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研究述评
——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2012—2020)

2022-06-24 04:16张鹏程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网络舆论网络舆情思想政治教育

张鹏程,田 靓

(兰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促进了媒介传播技术和人际交往方式的根本性变革。2021年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表明,截至2020年底,我国网民中使用手机的比例为99.7%,其中学生占比最大,达到21.0%[1]。全媒体技术的发展使高校工作更为便捷的同时,也给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在此背景下关于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研究逐渐成为一个热点。高校网络舆论是指以大学生为主的网民群体运用广播、电视、网页等全方位融合媒介对社会热点事件发表的意见和看法的总和[2]。面对日趋复杂的网络环境,做好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对于不断巩固壮大主流意识形态具有深远意义。

一、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研究成果的统计与分析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工具

本研究的原始数据取自知网(CNKI)中文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2012—2020年发表的有关大学生网络舆论的期刊论文类文献。以“大学生+网络舆论”为主题进行高级检索,共筛选出745篇文献,主要覆盖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新闻与传媒、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等20余个学科领域。其中,来自核心期刊(包括《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期刊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的文献有129篇。将检出的745篇文献作为研究样本,从样本文献中提取全部信息,并保存为Refworks文本格式。

CiteSpace是由华人学者陈超美教授使用Java语言开发的引文可视化分析软件。该软件能够通过共现词分析绘制关键词共现图,呈现研究的知识结构、规律和热点分布。同时,可以利用该软件进行关键词突现分析,从而对研究前沿有一定了解。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法,以CiteSpace文献计量软件为知识图谱可视化工具,绘制发文机构共现图、关键词共现图和突现词检测图谱,以期揭示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研究方面的文献数量、发文机构分布、文献质量、研究热点等研究现状。

(二)研究现状分析

1.发文数量和发文机构分析。图1给出了2012—2020年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研究方面的发文数量随年份变化的情况。虽然发文数量在个别年份有所波动,但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015年起发文数量有大幅提升,2016年之后发文数量渐趋平稳,2019年有所回落,2020年发文数量再次攀升。这说明全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方面的研究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但关注度有待提升。

图1 发文数量随年份变化曲线

发文机构分布图可以直观呈现不同研究机构的学术影响力。从图2可以看出:发文数量排名前10的机构中,发文数量在10篇及以上的只有郑州大学一家;发文数量排名前6的6所高校研究成果较多,这些高校大多在东、中部城市;西部地区研究成果较少。此外,研究机构之间在某一研究领域的合作也是推动该领域研究深入开展的一个重要方式,而机构共现图可以反映不同机构之间的合作情况。由图3的发文机构共现图可以看出,图谱网络比较分散,节点之间连线较少。这说明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较少,未形成核心作者群及相应的学术共同体,反映出学术界对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研究缺乏持续关注和纵深推进。

图2 发文机构分布

图3 发文机构共现图

2.发文质量分析。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是判断相关研究整体质量的重要标识,对相关研究的持续深入推进具有重要作用。2012—2020年有关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文献中,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文献共129篇,占研究成果总数的17.3%。

由表1可以看出: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研究方面的发文数量在2012—2018年呈上升趋势,在2018年达到顶峰之后有所回落;但核心期刊发文数量占比随年份波动较大,甚至有下降的趋势。以2019 年为例,共检索出80篇文献,其中3篇发表于核心期刊,核心期刊发文数量占比仅为3.8%,较2018年降低了12.9%。这说明学术界虽一直紧跟大学生网络舆论研究的热潮,但研究成果的质量还未有很大的提升,仍需潜心进行高层次的研究。

(三)研究热点和前沿分析

研究热点是在一定时期某个领域内关注度较高的问题。关键词是反映文献研究主题和文献核心内容最直观的元素。关键词共现图谱描绘了关键词的出现频次和关键词之间的相互关联,可以反映研究领域的热点[3]。本文利用CiteSpace软件对所下载的745篇文献进行数据转换和处理,以关键词作为节点,生成关键词共现图(见图4),得到121个关键词共现节点和135条关键词共现连接线,密度为0.0186,这说明关键词之间的关联度比较高。图4中,圆圈图标代表关键词,圆圈越大,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高;字号代表关键词中心性强弱度,字号越大,关键词的中心性越强,在共现网络中的影响力越大;关键词节点之间的连接线表示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连接线越多,表示关键词之间的相关性就越强。从图4可看出热门关键词有“网络舆论”“网络舆情”“大学生”和“思想政治教育”等词。

