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飞以发越法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睑皮炎验案一则

2022-06-22 10:09吴博李素那
环球中医药 2022年6期
关键词:外邪赤小豆麻黄

吴博 李素那

1 病案摘要

患者,男,60岁,2020年1月14日初诊。主诉:双侧外眼角红痒微痛10天。患者自诉1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侧外眼角红痒,逐渐加重至双眼角红痒痛,局部出现溃疡渗出,伴双目畏光流泪,痒涩难睁。于1周前就诊于当地医院,按皮肤感染给以头孢曲松抗感染、更昔洛韦抗病毒以及红霉素眼膏局部应用,治疗5天后症状不但无缓解,而且红痒加重蔓延至双眼睑,后当地中医诊所予以“泻黄散合五味消毒饮”3剂,依然无效。为求进一步诊治,患者通过网络就诊于高飞主任医师门诊,就诊时双侧外眼角、上下睑红痒,双外眼角局部有溃破、渗出以及疼痛,伴有双目畏光流泪,痒涩难睁,舌质黯,苔白厚(图1),脉因远程就诊不见。刻诊:患者患病近一个月来外出聚餐较多,饮食油腻,睡眠不规律,二便正常;既往高尿酸血症病史10年;未做相关实验室检查。西医诊断:单纯疱疹病毒性睑皮炎;中医诊断:风赤疮痍,辨证为湿热蕴脾、风寒外束,内外邪气凝结发而为毒,既往应用“泻黄散合五味消毒饮”清热解毒、醒脾利湿效果不佳,为外邪不发、内郁不解所致,故当内外双解,应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赤小豆当归散加减,处方:赤小豆15 g、当归9 g、杏仁9 g、蔓荆子12 g、麻黄9 g、生姜30 g、连翘9 g、桑白皮15 g、蝉衣6 g、炙甘草6 g,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共3剂。

2020年1月16日网络复诊:上述药方服用2剂之后,患者外眼角溃疡愈合,红痒减轻十之六七(图2),仍有轻微畏光、痒涩。嘱患者按之前药方再服用4剂。

注: 症状表现:双侧外眼角、上下睑红痒,双外眼角局部有溃破渗出,伴有双目畏光流泪,痒涩难睁,舌质黯,苔白厚。

注: 外眼角溃疡愈合,红痒减轻十之六七。

2020年1月20日网络复诊:上述4剂中药服完之后,患者双目外眼角溃疡愈合,无瘢痕,双目红痒消失,畏光、痒涩感消失(图3),嘱患者停药。

注: 双目外眼角溃疡愈合无瘢痕,双目红痒消失,畏光、痒涩感消失。

2 讨论

发越法为综合应用温法、汗法、和法等治法鼓舞阳气、祛邪外出,其应用要点为卫阳不足、邪束于表,其药物多为辛甘。《伤寒杂病论》中多用发越之法,发越法是六经辨证的核心治法之一。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是发越法治疗虚实夹杂证内外同治的代表方剂。

2.1 发越法的临床应用要点

卫阳亏虚难以祛邪外出者可用发越法。卫气生于水谷,源于脾胃,出于上焦,行于脉外,其性刚悍,具有温养内外、护卫肌表、抗御外邪、开阖汗孔等功能。《灵枢·本脏》:“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卫气是人体抵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线,也是祛邪外出的主要力量。若脾胃不足或脾胃为寒湿、湿热所困,则水谷化生卫气不足,体表卫外机能失常,从而易于感受外邪,且卫气不足而难以祛邪外出,此时应用辛甘药物既可以鼓舞阳气又能发散外邪。《内经》认为“其高者,因而越之;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因此,在皮、表、头面之邪可用发越法。

2.2 案例分析

单纯疱疹由人类单纯疱疹病毒I型感染所致,多侵犯皮肤黏膜交界处,眼睑为其好发部位之一,靠近睑缘时可波及眼角,导致单纯疱疹病毒性眼睑炎,其感染途径包括直接接触、唾液及皮肤损伤[1]。该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眼睑部密集水泡以及灼热疼痛[2],在眼科门诊的发病率较高。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具有自限性,多数患者于1~2周痊愈,治疗以口服抗病毒药物结合局部应用抗病毒药膏与干燥剂为主。临床常见本病迁延数日、反复发作,给患者生活带来极大困扰。中医认为,单纯疱疹属疮疡范畴,根据疮疡发病位置而有不同病名,发于眼部时称为“风赤疮痍”,病因为脾胃蕴积湿热,复受风邪,风湿热三邪结于胞睑。

风赤疮痍是指胞睑皮肤红赤如朱,灼热疼痛,起水疱或脓疱,甚至溃烂的眼病。该病名源于《秘传眼科龙木论·风赤疮痍外障》:“风赤生于脾脏家,疮生面睑似朱砂,乌珠洁净未为事。”[2]该病类似于西医学的病毒性睑皮炎、过敏性睑皮炎等,其中医分型有脾经风热、风火上攻、风湿热毒、肝脾毒热四种[4]。单纯疱疹病毒性睑皮炎的中医病机为脾经蕴热,外感风邪,外感风热邪毒引动内火,风火之邪上攻胞睑,脾胃湿热中阻,土盛侮木,脾病及肝,肝脾同病,复感风邪等因组成。而西医学则已明确该病与人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有关,尤其是在免疫功能低下者中更为常见[5]。而《世医得效方·眼科》还认为该病“若经久不治,则生翳膜”,可见本病不仅会影响容貌,甚至还会出现黑睛生翳。该病若治疗不及时或不当,则易诱发皮肤感染、角膜炎,对患者容貌或生活质量造成影响[5]。

