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蔗区螟虫调查与防治对策探讨

2022-06-30 08:06黄荣波
花卉 2022年12期
关键词:螟虫赤眼蜂化学农药

黄荣波

(融水苗族自治县和睦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广西 融水 545300)

1 调查现状

螟虫是甘蔗生产的主要害虫,据统计,广西甘蔗因螟虫受损,每年减产10%~20%,严重时减产30%以上。对付甘蔗螟的传统方法是使用化学农药,但多年来,农药的使用不仅增加了害虫的抵抗力,而且杀死了害虫的天敌,使甘蔗的生态状况恶化。近年来,广西积极推广赤眼蜂技术,防治甘蔗螟虫,有效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1 落实资产的实施

2018 年以来,广西已连续三年在南宁市四塘等甘蔗主产区推广示范项目。自治区财政厅每年组织专项补助资金300 万元,共计900 万元,主要用于产生或购买甘蔗病虫害防治、预警系统(设备)等技术和实物(设备)、赤眼形图、技术培训、出版推广、影响评估、项目验收及聘用等人工成本。主要食糖企业实施须按1:1 标准提高合规储备,三年累计征收1324 万元。

1.2 创新防治模式

广西研究总结了“糖业机构+糖业企业+专业防控企业+甘蔗农户”的一系列创新防治模式。各县、区糖业部门主要负责监测管理,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确定项目区的选址、技术路线、养护制度和验收。糖业公司组织推广应用养赤眼蜂技术防治甘蔗螟虫。包括防治的组织与实施,甘蔗螟虫的危害特性和害虫防治研究,技术的发布和培训,确定赤眼蜂生产时间等。养蜂工作及后续研究,专业防控公司利用平台优势,为制糖企业提供全程技术服务,为甘蔗种植户提供统一的培训,采取个别实施、实行联防联控、制定通用标准,在项目示范区推广实施绿色新产品新模式进行防治。让甘蔗种植者认识到绿色新产品新模式防治技术可以提高甘蔗产量,保护生态环境。

1.3 示范区的详细演示

示范区主要以视频传播、宣传资料发放和养蜂专项技术现场技术讲解等形式,增进农场工人、甘蔗农户和养蜂人员的交流。改进病虫害研究方法和使用三角图监测甘蔗螟虫。据统计,2018 至2020 年,示范区制作并播放专题视频735 个,发放宣传资料8600 份,举办现场展示70 场,听众总数超过2500 人[2]。赤眼蜂田示范田如图1 所示。

图1 赤眼蜂田示范田

1.4 实施的高成效

2018 年以来,全区推广利用赤眼蜂防治法,示范面积29 万亩,占广西甘蔗种植面积的2.57%,取得了优异的效果。经综合评估鉴定,示范区甘蔗平均受害率为26.5%,低于化控31.06%。示范区甘蔗平均单产5.91t/亩,增加0.92t/亩,蔗糖平均理论含量增加16.41%,增加了0.96%。普通化控区农药使用量为0.5kg/亩,规定区主要不使用化学农药,对比一目了然。甘蔗农户每亩投入60 元防治,平均增收456 元,收支比达到1:7.6。广西壮族自治区糖业发展局自治区糖业加强甘蔗生产绿色防控宣传和培训,不断提高制糖企业和甘蔗农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技术,推广绿色防控技术,促进甘蔗生产,控制蔗螟的传统方法是施用化学农药,但多年来,农药的使用不仅增加了害虫的抵抗力,而且杀死了害虫的天敌,使甘蔗田的生态状况恶化,近年来,广西积极推广赤眼蜂技术,防治甘蔗螟虫,有效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造成螟虫为害加重的原因

2.1 甘蔗规模化引种防虫防病检疫工作不力

在甘蔗的大规模引种和移栽中,我们忽略了新品种的抗虫性,只关注甘蔗的高产、高糖。例如,90 年代在广西柳州引进的ROC20,由于含糖量高、品种短缺,糖厂引调种时对种苗的病虫害检疫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从病区中去调种,从而人为地加快了该区域甘蔗螟虫的扩散传播。云南省德浑州从广东湛江引进的带虫种,没有严格隔离,当地没有预先建立健康种子苗圃,天敌控制不足,导致传播。近年来甘蔗螟虫的危害趋势没有得到遏制,因此,在播种、移栽时,要加强品种检疫控制,严禁将未经处理的苗木移出疫区[3]。

