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音乐在传统音乐中的融合应用
——以混合类电子音乐作品《猿鸣》为例

2022-06-21 07:57安思霖
黄河之声 2022年5期
关键词:音响效果电子音乐作曲家

安思霖

引 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各学科之间的壁垒已被打破,学科间互相渗透、交叉即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也是产生创新性成果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文化的进步,音乐也在发展,计算机时代的到来,各位先锋作曲家也致力于在音乐与计算机的融合的研究,由于计算机对音频的处理更多样化、更细致,包括对音的波峰波谷的修改设计,音频的持续时间等等数值进行直接的处理,因此,计算机音乐给了作曲家们更多的想象空间,使其对使用新兴技术创作新音乐的期望逐渐增加,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能接受这种科技与艺术相融合的艺术形式。1960年至今,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快速的发展,电子音乐的形式也变得丰富多样,幻听类电子音乐、混合类电子音乐、跨媒介电子音乐百花齐放,本文着重在于其中的混合类电子音乐的研究。

混合类电子音乐的相关资料和研究较少,笔者通过对相关作曲家创作的作品进行研究、分析,研究其融合的手段以及引证举例,包括对笔者本人创作的混合类电子音乐作品的分析,给读者多丰富的解读混合类电子音乐的融合性思维。

一、电子音乐与传统音乐的融合

(一)混合类电子音乐

早期的电子音乐,由于受到科技水平的限制,从而形成了并不主要依赖于计算机的早期电子音乐,如电子声学音乐:磁带音乐,具体音乐等等,而计算机音乐则是基于数字化时代下而产生的新音乐形式,早期的电子音乐素材取用主要是基于模拟技术,录制采集声音素材,通过剪辑、拼贴、循环等技术手段的再组织。例如:舍费尔的《铁路练习曲》使用录音机录下在车展中的火车声音[1],通过重新剪辑以及有规律结构的安排,从而诞生了第一部实际意义上的“电子音乐”。过去的电子音乐由于技术受限,则是单纯的对声音进行排版,设计,创作。

当下更多的电子音乐使用的不仅仅是单纯的声音剪辑手段,更多的是依靠对声音素材进行处理变形。随着电子音乐的不断发展,形式也在时代的磨合下产生了新的变化,在传统作曲当中加入电子音乐这种混合电子音乐的形式,也在当今艺术与科技方面占领着重要的地位。混合类电子音乐是通过融合的方式来实现传统音乐作品与电子音乐作品之间的融合。混合类电子音乐的“混合”即为一种音乐形式与电子音乐的融合。此类音乐中将多种音乐形式进行融合的思维是由传统音乐的衍生和革新而来。

1、传统音乐中的融合思维

何为“融合”,但从这一词的释义来看,即为两种或以上的艺术形式融合形成一体的状态[2]。无论是传统音乐还是电子音乐,都将涉及到这一个词的思考和研究,在传统音乐中,音色与音色之间、乐器与乐器之间,各器乐的音域之间的巧妙搭配等,都是对“融合”这一问题的研究。传统音乐中,和声以纵向音高叠置为主的方式来研究多个音互相融合碰撞,并加以横向的旋律连接来形成满足人们审美需求的音乐。复调则是在横向的旋律发展中,将两条甚至多条旋律线条通过复调的形式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曲式则是对作品宏观的把控,形成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将作曲家的丰富的乐思巧妙得当在一首庞大的乐曲中融会贯通,传递出统一的乐思。无论在哪一个方面,都涉及到“融合”这一概念,配器同样是研究不同音色的不同乐器之间的融合问题。与由此我们可以推想,在科技发展的今天,计算机音乐不断进步,对传统乐器的冲击的当下,如何更好的实现传统作曲技术与计算机音频处理互相之间的融合,如何彰显出作品的个性。同时达到作曲家预想的音响效果。

2、混合类电子音乐作品中的“融合”思维

混合类电子音乐,从名称就可以直观看出,他是由多个主体元素混合在一起的一种电子音乐表现形式,比较接近传统音乐中的室内乐体裁,我们较多见的混合类电子音乐形式有以下两种:一、单乐器与电子音乐(例如钢琴与电子音乐)二、多乐器与电子音乐(例如弦乐四重奏与电子音乐)[1]。

乐器与电子音乐相结合的作品,不仅仅是用电子音乐为原声乐器伴奏的简单思维,而是一种新的“重奏”模式。该类作品在演出时有几种形式:一是由现场拾音器,通过现场乐器演奏获得实时反馈,完全在现场完成作品。二是由预制的音频与现场原声乐器演奏呈现,演出时由演奏者演奏乐谱,配合音频拍点进行演出。三是由原声乐器与电子设备配合呈现,需要演奏者和操控电子设备的人员互相配合完成作品,不需要演奏者严格对应拍点演出,仅需要演奏者与电子设备演奏者互相配合,这种形式也更接近重奏。

