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州彝族刺绣产业发展的调查思考

2022-06-27 04:56杨晓艳
创造 2022年5期
关键词:楚雄州彝族刺绣

杨晓艳 曹 荻

少数民族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历史文化传统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差异,形成了独特而又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在推进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并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把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和产业优势,对推进少数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促进少数民族群众共同富裕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楚雄彝族自治州(文中简称“楚雄州”)对推进彝族刺绣产业化发展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既保护和传承了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又使之逐渐成为彝族女性脱贫致富的特色产业和重要增长点。

一、促进楚雄州彝族刺绣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楚雄州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6.74%,而彝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9.52%。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优秀彝族文化。彝族刺绣作为彝族先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创造、发展且世代传承的手工技艺,记录着彝族同胞的社会发展状况,承载着彝族同胞的传统、文化、信仰,是彝族文化的重要展现形式之一,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民间手工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彝族刺绣的特色和优势,不断培养壮大彝族刺绣产业,对楚雄州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有利于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相对于经济发达的东中部地区而言,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工业化、信息化程度低,人才匮乏,但也正是由于经济落后,现代化程度低,使得西部少数民族文化能够得到较好保存,而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民族文化资源较丰富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近年来,随着中共楚雄州委、楚雄州人民政府对彝绣产业的推动,彝族刺绣也逐渐从过去一家一户的生活性技艺逐步向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并涌现出一大批彝族刺绣经营企业、合作社和特色村寨,同时也带动了相关的文化传播、电子商务等行业的发展,形成了“实体+互联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经营模式,拓宽了彝绣文化产品的销售渠道,从事彝族刺绣的绣娘也获得了可观的收入。调研发现,参与刺绣的农村女性每月至少有700元左右的保底收入,一年就能增收至少8000多元,对加快彝族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基础,而彝族刺绣产业还具有绿色可持续的特点,对落后地区传统资源依赖型的发展方式是一种创新和突破,为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进乡村宜居宜业提供了较好的示范。彝族刺绣产业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所蕴含的生态文明价值功能也将日益凸显,空间将更加广阔。

第二,有利于推进彝族文化和民族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在经济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的背景下,传统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技艺受到冲击,保护和传承面临严峻的挑战,彝族刺绣技艺也同样面临着保护与传承的问题。一方面,在发展彝绣产业过程中,必须进行一定的品牌打造、营销,这就要求对彝绣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深入挖掘,有利于彝族文化和民族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当地最典型的就是对永仁彝族“赛装节”这一原生态文化习俗的打造和宣介。永仁彝族“赛装节”历史悠久,被称为最古老的“乡村T台”,2009年入选云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深入挖掘“赛装节”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的基础上,2016年由云南省和楚雄州共同打造并成功举办的“七彩云南民族赛装节”,对于挖掘民族文化资源、传承弘扬彝族文化、做大做强彝绣品牌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发展彝绣产业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民族技艺。比如,通过对彝绣工艺进行研究、抢救和保护,使古老的平绣、十字绣、扣花绣、镂空绣等多种彝绣技法得以恢复和传承,一批散落在农村具有收藏价值的彝族传统服饰得以保护。产业发展需要人才支撑,在这一过程中,促进了彝绣传承人的培养,使这一古老的技艺得以延续。

第三,有利于推动女性群体自我价值的实现。从社会功能来看,彝绣产业发展的社会效益不断凸显。彝绣产业规模的扩大,使很多乡村女性通过彝绣技艺就能够安心留在农村,这既有利于农村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又使乡村留下了人才。随着彝绣产品价值的提升,绣娘们通过创造美,不仅有了经济上的收益,而且自我价值也得以提升。从减贫理论和实践来看,女性脱贫、女性的发展,既是消除贫困的重要途径,又是实现性别平等的重要一环。通过调研,笔者了解到,彝绣产业的发展也惠及残疾人群体,一些本地彝绣龙头企业负责人,带动大山里的残疾女性传承彝绣技艺,掌握一技之长,增加就业机会和家庭创收,为社会作出了很好的示范。对她们而言,所掌握的不仅是一门生存的技能,而且是对未来的期许,就整个社会而言,体现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其社会效益甚至要高于经济效益。

