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习适应研究

2022-07-01 13:26兰若溪
科教导刊 2022年14期
关键词:实习生问卷因素

兰若溪

(河南科技职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0)

1 提出问题

适应受身体、心理、社会三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属于社会学概念。学前教育专业实习适应是指实习生在幼儿园情境下,参与教学、一日生活、游戏、人际等活动时与幼儿园实践环境取得一致的过程与状态。教育实习是师范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练融合的关键时期,是学生进入职业角色的初始环节,对于工作对象远离成人角色的学前教育专业更是如此,学生的实习体验对其职业发展具有长远意义。加之我国职业本科教育方兴未艾,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众望所归,在新教育类型下,学生的实习体验以及他们如何看待自己的实习经验显得尤为重要。于是,从自下而上的视角,探讨职业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生实习适应的研究非常有意义。

2 研究方法及过程

2.1 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以自下而上为研究视角,以自编问卷《职业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习适应问卷》为研究工具,对职业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生实习适应状况进行调查。问卷由3 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基本情况,包括性别、生源地、专业意愿、学业成绩与实习所在班级,旨在了解学生的实习背景。第二部分是问卷主体部分,包括身心反应(6 题)、人际关系(6 题)、职业态度(8 题)、专业实践能力(8 题)四个维度,共28 道选项式问题,含反向计分,均采用了李克特五点量表自陈回答,选项中1-5 分别表示:1=“非常符合”;2=“比较符合”;3=“不确定”;4=“比较不符合”;5=“非常不符合”。第三部分为开放式问题,包括学生对实习适应方面的描述和对影响自己实习适应主要因素的分析。

采用方便抽样,以H 职业本科2019 级学前教育专业180 名实习生为研究对象,在学生实习第五天结束后集体发放问卷180 份,无效问卷19 份,最终得到有效问卷161份,有效回收率为89.4%。

2.2 访谈法

根据研究需要,选择了4 名实习生、2 名幼儿园老师作为访谈对象,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在实习期的各阶段对其进行了深度访谈。在征得允许的前提下,对访谈进行了录音,事后逐字转录,扎根编码。

3 数据分析与结果

3.1 问卷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本研究调查了161 名实习生(N=7,N=154),141 人来自城市,20 人来自农村;102 人自愿选择了本专业,占比63.35%;成绩优异者41 人,成绩一般者63 人,成绩较差者57 人;除托班外(2.49%),四种实习班级分布均匀,占比在19%至29%之间。

采用SPSS26.0 统计软件对实习适应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得到问卷总Cronbach 系数为0.913,大于0.9,各因子的Cronbach 系数均在0.8 以上,表明本问卷具有较高信度;KMO 值为0.943,大于0.8,即各维度的相关性较强,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效度。

3.2 实习生实习适应情况

描述性统计如表1 所示,实习生的总体适应情况良好,均值为2.56,处于“比较符合”的水平;但各维度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异较大,这说明在实习适应方面,学生间存在较大个体差异。总的来说,学生认为在身心反应与职业态度两方面适应状况良好,人际关系方面适应状况一般,专业实践能力适应方面有挑战。

表1 实习适应状况

3.3 不同因素在实习适应上的差异性检验

为了深入了解学生的实习适应情况,本研究还对性别、生源地、实习年级、是否自愿选择本专业、在校学习成绩5个因素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具体结果见表2。

表2 各因素差异比较

结果表明,只有是否自愿选择本专业对实习适应没有影响,其他因素均对实习适应有影响,这与已有研究并不一致。有调查表明自愿选择专业的学生更加了解本专业的基本情况,更容易形成积极的专业态度,因此,他们的专业认同感更高,专业适应更快、更强。这可能受到了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因为大学生群体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更容易接受科学的教育理念,久而久之形成了积极的专业认知;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近年来国家对学前教育的关注持续升高,社会各界的积极宣传起到了一定作用。

