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在线课程质量标准的教师在线教学能力模型构建及其提升路径

2022-06-16 02:37徐鹏孙颖
中国电化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

徐鹏 孙颖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线教学已经成为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有益补充,在像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特殊时期,在线教学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在线教学的成效与教师在线教学能力息息相关,因此,构建有针对性的教师在线教学能力结构显得尤为重要。研究基于QM(Quality Matters)在线课程质量标准构建教师在线教学能力指标体系,并根据指标体系设计开发教師在线教学能力结构测试量表,通过数据分析,对指标体系进行验证并构建出包含平台资源整合能力、在线学习评价能力、在线学习活动组织能力、在线教学工具应用能力、在线学习资源提供能力、在线学习目标设计能力和在线课程引导能力七个维度的螺旋循环教师在线教学能力模型,并根据教师在线教学能力现状提出具体的提升路径。

关键词:在线课程质量标准;QM标准;信息化教学;在线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 本文系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基于在线教学质量标准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和实践”(课题编号:20202855NN3001S)研究成果。

在新冠肺炎疫情这类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下,在线教学的重要性日渐凸显,据不完全统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倡议下,全国有接近2.7亿的学生通过线上的方式进行课程学习。特殊时期在线教学由辅到主的角色转变,使得在线教学的平台、资源和课程建设都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对教师的在线教学能力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1]。早在2018年的时候,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就已经明确指出,要大力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推动教师适应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2]。近年来,国家对教师在线教学能力发展给予高度重视,培养教师在线教学能力成为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问题[3][4]。要想切实通过培训提高教师在线教学能力,就必须制定一套科学的教师在线教学能力标准,依据标准设计行之有效的培训体系。在教师在线教学能力标准研究方面,美国学者科勒和米什拉提出了包含学科内容知识(CK)、教学法知识(PK)和技术知识(TK)三个核心维度和学科教学知识(PCK)、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TCK)、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和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四个复合维度的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模型(TPACK)[5]。任友群等人通过理论探讨和实证验证的方式提出了包括基础技术素养,技术支持学习与技术支持教学三个一级维度,意识态度、技术环境、信息责任等九个二级维度的在线教学能力框架[6]。虽然国内外学者对教师在线教学能力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也提出了可用于指导在线教学实践的标准体系,但在在线教学实施过程中却存在着教师知识能力和在线教学实践脱离的情况,因此,本研究将尝试探索基于在线课程质量标准,构建针对在线教学的教师在线教学能力模型,将教师的在线教学能力与在线课程的标准进行对应,以期待提高在线教学中教师在线教学能力的应用效率。

本研究基于已经有了广泛应用的在线课程质量标准经过要素分析、指标抽取和指标发散形成了教师在线教学能力指标体系,然后利用已经构建的指标体系设计开发教师在线教学能力测试量表,经过量表发放、数据回收和分析,构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师在线教学能力模型。

(一)指标体系构建

研究使用的Quality Matters(简称“QM”)质量保证系统是由美国一家非盈利性机构设计开发,旨在于提供客观、循证的方法来评估在线学习的课程质量,具备完善的研究基础与实践经验。很多在线课程在该标准指导下成熟完善,并依照该标准进行课程评议[7]。截止2018年6月,QM已遍布1300多所学校和机构,并为7000余门网络课程进行评审与评估认证,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网络课程评价标准[8]。QM标准包含课程概述与简介、学习目标、学业考评、教学材料、课程活动与学生互动、课程技术、学习支持、易获性和可用性八个维度,共43条标准。基于QM在线课程质量标准,经过要素分析,将QM在线课程质量标准八个维度根据在线教学不同阶段对位教师在线教学所应具备的能力,形成了在线教学准备、在线教学实施和在线教学支撑和评价三个一级指标,通过进一步指标抽取,形成了二级指标,其中线教学准备包含课程引导和学习目标设计两个二级指标,在线教学实施包含学习资源使用、学习活动组织和教学工具运用三个二级指标,在线教学支撑和评价包含平台资源整合和学习评价两个二级指标,各个二级指标又通过指标发散,形成了如表1所示的三级指标。

