育体系时通常从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教育模式、配套机制等内容出发[12]。其中,创业课程设计的评价包括授课形式、数量以及分类等方面;师资队伍评价包括教师数量、授课技能、指导能力等方面;教育模式则是评价高校如何结合课程、实践、竞赛等内容来开展创业教育;而配套机制则包括实践平台、扶持政策等方面的评价[13]。在高校创业教育的实证研究中,关注点集中在对创业教育成效的探讨,其中多数是考察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态度、创业意向和创业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高校创业教育对大学生的创业态度、创业意向和创业能力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14][15],上过创业课程或有过创业经历的大学生在创业意向水平上显著性更高[16]。此外,本科院校的创业教育相比高职院校更有成效,尤其是创业实践活动[17]。也有学者发现,高校创业教育在众多创业环境因素中对大学生自主创业动机的影响是最弱的[18]。除了研究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直接影响,近年来也有不少学者研究两者之间的作用机制。徐菊和陈德棉[19]发现,创业自我效能感在创业教育和创业意向之间发挥完全中介作用,由此得到启示,创业教育不仅要传授与时俱进的创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注重提高大学生对创业意愿的自信程度。

由上述内容可知,虽然大学生主要是通过高校创业教育接触和了解创业,但不少研究表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对促进学生形成创业意愿的作用较弱,仍存在知识体系构建不合理、支撑机制建设不完备等问题[20]。为此,本文以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现实情况为基础,以大学生视角来切入创业教育满意度对创业意愿的影响,并探讨创业实践经历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以深挖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困境,进一步提出完善高校创业教育的策略。

(二)研究假设

1.创业教育满意度与创业意愿

高校创业教育最早在国外兴起,如今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高校已经开发出较为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Piperopoulos等[21]将创业教育分为创业理论教育和创业实践教育。前者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传授创业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后者则主要是通过案例教学、模拟创业等方式来锻炼大学生在实际运营中应对困难和风险的能力。两者都能为大学生提供与校内外优秀创业导师交流的机会。而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目前是从课程设置、创业实践、师资队伍、教育模式等方面建设创业教育,尚未形成统一、完备的创业教育体系[22]。

创业意愿(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的概念最早由Bird在1988年提出,具体是指个体想要创建新企业的意识状态[23]。现有大多数研究表明,创业教育有利于创业意愿的形成,进而提高创业绩效[24]。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参与创业课程、创业论坛和创业计划比赛能够显著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愿[25]。王立高[26]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大学生在创业课程上学习到丰富的创业知识,在创业实践中锻炼创业能力,对创业活动有更好的认识,并激发了创业信心,从而显著提升他们的创业意愿。此外,张秀娥等[27]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研究发现,创业教育通过影响大学生的创业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进而对创业意愿产生积极影响。基于已有研究,本研究提出假设:

H1: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满意度越高,产生创业意愿的概率越大。

2.创业实践经历的中介作用

创业实践是创业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创业实践顾名思义,就是在一定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下,个人主观的、能动的通过竞赛、社团、实践基地等模式培养个人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的过程。大学生要想通过创业教育来获取创业信息,首先是通过参加创业课程学习有关创业的知识和技能,但最主要还是通过参与创业实践来培养创业能力、增加运营管理经验。目前,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实践经历之间的关系尚未得到验证,但从相关研究来看,接受过创业教育的大学生主动参与创业实践的可能性更大。这是因为他们具备了更高水平的主动性人格[28]。而主动性人格水平更高的创业者会自发寻找可靠的途径以进行信息交流、建立人际网絡,一旦在环境中识别到创业机会,就会立刻采取积极的行动[29]。也就是说,大学生在创业课程上学习到相应的创业知识后,很大可能会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创业实践活动,以获取更有效、高质的创业资源。

实际上,实践活动在创业教育体系中所起的作用相对较大[30]。相比于创业理论教育,创业实践教育对创业绩效的影响更为显著。这是因为创业实践注重锻炼专业技能,强调创业技巧和经验的积累[31]。此外,实践活动能够通过创业灵感和创业激情对大学生的创业心智产生影响[32],同时创业激情对创业意愿也有显著正向作用[33][34],也就是说,创业实践会对创业意愿提升有明显的促进。更有学者研究发现,创业实践能够直接促进创业意愿的形成[35]。换言之,在参与创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大学生获取到充分的创业经验和技能,明确了创业方向,提高了创业自信,那么对毕业后选择创业的意愿可能也就更加坚定了。基于上述研究,本研究提出假设:

