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城交融的森域妙境
——四川南部水城禹迹岛公园

2022-06-28 01:50责任编辑符媛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2年11期
关键词:水城公园景观

责任编辑:符媛

1 景观步道打破固体边界

毕路德

由杜昀先生和刘红蕾女士于2001 年共同创立。“始于简单,止于至善”,源于对“至善和谐”理念的共同追求。成立以来,毕路德创作出一系列情、景、境相融合的设计精品,以国际化的现代语言重新诠释东方审美中推崇备至的“意境”之美,并通过自然、空间与人的相互对话,为观者带来无限遐思。兼具灵动的创意与严谨的学术精神, 开创“建筑、景观、室内”三位一体的全新格局,毕路德不仅在酒店设计与办公设计方面表现出类拔萃,亦是公认的中国最优秀的滨水设计专家。

杜昀

毕路德建筑顾问公司董事、总建筑师。OAA、ARIDO(加拿大安省注册建筑师、室内设计师),ASLA(美国景观建筑协会会员),清华大学建筑学硕士。

学成于中国清华,实践于加拿大安大略省,他身上兼具东方君子的儒雅和西方企业家的魄力。怀抱“始于简单,止于至善”的追求,倡导“建筑景观室内一体化”理念,他致力以设计创造出“此景、此境、此情相融”的场景,为消费者提供独一无二的体验。

项目面积:100 万m2

项目建成时间:2021

设计单位:毕路德建筑顾问有限公司

主持设计:杜昀

景观团队:胡楚林、李威宜、Lemsic Arnel Manga、黄刚、张莉、李瑾、林伟水、侯英儒、蔡颂宏

建筑团队:刘德良、谭应虹、刘德拉、陶哲

业主单位:南部县园林局

工程单位:北京东方园林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摄影:三映景观摄影

2 总平面图

1 项目概览

2 水系的打造

四川南部水城禹迹岛公园藉由森域景观设计手法,借助城市山水、文化资源的联动,构建了一处文城一体、产城一体、景城一体的生态人居环境。建成后的公园既成为市民休闲健身好去处,又为提升南部县综合承载能力和竞争力,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设计概述生态新轴线—嘉陵明珠璀璨江畔

项目位于四川“成渝第二城”之称的南充市南部县满福坝新区。“一部南部史,千古亲水情”。千百年来,嘉陵江水在此浩瀚奔腾、泽润万物,川北人民在此繁衍生息、共谱华章。设计本着敬畏自然、进发未来的原则,提出“嘉陵明珠、璀璨江畔”的理念,将嘉陵江水引入场地,营造城在水上,水在城中的南部水城,为人的亲水活动创造更贴近的直观体验。

3 植物与步道

文化新景观—上善若水茹古涵今

相传上古时期,洪水泛滥,民不聊生,大禹临危受命消灭水患,以疏通河道、拓宽峡口之法,终让水脉畅通,百姓安居乐业。在踏遍神州万里治水的过程中,大禹在南部县亦留下了宝贵的遗迹。为传承历史文化,致敬大禹科学治水的精神,

设计在满足大型公园与特征性视觉景观带的前提下,将大禹文化容于整个场地中,通过线条构建与形式象征来展现大禹的一生,打造南部水城相融的文化名片。

城市新门户—盛世画卷张光含弘

作为新老两城的视觉纽带,片区内河水系的打造,充分将水体资源与场地内部结合,实现了曲水连城、蓝绿交织、有机相生的城市发展目标。通过对大地景观的地形梳理及植物的片植,强化自然语境,力求形成一个隔世恍惚的南部画卷盛景。现代景观的场地营造有效提升了城市品质,最终为南部打造一座集民众休闲、形象展示、节日庆典的特质化空间。

森域景观设计策略

4 拓湖,连接内外湖

针对现今滨水风光带多只注重湿地营造、从内陆到江边的植被过渡缺失,导致出现强烈的沿江设计带痕迹、景观生态着力缺乏的问题,禹迹岛公园项目借助原生林、补植林、人工片植林和特色景观林巧妙完成过渡带设计,完美实现从原生到人工造景的转换。