二、楚雄州彝绣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

第一,楚雄彝绣具有独特性。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且支系较多。楚雄州的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同时有13个支系,各支系在地域、语言等方面又有所区别,彝绣伴随着彝族同胞长期的生产生活及特有的传统习俗等创造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符号和记忆,传承久远,特色鲜明,彝家女儿从小跟随长辈学习刺绣技艺,代代传承,在传承基础上,结合个体的生活和审美观,一针一线绣出了独特的服饰及各种饰品,图案丰富、绣工精致、色彩绚丽,设计自由随性,既具有艺术性,又有生活的实用性。独有的生活环境、历史文化造就了楚雄彝绣的独特性,这也成为彝绣独一无二的核心价值。

第二,楚雄彝绣产业发展基础良好并初具规模。楚雄州历来重视对彝族传统文化的挖掘、传承、保护和弘扬,但彝族刺绣的发展始于2000年初。党的十六大对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作出了重大部署。在中共楚雄州委、楚雄州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文产办组建成立,并明确提出对彝族刺绣产业进行扶持的目标和工作思路。随即由妇联牵头,文产、文体等部门共同配合,对具有丰富民族文化底蕴的彝族刺绣进行深度挖掘,并投入一定的资金支持各地彝绣的发展。经过多年努力,楚雄州的彝族刺绣产业已初具规模,在宣传彝绣文化、培养彝绣能手、创建彝绣协会、拓展彝绣市场、开发彝绣新产品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探索出一条“公司+合作社+绣女+订单”的产业化发展之路。据统计,现有彝绣协会(合作社)58个、彝族服饰传习所14个、彝绣经营户400余户,绣女近8万人。2019年,彝绣产业年产值突破2亿元,技艺较好的绣女年平均收入达10万元。目前,与国内最大服装企业上海东方国际集团积极开展合作,将从“服装材料、创意设计、加工生产、市场营销、品牌打造”五个环节打造彝绣全产业链,并积极探索建立彝绣产品的标准,产业发展呈现出良好势头。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一些思路开阔的企业家,瞄准市场新需求,不断开发新的创意。例如,针对国风、民族风婚礼越来越受青睐的市场需求,打造了彝族婚纱定制、摄影等业务。应该说,彝绣产业的发展已经逐步向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扩展。

第三,楚雄彝绣的知名度不断提升。近年来,楚雄州在彝族刺绣的推介和营销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使彝族刺绣的知名度不断提升,从山村逐渐走向国际。例如,对永仁县民族“赛装节”品牌的打造。在省州党委支持下,“赛装节”从地方性节日上升到全省、全国层面全力打造。2016年,以彝绣为主题的服装首次登上北京国际时装周大舞台;2017年,楚雄州将彝绣服饰和“七彩云南·民族赛装文化节”带到了上海大剧院;2018年,以彝族服饰和彝族歌舞为主题的《彝乡之恋》登上中央民族剧院大舞台;2019年,彝绣特色成衣时装成功登陆上海时装周,甚至登上纽约时装周。同时,彝绣产品也远销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2022年,反映楚雄民族服饰文化和民族民间刺绣艺术的节目《美美与共》在央视元宵晚会播出,有力宣传了楚雄彝绣。在这一过程中,既加强了对彝族刺绣的宣传和推介,也让一批彝族刺绣企业、绣娘能够到国内外发达地区学习考察,开阔了视野、了解了市场,为彝绣产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楚雄州彝绣产业发展的短板

第一,彝绣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给彝绣产业发展带来机遇,但我国的刺绣产品种类繁多,目前最负盛名的有“湘绣”“蜀绣”“粤绣”“苏绣”四大名绣,苗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都有各自浓郁的民族特色的刺绣。楚雄彝绣虽在本土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但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从众多刺绣品牌中脱颖而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例如,从技艺上看,彝族刺绣针法有10余种,但“蜀绣”的针法多至100余种,“湘绣”以精湛的工艺闻名,作为产品,要向消费者传递什么样的价值,展示什么样的品牌形象和品牌故事,使彝绣具有不可替代性,需要明晰的品牌定位,目前还缺乏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形象。此外,从彝绣产品的特性来看,最早源于传统的民族服饰,如何适应现代市场需求、推进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但由于很多绣娘长期生活在农村,了解、紧跟市场需求方面缺乏优势,造成彝绣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