H2: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满意度越高,参与创业实践的概率越大。

H3:创业实践经历在创业教育满意度和创业意愿之间起中介作用。

根据本文提出的假设,各个变量之间的理论关系如图1所示。

(一)数据来源

问卷基于国内外研究文献和研究假设,在此基础上经过多轮专家讨论和数据试测,不断修订设计出来,并于2020年9月至2020年11月通过问卷星或访谈形式开展调研及数据回收整理。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对我国高校接受过创业教育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涉及高校527所,覆盖山西、吉林、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四川和陕西等主要省份,最终,共回收8842份问卷数据。剔除填写时长过短、填写无效校名、有规律性作答、极端一致性作答等无效问卷736份后,获得有效问卷8106份,问卷有效率为91.68%。

在问卷发放范围的选择上,本研究做出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首先,由于大学一年级新生初入大学校园,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可能还不是很明确,因此本文不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其次,由于医药科高校的在读生也属于本研究的调查对象,因此问卷第一部分中“年级”的选项添加了“五年级”,并向医药科高校的五年级学生发放问卷。最后,由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主要在本专科学生中开展,因此本文不将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样本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二)变量测度

本研究的高校创业教育满意度,涉及五个维度,即课程质量满意度、竞赛体验满意度、实践建设满意度、政策扶持满意度以及教师指导满意度。采用Likert五点计分方式,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分别评定为1—5分。

本研究通过题项“毕业后您是否愿意进行自主创业”和“在校时您是否有创业实践的经历”分别测量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和创业实践经历,将选项“是”和“否”分别赋值为1和0,即把创业意愿和创业实践经历设置为二分类变量。

(三)信度与效度

为了保证后续分析的准确性,本研究对整理后的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结果如下页表2所示。创业教育满意度量表的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964,各维度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在0.893-0.969之间,均大于0.8,说明量表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量表的KMO值为0.959大于0.8,Bartlett球体检验的概率值小于0.001,达到因子分析的效度标准;对该量表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旋转后每个公因子所包含的因子载荷系数均大于0.6,量表效度较好。

为了进一步检验创业教育满意度量表的结构效度,本研究从8106份样本中随机抽取4%的个案,运用Amos软件对该量表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拟合指数显示,X2=255.754,df=109,X2/df=2.346,结果低于3,量表与数据的拟合情况较好;GFI=0.919,NFI=0.962,TLI=0.972,CFI=0.978,结果均高于0.9,量表适配度较好;RMSEA=0.063,结果低于0.08,符合拟合标准,量表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一)描述性统计

对研究样本的创业意愿、创业实践经历、创业教育满意度、课程质量满意度、竞赛体验满意度、实践建设满意度、政策扶持满意度以及教师指导满意度进行描述性统计。

创业意愿和创业实践经历的均值分别为0.12和0.21,表明约12%的研究样本有创业意愿,约21%的研究样本有创业实践经历。此外,由高校创业教育满意度量表计分规则可知,满意度得分越高,大学生对本校创业教育越满意。创业教育满意度得分均值为3.66,其中五个维度的得分均值在3.56-3.76之间,表明大学生对本校创业教育的态度还未达到比较满意的水平。

(二)性别差异分析

对男、女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创业实践经历、创业教育满意度的得分均值进行检验。结果显示,研究样本的创业意愿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p<0.001),表现为男生的创业意愿得分均值(M=0.20,SD=0.40)显著高于女生(M=0.08,SD=0.27),说明男大学生产生创业意愿的概率相对女大学生更高。研究样本的创业实践经历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p<0.001),表现为男生的创业实践经历得分均值(M=0.27,SD=0.44)显著高于女生(M=0.18,SD=0.38),说明男大学生参加创业实践的概率相对女大学生更高。研究样本的创业教育满意度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p<0.001),表现为男生的创业教育满意度得分均值(M=3.69,SD=0.79)显著高于女生(M=3.64,SD=0.71),说明男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满意度更高。