表1 核心期刊发文数量及其占比

图4 关键词共现图谱

表2和表3给出了2012—2020年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研究的文献中出现频次和中心度排名前20的关键词。从表2可以看到,排在前4位的高频关键词分别是“大学生”“网络舆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和“网络舆论”作为出现频次排名前2位的关键词,出现频次分别达到248次和221次。近几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自媒体”等关键词热度在逐渐提升,这不仅说明了学术界对于国家政策和互联网技术的反应较为积极,也反映了学术界比较关注高校思政课对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引导作用。

表2 高频关键词

表3 高中心度关键词

中心度是对特定节点在整个网络中起多大连接作用的度量,高中心度的节点通常是整个网络中的主要节点且用于连接不同的研究主题。由表3可以看出,除了“网络舆情”“舆论引导”“网络舆论”等作为反映研究对象本身的关键词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等词也具有较高的中心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倡导良好社会风气。”[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国家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理应得到高校所有学科领域的关注,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高频关键词的重要原因。高校网络舆论生态能否良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高校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微时代”背景下高校为适应新的互联网生态而生成的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新形式,具有微言大义、无微不至、寻幽入微、积微成著等显著特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形态在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方方面面发挥着关键作用[5]。这也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高频关键词和高中心度关键词的原因。

突现词是在一定时期内出现频次突然增加的关键词,可以用来判断一个领域的最新研究趋势。由表4可看出, 2012—2020年的Top25突现词分别是“引导策略”“校园网络舆论”“网络舆论环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研究领域的突现词强度值均在1.40以上;2012年,由于微博等互联网平台的广泛应用,“校园网络”“引导策略”开始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2013年开始,“网络舆论”“校园网络舆论”成为该领域的突现词,其中“网络舆论”强度高达7.60,“校园网络舆论”强度为4.51,说明对网络舆论尤其是校园网络舆论的引导研究是学术界研究的焦点。由于新媒体的不断出现,网络舆论环境愈加复杂,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难度增加,2015年以后学者们加强了对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策略的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6]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舆论和网络空间治理的系列论述以新时代网络舆论发展的新形势和网络空间治理的新挑战为背景,为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引导及其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石。基于此,“微时代”“创新”“意见领袖”开始成为学界新的研究热点。

表4 Top25突现词

二、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研究特色

综合现有研究来看,有关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文献数量近年来整体上呈现增长趋势;研究所涉学科领域已从早期的教育学和传播学扩展到哲学、政治学、心理学等,研究视角和学科领域趋于多元化。已有的研究成果对于做好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但同时,现有研究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一)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研究焦点

从学界关注的焦点来看,构建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理论体系是核心问题。2012—2020年,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研究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研究的核心内容可分为三部分。一是关于大学生网络舆情规律的研究,主要运用传播学理论探讨大学生网络舆论的演化与传播。把握高校网络舆论常态,熟悉大学生网络舆论演变规律,可以规避负面网络舆情诱发大学生集群行为的风险[7]。二是网络舆论引导的相关理论研究,这些理论包括文化自觉理论、媒体系统依赖理论等。加强网络舆论引导是文化自觉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体现,良性的网络舆论引导有助于培育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实现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有利于建设完善的互联网治理机制,是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价值指向和思想引领[8]。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引导,是当前高校思想文化主阵地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媒体系统依赖理论则指出了关注网络舆论背后的媒体背景的重要性[9]。三是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机制的研究,引导机制包括建立网络舆情引导体系、收集体系、处理体系和发布体系等。现有关于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研究中,学者们所建议的引导方式以官方手段为主,包括加强校园网络制度建设、宣传体制建设等,对大学生自发性舆论传播行为的引导研究缺乏深度和广度。例如,如何加强正面舆情内容引导,如何让学生自发传播正面舆情内容,如何更好发挥网络意见领袖正向的传播引领作用等,这些课题都可成为未来研究的侧重点。

(二)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研究方法

从研究方法来看,目前学界关于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研究多为规范性的理论研究,涉及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核心概念、实践路径等,理论研究较多而应用型研究较少。同时囿于学科研究习惯,现有研究中采用量化分析方法的较少;即使采用量化分析方法,也缺乏深层次的研究分析,如方差分析、判别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此外,不同地区、不同层级的高校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现状有所不同,这需要在研究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研究进一步细化和深化。

(三)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研究所涉学科领域

尽管越来越多的学者从不同学科视角研究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但现有大部分的研究主要是从教育学、政治学和社会学视角切入。在教育学视域中,依据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现状进行论证和梳理的研究一直是成果最为丰富和集中的。现有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重复研究的情况大量存在、对前沿问题关注不足、理论创新度不高。如何结合高校的网络化发展提高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机制的延展性,是未来的研究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此外,通过研究者的区域分布可以看出,相关研究者地域分布较为分散,且不同机构的研究者之间的合作较少。伴随着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新的媒介形式将不断改变整个社会的信息传播方式。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多变性和多学科性特点也要求在研究中不断吸收和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资源和研究方法,以期妥善应对不断变化的网络舆论环境。