原生态—园林化的纵深打造

传统滨水带强调的是湿地系统的生态化打造,将滨水湿地的液泡生态、自净系统做到极致。但是从湿地生态逐步向林区生态转变的过程中,却被城市道路和滨江堤防所阻断。

为了营造更完善的生态系统,在规划之初,设计打破固体边界的障碍,充分考虑滨江带与城市滨水公园的结合,由内到外构建了江边滩涂—湿地系统—原生林—人工化园林区域—城市边界的纵深林线,让自然和城市更完美的融合。

固态到流体的设计转变

面对滨水空间和城市边界之间通常横贯着的固态防洪措施,传统的设计手法是将其作为平行于河道的空间存在,设计亦依此围绕展开,最终形成了第二条平行于滨水带的线性空间:一条由大小节点和步道系统串联,围绕防洪道路盘桓的固态模式。

为了规避防洪措施对整个滨江带的线性控制,设计借鉴中国园林的造景手法,构建了多个不同的“局”形态,通过多个围合空间,打造中国山水画中的连续多灭点场景,形成流动画卷。

水岸景观的有机整合

传统的设计中,将滩涂原生林、堤岸补植林、蓝绿人工林三个区域分隔开来的方式对水生态的帮助甚微。由于植物根系发达的特性会导致某些强势树种大面积侵蚀到原本希望分开的其他空间,最后得到的是经不起时间洗刷的环境风貌。

因此在本项目中,设计师对地上和地下空间进行了系统考量。针对地上水岸,通过视觉通廊的打造,在不破坏原生林边界的前提下,对其适当进行组团化梳理,如清理胸径小于10 公分以下的乔木等,从而营造山水园林的艺术效果。针对地下水岸,则通过人工手段来阻断菖蒲、巴茅、芦苇等植物根系的无限制延展,令水道进入滩涂地块,从而变滩涂为湿岛,改善鸟类的觅食空间和大型鸟类的栖息之地。

一岛一世界,一水一乾坤

针对地幅阔大绵长的外滩区域,设计通过地形的塑造、植物疏朗关系的调整、密植组团与道路的围合、停驻场地的打造以及特色旱溪的营造,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视觉感官体验,使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既能感受到山河磅礴的壮丽,又能有游园细节上的回味。

作为市政公园,项目需兼顾游人体验感和参与性,但决不能以牺牲原生林为代价。因此设计师采用或疏减迁移、或完整保留等方式,实现原生林生态价值最大化。同时,栈道设计亦顺应林下空间进行调整:宽处自然形成停驻小广场,窄处则以蜿蜒小路延伸至林中。游人漫步其中,一切仿若天成,可尽情欣赏自然的乐章。

精挑细选的植物构建了一处自然形态格局完整、功能及空间布局疏密有致、景观与植物系统丰富的以生态为基底的市民活动空间。设计通过整合考量原生场地、设计风格、苗木资源等各因素,将变与不变都蕴藏于设计思考中,为每一棵植被都找到最适合生长和被观赏的位置。于每一位游客而言,其到达的当下就是最美的时光。

山体设计以“寒梅劲松”为主题,在描绘南部水城画卷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从全国各地精选而来的78 株造型黑松,依株型、高度、方向、姿态等不同,与专业的景石大师所布置之景石互为就势,共同勾勒出一幅意境深远的山水墨画。红梅、茶梅等精品植株的加入,则为这幅山水墨画增添了雅致氛围。

“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南部水城禹迹岛公园,以归于自然、融于自然的去风格化手法,平衡河道开发与生态自然的矛盾,营造出历久弥新、生生不息的新型水岸景观空间。春生夏长,秋落冬藏,在禹迹岛公园,人与水以最亲切的形式重新链接,与城市共呼吸,续写着亲水南部新的记忆篇章。

1 鸟类栖息地

2 多层次线性空间

3 开放的活动空间

猜你喜欢
水城公园景观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水城会客厅-南昌蔚来“牛屋”
景观别墅
水城扬州
东晋水城“浮”出大纵湖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在公园里玩
古运河旁的江北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