本案患者素来体健,饮食肥甘后出现双侧外眼角红痒,局部溃破渗出,逐渐发展至双目眼睑红痒,伴畏光流泪,痒涩难睁,不伴有全身症状,舌质黯,苔白厚。根据症状西医较为明确地诊断为单纯疱疹病毒性睑皮炎,该病属中医“风赤疮痍”。患者饮食肥甘、起居失常导致中焦运化失常,水湿不化久而蕴脾生热,此为内因,乃发病之基础。五轮学说认为上下眼睑,属于肉轮,为脾经所主,《食医得效方·眼科》认为本病“因风热生于脾脏”。湿热循经上行至眼睑复感冬日风寒邪气,故出现红痒肿涩。肿痒为风,脾热则眼睑皮肤红赤,风寒外邪与湿热内合,郁热成毒,蚀于外眼角则局部出现溃疡渗出。本案患者眼睑红赤肿痒而疼痛灼热不重,且舌苔厚腻而不黄,审证求因,可知风重热轻,故当治以发越之法,祛风透热给邪以出路。因此,本案例处方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赤小豆当归散为主,加蔓荆子与麻黄、生姜取“四味大发散”之散寒祛外障之意,加蝉衣祛风止痒。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出自《伤寒论》第262 条,原文谓:“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麻黄二两、连轺二两(连翘根)、杏仁四十个(去皮尖)、赤小豆一升、大枣十二枚(擘)、生梓白皮一斤(切)、生姜二两(切)、甘草二两(炙)”。本案以连翘代连轺,桑白皮代生梓白皮。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为张仲景治湿热内瘀阳明兼有表证之身黄所设,而现代临床将其应用扩大为黄疸、水肿、皮肤斑疹身痒等多种疾病[3],其治证核心病机为内有郁热外有邪。赤小豆当归散见于《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第13条:“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主治阴阳毒内热成脓之“目赤如鸠眼”。两方加减合用,以麻黄、生姜、蔓荆子辛温散寒合《内经》“其高者,因而越之”之意,又取《眼科奇书》“外障是寒”四味大发散以辛温散陈寒之法;以桑白皮、连翘清肌表之郁热,赤小豆排脓,杏仁宣肺,当归和血,蝉衣止痒,全方严谨,用药精炼,故起效迅捷。

2.2.1 发越外邪,给邪出路是治疗关键 关于“风赤疮痍”的病名,《秘传眼科龙木论》曰:“此眼初患之时,或即痒痛,作时发歇不定,或出多泪,遂合睑肉疮出。”初起眼睑灼痒红肿,继之可红赤如涂丹砂,起水泡,渗出粘液,破后则糜烂,胶粘结痂。《沈氏尊生书》认为本病“由脾脏风热蕴结”,现代临床多认为脾胃湿热,复感风邪为其致病原因,但治疗上主张“治疗不以祛风为主,而以清热泻火除湿为主”[2]。笔者认为湿热内生于脾胃,循经出表至眼睑,本有湿热从里出外顺传之势,复感风邪,内外邪气郁滞于肌肤而出现肿痒灼热及水泡破溃,若不祛外邪而以清热除湿为主则邪无出路,这也是本案例中前医以“泻黄散合五味消毒饮”治疗无效的原因。张山雷《疡科纲要》云:“要之凡治疡患,苟有六淫为病,必先撤其外淫之邪,而痈肿乃有消散之望。”故治疗本病当表里同治,内以清热除湿,外则疏表祛风,使邪有出路。

2.2.2 外障不独为火证,也可因寒而发,用药当取辛温发散之品 中医眼科疾患分为外障眼病和内障眼病,“风赤疮痍”属外障眼病,历代医家因外障眼疾发病急骤且红肿痒痛多似火证,多从火热立论,用药以寒凉为主。但头为诸阳之首,眼为清阳之窍,风寒之邪善上行而伤阳,故目窍亦可受风寒外束而成外障[6]。清末眼科专著《眼科奇书》认为“外障是寒”,打破了“目不因火则不病”的传统看法,治疗外障则以“四味大发散”“八味大发散”发散陈寒,药用麻黄绒、蔓荆子、北细辛、藁本、老姜、防风、羌活、白芷、川芎等辛温之品。现代临床研究也验证了外障病如急性结膜炎、病毒性角膜炎、翼状胬肉等属风寒外束型用辛温发散效果良好[7]。高飞主任临床善用辛温发越之法,麻黄为其常用药物之一,认为麻黄性味辛温,开泄肌表之力峻,善驱散郁闭于表之风寒邪气,故凡有肌表感受风寒而有郁滞之象的肿痒痛均当用麻黄。

综上,外障非独火证,六淫皆可导致外障。外障病“风赤疮痍”为外有风寒内有湿热,内外邪气郁滞,应当以辛温药物散其邪气,给邪以出路。

猜你喜欢
外邪赤小豆麻黄
基于计算机仿真探讨外邪袭表的影响因素
干眼环境病因及中医外邪属性的理论探讨
一茶一粥 除湿养血
赤小豆粥
A Network Pharmacology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on Influenza
Systematic Pharmacological Strategies to Explore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on COVID-19
从“外邪”探析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药防治
有痰咳不出服瓜蒂散
心中的麻黄山
经验方治疗急慢性咳嗽理论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