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中药学专硕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2022-06-17 01:56吴地尧章新友徐伟吴江峰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南昌330004江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南昌330004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中药学专业学位硕士

★ 吴地尧 章新友 徐伟 吴江峰(.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南昌 330004;.江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南昌 330004)

江西是中医药文化大省和我国中药材种植主产区之一,“十三五”期间江西省委提出“中医药强省”的发展战略,加快振兴江西中医药正当其时,而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是促进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中医药强省”之根本[1]。为提高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同时也为江西中药产业注入高素质应用与实践型人才,我校创新了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并成功运用于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实践,较好地解决了中药学专硕培养与学硕培养“同质化”的难题,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1 核心能力分析

秉承“为国家改革发展服务,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服务”的办学宗旨,我校一直致力于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具有中药学与中医学基础知识背景,具备良好的人文和自然科学素养,系统掌握中医药学基本理论的应用型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人才。通过对130多篇有关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文献分析[2],提出了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人才的综合素质应当包括“基础素质和专业素质”的观念。基础素质主要是思想素质、身心素质、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专业素质主要包括知识掌握程度、知识内化能力、专业适应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岗位胜任能力。结合分析在校研究生、毕业研究生和用人单位等多方的调研情况,提出了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除具备基础素质和专业素质外,其核心能力主要是:(1)中药传承能力,主要包括对传统的中药炮制技能、中药鉴定技能、中药制剂技能和中药栽培技能的掌握与传承;(2)中药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对传统的中药炮制技术、中药鉴定技术、中药制剂技术和中药栽培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2 培养模式创新

根据江西中药产业发展特点,弘扬我校多年来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构建了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以培养专业核心能力为目标的师承与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该模式是依据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所需的核心能力,对研究生进行分类拜师学习,并到相应企业进行实践培养,即是将拜师师学习与企业实践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据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所需的核心能力,将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分为 4 类培养,第一类是中药炮制技能传承与中药炮制技术创新;第二类是中药鉴定技能传承与中药鉴定技术创新;第三类是中药制剂技能传承与中药制剂技术创新;第四类是中药栽培技能传承与中药栽培技术创新。为了更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助力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我们针对4类专业方向的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了分类培养、分类评价,在分别优化知识体系和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创新了“以培养专业核心能力为目标的师承与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3 培养方案制定

根据我校中药学现有的优势和特色,首先,制定了第一类中药炮制技能传承与中药炮制技术创新和第二类中药鉴定技能传承与中药鉴定技术创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在这两个方向对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培养与实践。此外,我们还健全了《江西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江西中医药大学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江西中医药大学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标准》等相关人才培养制度和文件。其次,建立了培养过程、综合素质、专业核心能力和就业质量等人才培养与成长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体系。通过对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包括: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质量标准、知识结构、课程设置、专业实践、开题报告、中期考核与分流、论文提交、论文盲审、论文预答辩及预答辩后修改、论文答辩及答辩后修改、毕业与学位授予等)的质量进行监控,对培养各主要环节进行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质量监控与评价,并构建了覆盖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体系与评价标准。培养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主要环节,如图 1 所示。

图1 培养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主要环节

在健全质量监控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以及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和社会等校内外多方参与的质量评价与质量保障模式,如图 2 所示。该模式既体现了教师、学生等主要利益方对教学质量等教学工作的评价、促进与改进,又凸显了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社会公众(用人单位、学生家长、毕业生)等广泛利益方及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等,对学校人才培养的评估、认证、监督和评价工作的作用。

图2 多方参与的质量评价体系与质量保障模式示意图

4 培养实践成效

4.1 提高了专业核心能力

“以培养专业核心能力为目标的师承与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以及所构建的人才培养全过程质量监控与质量评价体系,在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一是在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培养、毕业等环节中,始终把“严要求、高质量”的人才培养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生源、培养和就业质量有了明显提升。二是中药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严格按照新的培养方案要求和质量标准执行。三是在基地带教导师的指导下,研究生95%以上参与实践指导老师的技改创新和项目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获得了基地单位和实践指导老师的一致好评。毕业论文选题95%以上与技改创新和项目研究相关,解决了现实生产中的一系列实际问题。四是技改等项目的专利数目不断增多,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基础素质和专业素质明显提升,对中药技能的传承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4.2 提高了学生就业质量

自2015级实行“培养专业核心能力”新模式后,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被用人单位一抢而空,就业率达 100%。近三届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毕业研究生,50%就业药企、29%就业高校、14%就业院所、7%就业于中药应用与管理等其他单位,就业质量明显提高,毕业研究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强和发展势头好。如图 3 所示,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的情况,图中的百分比是调查问卷中对问题选中“非常符合”选项所占的比例,结果显示多数选项过半,有的选项超过80%。

图3 调查问卷中“非常符合”选项所占的比例

4.3 有效推广和同行认同

多年来的“以培养专业核心能力为目标的师承与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得到了有效推广和同行认同。一是在全国中医药研究生教育学术年会或华东区中医药研究生教育学术年会上,分阶段逐年向大会报告了研究成果。通过多届全国和华东区中医药研究生教育学术年会的宣讲,以及教育部学位中心网络的宣传,中药学专硕培养新模式在全国中医药高校中得到了推广,并受到同行专家的好评。二是教改论文受到核心期刊认可。我校在核心期刊《教育学术月刊》等刊物上,先后发表了硕士研究生素质培养对就业影响因素的分析、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思考—以我校研究生教育为例、中药炮制学科在中医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研究等多篇相关论文,并且“基于 QbD 理念的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论文,被2015 年全国中医院校研究生教育学术年会论文集收录,并进行了大会报告和推广,受到了与会同行专家的好评。三是改革成果荣获省级一等奖。题为“基于 QbD 理念的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的教改项目,2017 年荣获江西省研究生教学成果一等奖。

5 总结与展望

近年来,通过对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等教学环节进行系统设计与实践研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一是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以培养专业核心能力为目标的师承与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二是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以更能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助力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的提升。三是健全了质量监控体系。建立了培养过程、综合素质、专业核心能力和就业质量等人才培养与成长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体系。四是完善了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了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及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和社会等校内外多方参与的质量评价体系。五是提高了学生就业质量。毕业研究生的就业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并且岗位适应能力强和发展势头好。六是教改成果在全国推广。“基于QbD理念的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教改成果,被教育部选入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优秀案例,并公布于“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通过全国、华东区学术年会报告和教育部学位中心的网络宣传,以及课题组成员公开发表的多篇学术论文,教改成果在全国中医药高校中得到了推广,并受到同行专家好评。

综上所述,我们只是在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核心能力培养,以及在解决中药学专硕培养与学硕培养“同质化”的难题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虽然取得了一些令人满意的效果,但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要求还存在差距。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高校应着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加强实践育人机制[3]。为此,我们将以“严要求、高质量”为人才培养理念,以提高“专业核心能力”为抓手,进一步“立足学情,强师赋能,注重能力,优化模式”,以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通过“四位一体”和“汇通中西”之路径[4],进一步完善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化改革,促进中药学专硕培养与学硕培养“去同质化”转变,亦为其他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所借鉴。

猜你喜欢
中药学专业学位硕士
山东艺术学院作品精选
中药房药师如何开展优质中药学服务
厦大硕士创业新一站 卖卤味
The varieties of modern English and how does this range affect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建筑学硕士揽了“瓷器活儿”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衔接困境和思考
综合性高校《中药学》PBL教学模式探讨
《中药学》课程的教学体会
在职硕士全国联考将取消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的目标与质量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