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改良在园林种植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2022-06-30 08:06宋华安
花卉 2022年12期
关键词:园林绿化绿化园林

宋华安

(重庆华筑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重庆 401147)

0 引言

在园林绿化养护和管理中,经常会出现植株生长不良、死亡植株等问题。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栽培管理不善,以及土壤环境的恶劣。在园林绿化的土壤中,有的含有大量的建筑废弃物,有的由于大型机械的碾压作用,有的则由于某些特殊的植物无法适应其生长,因此对其的生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合理的土方设计和土壤改良能有效地保证植物的生长,营造出良好的景观效果,使城市环境更加美丽。园林绿化如图1 所示。

图1 园林绿化

1 园林种植土的各种性质变化

1.1 园林种植土的物理变化

土壤物理特性除了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还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其对养分的保持、迁移和有效性的影响,限制了植物根系的定植、穿插和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一般的园林工程都是在地基工程完工后进行的,但由于地基的存在,对土壤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比如:汽车碾压、机械作业的挖掘、建筑材料的挤压、园林的土壤结构的破坏、土壤的致密、土壤的透水性、透水性、透水性、透气性等方面的变化,会抑制有益微生物的活动,导致土壤的团粒结构恶化,营养利用率下降,根系发育受阻,甚至死亡。随着土壤致密程度的增大,机械阻力增大,使根系伸展生长变得更加困难。在密实区,由于植树坑内的土壤被开挖回填,在不同的土层之间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土层密实度差异,在灌水或降雨后,因土层中的水分垂直渗透、横向扩散不畅,致使土层内积水,引起根系腐烂、死亡。另外,各种地下管线、构筑物在地下空间的侵占以及部分水泥碎石等建筑废弃物的侵入,会使土壤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土壤水分、养分的转移和交换。

1.2 园林种植土的化学变化

一般情况下,大部分城市园林中的有机质、氮、磷含量和有效成分含量都很低,因此往往会成为制约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在保留的绿地上堆积的水泥、白灰等建材,含有一定的石灰质,会导致土壤中钙、镁的含量升高,从而导致土壤pH 的升高,从而导致土壤中的铁、磷等元素含量下降,同时还会抑制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其他营养物质的分解。城市污水、汽车尾气等都会对城市的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污染,并对城市园林土壤产生一定的危害。此外,由于施工人员的剧烈活动,土壤中的水、气等因素的变化,导致土壤中的营养物质无法得到充分的释放,从而导致土壤的品质恶化。大部分的土壤来自于土壤,土壤中的有机物很少,微生物也很少,矿物质无法分解,所以植物只能在离子状态下使用。根据园林绿化土壤化学性质的不良改变,对园林绿化的影响,必须对其进行改造。1.3 园林工程种植土的生物学变化

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原生生物等是园林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类。土壤微生物在土壤修复调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植物的生长中,根与土壤中的微生物形成了一种相互作用和相互作用的动力学体系。根是土壤中微生物的营养物质,同时,土壤中的微生物又能促进其根系的发育,进而促进其生长。园林土壤动物以蚯蚓、蜈蚣、蜗牛等为主要的无脊椎动物,在其生命活动中,通过粉碎和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使之成为容易被植物吸收或矿化的化合物,释放出大量的活性钙、镁、钾、钠和磷酸盐,这些元素对土壤的物理特性有明显的影响。土壤动物在生物小周期中比较活跃,这对土壤中的腐殖质、养分的富集、土壤结构的形成、土壤的发育和透气性都有很大的影响。由于建筑垃圾等碱性物质的混入,人为的践踏,车辆机械的碾压,使得土壤的致密透气性差,造成了土壤微生物的破坏和污染。此外,由于土壤有机质、碳素、氮等养分的缺乏,对大部分土壤中的生物和微生物的生长和活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 城市园林树木栽植土壤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园林绿地的规模不断扩大。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对土方质量的不重视,导致后期施工管理中出现了一些由土质引起的问题。

2.1 土壤养分含量低

大部分的城市绿化树种都是从施工中挖掘出来的土壤,土壤中的有机质和肥力都很差,缺少各种营养,很难为植物提供足够的营养,从而造成树木的生长迟缓甚至死亡。

2.2 土壤偏碱性

我国北方地区多为石灰土,土壤pH 呈酸性,在绿化工程前期,因环保管理人员经验不足,对土方质量的认识不足,加上监理制度不健全,致使大量的土方工程质量不达标,施工中经常会掺入碎石、石灰等杂物、建筑垃圾,其中就包括原来的建筑垃圾没有彻底清除,从而使土壤出现了强烈的酸性。碱性土壤会对园林树种的生长造成不利的影响,特别是在南方酸性土壤中种植的绿化树种,需要调整土壤的酸碱度。

2.3 种植土壤严重板结

在绿化工程中,一些路段出入车辆较多,还有挖掘机、推土机等施工。在这种大型机器的反复碾压下,泥土的毛细孔已经被破坏,深层的水分吸收和渗透性能基本为零。在这种土壤里,植物的根系被限制在耕作的区域,很容易影响植株的生长。

2.4 种植土壤不适应树种生长特性

长江中下游的土壤普遍是中性的,大多数的绿化树种都能适应这种土壤,但喜酸的植物如香樟、广玉兰则不适合。所以,在本地种植这种作物一般都是生长缓慢,甚至会出现多种激素缺乏的情况。

3 绿化土壤理化性状分析

在前期技术准备阶段,需要收集详细的地形、土壤、水文等技术数据,并通过专家图纸会审、设计和施工交底,确定最优施工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土体的物理化学特性和合理的土方工程设计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3.1 绿化土壤理化性状分析

