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教育的创新之道

2022-06-29 22:14
山西教育·管理 2022年6期
关键词:业界以色列科学家

以色列以一个彈丸小国的客观条件,身处强敌环伺、战火纷飞的中东,却能跻身世界创新强国,位列全球教育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实在令人惊叹。全世界的犹太人加起来不过1500万左右,却贡献了大概20%的全球诺贝尔奖获得者,福布斯富豪榜里前50位的亿万富翁中也有20%是犹太人。以色列在学术界和商界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它的教育和科研体系是如何支持这个“创新之国”不断发展的呢?

以色列特别重视基础研究,因为他们认为这是未来一切可能的源头,也是创新和创造最坚固的基石。有“以色列科技研发大脑”之称的魏茨曼科学研究院是世界领先的科学研究中心之一。院长扎夫曼表示,魏茨曼更推崇以好奇心为驱动力的研究,在这里,科学家们完全不知道自己将会发现什么,而是试着去了解大自然的奥妙,以一种更关注长期回报的态度投入研究。他坚信,科学家的工作是把金钱转化成知识,把知识转化成更多的金钱是业界的事,只有和业界采用不一样的研究策略才会产出不一样的研究成果。

扎夫曼对此特意解释说,人类历史上主要的重大科学发现都不是因为想要解决某个特定问题而做出的,比如在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手机,这当然不是因为科学家预知了手机的作用而刻意发明的,手机里面的核心科技都是五六十年前、甚至一百年前基础科学研究的成果。即使是科学家,其实也很难知道一个研究在未来会不会派上用场。比如汽车里用作导航的GPS,它的原理是建立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基础上的。爱因斯坦根本不会预计到GPS的发明,爱因斯坦研究相对论是因为他想要了解宇宙。

以色列研发经费占GDP比例全球第一,人均研发开支在世界上居于首位。只有当基础研究获得充分的支持,下一步的技术转化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在特拉维夫大学,校长克拉夫特也再三强调,大学应该把最多的资源投放到基础研究领域,因为基础研究是把一个创意变成创新的重要养料,而大学的本质就是为了创造知识而去创造知识。特拉维夫大学拥有约2500项发明,在校友成功创业和获得风投方面与美国顶尖大学并驾齐驱。

校长克拉夫特说,秘诀的第一步是在不破坏基础研究的前提下,给校园带入企业家精神和创新精神。在这个机制中,学校必须倾听来自学生、研究人员的想法,校长的门常大开,让学生可以走进来,让对话能非常容易地进行,以开放的心态去听取人群中的智慧。

特拉维夫大学不仅有技术转化公司Ramot帮助研究者申请专利,去尝试商业化;从外部投资者那里募集了一个基金,让他们可以投资大学内的早期项目,并获取部分知识产权,令学术领域的突破可以迅速走向市场;还有导师系统、跨学科合作平台等举措鼓励创新创业。

特拉维夫大学也保持着和业界的良好的互动,大学的研究者一周可以有一天的时间离开校园进入业界,为业界提供咨询;企业也可以进入校园,提供奖学金给学生,实现了学校与业界的双赢。

除了对基础研究的重视、成熟的技术转让机制,以及大学与业界之间良好的互动外,以色列教育成功的另一个秘诀是犹太人的文化。以色列学生更有胆识,更习惯于质疑而不是把一切看作理所当然。克拉夫特表示,不应该让学生一味地顺从权威,虽然纪律很重要,但是纪律不能抹杀了质疑、挑战的可能性。

质疑、提出问题、挑战权威是犹太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只是坐在教室认真听课、记笔记不被认为是好的学习方法。如果不问问题,就等于什么都没学到。老师希望听到学生对知识有自己的见解,并希望看到学生挑战权威。

魏茨曼科学研究院聚集了最优秀的科学家。院长扎夫曼总结说,这些科学家们身上唯一的共同点就是高度的热情与好奇。这也是扎夫曼在科学教育中最重视的一点。魏茨曼研究院关于科学教育的探索已经持续了近20年。他们推崇让孩子们提出问题、动手实践。一个是创意驱动式教育,就是向孩子展示大自然的全部内容。扎夫曼认为,社会需要采纳一种更多由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而不是由答案驱动的方式。另一种教育方式是动手实践型的,就像必须在泳池里才能学会游泳那样,通过黑板上的方程式和书中的练习题来教授科学,就像没有泳池的游泳教学一样。扎夫曼希望学生上手操作机器、做实验,看看那些理论是否真的有效,如果没有效果,那么就去思考为什么。

让科学向前发展的唯一方法就是挑战其他人的结论。在如今的科学领域,提出正确的问题比提供正确的答案更重要。动手实践的意义也得到了以色列教育界的广泛认可,他们的动手实践甚至开始得更早,童年时代在家中就试着开启自己的“实验室”了。

欧迪·肖斯耶夫就是这种文化下培养出的典型顶尖科学家。他一直致力于发现大自然中隐藏的“超能力”,可以在烟草上种植人类的胶原蛋白和制药原料等。他从小就喜欢化学,在家和哥哥一起建立了自己的化学实验室。中学时,他们每次向父母拿钱买晶体管和各种实验用品时,虽然父亲是农民、母亲是幼儿园老师,根本不明白他们在做什么,但他们的父母会说,好吧,你们只需列出一份清单,然后告诉我们需要多少钱。因为觉得高中“太无聊”,欧迪·肖斯耶夫最后的成绩根本考不上大学,可是他竟然成功说服了教授们,被希伯来大学破格录取。以色列人不服从权威和乐意给人机会,从这个故事里也可见一斑了。

这样的人生经历也让欧迪·肖斯耶夫不怕失败,甚至拥抱失败。他坦言,他失败的次数远远超过成功。他对失败的实验更感兴趣,因为当设计一个实验时,成功了只意味着自己的假设是正确的,证明了已经知道的东西,没有真正推动科学的进步。但是当实验失败了,或以为失败了,可能实验中发生的事情可以教给我们一些完全不同的事情,这是很多发现的来源。他说自己做科学研究,从来不会寻找那些简单的目标,因为要站在科学技术的前沿,失败不可避免,即使失败了也没关系,因为他有自信可以重新站起来,重新出击。

以色列教育非常看重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即知即行。引申的含义是“得到知识后,要分享出去”,或是“有了点子,就要做出来”。以色列学生的“创意创新”全世界知名,以色列家喻户晓的教育金句是“以色列喜欢创新,并将点子付诸实行,从家庭到学校皆如此”。以色列人大胆冒险创新,自强不息,永不知足,拥抱挑战和失败,顽强拼搏。这也许是他们在世界巨变中生生不息、繁荣壮大的制胜法则吧。

(本文是根据凤凰网、知乎等网络上相关内容编辑整理而成)

猜你喜欢
业界以色列科学家
以色列家喻户晓的“中国奚”
伊拉克立法反对以色列
以色列发现前年鸡蛋
假如我是科学家
业界大事
业界大事
从业界到学界:成功转型仍需“洪荒之力”
与科学家面对面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二)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