三、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研究前瞻

通过以上研究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关于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同时也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未来的研究中依然需要深入挖掘和拓展研究空间,以期更好地引导大学生网络舆论。

(一)在习近平网络安全观指导下着力大学生舆论引导顶层设计

对大学生的网络舆论引导是否得当,事关大学生价值观的培养,事关高校网络舆情主阵地建设,事关国家意识形态安全。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时提出了一系列有关网络舆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论断,这是新时代做好网络舆论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顶层设计,对做好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指出:“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10]当前大学生网络舆论管理工作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青年观和网络安全观为指导,聚焦党的千秋伟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网络舆论的变化是大学生思想动态和行为倾向的“晴雨表”。 面对大学生群体思想认识多变、价值判断多元、发展需求多样的新形势,作为各种思潮碰撞传播的最前沿阵地,高校应加强全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监测管理,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规避突发性舆论危机事件,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加强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研究具有前瞻性意义,因此要在习近平网络安全观指导下,基于大学生网络舆论的特质与需求,加强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顶层设计研究,找准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发展规律。

(二)推进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整体性研究

整体性研究是实现不同研究主体间相互协作、规避不同研究主体之间因信息不对称等原因而出现研究遮蔽的研究方法。关于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研究,既要注重本学科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也要实现跨学科、跨区域的整体性研究,以此才能适应新形势下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新变化,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相关研究的学科体系建设,促进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论良性发展。一是围绕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相关问题,基于论文、调查报告、专著和报道形成比较系统的研究成果。二是基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梳理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重要意义和时代价值。从纵向来看,系统梳理历年来高校网络舆论热点事件,并从不同学科视域解读热点事件的正负面影响。从横向来看,对当下国内外高校发生的热点事件进行深入研究,寻找新形势下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新路径。对高校网络舆论的良性引导是高校稳定发展的前提和高校保持良好社会形象的重要因素。三是系统挖掘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与其他热点主题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运用不同研究方法形成系统理论框架。对于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演变规律、引导路径等进行跨学科多视角分析,以寻找更为全面有效的引导路径。四是开展不同高校之间网络舆论引导的比较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实证研究进行量化分析,寻找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现实路径。不同高校的网络舆论有其共同点,这就给高校间开展研究合作提供了契机,以便探索出能真正落地实施的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科学模式或体系。综上所述,推进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整体性研究必须采用多种方法、运用多方力量,进而破解各种难题,为维护高校网络空间良性生态建言献策。

(三)加强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现实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一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与高等教育融为一体,这使得高校的突发事件更容易形成舆论热点。因此,加强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现实路径研究,不仅是破解当前高校网络舆论危机的现实需要,更是培育大学生正确网络舆论观的迫切要求。一是加强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队伍建设的研究。在高校开展网络舆论引导工作,一方面,要发挥领导干部带头学网用网的“头雁”作用。如何实现高质量的网络舆论引导,如何适应网络监管常态化的工作环境,如何科学应对高校网络舆情热点事件等,是高校领导不能回避的新任务。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校园精神领袖、高校教师、辅导员、校园媒体、网络舆情监管志愿者的作用,建设一支政治化、专业化的高校舆论引导队伍。如何把各方力量统一起来,是大学生网络舆论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二是加强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平台建设的研究。首先,第一课堂建设要注重学生的价值观引领。教师要在第一课堂授课过程中讲述正面事例,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网络舆论引导的主体作用,给予大学生正能量引导。其次,第二课堂建设要注意培养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生动活泼、张扬个性、时空灵活等优势,采用党史学习教育、思政讲堂、主题团课等方式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邀请专家学者和校园精神领袖对最新网络舆论事件进行深入解读,教育和帮助大学生正确对待社会问题,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的社会心态,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勉励他们做合格的网络公民[11]。最后,运用思政课创新内容和形式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引导。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上要打破传统桎梏,打造思政精品课程,适应新时代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着力形成差异化、多元化、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破解负面思潮侵蚀大学生思想的困境,引导网络舆论良性发展。三是加强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长效机制的研究,坚持常态化引导与突发性应急处置相结合,构建高校网络舆论的预警机制[12]。总之,加强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现实路径研究,必须从队伍建设、平台建设、机制建设三方面入手,发掘高校不同主体在网络舆论引导中的积极作用,在增强学术研究价值、完善学科体系的同时,实现高校网络舆论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网络舆论网络舆情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新闻媒体如何引导校园网络舆论的思考
网络集群自组织特性对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影响研究
“互联网+”环境下的中国特色公共关系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