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强农,奏响春耕协奏曲

2022-06-16 07:19杨芝
宁波通讯 2022年8期
关键词:海曙区大田机械化

文/本刊记者 杨芝

古林镇数字农业基地内,收割机正在作业。

古林镇数字农业基地沙盘展示(局部)。

四月正是春耕农忙时,然而,对海曙区古林镇前虞村的农业大户来说,今年显得格外轻松。早在此前,农户们将购买的早稻种子运送到位于古林镇数字农业基地的育秧中心。经过一套流水线操作,播好种子的秧盘被整整齐齐地码在托盘里,送进恒温恒湿的催芽暗室里。仅48个小时,上万盘早稻种子就被成功催芽。同时,无人驾驶耕地机、无人驾驶插秧机依托5G技术和北斗导航系统,有条不紊地完成耕地、插秧等作业。四情监测站里的虫情测报设备、气象监测设备、孢子自动捕捉系统等也都各自发挥着作用,不放过任何一个“敌人”。智能灌溉系统通过技术人员轻点手中鼠标就能轻松完成田间灌溉……

这些年来,在粮食生产各个环节实现机械化作业,已经成为一种新趋势。全力推进水稻机械化育秧中心、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建设,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机械化支撑。海曙区渔业与农业机械化技术管理服务站站长戴宏杰告诉记者,位于海曙区古林镇的数字农业基地是国家首批、华东地区唯一的优质高效水稻大田种植数字农业技术集成示范项目所在地,各类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在这里率先投用,也是希望以此为支点,撬动整个片区的农业和农民发生新变化。

在古林镇育秧中心,记者看到,种子通过浸泡、脱水晾干后被装入自动撒播的机器,全自动流水线上的空秧盘仅用十几秒就能完成覆基、淋水、撒种、盖土等多道工序,“变身”为育苗秧盘。

秧盘从催芽暗室出来后,便被送到育秧大棚,保证秧苗在适宜的温度、湿度下茁壮成长。技术人员通过手机远程查看种子出芽情况,随时调整大棚数据。据介绍,育秧中心于去年建成,单日生产能力可达到1万盘以上,单季服务能力可以达到1万亩,其制造技术已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基本可以满足整个海曙区的机插育秧需求。“相比以前传统的育秧模式,机械化育秧不仅节省人工,节约成本,而且可以缩短育秧周期,提升秧苗质量,提高水稻产量,达到出苗齐、秧苗壮的目标,为水稻丰产高产打下基础。”戴宏杰说。

当然,育秧中心只是数字农业基地的其中一个组成部分。现场,10多架无人植保机静静待命,将承担这片万余亩稻田的施肥工作;60多台包括智能无人插秧机、无人拖拉机、无人收割机在内的农机将在这里大显身手;毗邻育秧中心的烘干中心有5台“巨无霸”烘干机,等到粮食收获时节,每日可以满足近百吨的稻谷烘干需求。戴宏杰介绍,从水稻育苗催芽,到田间耕种管收,这里基本可全流程进行数字化试验示范。

(上图/虞素珍)在“古林大田数字农业平台”上,每台农机设备的作业量和作业轨迹均实时显示在大屏幕上,工作人员可远程监控农业机械在各地块的运行情况。

(下图)古林镇数字农业基地的育秧中心里,工作人员把浸完药物的种子放进自动撒播的机器里。

一望无际的田野里,矗立着一座白色楼房,这片农田的“智慧大脑”便藏在楼房内。在“古林大田数字农业平台”上,每台农机设备的作业量和作业轨迹均实时显示在大屏幕上,工作人员可远程监控农业机械在各地块的运行情况,确保农业生产有序进行。过去,虫情、气象、病情、土壤墒情等农情信息需要人工现场测报,现在则依靠设立在田间的监测系统,实时展现在数字云平台上。据测算,数字化可让劳动力用工成本减少10%,节水10%,减少施肥8%,同时,产量比以往提高2%。

机械化让种田变得更简单,而数字化则让农场更智慧。农场技术员林佳伟告诉记者,目前,古林数字农场已经能够实现育苗—耕—种—田间管理—收—烘干的全流程自动化生产加工,成为浙江乃至整个华东地区重要的水稻大田种植的数字技术推广示范基地。

猜你喜欢
海曙区大田机械化
大棚有了机械化 一人管理也不怕
关于水稻一种两收机械化栽培技术要点探讨
大田百余名留守儿童有了“爱心家长”
“大田后生仔”歌唱家乡
甜甜的可乐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小田变大田破解农地零碎化
水镱霖??《几何体写生》
陈亦薇??《月下高桥》
“小田并大田”要有序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