(二)量表编制

基于已构建的教师在线教学能力指标体系,构建教师在线教学能力测试量表,量表采用五点式里克特量表,包括7个维度21个题项,7个维度具体包括:第一,在线课程引导能力,即教师开始课程前对课程进行总体概述,向学生说明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与评价方式,以及基础的学习要求,引导学生开展课程学习的能力;第二,在线学习目标设计能力,即教师基于对教学任务的理解与把握,制定可测量的、分层的教学目标的能力;第三,在线学习评价能力,即教师制定有序多样、便于学生自我监控的评价方法的能力;第四,在线学习资源提供能力,即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制作获取并向学生提供多样化教学资源的能力;第五,在线学习活动组织能力,即教师合理实施教学活动、安排互动环节,从而提高学生参与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实现学习目标的能力;第六,在线教学工具应用能力,即教师选择有助于学生达到学习目标、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多样化学习工具的能力;第七,平台资源整合能力,即教师对课程所依托的平台中提供的技术服务进行选择、组织,整合成适用于本课程的学习支持体系的能力。

(三)德尔菲专家咨询

研究利用德尔菲法对已编制的量表进行专家咨询,以判断量表题项的适切性。本次咨询选择了10名教育技术领域专家,问卷回收率100%。数据分析显示量表的专家判断系数Ca=0.88,专家熟悉系数均值Cs=0.84,权威系数Cr=0.86,说明咨询的权威程度较高。量表根据专家意见主要进行了以下题项的改動:(1)在线课程引导能力方面,“明确说明本课程的课程结构、教学目标和评价方式”改为“明确说明本课程的学习目标、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2)在线学习活动组织能力方面,“教师在在线课程中应该清晰地说明课程交流互动的安排”改为“教师在在线课程中应该适当安排提高参与度、吸引力和趣味性的互动环节”。

(四)信效度检验

研究通过克隆巴赫系数计算和项目分析对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以保证测量工具的可靠性。利用SPSS计算得到量表的克隆巴赫(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958,证明整个量表的信度较好。通过计算极端组比较的决断值、同质性检验和题项与总分相关性,对量表的建构效度进行检验,计算结果显示所有题项的各项指标均在标准值范围之内,如表2所示,所有题项均可保留。

(五)研究假设

本研究基于QM在线课程质量标准,将教师在线教学能力划分为七个维度,分别是平台资源整合能力、在线学习目标设计能力、在线学习活动组织能力、在线学习评价能力、在线教学工具应用能力、在线学习资源提供能力与在线课程引导能力。依据已有研究结论,以上七个教师在线教学能力并不是孤立存在,彼此间存在相互影响关系,对于七个能力间影响关系的界定,是基于在线课程质量标准的教师在线教学能力结构模型的必要组成部分。

在线学习评价是教师对在线教学目标达成的评价,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教师的自我教学反思,教师对于在线教学活动的教学反思对于修正和完善在线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都起着关键的作用[9]。从在线学习评价能力角度分析,在线学习评价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教师对教学方法与内容的自我总结与反思,从而对课程进行优化,对目标设定、活动组织、学习资源的获取与课程引导能力均起到积极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对于已构建的教师在线教学能力模型中在线学习评价能力与在线学习目标设计能力、在线学习活动组织能力、在线学习资源组织能力和在线课程引导能力之间的关系作出如下研究假设:

H1:教师在线学习评价能力的提高对在线学习目标设计能力有正向影响。

H2:教师在线学习评价能力的提高对在线学习资源提供能力有正向影响。

H3:教师在线学习评价能力的提高对在线学习活动组织能力有正向影响。

H4:教师在线学习评价能力的提高对在线课程引导能力有正向影响。

在线教学平台完善的功能和丰富的辅助资源对于优化在线课堂教学效果、有效提升线上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10]。对于进行在线教学的教师来说,了解并能够熟练应用在线教学平台的功能和资源,有助于其为学习者选择匹配适合的学习工具,辅助其在线学习,同时也有助于教师设计实施有效的学习活动和学习评价。因此,本研究对已构建的教师在线教学能力模型中教师平台资源整合能力与在线学习评价能力、在线教学工具应用能力和在线学习活动组织能力间的关系作出如下研究假设:

H5:教师平台资源整合能力的提高对在线学习评价能力有正向影响。

H6:教师平台资源整合能力的提高对在线教学工具应用能力有正向影响。

H7:教师平台资源整合能力的提高对在线学习活动组织能力有正向影响。

在线学习活动是促进学习者深层学习的发生关键环节,教师在线学习活动组织能力高,意味着教师对于在线课程的整体把握较好,明晰何时组织适当的学习活动[11]。因此,本研究假设具备较高在线学习活动组织能力的教师,对在线课程的整体性把握较好,也就具备了较强的在线课程引导能力。

H8:教师在线学习活动组织能力的提高对在线课程引导能力有正向影响。

在线学习离不开各种学习工具的支持[12]。教师在实施在线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为学习者提供合适的学习工具,将有助于在线学习活动各个环节的实施。因此,本研究对已构建的教师在线教学能力模型中教师在线教学工具应用能力与在线学习活动组织能力、在线学习资源提供能力之间的关系作出如下研究假设:

H9:教师在线教学工具应用能力的提高对在线学习活动组织能力有正向影响。

H10:教师在线教学工具应用能力的提高对在线学习资源提供能力有正向影响。

H11:教师在线学习资源提供能力的提高对在线教学工具应用能力有正向影响。

(一)描述性统计

本研究选择高等院校的在职教师作为调查研究对象,回收有效问卷356份,统计结果显示,参与研究的男教师占总数39.1%,女教师占60.9%;本科及以下学历占7.1%,研究生学历占33.3%,博士占59.6%;理工类教师占55.8%,文学类教师占41.0%,艺术类教师占3.2%;多次线上教学经验的教师占37.8%,有一些线上教学经验的教师占53.2%,了解但没有开设过的教师占6.4%,没有接触过的教师占6.4%;教龄在5年以下的占14.1%,5年到15年的占34.6%,15年到25年的占35.9%,25年以上的占15.4%。

(二)教师在线教学能力现状

通过对教师在线教学能力各个维度的数据的计算,得出各个维度的均值、标准差和方差,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各个能力维度中在线课程引导能力的均值最大,在线学习活动组织能力的均值最小。

对各个能力维度的均值进行配对样本检验,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得出在线课程引导能力与其他六个维度的均值存在显著差异,在线学习活动组织能力与在线学习目标设计能力和在线学习评价能力存在显著差异,除此以外其他各个维度在配对样本检验中差异不显著。

(三)教师在线教学能力模型拟合度检测和修正

基于研究假设,利用AMOS软件构建教师在线教学能力假设模型,将调查数据导入后计算拟合度参数。本研究选择卡方自由度比(CMIN/DF)、IFI、CFI、TLI、RESEA和SRMR作为模型拟合度检测指标,通过计算得出除TLI指标以外,其他指标均达标,需要对模型进行适当修正。根据AMOS软件提示修正建议,增加了若干误差变量之间的路径,修正后各拟合度指标如下页表5所示,均已达标,模型拟合度良好,可以进行路径参数的计算。修正后模型图如下页图1所示。路径分析的结果显示,所有研究假设均成立。

通过模型路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在线学习评价能力对在线学习目标设计能力、在线学习资源提供能力、在线学习活动组织能力和在线课程引导能力都有正向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86、0.60、0.36和0.45,这表明教师在线学习评价能力的提升能够帮助教师实现有效的教学反思,从而不断修正在线课程的学习目标,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组织更有效的在线学习活动,加强在线课程的学习引导,从路径系数来看,教师在线学习评价能力对在线学习目标设计能力的正向影响最大。(2)教师平台资源整合能力对在线学习评价能力、在线教学工具应用能力和在线教学活动组织能力均有正向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45、0.71和0.39,这表明教师合理利用在线教学平台提供的服务资源,能够提高教师的在线学习评价能力和在线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特别是能提高教师的在线教学工具应用能力。(3)教师在线学习活动组织能力对在线课程引导能力有正向影响,路径系数为0.39,这表明教师在線学习活动组织能力的提升,有利于教师对阶段性教学目标和学习者自主学习路径的了解和掌握,从而提升引导学生开展课程学习的能力。(4)教师在线教学工具应用能力对在线学习活动组织能力有正向影响,路径系数为0.25。在线学习活动的组织要求教师除了有良好的学习活动策划能力之外,还要求教师能够熟练的运用在线研讨、协作学习和互动交流的工具进行在线学习活动的组织,因此教师对于在线教学工具的熟练运用能够提高教师的在线学习活动的组织能力。(5)在线学习资源提供能力与教师在线教学工具应用能力彼此存在正向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43和0.49。这表明教师的在线教学工具应用能力的提升能够帮助教师加深对学习资源的探索,从而提升教师在线学习资源提供能力,同时掌握更加丰富的在线学习资源有助于提升教师在线教学工具应用能力。