2.2 种植栽培制度的变化

广东和广西的大部分甘蔗种植区气温较高,常年无霜,是甘蔗种植的理想选择,一年四季均可播种。但高温暖和的天气也有利于甘蔗螟虫的发生,在广东湛江等甘蔗区,甘蔗幼苗受甘蔗螟害率达15%以上,远高于在其他地区种植的冬春植蔗。

2.3 气候的变化

近年来,广东湛江、广西南部等甘蔗产区冬春季干燥,高温有利于二点螟的出现。每年3—4 月常发生二点螟引起的缺苗,早期蔗地受损的趋势增加,夏秋季雨量充足,气温高,是有利于对条纹幼虫的伤害。从7 月下旬到10 月初,越冬虫源大,越冬后虫情迅速发展。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广西暖冬更加频繁,甘蔗地区无霜期增加,年降雨量减少,扩大了越冬昆虫的基数,加速了螟虫的繁殖。

2.4 甘蔗田间螟虫种类繁多

甘蔗地的甘蔗螟种类很多,每年至少发生4~5 代,在某些物种中,后代的复杂分层(例如,黄螟和两点螟),特别是7—9 月期间,多虫种、多虫态的重叠出现,在这个阶段有高大的甘蔗植物雨和强风,甘蔗容易遭受恶劣的天气条件和风,因此难以控制螟虫。在此期间,甘蔗生长的大多数地区不使用药物或其他控制措施。

2.5 农药使用不当

由于化学杀虫剂起效快且易于施用,甘蔗种植者使用特丁磷、呋喃丹、甲胺磷、氧化乐果等来防治螟虫。但在使用农药的过程中,存在用药过量、过早用药、使用不科学药物以及长期广泛使用化学农药等情况,但也造成了很多问题:一是螟虫抗药能力增加,长期、大规模、一次性处理导致螟虫产生耐药性。二是污染,大量使用有毒、高残留农药会导致作物、土壤和地下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三是破坏天敌,破坏生态平衡。螟卵赤眼蜂和螟黑卵蜂是甘蔗的天敌。化学防治和施用缺乏科学依据,因此农民很难了解适当的防治阶段。农民使用农药不科学、不及时,施药时机与播种旺季不对应。此外,化学农药的广泛和不合理使用,导致甘蔗种植环境恶化,螟虫产生抗药性,甘蔗产区内许多有益生物遭到破坏。由于禁止使用一些剧毒的有机氯和有机磷杀虫剂,剧毒农药禁售后,真正的低成本、安全、有效的替代品仍在探索中。然而,对防治效果好的新型生物农药的研究尚不成熟,难以对目前的甘蔗螟虫情况进行监测[4]。

2.6 蔗区基层低水平专业技术力量薄弱

蔗区技术人员极少,缺乏植保技术专业人才,甚至缺乏经验丰富的植保技术人员,技术力量相当薄弱。甘蔗害虫监测系统不完整,难以形成一系列完整的预测和报告,广西甘蔗监测预警体系尚不完善,不能及时预测螟虫害的发生。

3 甘蔗螟虫防治策略探讨

甘蔗螟虫控制技术包括化学、农业、物理和生物技术。根据多年的经验,仅使用化学农药是不可能有效控制甘蔗螟虫的。需要改变这种传统的防治观念,寻找新的防治螟虫的思路。

近年来,随着系统生态学的快速发展,害虫防治策略的制定更加重视环境平衡,并制定了综合考虑环境因素的防治方案。由于甘蔗品种多,蔗农种植甘蔗的时间不一致,甘蔗的出苗期不同,导致部分螟虫的后代相重叠(如二点螟、黄螟等),依靠任何控制措施来保证其不发生螟害是不现实的,要解决问题原则上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将农业、物理、生物技术和化学防治技术有机结合,形成综合防治策略。具体措施如下:①建立严格的检疫制度;②建立准确的预测和预报系统;③创建脱毒健康种苗圃;④选择高产高糖及抗病虫害的新品种;⑤有效利用螟虫的天敌:⑥使用井架驱虫;⑦利用螟虫趋光性,用黑光诱杀螟虫;⑧合理使用高效低残留化学农药。

根据昆虫种类的发生时间、地点,需要注意的是,在制定综合防治策略的基础上,必须根据各个区域的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制定出适合本区域的具体综合防治措施。只有通过制定适合本区域的综合防治措施来解决该地区的防治措施,才能较好地解决本地区甘蔗螟虫的控制问题。