(三)中介效应机制

中介效应检验采用因果逐步回归检验法[36],具体而言是构造三个方程:(1)Y=cX+e1;(2)M=aX+e2;(3)Y=c’X+bM+e3。首先检验系数c,如果c不显著,则停止中介效应分析,如果c显著则继续检验;然后依次检验a、b,如果都显著,则为中介效应;再检验c’,如果c’显著,则为部分中介效应模型,c’不显著,则为完全中介效应模型。

1.创业教育满意度对创业意愿的影响

方程1以创业意愿为因变量,创业教育满意度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其中,Hosmer-Lemeshow Test的概率值为0.111大于0.05,模型拟合的数据与真实情况一致。此方程中,创业教育满意度显著正向影响创业意愿(β=0.133,p<0.01),OR值为1.142,说明创业教育满意度每变化一个单位,创业意愿出现概率与不出现概率的比值是变化前的相应比值的1.142倍,假设H1得到证实。

2.创业实践经历的中介效应检验

方程2以创业实践经历为因变量,创业教育满意度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其中,Hosmer-Lemeshow Test的概率值为0.066大于0.05,模型拟合的数据与真实情况一致。此方程中,创业教育满意度显著正向影响创业实践经历(β=0.246,p<0.001),OR值为1.279,说明创业教育满意度每变化一个单位,创业实践经历出现概率与不出现概率的比值是变化前的相应比值的1.279倍,因此假设H2得到证实。

方程3以創业意愿为因变量,创业教育满意度和创业实践经历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其中,Hosmer-Lemeshow Test的概率值为0.343大于0.05,模型拟合的数据与真实情况一致。此方程中,创业教育满意度对创业意愿没有显著影响(β=0.083,p>0.05),创业实践经历则显著正向影响创业意愿(β=0.988,p<0.001),假设H3得到证实,即创业实践经历在创业教育满意度和创业意愿之间起中介作用,且为完全中介效应。

本文从大学生的角度出发,考察了创业教育满意度对创业意愿的影响,并讨论了创业实践经历的中介作用。经实证检验,本文证实了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满意度越高,其创业意愿和参与创业实践的概率也越高。且创业实践经历在创业教育满意度和创业意愿之间起中介作用机制,即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满意度越高,参与创业实践的概率越大,从而导致他们的创业意愿也更强烈。与此同时,虽然我国创业教育卓有成效,但在实证分析过程并结合创业教育的现状,我们发现当前创业教育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创业意愿总体水平较低,创业教育还未发挥应有作用

根据调研情况,我国高校大学生对创业教育满意度并不是特别高,创业意愿不强烈。同时本文实证研究也表明,虽然创业教育满意度对于大学生创业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是其系数仅为0.133。这说明尽管当前我国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在提升大学生创业意愿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依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从而使得其促进作用较小。这说明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供给方面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高校创业教育实施参差不齐,很多学生接受的主要是创业通识教育,且创业教育具有一定的滞后性[37],使得学生对于创业教育并未能领悟其核心意义。高校在创业教学过程中,往往采取的是理论化的课程教育,脱离于实践需求,造成“教非所学”和“教非所需”[38],而且传统的创业理论课程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不能对创业意愿产生足够影响[39]。很多大学生认为所获得的创业资源不足,创业课程对于培养创业技能和创业价值有限[40],创业教育对于他们成功管理或发展公司提供的支持还远远不够[41],从而使得创业教育对于创业意愿的提升大打折扣。当前,有些大学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缺乏深入的研究,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缺乏理论性指导、系统性规划,内容单一且分散。有学者指出,高校创新创业在“教学环节”存在多头管理、资源“分散”的问题、“实训环节”存在教学资源和科研资源“分化”的问题、“实践环节”存在校内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分离”问题[42]。另外,国内高校创业教育专任教师普遍不足[43],很多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由辅导员兼任,其中相当一部分并未接受过相关培训,缺乏创业教育的教学经验。很多创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依然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44],传统的授课方式往往会忽略实践型教学[45]。由于创业教师专业知识不足,实践经验欠缺,使得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未能很好的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通过简单、枯燥、乏味的授课方式进行教学,这不但适得其反,使创业课程效果大打折扣,而且还会降低学生创业积极性。

