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肝炎病毒感染性肝损害患儿综合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2-06-17 03:16
当代临床医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感染性肝炎肝功能

陈 强

(射阳县人民医院儿科,江苏 盐城 224300)

肝脏是人身体主要物质代谢器官之一,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至关重要的。小儿的肝脏发育不成熟,多种因素均可能引发肝功能异常。小儿非肝炎病毒感染性肝损害是小儿感染性疾病常见合并症之一,患儿的临床症状主要有腹泻、腹痛、发热、咳嗽、纳差、黄疸、肝酶异常等,该疾病产生的因素是嗜肝性的病原体感染[1]。临床对非肝炎病毒感染性肝损害的治疗方式主要是综合治疗,包含抗感染、退黄、保肝等措施,可帮助患儿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及肝功能情况[2]。本文选取本院诊治的非肝炎病毒感染性肝损害60例患儿资料,分析非肝炎病毒感染性肝损害患儿综合治疗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医学伦理会批准,签署知情相关同意书。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到本院住院合并有非肝炎病毒感染性肝损害60例患儿资料,男33例,女27例,年龄在4个月~14岁,平均(7.18±1.87)岁。

1.2 方法 所以患儿入院之后均抽取2mL空腹静脉血对其肝功能情况进行检查,且以酶联免疫吸附法对患儿的肝炎病毒的标志物进行检测。治疗方法:患儿给予综合治疗,首先进行抗病毒、护肝、降酶治疗;巨细胞病毒、腮腺炎病毒、EB病毒等病毒感染的患儿给予更昔洛韦进行治疗;而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感染的患儿则给予红霉素或阿奇霉素治疗;同时所有患儿采取复方甘草片、还原性谷胱甘肽、多烯磷脂酰胆碱等护肝、降酶方面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及评定(1)统计分析所有患儿的原发病和临床症状情况;(2)观察记录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显效:症状、生命体征、肝功能指标正常;有效:症状、生命体征、肝功能指标有所改善;无效:症状、生命体征、肝功能指标没有改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组例数×100%;(3)比较治疗前后的肝功能指标:AS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TBiL(血清总胆红素)[3]。

1.4 统计学处理 研究数据资料选择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计数数据资料采用[%(n)],以χ2比较检验;计量数据资料采用(±s),以t比较检验;P<0.05表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原发病和临床症状情况 引起患儿非肝炎病毒性肝损害的常见原发病是呼吸道感染(25例,41.67%)、腹泻病18例,30.00%)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2例,20.00%),其他(5例,8.33%);患儿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45例次,75.00%)、纳差(33例次,55.00%)、腹痛腹泻(24例次,40.00%)、恶心呕吐(19例次,31.67%);患儿主要体征为扁桃体肿大(21例次,35.00%)、肝脏肿大(26例次,43.33%)、淋巴结肿大(18例次,30.00%)、皮疹(15例次,25.00%)。

2.2 临床疗效情况 治疗后,60例患儿中,显效有32例(53.33%),有效有26例(43.33%),无效有2例(3.33%),总治疗有效率为(96.67%)。

2.3 肝功能水平变化情况 治疗后,所有患儿肝功能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肝功能水平变化(±s)

表1 治疗前后肝功能水平变化(±s)

阶段 AST/(U/L) ALT/(U/L) TBiL/(μmol/L)治疗前 643.82±84.66 735.86±146.25 352.34±95.58治疗后 91.56±17.52 61.05±14.22 125.57±31.34 t值 34.988 25.154 12.348 P值 0.000 0.000 0.001

3 讨论

临床上致使小儿肝损害产生的原因较多,比如细菌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药毒物中毒等,最为常见的是嗜肝性病毒感染。非肝炎病毒感染性肝损害会致使患儿永久性或一过性的肝功能受损,且其常见的症状是发热,所以易被临床误诊感冒,进而延误患儿治疗的最佳时机,对其生命造成威胁[4]。本研究结果表明:引起患儿非肝炎病毒性肝损害的常见原发病是呼吸道感染(25例,41.67%)、腹泻病(18例,30.00%)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2例,20.00%),其他(5例,8.33%);患儿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45例次,75.00%)、纳差(33例次,55.00%)、腹痛腹泻(24例次,40.00%)、恶心呕吐(19例次,31.67%);患儿主要体征为扁桃体肿大(21例次,35.00%)、肝脏肿大(26例次,43.33%)、淋巴结肿大(18例次,30.00%)、皮疹(15例次,25.00%)。治疗后,60例患儿中显效有32例(53.33%),有效有26例(43.33%),无效有2例(3.33%),总治疗有效率为(96.67%)。说明非肝炎病毒感染性肝损害患儿综合治疗的效果较好。综合疗法的安全性较高,在对患儿实施治疗时,可让其保持比较舒适的体位,确保呼吸的顺畅,帮助患儿降低不适,从而有效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提升临床疗效[5]。且本研究结果还表明:治疗后,所有患儿的肝功能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非肝炎病毒感染性肝损害患儿综合治疗可改善患儿的肝功能指标。临床上认为对非肝炎病毒感染性肝损害患儿进行治疗的关键在于抗感染,给予患儿有效的抗感染治疗时,使用合理的护肝降酶药物可发挥较好保护效果。综合治疗中给予患儿多烯磷脂酰胆碱可,发挥较好的护肝降酶效果,从而提升患儿的肝功能指标,帮助患儿快速恢复健康。

总而言之,非肝炎病毒感染性肝损害患儿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较好,可改善患儿的肝功能指标,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与研究价值。

猜你喜欢
感染性肝炎肝功能
肝功能报告单解读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炎后肝硬化腹水临床观察
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山莨菪碱治疗感染性休克的疗效观察
新冠患者合并肝功能损害较普遍
为什么乙肝病毒是最厉害的肝炎病毒?
肝功能不好的病人,用药应注意什么?
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拉肚子试试那些自然疗法
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对于重症感染性休克患者血乳酸清除率及死亡率的影响
肝功能减退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