不同性别、生源地、在校成绩与实习班级对实习适应的影响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性别、生源地、在校成绩对实习适应的影响都表现在专业实践能力方面——男生在专业实践能力方面的适应感更强(M=3.60,M=3.28),这可能和男生在实践能力方面的自我效能感更高有关;也可能是调查对象的个体差异所致;城市的实习生在专业实践能力方面适应感低于农村的实习生(M=3.60,M=3.17),这可能是因为农村有更多的多子女家庭,实习生拥有更多照料幼儿的经验;在校成绩优异的实习生,在专业实践能力方面的适应感低于成绩一般的实习生,表现出较强的不适应,而成绩较差的实习生在专业实践能力方面的适应感高于成绩一般的实习生,适应体验良好(M=3.41,M般=3.11,M=2.33),这与已有的研究并不一致,可能是由于学校成绩考查更侧重于理论学习,而实习工作更侧重于实践操作所致,这也正是职业本科的教育诉求所在。实习班级通过职业态度影响学生的实习适应,因此,在实习过程中,实习生应该尝试体验不同班级的实习工作,以便深入了解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生活与学习,形成更加成熟稳定的职业态度。

3.4 访谈与开放性问题结果统计

笔者围绕“影响实习适应的因素”“实习适应的困难”和“实习适应过程”,对学生进行了开放式调查和访谈,结果如表3(p155)所示,学生认为影响实习适应的因素集中在以往经验、工作技能、教育教学能力、个人特质、情意品质和组织因素6 个方面。91.3%的实习生认为对教材与教学方法的把握以及良好师幼关系的建立是影响实习适应最主要的原因,这一结论与前人的研究一致,教育教学能力是师范专业综合能力的集中表现,也是学生实习适应的核心所在。51.6%的学生认为,个人特质决定了实习适应的速度,“社交能力的强弱几乎决定了实习适应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是,53.4%的学生认为交通与饮食等组织因素是造成适应困难的重要原因,访谈发现,由于实习工作组织问题,给学生造成了一系列生活难题,激发了学生的消极情绪,加剧了实习适应困难。另外,仍有近半数学生感觉工作技能欠缺,影响实习适应,可见,职业本科院校的专业技能教育依然有待提高;还有一部分学生指出以往经验与情意品质也会影响实习适应。

表3 实习适应主要影响因素的自我分析

4 思考与建议

4.1 明确学生的角色定位与工作职责

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实习生兼具学生与教师双重身份,不同情境下,实习生所扮演的角色侧重点不同,学生能否“协商”好自身身份概念与当下所处的专业情境是实习适应的关键所在。如幼儿回应、指导教师行为、高校与幼儿园实习目标、同辈群体与自我期待都是实习情境的主要影响因素,但很多情况下,专业情境的期许与其身份前概念并不相符,甚至相悖,这使得学生在已有角色认知与现实角色期待的协商中反复拷问、建构自身的角色与身份。因此,实习开始前,高校应对学生做出明确的角色定位的和工作安排,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角色认同,与此同时,结合高校与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建立客观合理的自我期待,通过目标调节促进专业发展。

4.2 优化课程结构,提高教学质量

本研究显示,学生认为“对教材的把握、教学方法的理解与运用和技能水平”是实习适应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而这些因素统统指向了高校的教学能力、技能训练类课程,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正是职业本科院校课程改革的核心所在。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凸显职业本科的培养目标,不断推进学前教育专业的深度改革,从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源上提升教学质量;根据实际情况,提高教学能力与技能训练类课程安排的灵活度,注重课程衔接,改革考核机制,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持续发展。

4.3 完善教育实习制度,实现一体化

随着教师教育研究的深化与拓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教师教育的一体化构建和教育的实效性。在这一背景下,围绕“教育实习都能学到什么”和“教育实习过程中该如何学习”两个主题完善实习制度,进而促进学生的实习适应。具体来讲,可以从三个方面把握:第一,组织管理方面,几乎所有的受访者都认为“实习1 个月太短了”,高校可以适当延长实习时间或者建立“N见习+实习”制度,即在学生专业学习的不同阶段,安排丰富的见习活动,待核心专业课程学习结束再进行统一实习。另外,学校应该适度考虑学生的基本生活问题,如交通、饮食,实习情境下,时刻与学生同一立场,尽力呵护他们,激发学生的正向情绪,使其感受到来自学校的尊重、爱与归属。第二,建立实习指导制度,提升指导质量。落实“高校—幼儿园”双导师制度,细化指导方案,如以学习故事分享、视频分析等形式定期开展工作坊,通过深度解析幼儿的学习过程来支持实习生的专业学习。第三,改革评价机制,采用量化考核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设置奖励项目,实施多元主体评价,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激发内部动机,为未来的学前教育事业培养高质量的人才。

猜你喜欢
实习生问卷因素
纯电动汽车续驶里程影响因素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最牛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