(二)计算机作品中的融合手段

1、混合作曲的含义

混合类电子音乐就是将传统音乐与通过计算机处理的音乐融合,计算机对音色、音频丰富的处理和更多样化的表达,给作曲家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艺术想象空间和音乐创作的方式。在传统器乐、人声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技术将之处理、融合、变化、发展,从而获得更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2、常见的融合手段

手段一:乐器演奏+对乐器的音色片段式的作音色处理,在作品中的某些段落进行乐器的音色处理,使其达到作曲家预想的效果;手段二:乐器演奏+电子音效,在作品中加入用计算机处理过的特殊音效,例如:汽车声、喇叭声、风声、水声。手段三:乐器演奏+全曲的乐器音色处理,在Max/MSP中预先编辑好程序,通过拾音设备对乐器演奏出来的音乐进行实时的处理;手段四;乐器演奏+音色处理+电子音效,一般会提前设定好电子效果出现的时间点,由演奏者跟随卡点式的音效进行演奏;手段五;乐器音色采样处理,直接通过乐器演奏出的单个或几个音进行处理,将之通过效果器处理成噪音和作曲家想要的音响效果。

二、关于作品《猿鸣》的设计思路

(一)作品《猿鸣》的灵感来源

1、作品的故事背景

猿鸣一词出自由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创作的散文《三峡》,记述了长江三峡的雄伟险峻,描绘出三峡四季风光,展现出了长江万里图中一帧挺拔隽秀的水墨山水画。其中“猿鸣三声泪沾裳”更是作为经典诗句重点赏析,笔者有幸游历过三峡的壮观景色,巫山段的山如斧削,隽秀炯挪,在急速漂流的波涛上,两三木船,看着船夫划动着木桨,遥想到那遥远的年代,李白、杜甫等古人,以一叶扁舟,博浪急进,该是多么的凶险。

游历三峡之上,两岸的猿声也很有特色,笔者联想到了弦乐器的演奏,两岸的山水古色也颇似那悠和柔美的钢琴曲。鉴于此,笔者围绕钢琴弦乐与电子音乐结合的设计思维展开了设想。其中所涉及到的元素包括有:如何用弦乐器模拟猿猴的叫声,对于船夫和船桨的角色设计,钢琴以何种角色出现,如何将他们与电子音乐相结合。

2、作品音乐材料设计

为了在传统作曲上做出突破,结合电子音乐的相关理论,融入较为音响化的技法,笔者通过现代化的演奏技法将旋律淡化,主要以音色模仿为主,并以弦乐器的音色特点,加入“微分音”的尝试;钢琴是一种击弦乐器,榔头在敲击琴弦引起琴弦振动后,振动会逐渐的衰减,声音会逐渐消失,这种点描式的发音让电子音乐可以很好弥补这一不足”;猿猴的鸣叫音准也在弦乐的音域范围内,即从♭d2到b2的连续上滑,船工们划桨时的吆喝吟唱也在“微分音”范畴当中,弦乐技法的滑奏与拨奏等音响效果类似民间人们在山间行走唱山歌,钢琴直白的击键作为声声点缀,来描绘长江之上,船工驶着三两木舟,似吟似唱、悠长婉转的吆喝着,在两岸连山的峡谷中漂流的情景。

综上所述,笔者将计算机技术融入作品中段,在作品中可能涉及到的方面有一下几点:一、“弦乐器的现代技法”;二、“钢琴拾音后的电子处理”;三、“对采样的处理”;四、“编程程序的效果器选择”。

(二)举例基本演奏技法与作品音响形态的关联性

传统音乐的创作中,为了达到作曲家曲目的音响预想,或多或少会出现用传统乐器模拟大自然界的音效的情况,例如作曲家Salvatore Sciarrino创作的作品《神谕的沉默》中就通过长笛的气颤技法来模拟自然界的风声,双簧管的快速半音阶上下跑动模拟马声。计算机音乐的出现使得我们的音乐素材、音乐语言拥有了更多可能性。

在模拟原生态音乐的方式上,提琴作为无品乐器,在演奏技法上丰富多变,对人语的模拟上笔者选用了滑音的方式,形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对唱、吆喝以及划桨时桨在水下往后蹬的情景。对猿鸣的具像化处理也是在弦乐上运用滑弦。

谱例1 (吆喝对唱、猿鸣)

作为与混合类电子音乐作品,为了配合计算机的处理,选用了很多长线条的“长音”。同时可以营造出险峻的效果,行进在群山峻岭的三峡大峡谷中。

谱例2

(三)音色设计思路

1、弦乐的演奏法设计

弦乐器拥有非常丰富的音响效果和高的可塑性,在很多现代作品中也开发出了很多的演奏方式,笔者在众多技法中根据想要达到的音响效果选取了几种演奏技法,同时为了拾音的方便,对微分音的音准也做出了要求。

