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规划与生态修复策略探讨

2022-06-28 05:31雷明洋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22年14期
关键词:乡村规划生态建设

雷明洋 钟 瑾

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 广东 广州 510000

1 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与意义

1.1 乡村振兴——国家顶层战略设计

自十九大首次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乡村振兴成为国家战略。2018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将三农问题作为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提出了2020年至2050年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阶段性目标。2018年2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从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五大方面开启了规划引领乡村振兴的步伐,强调优化乡村三生空间,坚持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202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将三农问题摆在十四五新时期最迫切的位置上,要求巩固乡村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推动城乡融合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最近,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经济发展受到冲击的大环境下,2022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严守耕地红线,对乡村生态保护修复,推动绿色发展。由此,乡村的生态问题成为制约乡村振兴发展的基本点问题,近年来,乡村地区的人居环境经过美丽乡村建设有了很大的提升效果,但在追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高强度、粗放式开发使乡村生态系统的完整性逐渐降低,生态功能的康复力、生物多样性、植被覆盖率也不断下降,因此乡村的生态环境亟待修复和治理。

乡村振兴战略将使农业与农村现代化作为发展目标,旨在实现农民生活富裕,建设文明乡风,促进产业兴旺,使农村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又有着适宜居住的生态环境。对乡村振兴战略而言,生态振兴不仅指的是停留在乡村形象和物质环境建设上的优化,还要从根本上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第一位,使乡村生态环境宜居经济富足。此外,还需建设文明乡风,对乡村进行有效的治理。针对不同乡村的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对乡村风貌予以合理策划,结合自身特色进行乡村建设,形成“一村一品”。乡村特色不应仅体现在外在,还体现在其生产生活方式的本质特征上。只有充实的内涵才能够长久发展,因此在振兴乡村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对乡村的内在进行建设,使内在与外在共同发展。

1.2 乡村生态振兴对新时代村庄规划的意义

在不同的时代背景需求下,乡村规划的思路和方法也在与时俱进。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乡村规划的主要关注点由早期的注重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完善人居住房建设,转变为注重塑造高品质的人居环境,以及乡土文化品质的提升[1]。在规划编制的方法上,从单一要素到多规合一,再到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全要素统筹。规划的公众参与方面,由政府主导转变为村委、村民的多方参与和各个部门之间协同推进。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乡村规划的导向是将生态建设放在首位,不但不能为经济发展而牺牲生态环境,而是要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结合村庄自然资源条件,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振兴之路。

乡村生态振兴乡村规划与生态修复的意义首先体现在促进小康社会建设,乡村的建设与发展情况对小康社会的建设有着直接影响,乡村是生存的家园,只有规划乡村并进行生态修复,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与平衡,保证生物多样性,才能够优化乡村的建设,进一步促进小康社会的建设;其次,其意义体现在提升居民生活水平方面,乡村规划生态修复的对生态环境进行改善,使经济转型可持续发展,进而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2 乡村生态环境的困境与挑战

2.1 乡村地区尖锐的的人地矛盾

乡村生态不仅能体现为视觉上的风貌景观,而是一个受社会、经济、文化、土地利用方式等多因子影响,时刻处于动态发展的有机生命体。近年来,经济迅猛发展,人口密度居高不下,道路系统和区域交通设施越发完善,乡村景观却越发显现出空间割裂,景观生态格局破碎化的现象。原有村落形态、景观肌理被打破,建筑风格同质化严重。村庄新增的主要的公共空间以大面积铺装为主,利用率较低,与传统的公共空间不协调,造成传统乡村景观资源进一步衰退。虽然具有居住功能和承载家族历史的传统聚落会被保留和延用,但在空间布局上工业围村现象明显,工业空间与居住空间混杂分布,犬牙交错。由于工业的经济效益吸引力远高于农业,使农业种植业不断衰退,以至于大片耕地的丢荒。这些表象的背后反映出乡村尖锐的人地关系矛盾,乡村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已远超乡村传统聚落的承载能力。