(二)创业实践不足,实践体系有待完善

创业学习者参与创业实践,能创造和测试新想法和理论,发展其创业思维和行动[46]。而且在参与创业实践过程中,随着创业经验和信息的逐渐积累,大学生能够进一步明确自己未来的创业方向,创业自我效能感也会得到提升,从而激发出创业意愿[47]。本文的实证分析模型也显示出创业实践经历在创业教育满意度和创业意愿之间起到中介作用,可见实践的重要作用。但是调研结果显示78.9%的大学生并未有真正的创业实践经历,且创业教育满意度虽然对创业实践有显著正向影响,不过其系数仅为0.246。这说明当前我国高校创业实践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我国高校虽然开设了创业课程,但主要以讲授为主,实践性不足,创业实践教育仍然存在实践载体繁杂且体系零散、实践活动孤立、服务平台单薄且与创业教育实践缺乏关联等问题[48]。创业实践作为创新创业教育重要的基石与载体,但当前其发展与学生需求仍不相符。一方面,创业实践教育往往在形式上深受重视,但实质处于被边缘化的尴尬地位[49],特别是创业实践活动及内容缺少周密设计、质量不高,有的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密,有的系统性和针对性不强,实践活动及内容缺乏创业实操性和市场体验性,缺乏“专业支撑”和“企业活动支撑”,学生参与度不高[50]。另一方面,创业实践面临资源不足、实践活动覆盖面不广、实践平台形式单一、数量少、软硬件不完善等问题,从而导致创业实践效果差,大学生创业实践参与度不高。由于区域与区域,地方与地方、高校与高校都存发展差异,所以不同层次、不同的高校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资源不平衡,有限的创业实践平台导致无法让每个同学受益,最终没有接受过系统、规范、全面的创业实践教育的同学无法切身体会到创业实践带来乐趣,而造成这部分同学创业意愿不强烈。

(三)性别差异明显,女大学生创业参与度偏低

与男生相比,女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满意度偏低、创业实践参与度不够且创业意愿不强烈。这一现象在性别上的差异可能是“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以及性别刻板印象所导致[51]。创业往往被认为是一种男性主导的职业选择[52],创业的过程需要极大的挑战和冒险精神,这往往与男性的性格特征有关[53]。而且,男性往往在工作和生活中会被赋予更大的期待和责任,面临的经济压力会相对较大,可能更倾向于通过创业来缓解经济压力和实现自我价值。此外,Wilson等[54]研究发现,女性的创业自我效能感显著低于男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女性的创业意愿和创业实践经历。一般而言,男性往往更具有冒险精神,而女性则具有较低的风险偏好和竞争意识,但是,这不能说女大学生不适合创业。与男性相比,女性更细腻、严谨、善良,更容易与团队成员和谐相处[55],从而积累丰富的创业资本,女性创业群体的崛起也必将带动和促进女性就业和职业发展[56]。

(一)不断改进创业课程体系,进一步强化创业师资队伍建设

现阶段高校普遍开设了创业课程,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深化学习的机会。尽管多数学生接受的是创业通识教育课程,但很多高校的创业课程正从单一的创业基础课发展成多层次的创业课程体系,创业课程的开设范围也进而扩展到各个大学的各个院系,且跨学科创业课程屡见不鲜。但是,创业课程与專业教学依然存在脱节,广大学生难以将所学到的创业知识与自身专业知识结合,从而对创业无从下手,打击了其创业意愿。因此,高校应大力推进专创融合体系开发[57],这样能把各门学科专业特点融入到创业教育之中,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基于自身的专业知识背景去寻找创业途径和机会[58]。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结合不同学科专业知识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创业意愿,推动学生的创业想法转为现实。

创业师资是创业教育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知识储备、教学能力和创业经历对创业教育过程都有影响,在实现创业教育目标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59]。当前,我国高校在创业教育方面面临师资短缺,结构搭配不合理等问题。应积极引进创业教育专任教师,同时完善创业教师考核机制和职称评定机制,“破五维”,实施多元化的评定措施。还要提高创业教师在学生创业过程中的参与度,鼓励具有创业实践经验的教师帮助学生运营创业项目[60]。创业是跨学科的综合活动,创业教育者既需要懂教育,也需要懂创业[61]。高校在组建创新创业教师团队时,应该充分吸纳不同专业背景教师,既要有热衷于实验创造的理工类教师,也要有善于把握市场动态的经管类教师;既要有创新创业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也需要在教学一线奋斗的教育教学专家;既要包含学科专业发展前沿的带头人,也要涵盖来自企业的行业佼佼者……只有以兼容并包的心态容纳各种类型的创新创业型教师,才能培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学生。