谱例3

2、钢琴音色设计

钢琴声部中也有模仿猿鸣的部分,作为木舟还未驶入三峡主体部分时的预警。(谱例4)

谱例4

同时为了配合电子音乐的处理也有大量长线条的音块由拾音器传入计算机交由效果器处理,Reverb的调试也由作曲家预先编写好程序,触发节点,另一方面,由于是现场实时处理,演奏员也有更多的自由空间,根据所产生的音响效果做出调整,增加“人性化”的味道。

谱例5

3、器乐在效果器中的音色设计

在钢琴上将低音区和柱式和弦分离,对上方长线条的音块状和弦做了延长Delay、回响Feedback和音高变形pitch shift等处理,增大钢琴的空间感。仅仅是将钢琴的音响效果增大,所以在音色的融合上少了很多难题。

图1

在弦乐器的处理上,是由实时录音后对音频回放并处理,在乐曲中段的长线条弦乐中拾取音频,在Max/MSP交互软件中进行实时处理,Max是一款专为音乐和多媒体设计的可视化编程语言,交互程序的设计离不开演奏的部分,由实时的演奏内容经由效果器的变形处理,将单一素材发展至极致,这与在传统准确思维中将一个主题素材通过发展、变化、重复的手法贯穿于整部作品当中的思维是相契合的。笔者尝试在交互程序中配合现场乐器完成几个模块的设计思路,需要考虑的包括—“效果器的选择”、“效果器的参数问题”、“左右声道的输出问题”以及“预制猿鸣采样的发送”,将这些放置在乐曲的中间段落,以实现预想的音响效果。

图2

表1

三、电子音乐在传统作曲中的融合

(一)声音材料的计算机处理

在实地考察过程中对自然界中的声音进行提取采样,经过计算机处理过后以便其音响效果融入乐器原声[3],并由作曲家进一步对音频处理。例如作品《猿鸣》中作者选曲猿猴的鸣叫声:

图3

由波形可以看出该声音素材类型属于长线条织体,先渐强音量变大,音量达到峰值后,结尾带渐弱[1]。

基本构思:将素材通过音高处理将音频低频率整段切割(图4),去掉环境干扰音(图5),使用stereophonic delay(图6),营造出山谷的笼罩和空旷效果,并运用时间拉伸调整音频长度并使其在人耳左右侧此起彼伏,得到一组左右声道组成的长线条织体。

图4

图5

图6

图7

(二)原声乐器音色与电子音效的融合

将所需素材搭建完毕之后,对各个声部的音量、声相、发送量形式包络控制,形成乐曲的情绪变化,浓淡对比。使之音量与原声乐器达成平衡,同时在传统器乐上多以模拟音为主[4],电子音乐采集自然界声音采样,在整首乐器中与作品意向构成统一。

完成传统乐器的创作以及电子音乐的音响设计后,笔者认为,在记谱形式上,应尝试打破传统作曲中的记谱方式,对于电子音乐的音响形态和出现节点应描述得准确,根据实际情况,谱面应将作品可能涉及到的拾音采样通过总谱的形式告知乐手,同时为了现场拾音的准确无误差,对于需要拾音的部分也做谱面记号,以提醒乐手注意。

结 语

传统音乐与电子音乐手段相结合,使得传统音乐创作方式得到进一步的扩展,融合变化出新的音色、音响效果,这也是混合作曲的所要表现的最重要的方面。

几百年来,作曲家们不断的挖掘声音的多种可能性,意图创作出更具个性化的音乐作品。电子音乐的出现,这种新颖的模式也被作曲家们所追求,通过电子音乐的方式对声音进行处理,调整,以达到丰富音乐语言、增强表现力的目的。同时,如何在二者间作出平衡,处理好二者之间不同的表现形式,处理好其间的关系最为主要。

对于作品《猿鸣》而言,融合是其关键,不论是电子音乐表现手段的选择,还是器乐技法的运用,都应遵循作曲的初衷,即要达到什么样的音响效果,是否能表达出作曲家的意图。而非一味追求创新抛弃本源。■

猜你喜欢
音响效果电子音乐作曲家
中西方电子音乐在创作理念空间上的异同
——基于电影音乐作品角度
“身必由己”的艺术家——旅美中国作曲家梁雷的艺术人生阅读
现场电子音乐与单件乐器结合时的功能及其实现方式
长大可当作曲家
第 18 届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
浅谈话剧音响的艺术效果
浅谈戏曲舞台音响的应用
浅谈潮剧舞台音响的要求
猫咪成长史
旧闻如何炼成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