第二,产业基础薄弱。从产值来看,2019年,楚雄州国内生产总值为1251.90亿元,但彝绣产品的产值大概为2亿元,占比很小,产业发展的基础薄弱,2020年、2021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出口有所减少。彝绣首先是一种文化和生活技艺的传承,主要靠绣女手工一针一线缝制完成,过去是一家一户的自产自销,企业协会发展壮大以后,则由企业来联系和组织绣女进行绣制,每个订单给予一定提成。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费者更加注重和欣赏手绣的产品,因此,生产方式改进的空间并不大,扩大生产也比较困难,客观上增加了彝绣产业的规模化经营的难度。从产业的总体规划和布局来看,缺乏整体规划,缺乏大规模的龙头企业带动,小、散、弱的现象突出,资源整合难,而目前彝绣产品主要集中在服饰、挎包、家居用品、装饰品等种类,产品附加值不高,加之一些绣娘的文化层次不高,产品的设计、销售、包装、宣传等人才缺乏,专业化程度低,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市场营销的方式更加多元,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对现代传播方式的掌握有限,在营销方面处于劣势,自己主动“走出去”的意识不强。因此,彝绣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十分薄弱。

第三,产业发展投入有限。尽管楚雄州彝绣产业发展已有多年时间,党委、政府也给予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资金支持,但地方财政困难,尤其是近两年来,受疫情影响,投入更加有限。然而,产品质量的提升、对传承人的扶持、绣女的学习培训、对外宣传都需要资金和人才的投入,尤其是在传承人的培养上更需要支持。绣女是彝绣的灵魂,优秀的手艺人能赋予产品生命力和附加值,但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年轻人往往不愿意在乡村生活,刺绣手艺后继乏人,尤其是一些老艺人去世后,这方面的问题更加突出,因此,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很难吸引年轻人从事这项工作。

四、促进楚雄州彝绣产业发展的建议

第一,提升彝绣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彝绣要走向更加广阔的市场,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坚持“走出去”。生产、经营者要充分了解同类产品的发展情况,了解市场需求,学习更先进的构图、设计、绣法等,淘汰落后的生产方式和产品,加强与大中专院校、职业高中的合作,走“产、学、研、市场”结合的道路,以产品研发、生产为平台,让传统与现代深度融合,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同时,鼓励企业引进熟悉彝族刺绣产品市场运作规律的人才,成立市场开发团队,不断提高彝族刺绣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第二,不断夯实产业基础。首先,要把彝绣产业纳入地方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推动建立一批产业园区,以便更好地整合各县(市)分散的资源。其次,要“引进来”,引进一些有实力的企业来带动本地企业和经营者,培育有发展基础、发展潜力和前景的骨干企业和市场主体;通过市场化手段,引导资源、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向龙头企业集聚,实现彝族刺绣资源的有效整合;从原材料、设计、加工、营销、品牌建设等方面打造全产业链条。

永仁赛装节 图/中共楚雄州委宣传部供稿

第三,加大对彝绣产业的重视和投入。彝绣产业发展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涉及多个方面,离不开党委、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因此,党委、政府要加强对彝族刺绣产业发展的领导,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协调指导作用,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行业自律、市场推动的协调保障机制,统筹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发挥党委、政府和各职能部门优势,积极争取国家、省立项支持解决部分资金。同时,要千方百计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强银企合作,鼓励金融部门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优化投资环境,吸引大型民营企业进入彝族刺绣产业,集中财力重点突破。制定优惠政策,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开发。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社会化、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发展格局。同时,要加强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加大对特色村寨、特色学校、传承基地等的建设力度,加大对彝族刺绣传统技艺的挖掘、保护、传承的力度,注重人才的培养,加强国家、省、州级彝绣手艺人的培养。强化专业培训,不断提升从业人员技艺和文化素质,大力培养一批设计、经营和管理人才。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既要外聘大师、学者来讲课指导,也要利用好本土专家带徒授业,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技能层次。

猜你喜欢
楚雄州彝族刺绣
彝族美神故里 生态山水画廊
“荷国”走出的彝族列车长
彝族传统服饰与现代创新设计
“2020年楚雄州青年作家创作会暨培训班”掠影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刺绣织成的日本传统美食
楚雄州文联积极开展春节写春联活动
刺绣风尚
【花样盛年·欲望清单】华美刺绣
楚雄州迎十九大书法作品展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