(二)强化创业实践教育建设,加强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锻炼

创业教育的内容既包括理论性也包括实践性[62]。在课堂上进行的创业课程学习是创业成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样创业实践也非常重要[63]。创业教育强调实践导向,采用角色扮演、项目运营、孵化器、商业模拟和沉浸式体验等活动或方法[64],不断克服障碍促进创业思维发展,以此来提升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因此,各高校在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方面,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情景式教学[65]或者鼓励学生将创业项目落地运营等方式,促进理论运用于实践,加大创业教育的实践导向。高校的创业学院或其他相关部门要主动与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帮助学生在毕业前进入这些企业,进行耳濡目染地浸入式学习和体验,目睹企业运作过程,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除了国家层面在推动“双创”的支持性政策外,高校也可以出台具体的政策进行配套,进一步鼓励推动学生有固定的时间进入企业浸入式学习或实习。

(三)克服性别差异,建立分层分类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由于性别差异,男女创业活动的积极性也有所不同。因此,高校应该建立分层分类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满足不同主体的诉求,针对性地激发不同主体的创业意愿,让不同性别、不同层级、不同水平,不同目的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相应的创业课程进行修读,选择不同的创业实践项目进行参与。应该充分考虑男女的特点,以便他们能够在具体情况下发挥自己的优势,更好地理解创业教育的目的和效果[66]。比如,在提升女性大学生创业意愿上,高校可以根据女性的心细善良善于沟通等性格特点,开设兼具商业性和公益性的社会创业相关的课程,帮助女大学生发挥所长。

(四)依托所在区域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和产业特色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我国高校在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过程中除了进一步丰富创业课程类型、强化学生创业实践锻炼机会等举措,还要充分依托高校所在区域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和产业特色,这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有力支撑和驱动力。研究表明,分配给大学生的创业资源远远不够[67],这就需要不断提高创业资源的供给。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发生在学校内部,但创业资源的供给并不仅仅来自于高校内部。教育的资源和平台以及由创业教育所衍生出来的成果与产品要依靠政府和社会提供和协调,尤其是地方政府和产业的发展条件对所在地高校在创新创业体系构建过程中选择发展哪种运作模式、主要培养何种创业型人才能产生较大的作用[68]。例如,坐落于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校可以依托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核心城市中的金融科技、电子信息、文化创业和旅游休闲等产业特色[69],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过程中提出的构建全球知名的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部署,推动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定位上着重强调高科技创新型人才和创新产业劳动力。

(五)优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为疫情下大学生就业创业助力

新冠肺炎疫情给整个社会都带来了严峻的危机与挑战,即便到如今,依然面临着疫情输入和反弹的双重风险,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还未恢复到疫情前水平,这对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运行和劳动力市场造成了严重影响[70]。而且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高达1076万人,就业形势复杂严峻。在此形势下,高校要不断优化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创业意愿,从而促使更多优秀青年进行有效创业,增强就业带动效应。同时,作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决不仅仅是为了提升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概率,而要拓展其功能定义,要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使得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掌握从事未来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培养成为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新一代复合型人才[71],这样无论是在创业还是就业,都会具有更强的竞争力。而且,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与社会相结合,搭建就业创业供需对接平台,发挥社会服务职能,通过打造创业培训项目,为毕业后创业者乃至更广泛的劳动者提供优质的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与服务。根据《GEM 2021/2022全球报告》显示,新冠肺炎疫情不仅给创业带来了挑战,却也带来了新的商机,特别是数字技术广泛应用所带来的机遇。作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关键,高校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要不断丰富数字经济方面的教学内容,提供更充分、更高质量的教育资源。而且,高校可以作为数字技术的供给方,提供支持与保障,为更多的创业者提供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 刘志阳,吴桂兴.混合创业:一种进退有据的创业新模式[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141-156.

[2] 吴翌琳,黄筝.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法的创业政策实证研究——以财税政策评估为例[J].宏观经济研究,2018,(9):123-138+175.

[3] 方世建,桂玲.创业政策视角下创业和经济增长的关系[J].经济管理,2009,31(5):161-166.