一般绿化土壤是在适合清理建筑垃圾的空地上回填一定厚度的回填土,因此绿化土壤的理化性状分析必须包含原土壤和回填土方两种类型。土壤理化指标中,土壤pH 和通气孔隙度两项指标较为重要[1]。

3.1.1 土壤pH

pH 值是反映土壤理化特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其数值的大小对土壤中的微生物活性及微量元素的利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经过多年的监测,优良的绿色土壤pH 值通常在6.5~7.5 之间,而混合了建筑废弃物的种植土壤pH 通常在7.6 或更高。这种碱性土壤会严重影响铁、镁、锌等微量元素的活性,从而导致某些喜欢酸性的植物生长不佳,或者引起缺乏营养。

3.1.2 土壤通气孔隙度

通气孔隙度也就是所谓的通透性,它是指具有通气、透水、植物根系穿插等特点的土壤。土壤渗透性指数是影响土壤水分、气、微生物和土壤养分的有效利用,从而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重要的影响。

3.2 绿化工程土方设计与施工方案

3.2.1 地形地貌设计

根据城市园林总体规划的要求,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及有关技术数据,充分考虑与建筑物的协调,进行地形地貌的设计。根据植物的生长特点,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种植。

3.2.2 现场渣土清理

在进行填筑前,应对场地,尤其是种植区的渣土进行全面的清扫,以保证未来植物的正常生长。根据土方工程的施工计划,对场地的土方进行清理,筛分后的好土要分开堆放,垃圾要集中运输。

3.2.3 回填土方作业设计

根据植物根系的生长情况,将土方回填到设计高度,由于机械碾压引起的土壤板结是无法避免的,因此,在回填后要进行深挖,并配合实施土壤改良技术。

4 植物生长特性对绿化土壤的要求

本地的绿化土壤pH 通常在6.5~7.5 之间,适合于大多数绿化植物的生长;而喜欢酸性的植物,其pH 在5.5~6.5 之间,这些植物的土壤要经过调酸,使pH 达到5~6[2]。

本地绿化的土壤渗透性稍差,可以根据植株的需求进行局部的调整。普通树穴土壤的透气性和孔隙率均应在8%以上,而1 号以上的土壤则应达到45%以上。

5 土壤改良技术措施

本地的绿化栽培土壤普遍偏碱性,土壤肥力差,根据栽培管理和特殊植物的需求,参考相关的规范,对种植前后的土壤进行适当的改良。

5.1 碱性土壤改良技术措施

5.1.1 酸性溶液灌根

在干旱条件下,可用高浓度的硫酸或磷酸6.8 万倍液进行灌溉,稀释后的酸液pH 通常为2.6~3.0,能迅速地降低土壤的碱性,但必须反复使用。浓硫酸是一种具有强烈腐蚀性的化学危险物品,在使用时要格外小心。

5.1.2 土壤施用硫磺

硫磺通过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大气的影响,慢慢地产生硫化物,使土壤的碱度逐渐下降。采用2~3kg/m2的硫磺粉,一年两次,可以减少1~1.5 的pH。在种植之前,可以一次使用5kg/m2的硫磺粉末,30d 后即可进行移栽。使用时要注意要均匀的撒施,要在5~10cm 的土壤表面上进行,如图2 所示。

图2 土壤施用硫磺

5.1.3 施用生理酸性肥料

生性酸肥是一种通过植物吸收和利用土壤中的离子态养分,使土壤酸度增加的化肥,其中以硫酸铵、氯化铵等为代表。在养护和管理中,对于喜欢酸性的或弱碱性的土壤,应适当的使用生理酸性肥料[3]。

5.2 板结土壤改良技术措施

5.2.1 严重板结土壤的翻挖

由于大面积的机械碾压引起的土壤硬化,需使用机械挖掘,挖掘深度:树木不少于100cm,大的深根150~200cm,花灌木40~50cm,草地30cm。在翻耕的同时将腐叶土或有机肥料等加入土壤中,以增强土壤的透气性和有机质含量。

5.2.2 栽培基质

在栽植之前,对渗透率不高的土壤进行了局部改良,通过将腐熟秸秆、稻壳等多孔材料加入土壤中,使其覆盖面积达到0.5~1.0:1。

5.2.3 施用有机肥料

如果在养护和管理中发现植株的生长状况不佳,应采用化肥和其他改良方法,以0.5~1.0kg/m2的比例进行施肥。严重时,可在树冠正射区域进行扇形挖掘,深达根系密度层,并尽可能避免对主根造成损害,对根际土壤进行3~4 次改造。土地是园林绿化的基础,也是城市不可缺少的资源,土地的合理使用是节约型社会的具体表现,是园林绿化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必然要求。在面临绿化栽培土地资源日趋紧张的今天,建筑垃圾、园林垃圾及其他垃圾被处理后,将其转换成可再生的园林资材,将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3 土壤物理性状改良技术

为了提高土壤的理化性质,要进行一次中耕,每年要进行4 次以上的松土,在2 月、11 月为乔木发芽之前,在乔木停止生长之后,这两次要进行中耕。下雨天不要进行中耕。中耕除草:先找出距树干5~10cm 处,再将表层10~20cm 的泥土刨开,直至树冠部滴水线处,若不能将树冠挖出,则要将树冠挖到树塘边缘。

6 结语

总之,在进行园艺施工时,要对栽植的土壤进行测试和分析,发现不适合的地方,要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使园内的土壤尽量有利于移植的成活和生长,从而提高苗木的移栽成活率。

猜你喜欢
园林绿化绿化园林
园林绿化施工优化探讨
朱屺瞻《绿化都市》
园林植物配置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探究
清代园林初探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市政园林绿化设计创新思考
中国科学技术馆之屋顶绿化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园林绿化施工与管理探讨
绿化贪官“吃”工程不嫌其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