2.2 乡村人居环境的治理压力

乡村人居环境包括人文环境、地域空间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2],而生态环境治理的压力主要来源于污染排放和过度开发建设。研究表明,我国乡村生态环境承受的消纳污染的压力和治理投入逐渐增大,如果沿用过去农业经济发展模式,预测2020年后将呈现持续恶化态势[3]。乡村地区过度的开发建设一方面是乡村粗放型经济发展的需求,导致建设用地的无序蔓延,生态空间被蚕食,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还有另一方面是乡村人居环境缺乏规划引导和管理,无序的农业、工业生产活动和生活垃圾导致的面源污染,对水质和土壤的破坏使乡村生态康复能力下降[4]。

3 乡村振兴规划基础理论研究概述

3.1 乡村地理学

在我国地域自然条件和发展水平迥异的情况下,乡村振兴指的不是单个或每个乡村的振兴,而是切合不同的空间尺度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振兴。这就要求乡村规划不能仅以单个村庄作为立足点,应从乡村地理学的视角,利用地理空间统计分析方法,从宏观到微观地对乡村地区进行空间格局分析。通过剖析乡村在聚落形态、空间转型的现象特征,把握乡村在发展过程中的地域共性问题和内在规律。因此已有研究基于乡村地域多体系统理论,通过对地域系统的主体功能分区,分级分类分层,确立乡村振兴规划方法论[5]。

3.2 乡村景观生态学

人类主导景观的塑造使景观生态兼具自然性和人文性[6]。短期内对经济效益的需求与生态环境长期可持续性的需求存在对立的关系,这就需要利用景观生态学视角分析土地利用方式、系统、景观或区域是否能同时满足人类的需求与生态的需求。

乡村生态系统中的农田、园地、林地等土地利用类型都有其生态功能,这些要素经过不同的组合方式产生不同的景观生态格局和过程。基于过程-格局-尺度的景观生态学理论,通过识别重要的乡村景观源地,构建生态网络和廊道,就可以达到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乡村生态服务价值的目的。而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与之对应的景观生态方法是土地综合整治,以此可以保障永久基本农田的质量提升和乡村的生态安全[7]。

4 乡村生态振兴与生态修复策略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生态修复属于重点工作,亦是乡村规划工作需重点关注的环节。在改革开放后的农村发展中,其经济的发展多伴随着生态的破坏,对今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2013年,“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被首次提出,对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和统一修复。

4.1 全要素统筹乡村规划,提升乡村人居环境治理水平

从全要素的角度而非仅提升环境的绿化,重新塑造生态型乡村是促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在“生命共同体”理念下,针对生态环境较为薄弱的地区,开展用地整治、违法用地整治以及荒废地块整治等。对生态用地布局予以合理规划,重视生态多样性的保护,保证水源质量,切实改善乡村生态环境。

在乡村规划中应将绿色发展作为核心,乡村生态系统与自然资源丰富,其生态环境的优劣对经济及农业发展有着直接影响,并且也决定着居民所生活的环境。因此在乡村规划过程中需加强对环境因素的重视,避免发生先污染再治理的现象,寻求经济发展与环保的共同出发点,以此促进乡村发展。乡村的环境污染体现在下述几方面,大气、噪声以及水污染,污染源主要为工业污染与生产生活污染。因此在乡村规划过程中,应该制定出合理的管理策略,对水污染问题进行治理,对水流区域予以统一管理,并加强废水排放治理,依据具体情况,对排污点进行合理设置与管理,提升水源自净能力。如图1所示。

图1 废水排放管理

4.2 构建绿色基础设施通道,推动乡村低碳化人居

乡村的基础建设在不断完善,但与城市比较,乡村地区受限于自然地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有其独特性。在农房建设方面,推动绿色能源建筑的发展,推广绿色建筑材料在农房建设中的应用。在交通建设方面,充分考虑所在乡村的实际情况,在健全乡村道路体系的基础上规划绿道和生物迁徙廊道。

此外,还应加强信息设施的智慧化建设,保证通信覆盖面积。农村居民居住地点较为分散,在对由集中到分散的网络路线进行建设时,需投入较多的资金并应用专业的技术队伍,需强化对居民的网络基础知识进行培训,使信息设施能够真正的为村民服务。