本研究基于QM在线课程质量标准经过要素分析、指标抽取和指标发散,构建了教师在线教师能力指标体系,并通过数据分析得到了包含平台资源整合能力、在线学习目标设计能力、在线学习活动组织能力、在线学习评价能力、在线教学工具应用能力、在线学习资源提供能力和在线课程引导能力七个维度的教师在线教学能力结构。在七个维度中,在线学习评价能力与在线学习目标设计能力、在线学习资源提供能力、在线学习活动组织能力和在线课程引导能力呈现正向相关关系,其对于在线学习目标设计能力的影响最大;平台资源整合能力与在线学习评价能力、在线教学工具应用能力和在线教学活动组织能力呈现出正向相关关系,其对在线教学工具应用能力影响最大;在线教学工具应用能力与在线活动组织能力呈现正向相关关系,并与在线学习资源提供能力呈现双向相关关系,在线学习活动组织能力与在线课程引导能力呈现正向相关关系。根据已构建的基于在线课程质量标准的教师在线教学能力结构及其各个能力维度间的相互关系和权重,再结合各个能力维度在教师实施在线教学活动中出现的位置,本研究构建了一个包含在线教学准备阶段、在线教学实施阶段和在线教学总结评价阶段的阶段螺旋形教师在线教学能力结构模型,如图2所示。

在能力模型中,在线课程引导能力和在线学习目标设计能力主要体现在在线教学的前期准备阶段,这两种能力对其他能力的影响较小,主要受其他能力影响,处于整个能力模型的底部。在线教学资源提供能力、在线学习活动组织能力、和在线教学工具应用能力主要体现在在线教学的实施阶段,受到教学实施后能力的影响,同时对前期准备阶段的能力有一定的影响,处于能力模型的中间层。在线学习评价能力和平台资源整合能力主要体现在在线教学的评价总结阶段,对在线教学实施阶段和在线准备阶段都有一定的影响,处于能力模型的最高层。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基于在线课程质量标准的教师在线教学能力模型的阶段划分,并不代表着能力的高低,或者教师掌握的难易程度,而是一种基于在线教学实施过程顺序,以及能力维度间影响关系的阶段划分。整个教师在线教学能力模型呈现出一种螺旋结构,教学准备阶段能力作为在线教学的起点,是教师在线教学能力的基础,教学准备阶段能力的良好发展有助于构建清晰有序的课程框架,从而顺利开始在线课程学习,促进了在线教学实施能力的形成与提升,如学习过程中资源提供、活动组织、工具应用的在线教学能力。在线教学实施能力的良好发展有助于确保课程中期的顺利进行,帮助教师加深对课程设置的认识,得到真实有效的反馈并积累经验,有助于在线教学总结评价阶段能力的形成,如平台资源整合能力和在线学习评价能力。在线教学总结评价阶段能力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积累,其辐射影响范围也最广,教师在线教学总结评价阶段能力的提升有助于获取更优质的教学资源,并加速推动课程得到评价反馈而后改进的过程,在整体上不断促进教师在线教学能力的提升,即对在线教学准备阶段能力与在线教学实施阶段能力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形成一种螺旋上升的结构体系。

通过本研究的调查数据分析显示,教师在线教学能力七个维度能力中,教师的在线课程引导能力最强,在线学习活动组织能力最弱,另外,在线教学工具应用能力,在线教学资源提供能力和平台资源整合能力也与在线课程引导能力存在显著差异。通过数据分析结论可以看出,教师在在线教学准备阶段的能力较强,在线教学实施阶段的能力较弱。其原因在于,在线教学活动的实施与线下教学在教学活动组织、教学资源提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教师对将线下教学活动迁移至线上实施准备不足,另外,由于对于在线教学中使用的腾讯会议、钉钉等在线教学平台不够熟悉,也影响了教师在线教学中教学活动组织、在线教学工具应用和在线学习资源提供。未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提升教师在线教学能力:

第一,加强有针对性的在线教学资源平台建设。依据线上教学的特点,通过顶层设计,建立从国家到地方再到学校的三级在线教学资源平台,分学科为教师提供高质量的在线教学资源。

第二,加强教师职前培训的在线教学环节。目前教师职前培训中在线教学能力方面所占比重较低,在未来的职前教师培训中应加强教师在线教学工具使用能力和在线学习活动组织能力的培训,并将其纳入教师上岗的准入标准之中。

第三,加强混合式课程的建设力度。混合式课程的建设有利于教师在常规线下授课的同时,有意识的将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迁移至线上,使之成为一种常态,这样就可以使得教师在线教学能力的提升成为一种常态,其能力可以在一轮又一轮的混合式教学中得到螺旋式的上升。

第四,加强在线教学平台的建设。根据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调查显示,教师使用较多的在线教学平台多为腾讯会议、钉钉这类在线会议软件,其功能能满足基本的在线教学要求,但在在线教学活动支持和在线教学资源整合方面还存在不足,因此,应加强专属在线教学平台的建设,给教师在线学习活动组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基于在线课程质量标准的教师在线教学能力模型是一种针对性较强的教师在线教学能力结构,教师应具备能力与在线教学课程的质量标准和在线教学实施的各个环节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教师对于该能力结构的掌握,有利于实质性的提高在线教学的效率。未来基于已构建的教师在线教学能力模型,可设计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师在线教学能力培训课程和教师在线教学能力评价,以及构建学科化的教师在线教学能力模型,全方位提升教师的在线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 郑勤华,秦婷等.疫情期间在线教学实施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J].中国电化教育,2020,(5):34-43.

[2]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2-01(01).

[3] 张哲,陈晓慧等.基于TPACK模型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评价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7,(6):66-73.

[4]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N].人民日报,2019-02-24(01).

[5] 徐鹏,王以宁.整合技术的卓越教师知识能力结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0,(2):89-93+101.

[6] 任友群,闫寒冰等.《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解读[J].电化教育研究,2018,39(10):5-14+40.

[7] 潘曉彦,蒋家琼等.美国“QM质量标准”与我国“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比较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9,18(3):105-110.

[8] 钱玲,赵燕燕.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的网络课程质量保证体系——美国Quality Matters核心竞争力及启示[J].开放教育研究,2018,24(5):30-38+72.

[9] 王海燕,常会玲.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教学反思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9,(10):86-89.

[10] 陈实,梁家伟等.疫情时期在线教学平台、工具及其应用实效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0,(5):44-52.

[11] 张超,杨改学.在线学习活动的学习支持探析——基于教师有效指导的视角[J].中国电化教育,2011,(10):70-74.

[12] 黄荣怀,虎莹等.在线学习的七个事实——基于超大规模在线教育的启示[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1,33(3):3-11.

作者简介:

徐鹏: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整合信息技术的教师知识结构、数字媒体技术的教育应用。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Online Teaching Ability Based on Quality Standards of Online Courses and Its Improvement Path

Xu Peng, Sun Ying(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a Science/School of Journalism, Changchun 130117, Jilin)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line teaching has become an essential and useful supplement to classroom teaching. The importance of online teaching is even more prominent in special times such as the COVID-19 pandemic. The effectiveness of online teaching is closely related to teachers’ online teaching ability. Therefore,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construct a targeted structure of teachers’ online teaching ability. Based on the QM (Quality Matters) online course quality standards, this study designs and develops a structure scale of teachers’ online teaching ability. Through data analysis, a spiral circulation online teaching ability model is constructed, which includes seven dimensions: platform resource integration ability, online learning evaluation ability, online learning activity organization ability, online teaching tool application ability, online learning resource provision ability, online learning goal design ability and online course guidance ability.

Keywords: online course quality standards; QM standards; ICT-based teaching; online teaching ability

猜你喜欢
信息化教学
依托大学物理实验室建设 开展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
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及实践
基于Moodle平台的翻转课堂设计与应用研究
不一样的云思维:“云”在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信息化教学在中职餐厅服务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化教学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
浅析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信息化教学课程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