[4] 陈戈,石瑾.独立动机与主观规范对创业动机的影响机制[J].科研管理,2020,41(5):269-278.

[5] Krueger N.F.What lies beneath The experiential essence of entrepreneurial thinking [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7,31(1):123-138.

[6] Krueger N.F.,Brazeal D.V.Entrepreneurial potential and potential entrepreneurs [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1994,18(3):91-104.

[7] Krueger N. F. The cognitive infrastructure of opportunity emergence [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0,24(3):5-23.

[8] Hasan S.M.,Khan E.A.,et al.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at university level and entrepreneurship development [J].Education + Training,2017,59(7/8):888-906.

[9] Jones B.,Iredale N.Developing an entrepreneurial life skills summer school [J].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ternational,2006, 43(3):233-244.

[10] Fiet J.O.The pedagogical side of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1,16(2):101-117.

[11][60][69] 卓澤林.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满意度提升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12):53-63.

[12] 卓泽林,任钰欣等.创新创业教育绩效评价体系建构——基于全国596所高校的实证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0,(8):48-54.

[13][22] 李伟铭,黎春燕等.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十年:演进、问题与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3,34(6):42-51.

[14] 杜晶晶,王晶晶.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的实证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5,9(5):113-119.

[15] 尹苗苗,张笑妍.我国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路径探析[J].科研管理,2019,40(10):142-150.

[16] 叶映华.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研究,2009,30(4):73-77.

[17][30] 王心焕,薄赋徭等.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研究——兼对本科生与高职生的比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6,37(5):116-124.

[18] 周勇,凤启龙等.创业环境对大学生自主创业动机的影响研究——基于江、浙、沪高校的调研[J].教育发展研究,2014,34(17):33-37.

[19] 徐菊,陈德棉.创业教育对创业意向的作用机理研究[J].科研管理,2019,40(12):225-233.

[20] 张务农.我国学校创业教育发展:形态、问题及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4,34(3):49-55.

[21] Piperopoulos P.,Dimov D.Burst bubbles or build steam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and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2015,53(4):970-985.

[23] Bird B.Implementing entrepreneurial ideas: The case for intention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8,13(3):442-453.

[24][31] 尹飞霄.创业教育、创业意愿与大学生创业绩效——基于235份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2):41-46.

[25] 李琴,齐文娥等.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在校创业行为及毕业后创业意愿的影响[J].复旦教育论坛,2018,16(4):65-72.

[26] 王立高.高职学生创业教育与创业意愿关系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9,(12):62-67.

[27] 张秀娥,徐雪娇等.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的作用机制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8,36(9):1650-1658.

[28][35] 任胜钢,蒋宇等.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以主动性人格为中介[J].现代大学教育,2017,(3):106-111.

[29] Bateman T.S.,Crant J.M.The proactive component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A measure and correlates [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993,14(2):103-118.

[32] 崔军,孙俊华.高校创业教育影响大学生创业心智的中介机制研究——基于创业情感的视角[J].高校教育管理,2019,13(4):108-116+124.

[33] Biraglia A.,Kadile V.The role of entrepreneurial passion and creativity in developing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Insights from American homebrewers [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2017,55(1):170-188.

[34] Turner T.,Gianiodis P.Entrepreneurship unleashed:Understanding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outside of the business school [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2018,56(1):131-149.

[36] Baron R.M.,Kenny D.A.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Conceptual, strategic,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 [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6, 51(6):1173-1182.

[37] 吴春雅,夏紫莹等.地方高校创业教育效应的多维审视——纳入外部环境与个人资本的考量[J].教育发展研究,2021,41(11):39-46.

[38] 张龙,田賢鹏.平台驱动型创业教育:框架结构与机制保障[J].中国高教研究,2019,(8):77-81.

[39] 徐振浩,张化尧等.“新商科”建设背景下MBA创新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创业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6):123-128.

[40][67] Wright E.,Feng S.,et al.Unemployed graduate to the next Jack Ma A counter-narrative to the entrepreneurship move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J].Higher Education,2022,83:863-880.

[41] Matlay H.Researching entrepreneurship and education:Part 2:what is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does it matter [J].Education+Training,2006,48(8/9):704-718.

[42] 亨利·埃茨科威兹.周春彦译.国家创新模式: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创新战略[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4.3-4.

