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二聚体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疗效的预测意义

2022-06-17 03:15
当代临床医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二聚体溶栓入院

谭 越

(徐州市贾汪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苏 徐州 221011)

作为脑血管系统中的常见病症之一,急性脑梗死(ACI)具有发病快、病情发展速度快、致残及致死率高等特点[1],常发生于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肥胖人群中。其通过阻碍局部脑组织的氧供、血供,进一步使患者脑组织遭到破坏,从而损伤患者的肢体功能及神经组织。临床中常表现出头痛、耳鸣、恶心、偏瘫、吞咽困难等症状,严重时患者很快陷入昏迷,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2]。因此,及早诊断并开展治疗是保证ACI患者生命的重要途径。静脉溶栓是治疗ACI的有效方法,可促使患者体内纤溶系统的激活,并大量持续生成凝血酶等凝血-纤溶标志物,从而促进患者神经系统恢复,患者越早进行溶栓治疗,其疗效越佳。有研究表明,D-D与ACI存在紧密联系,是凝血-纤溶标志物中的一种,也是诊断多种血栓性疾病的重要指标[3],其浓度升高程度出现异常时,可判断出有高凝现象或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现象出现于患者的血液中。基于此,本文选取50例ACI患者,探讨研究D-二聚体对ACI患者溶栓疗效的预测水平,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56例ACI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于发病后5h内入院,并经颅脑CT等检查,确诊为ACI。所有患者均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进行治疗,根据疗效分为两组,对照组28例,男15例,女13例,年龄40~80岁,平均(52.26±8.11)岁;平均病程(2.81±1.01)h,患者治疗后病情未好转。研究组28例,男16例,女12例,年龄45~82岁,平均(55.01±8.09)岁;平均病程(2.62±1.23)h,患者治疗后病情好转。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可进行比较,P>0.05。

1.2 方法(1)给予两组患者0.9mg/kg的阿替普酶静脉治疗,药物规格为50mg,注册证号S20110052,选自德国勃林格殷格翰公司,初始治疗的1min内,选择药物总剂量的10%进行静脉速推,然后1h内以静脉滴注方式注入剩余90%药物。(2)借助NIHSS评分量表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估,评估时间为入院时及溶栓后一周。溶栓后一周NIHSS评分-入院时NIHSS评分≥0,且入院一周内患者未发生任何出血症状则表示病情好转,反之为病情未好转。(3)于入院时清晨采取空腹状态下患者的静脉血,采取量3mL,采用枸橼酸钠抗凝试管保存,并通过3000r/min的离心频率、15cm的离心半径及10min的离心时间进行血浆分离操作,采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型号为SYSMEX CA7000)并按照免疫比浊法对血浆中的D-二聚体水平进行检测,采用浙江泰司特生物生产的试剂盒辅助进行,所有检测工作均由同批工作人员完成。

1.3 观察指标(1)分别记录溶栓前、溶栓后24h及溶栓后48h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受损情况,应用NIHSS评分量表(卒中量表)进行评价,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病情越重。(2)为所有患者进行D-二聚体水平检查,比较D-二聚体水平与金标准的一致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对比分析所得数据,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进行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溶栓前、溶栓后24h及48h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 溶栓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24h及48h,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有所下降,且研究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溶栓前、溶栓后24h/48h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s,分)

表1 溶栓前、溶栓后24h/48h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s,分)

组别 溶栓前 溶栓后24h 溶栓后48h对照组/n=28 12.69±3.18 9.32±2.81 7.78±2.21研究组/n=28 12.68±2.94 8.37±2.34 7.16±1.68

2.2 两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诊断结果与金标准的一致性 对溶栓前的所有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进行检查,检查结果表明,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金标准相比,其一致性较高(P<0.05)。见表2

表2 金标准与D-二聚体水平诊断急性脑梗死的一致性比较(n)

3 结论

急性脑梗死作为心血管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症,多发于老年群体,是为老年人群带来死亡的的重要因素之一[4]。临床中有众多因素可引发急性脑梗死,如肥胖、饮酒、吸烟、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脂等。当前医学研究结果普遍表明,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与脑血管循环障碍有关,患者出现大面积脑血管循环受阻现象,导致其体内组织氧供平衡遭到破坏,若治疗不及时,将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临床治疗,中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采用静脉溶栓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同时有利于患者的预后。有研究显示,患者脑梗死情况与D-二聚体含量具有线性相关,其出现异常的时间通常比患者凝血酶异常时间早,能够在患者病情初期展现出较高的阳性水平,有利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本研究,选取5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D-D水平检查结果可以看出,在ACI患者的诊断中,血浆D-二聚体的诊断结果与金标准诊断结果间具有较高的相似度。分别对比观察患者的NIHSS评分,研究结果表明,所有患者溶栓后24h及48h的NIHSS评分与溶栓前相比,均有所下降,且观察组的NIHSS分数低于对照组,可看出NIHSS分数与D-二聚体水平呈正相关性,患者D-二聚体水平越低,其神经功能受损程度越轻。

综上所述,D-二聚体水平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疗效中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有助于更好地诊断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协助医师进行更有效率治疗,从而延缓患者病情发展速度,使患者的预后得到有效改善,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猜你喜欢
二聚体溶栓入院
超早期脑梗死痰瘀阻络证患者经活血化瘀法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观察分析妊娠期高血压患者D-二聚体及凝血指标的临床检验价值
溶栓期血压变化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疗效及预后的关系
护理管理在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中的应用观察
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和预后价值
入院24h内APACHE Ⅱ评分及血乳酸值对ICU脓毒症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解读
VIDAS 30荧光分析仪检测血浆D-二聚体的性能验证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现状与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