4.3 修复人文生态本底,坚守乡村传统文化源地

对乡村农房住宅,应在保留地域特色的前提下对房屋进行合理的规划,使房屋能够显示出该地域的历史价值以及文化底蕴,在对房屋进行建设时,在审美的基础上还需重视房屋的使用功能,使其具有观赏价值的同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在生态修复的过程中,部分乡村中的文物以及古建筑被忽视,并未对其进行合理的修缮保护,使其难以发挥自身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对此,应将历史遗迹作为生态修复与乡村规划的核心,遵循修旧如旧,建新如故的原则,传承我国乡村优秀的传统文化。此外,对体现民风民俗和地域特色的生态景观,应在传承的基础上赋予乡村生态景观新时代价值,在保留文化底蕴的同时,增添新的元素,以真正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

4.4 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发挥乡村绿色经济优势

在乡村生态修复过程中,为协调乡村不同群体的利益,相关部门应建立科学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此举可明显提升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落实“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利用谁补偿”。如今,绿色发展道路已经成为乡村生态振兴的必由之路,此外,通过生态产品的开发,提升碳汇能力,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乡村生态系统产生的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4.5 增强“山水林田湖草”康复力,保障生态服务功能

农田的减少使生态完整性遭到了破坏,对此,相关部门应该与居民展开有效沟通,并及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农田进行恢复,对违规占地的人员应该进行严格的批评教育,针对于严重不配合的居民可移交相关部门处理。在治理水流方面,应提升植被的覆盖率,使水土的涵养功能进一步优化,对山坡河道进行合理加固,以避免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还田于湖还田于林,以最大程度的保护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在土流治理方面,其通常与水流共同发生,称为水土流失,因此在对水流治理时,还应同时保护土地。建设防风林,减少风沙扬尘等情况。对河流水道进行合理优化,提升水域灌溉能力。水中与陆地上的污染物是随着水土流失而发生的,因此在治理过程中应该控制源头的产生,把控传播过程,减少对受体的危害。在源头控制方面应该对工厂进行合理整治,优化养殖场布局,避免污染水源进入河道中,保证水系布局的合理性,提升水流的净化能力,统一管理生活污染物。大气污染情况在乡村中并不多见,但也存有空气污染的现象,对此,相关部门应该对造成空气污染的工厂进行治理,禁止燃烧秸秆,普及电能与煤气,尽量减少使用土灶,对乡村的房建布局予以优化,使其能够保证空气的畅通。部分乡村是动物在迁徙过程中需要停留的地方,会有一些动物需在此栖息繁殖,在生态修复过程中,应对此情况高度重视,对原始环境进行保护并建立出相应的保护机制,最后,针对于外来物种应做好防治工作,避免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5 总结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国家重要战略,在此战略背景下,乡村规划中的生态修复应转变思路。由于乡村地域系统受到城镇化、工业化、人口迁徙、资本入侵等社会因素,同时也承载了大部分的生态系统,乡村地域系统融合了复杂的人文和生态过程。这种复杂性也体现在五大振兴内容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上。因此在乡村振兴规划的方法论上,不应仅局限于某个村或者小范围内进行考量,而是要从乡村地域系统出发,在宏观地理区域上辨识出区域性的共性问题,才能够区分出乡村振兴的重点区域,并分片区、分级别、分类型地明确各类乡村的发展重点,破除发展瓶颈。其次,理清乡村近期建设和远期规划的建设时序,高效有序推进需要完成的阶段性目标。

在乡村整治方面,一方面不能满足于以往的对村内人居环境的整治,而是要将重点放到开展村内国土空间的生态修复上来。首先对于乡村内的水土流失、面源污染等影响重要生态功能的污染进行修复治理。此外,应根据乡村实际进行土地综合整治,对村内的建设用地尽量挖掘存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护村内的农田、沟渠、园地、林地等具有生态功能的土地。有序安排农田整治、垦造水田、拆旧复垦等,提高乡村土地质量。对于乡村居住区,提高基础设施的智慧化和低碳化水平。在有了乡村生态振兴的保障后,乡村的产业发展和文化才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本底,也进一步加强了对人才的吸引力。

猜你喜欢
乡村规划生态建设
秦药新生态之二 药好才是真的好
长抓政治生态
住进呆萌生态房
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召开乡村规划专家研讨会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党的政治建设怎么抓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
别让乡村规划变成简单的山寨城市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