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引导下的美术欣赏教学

2022-06-24 22:04戴韵茹
江西教育C 2022年6期
关键词:整体观念问题引导

戴韵茹

摘   要:美术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培养欣赏能力就是指导学生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观察、体验、联想、鉴别与评价,从而获得审美经验。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要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基于美术感知,积极、主动、批判性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思想,不仅要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更要将它们迁移运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中,提高学生对审美的整体感知。

关键词:问题引导  美术欣赏教学  整体观念

美术欣赏学习有深度学习和浅层学习之分,在对一幅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时,学生如果没有知识背景和艺术语言的支撑,那么欣赏也只是停留于作品的色彩、构图等浅层知识的层面。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是将孤立、零散、碎片化的美术欣赏语言存储于记忆中,当遇到新作品时,仅会机械地运用片段化的知识去欣赏作品,达不到深度学习、深入欣赏的效果。因此,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问题引导学生整合知识,深入理解艺术元素,提高学生对审美对象的整体感知能力,建立起对艺术作品诸要素的艺术判断力、对艺术多元化思考和跨界思考的能力。

一、整体观念培养,设计问题于无痕

整体观念是美术育人价值的重要方面,美术作品的整体结构与第一眼形成印象的视觉震撼力、作品的整体视觉效果都有密切的关系。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起“整体观察,关系体验”的视觉审美习惯。

(一)语言描述,让问题有趣呈现

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知。我国素有“书画同源”之说,中国画与古典文化、古诗词关系紧密,中国画中的意境之美,以及书画同源、藏诗入画、画中哲理等,都可以成为教师教学中的有效切入点。在教学中国画时,教师要以生动有趣的语言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深入理解中国画的文化内涵、哲理和艺术价值等。

例如,在引导学生欣赏齐白石先生的作品《蛙声十里出山泉》时,笔者首先提出问题:“齐白石先生是怎样用笔墨表现出‘蛙声十里出山泉’这一画面的?”引导学生观察画中场景。在这幅中国画中,几只小蝌蚪正从一条清凉的小溪中顺流而下,毫无疑问,在从石峰间流出的山泉的上游,一定有这些小蝌蚪的“妈妈”,蛙鸣之声不言而喻。从问题入手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这样的中国画欣赏便不再枯燥和遥不可及,而是变成了一幅幅鲜活的图画和一幕幕形象的“电影”。

(二)巧妙设疑,让问题无意呈现

提问是启发思维的重要方式,思维由问题开始,教师可以通过一个个“为什么”,在知识与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与兴趣。例如,在教学中国画时,笔者提出问题:“中国画中的崇山峻岭有什么特点?”“‘远山’为什么比‘近山’高?”“画面中没有画云朵,为什么会让观者有云雾缭绕之感?”“画家站在哪个角度画山水?”等。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该注意两点:一是问题必须与画面有关,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设计问题;二是问题必须适合学生的学情,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提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问题。教师提出恰当的问题,能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知识深处,是深入学习的前提。

(三)情境渲染,让问题自然呈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利用多媒体技术处理复杂的美术作品创作过程,把用时很长的美术作品创作过程形象化、具体化和趣味化。这样在给学生提供探究素材的同时,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例如,在教学《飞天》时,由于“飞天”这一形象对学生来说是陌生而抽象的,因此在讲解这一知识点时,笔者把“飞天”经历千年历史演变的图片放置在一起,然后提出问题:“飞天经历了哪些变化?”“飞天为什么会成为敦煌的形象大使?”让学生去比较和探究,并从中找到“飞天”在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特征。此外,笔者还选取了“飞天”的舞蹈视频,并配上李白《胡旋舞》的文字解说,把原本单调的“飞天”形象通过学生熟悉的微视频呈现出来。历史与现代相结合,不仅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激发了学生学习中国画的兴趣。

二、将抽象的美术知识形象化

艺术家以对思想观念、艺术情感、审美趣味的个性化理解和表达,创造出了无数美妙的艺术形象,显示出丰富多彩的美学特征和艺术品位。学生要感受、理解这些丰富的艺术作品,就要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学习艺术的历史、形式和原理。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将抽象的美术知识形象化,这样不仅便于学生了解美术作品的含义,还能通过探究理解艺术造型语言的形象化、规律化,发现不同美术作品在语言和文化表达上的不同。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美术作品丰富的文化底蕴。

(一)溯根求源,让问题在理解中呈现

探究美术作品画理的教学有一个核心:溯源。溯源本义是向上寻找水的发源处,比喻向上寻求历史来源。中西方美术作品呈现出千差万别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蕴含着各自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创作的思想脉络,因此对美术作品进行溯源探究很有必要。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层次化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美术作品,提升美术素养。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比较中西方美术的异同,如“为什么中西方会选择截然不同的绘画工具?”“同样是表现花卉主题,中西方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同样是画人物,为什么西方用块面,中国画用线条,有融合的可能吗?”等。通过问题引领学生去探究美术背后的语言内涵,便于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深入的剖析和深层次的理解。

(二)画理演绎,让问题在评价中呈现

中国画中的笔墨,看似是随意地表现,实则点、线、面之间有着内在的视觉美感和艺术语言的布局。“形”与笔墨之间往往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通过分析中国画中的形象来揭示中国画的笔墨表达和画意内涵,符合学生的读图习惯,能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为什么宋代之前的绘画作品大多是工笔画?”“为什么宋代之后的画作大多是水墨画?”“为什么中国画中没有画水却有江水滔滔的感觉?”等问题,推演中国画的原理。中国画中的形象是我国文人的精神家园和品格象征,是民族文化的积淀,有着深刻的文化含义。

(三)艺术语言归类,让问题在判断中呈现

绘画是形象的艺术,其最本质的特征是表现形式的丰富性。在讀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感受到画面本身的艺术形式美,还能从中发现中国画留白的艺术表达规律,从而建构对画面形式的理解。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学生思维的发展状况,适时创设能够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课堂情境,并引导学生积极体验,最终将所学知识与情境建立联系,实现知识迁移。

总之,问题引导下的美术欣赏教学,不仅要求学习者懂得概念、原理、技能等结构化的浅层知识,还要求学习者理解并掌握复杂概念、情境问题等非结构化知识,最终形成结构化与非结构化的认知结构体系,并灵活地运用到各种具体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要重视问题的引导作用,通过有效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美术作品的内涵、情感、原理,帮助学生实现基础知识与欣赏水平的双重提升。

参考文献:

[1]徐学福.探究学习与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格兰特·威金斯 ,杰伊·麦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实验学校)

本文系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基于问题导向的初中美术探究性教学研究”(课题编号:JK2005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整体观念问题引导
传统的系统思维与整体观念有助于推进吉林省工业文化发展
整体观念在畜禽疾病诊断和防治上的作用分析
中医整体观理念探析
浅析如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使用问题引导
对中职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探讨
高中政治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合作的教学方法
中医和谐观的理论来源及意义
问题引导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问题链”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树立整体观念,巩固力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