[43] 黄扬杰,吕一军.高校创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研究,2018,39(8):81-87.

[44][59] Ruskovaara E.,Pihkala T.Teachers implementing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lassroom practices [J].Education + Training,2013,55(2):204-216.

[45] Bechard J.P.,Gregoire D.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Research Revisited:The Case of Higher Education [J].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 Education,2005,4(1):22-43.

[46] Raposo M.,Do Paco A.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activity [J]. Psicothema,2011,23(3):453-457.

[47] 乐国安,张艺等.当代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研究[J].心理学探新,2012,32(2):146-152.

[48] 邬小撑,吕成祯.走出大学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构建的困境——以浙江大学为例[J].复旦教育论坛,2015,13(5):37-41.

[49] 杨晓慧.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1):39-44.

[50] 沈云慈.基于政校企合作的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构建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20(9):37-42.

[51] Bergmann H.,Geissler M.,et al.The climate for entrepreneurship at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J].Research Policy,2018,47(4):700-716.

[52] Ahl H.Why research on women entrepreneurs needs new directions [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6,30(5):595-621.

[53] Gupta V.K.,Turban D.B.,et al.The role of gender stereotypes in perceptions of entrepreneurs and intentions to become an entrepreneur[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9,33(2):397-417.

[54] Wilson F.,Kickul J.,et al.An analysis of the role of gender and selfefficacy in developing female entrepreneurial interest and behavior [J].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Entrepreneurship,2009,14(2):105-119.

[55][66] Long Z.,Zhao G.,et al.Research on the drivers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erformance of medical students in the digital age [J]. Frontiers in Psychology,2021,12:1-17.

[56] 李蘭,仲为国等.中国女企业家发展:现状、问题与期望——2505位女企业家问卷调查报告[J].管理世界,2017,(11):50-64.

[57] 黄兆信,王志强.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教育研究,2013,(12):59-67.

[58] 黄兆信,郭丽莹.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核心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12,(19):81-84.

[61] Fayolle A.Personal views on the future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J].Entrepreneurship & Regional Development,2013,25(7/8):692-701.

[62][64] Otache I.,Oluwade D.O.,et al.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undergraduate students’self-employment intentions: do paid employment intentions matter [J].Education + Training,2020,62(7/8):741-757.

[63] Gstraunthaler T.,Hendry S.Entrepreneurial and Accounting Education through Action-Based Learning:The Genesis Project [J].Journal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2011,14(1):125-146.

[65] 黃兆信,杜金宸.双创升级背景下大学生公益创业学习的机制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0,(8):41-47+77.

[68] 卓泽林.美国高校全校性创业教育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265.

[70] 徐明,陈斯洁.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青年就业政策研究——基于省级层面的政策文本分析[J].人口与经济,2022,(1):140-156.

[71] 黄兆信等.以岗位创业为导向:高校创业教育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J].教育研究,2012,33(12):46-52.

作者简介:

卓泽林: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创新创业教育、比较教育。

龙泽海: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创新创业教育。

徐星蕾: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比较教育。

The Effective Approaches and Dilemma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An Evidence-based Study

Zhuo Zelin1, Long Zehai2, Xu Xinglei3(1.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Education/Center for Timor-Leste Studies,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 Guangdong; 2. Institute of China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We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Wenzhou 325035, Zhejiang; 3.School of Education, City University of Macau, 999078 Macau)

Abstract: Entrepreneurship is an important driver of a country’s development, and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is the best predictor of entrepreneurial behavior. The cultivation of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both for the college students themselves and for the whole country. A total of 8,106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through a nationwide study of college students who have receive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s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atisfaction, entrepreneurial practice experience, and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atisfaction, entrepreneurship practice experience and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by gender;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atisfaction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but the effect is small; entrepreneurship practice experience plays a significant and complete mediating role betwee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atisfac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On this basis, the paper discusses some of the dilemmas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ovides a clear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the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system in Chinese colleges.

Keyword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alent;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satisfaction; entrepreneurial practice experience;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猜你喜欢
创业意愿
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意愿的激励因素研究
大学生创业意愿创业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在校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及对策
基于ISM的成教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向的影响研究
大学生创业效能感研究述评及未来方向
高校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意愿关系研究
增强大学生创业意愿和能力的教育体系构建探索
基于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怀集县返乡农民工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