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

2022-06-30 01:29舒绪永
师道·教研 2022年6期
关键词:规律分层物理

舒绪永

一、高一过渡教学中的问题

学生感到高中物理很难学,有主观和客观原因,主要表现学生本身和教材学习。主要存在下面具体现象:

1.生活假象影响对物理规律的认识。生活假象影响学生正确概念的建立和接受。例如,比较在光滑和粗糙水平面上用相同的力作用相同物体通过相同位移这两种情况做功的大小?学生经常要犯这样的错误:光滑面上做的功小于粗糙面上做的功;实际是大小一样。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时,刚开始时学生会经常出现质量大的物体下落速度变化快,而质量小的物体下落速度变化慢这样的错误。

2.学生能力差别大,造成两极分化严重。由于学生本身的主观和客观原因,高一基础起点不同,差距大,且思维能力、投入时间也不同,经过一段时期的学习之后班集体很容易出现两极分化严重的现象,所以如何让后进生进步、中层生提高、尖子生突破是存在的难题。

3.学科术语表述不规范。初中学生很少用到对物理情景的建立,模型的建立的语言表述,学生在这方面口头或书面描述能力较差,高中在解决物理问题经常要进行情景、模型的建立。例如,运动学中对物体动态过程的描述;将天体运动建立成匀速圆周运动模型等等。

4.数学运算技能差。高一物理运用到的数学知识远远比初中难度大得多,如运动、力的合成和分解用到三角函数边角关系,天体运动中用到科学记数法、指数运算,因而计算量较大;特别是在物理的学习过程中遇到一些数学知识还未学习或刚学习而掌握不牢固,这些都给物理的学习带来极大的麻烦。

二、高一过渡教学的做法

1.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兴趣,而不是外来的分数、目标、奖励;兴趣是内在的,最能使学生觉得这门学科值得学习,特别是当学生掌握了这门学科的内容可以在变化的情况下运用,就可引起兴趣。在用好教材上,不光讲好国外大师牛顿,开普勒等,国内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杨振宁等,还要介绍新成果、新发展,如人造卫星,航天飞机,等等。

2.创设良好的学习物理环境。有条件的学校尽可能多去实验室上课,让学生多接触一些实验器材,创设学习物理的良好氖围,提高对一些规律形成过程的直观认识。另外,多开展“第二课堂”,扩大知识面,把生活的常识和物理规律联系起来学习。把圆周运动和生活中遇到的圆周运动联系起来,如游乐场的双环过山车;把超重、失重现象和乘坐电梯联系起来等。

3.教学难度、进度应合理安排。结合学生的基础设计好授课的难度,学生基础差应降低难度、新知识教学缓慢推进,例题、练习、作业、考试不宜太难。练习和作业难度低能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独立完成,避免抄袭作业。考试尽量给予学生有较高的卷面成绩,否则会影响学生的自信心和兴趣。每一章、每一板块的前一、二节一般都是基本定义和概念,应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才能进行规律的研究。如圆周运动规律研究之前应放慢进度确保学生真正掌握v、T、n、f这些物理量。

4.实施分层教学要求。首先对学生进行了解,找出他们差异,进行分层次科学建组。接着教学目标进行分层;课堂教学过程分层,要做好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作业、课外分层辅导。在分层作业做好作业的设计、分层作业的形式、分层作業的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合理安排。

5.告别模式教学,做好场景教学。在初中一些学校为片面追求应试教育卷面成绩,过度进行模式教学,忽略学生能力的培养,高一多进行物理知识场景、情景的教育。

6.落实新课标的探究性教学。进行概念和规律教学时,我们要着重于规律的“形成过程”而不是只“介绍结论”,尤其不要将物理问题数学化,要注意物理情景的设置,物理模型的建立,规律成立的前提条件等。例如,第一宇宙速度V=7.9Km/s是建立近地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模型而得到的线速度,要讲清楚近地飞行的满足条件是卫星到地面的距离远远小于地球的半径。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面向全班同学和老师展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如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时,让学生自己谈谈误差产生的原因及改正方法。

7.加强物理模型思维方法能力的培养。物理模型思维方法是对研究对象加以简化和抽象,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进行研究和处理物理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如何获取信息、建立相关物理模型是非常必要的。

责任编辑 邱 丽

猜你喜欢
规律分层物理
只因是物理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一种沉降环可准确就位的分层沉降仪
雨林的分层
巧解规律
我不是教物理的
跨越式跳高递进与分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