在广东湛江、广西南部等甘蔗南部地区,常年气温高、日照充足,要结合天敌、性吸引力、农药等措施开展综合防治。4 月它们在田间释放寄生天敌,如赤眼蜂寄生虫产卵。山谷不仅减少了杀虫剂的剂量,打击狩猎或诱捕,减少了杀虫剂污染环境等问题,而且防止了赤眼蜂夏季成活率和寄生虫率低的弊端,效果明显。为防治害虫、保护天敌,分析甘蔗园生态环境的害虫特性,2009 年,广州甘蔗研究所与多斯特克农场合作,采用性信息素和赤眼蜂联合防治甘蔗条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常用农药控制系数分别为25.03%、9.56%和6.48%。在全年气温较低的北部甘蔗区,农药可以通过优惠券以及农业监测或含有农药的景点使用[5],具体的防治措施如下:

(1)着力加快甘蔗耐性生长,提高抗耐虫性品种比例。糖厂和宣传部门联合攻关,加快培育高产、高糖、高耐甘蔗新品种,积极推进甘蔗健康育苗和新品种种植体系的产业化应用。

(2)增加现有土地系统中甘蔗品种的多样性,降低病虫害发生率。甘蔗种植年限越长,螟虫的损害越大。因此,在种植甘蔗时,要尽量避免甘蔗连作,减少多年生根系的持续时间,建立适当的轮作方式。

(3)尽快建立完善的专业甘蔗监测体系,及时准确发布甘蔗病虫害防治情况反馈。通过现场检查和定期监测,建立监测和预防体系,及时发现病虫害的生长和发展,在成本达到经济限度时及时防止病虫害的传播和繁殖。

(4)开展甘蔗病虫害防治综合工作。以防治螟虫为重点,有效降低病虫害基数,切断传播途径;强调化学应急对幼苗生长早期保护的积极作用;使用甘蔗螟趋光的习性、加多频振荡杀虫灯保护甘蔗,多捕杀甘蔗螟虫成虫从而减少对甘蔗的伤害;进一步推广使用赤眼蜂、古巴蝇、绿僵菌等生物防治方法和放生性狩猎方法。

(5)加快推进统一防治规则,组建专业防务队伍,提供甘蔗生产现场服务。甘蔗重点产区各级政府可以在需要时实施智能技术,在农业中使用无人机技术。甘蔗病虫害防治作业如图2 所示。

图2 甘蔗病虫害防治作业

(6)选择最佳施药时间。甘蔗种植者应在最佳时机合理使用高效低残留化学农药杀虫剂来控制螟害,可以选择以下水性农药之一:速杀特(20%阿维·杀螟松乳油)、蔗螟清(1.8%阿维·高氯乳油)、度锐(30%氯虫·噻虫嗪悬乳剂)、康宽(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20%杀虫双水剂、40%敌百虫乳油、50%杀螟丹可湿性粉剂等。也可以用康宽加氯氰菊酯或阿维菌素混合后喷洒。单独使用康宽时,建议提前2d 喷洒。特别注意:喷洒时一定要喷洒甘蔗的心叶,药液量要充足,药液量要45~60kg,让药液流入甘蔗口中,如果天气好,可以选择早上(上午9 点之前)或下午(4 点之后)等时间开展作业。如果在施用后8 小时内有中雨或大雨,应在雨停后重新喷洒一次。

4 结语

由于甘蔗病虫害防治技术措施的实施主要由骨干技术人员和甘蔗种植户实施,这就需要加强植保防治力量的建设,提高基层植保技术人员和甘蔗农户的技术培训水平,只有加强技术培训和推广的力度。植保技术人员和甘蔗种植户不断提高病虫害防治意识和技术水平,才能有效提高甘蔗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猜你喜欢
螟虫赤眼蜂化学农药
赤眼蜂品系对玉米螟卵的寄生潜能分析
5种赤眼蜂品系对米蛾卵和梨小食心虫卵的选择偏好研究
四种赤眼蜂对槐尺蠖卵的寄生能力及适应性
化学农药安全绿色发展探究
浅谈推广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好处
水稻螟虫为害烈多措并举防效好
日本计划到2050年将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半
宁南县桑螟虫发生趋势及防治措施
桑树螟虫性诱绿色防控技术
香根草对水稻螟虫的试验及效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