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域下旅游外宣翻译研究
——以广东省博物馆旅游指南为例

2022-07-01 13:26芦冰清蓝世莲
科教导刊 2022年14期
关键词:外国游客适应性译者

芦冰清,蓝世莲

(1.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广东 东莞 523960;2.广东科技学院,广东 东莞 523083)

1 概述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华文化正在越来越快地走向世界。广东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传承地和“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到此进行商务旅游。博物馆作为历史文化的宣传者,成为外国游客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和物产的游览地之一。因此,做好博物馆旅游指南的外宣翻译对于传播岭南文化、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大有裨益。而当前,旅游外宣翻译专业人才的不足、外文资料缺乏,导致博物馆的外宣翻译存在不少失误,信息的传递和对外文化交流因此受到影响。本文尝试运用生态翻译学理论,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视角,以广东省博物馆旅游指南为例,对博物馆外宣翻译进行探讨,以提高广东省旅游外宣翻译的质量。

2 生态翻译学理论发展简述

生态翻译学理论最早起源于1988 年,彼得·纽马克提出将“生态学”运用于翻译领域,此后由西方著名的翻译学者不断地发展,最终提出“翻译生态化”的观点。生态翻译学的产生从古至今在人类社会经历了不断的研究和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2004 年,在《翻译适应选择论》一书中,胡庚申教授正式提出生态翻译学理论,该理论第一次集中地阐述翻译适应选择论的产生背景以及理论基础。“翻译适应选择论”即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及以翻译生态环境的“身份”实施对译文的选择。2008 年,在《生态翻译学解读》一文中,胡庚申教授对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现状以及现有研究的局限和不足进行分析。

生态翻译学另一个重要观点为“译者为中心”,即译者是翻译过程中一切“矛盾”的总和,所有翻译活动必须在译者的主导下才能完成。该理论的翻译方法主要为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三维”转换法。博物馆外宣翻译的目的在于向外国游客介绍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感受中国文化的美丽,而生态翻译是要适应语言和文化环境的,因此,从生态翻译学的文化性出发,运用生态翻译学理论,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进行适应性转换,博物馆外宣译文才能准确地传递语言信息和文化内涵,取得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效果。

3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旅游外宣翻译研究

3.1 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语言维适应性选择转换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博物馆旅游指南的外宣翻译在充分考虑了翻译的整体生态环境后,要考虑中英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性,例如书写、词性、句型等等。译者要适应这两种语言不同的生态环境,在语言形式的选择上力求符合英语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避免出现语言错误,尽量准确忠实地再现原文语言信息。

例1 原文:端砚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被誉为中国“四大名砚”之首,与宣纸、徽墨、湖笔并称为“文房四宝”。

译文:The Duan Inkstone was loved by ancient Chinese scholars and regarded as the top of“the Four Famous Inkstone”in China.

在对端砚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介绍时,原文描述端砚最关键的信息“与宣纸、徽墨、湖笔并称为‘文房四宝’”在原译文中被省略,“文房四宝”是中国独有的书法绘画工具,代表着中国文化,在历史上有着重要意义,省略后无法突出端砚是具有艺术价值的艺术品,展品对外国游客的吸引力也会大大降低。所以,译文在双语转换时“语言维”有所欠缺,因此,建议改译为:

The Duan Inkstone was loved by ancient Chinese scholars and regarded as the top of"the Four Famous Inkstone" in China.The Duan Inkstone,together with the Hu Writing Brush,the Hui Ink-stick and the Xuan Paper is called"the Four Treasures of the Study".

3.2 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文化维度适应性选择转换是指译者在翻译活动过程中一定要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和阐释,克服由文化差异所导致的源语和目的语转化障碍。翻译时要关注受众的思维方式,套用国际化的博物馆旅游指南。译者在翻译时要充分考虑到两者的差异性,应当具有跨文化意识,在尽量保留源语言文化内涵的同时,也要注意目标语读者不同的文化背景,这样才能让目标语读者更好地接受不同的异国文化,克服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突。

例2 原文:该龙纹雀替为龙首鱼身,取材于鲤鱼跳龙门的传说,象征着由鱼向龙的转化,暗语时来运转、腾达高升。

译文:Carved queti(column bracket)featuring the tale of Carp Leaping the Dragon’s Gate is based on the tale of carp leaping the dragon’s gate,implying that one’s luck turns in the fullness time.

这是潮州木雕艺术展览中对建筑饰件雀替的描述。首先,原文中描述雀替重要特征的词“龙首鱼身”在原译文中没有呈现出来,只对“雀替”一词进行了简单的音译,使得该词的文化内涵无法准确传递,无法实现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此外,鲤鱼跳龙门的传说在原译文中重复出现,稍显冗余,应进行一些删除。最后,在描述雀替的象征意义时,其内在的文化含义没有完整阐述。龙在东方被视为神,在西方被视为怪物,此处有必要进行适当的说明,原译文无法将鲤鱼跳龙门故事更好地传递给外国游客,保有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因此,建议改译为:

Carved queti(column bracket),which is in the shape of a dragon head and a carp body,is based on the ancient Chinese legend of Carp Leaping the Dragon’s Gate.As dragon means power,noble,honor,good luck and success in China,carved queti symbolizes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carp to dragon and implies that one’s luck turns in the fullness time.

3.3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目的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外宣翻译过程中,译者要注重翻译的“交际维”,不仅要准确地传递语言信息和文化内涵,还要把翻译的重点放在交际层面,就是以目标语读者为中心进行翻译,衡量的标准是译文是否达到交际的目的。在进行“交际维”的选择转换时,必要时对译文进行适当的调整或改写,组织语言过程中尽量使用便于外国游客理解的翻译策略。翻译时可采用“增译”或“补充必要修饰信息”等方法,以促进中西跨文化交流。

例3 原文:展览通过文物、图片、油画、雕塑、模型、多媒体、复原场景等丰富的展陈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向观众展示了广东从马坝人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文化变迁。

译文:It shows the change of Guangdong from the Maba Man to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by relics,pictures,oil painting,sculpture,models and multimedia.

此句话是广东历史文化展的简介。句中介绍了马坝人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两个时间段,原译文直译为“from the Maba Man to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对于不熟悉中国近代历史的外国游客,显然不清楚马坝人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具体指哪个时间段,此处无法实现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便无法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此处可以通过“增译”具体的时间,使游览者在阅读文本时,更好理解广东历史文化变迁所经历的时间。因此,建议改译为:

It shows the change of Guangdong from the Maba Man(about 128,000 years ago) to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1949 by relics, pictures, oil painting,sculpture,models and multimedia.

例4 原文: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

译文:Mature blue-and-white wares appeared in the Yuan Dynasty.

在博物馆旅游指南以及藏品名称中,“朝代”一词广泛出现,其对应的翻译为“dynasty”,中国游客十分熟悉,但是对于很多不了解中国历史的外国游客来说,该词比较陌生,使得译文在“交际维”上缺失,无法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朝代”一词在翻译成英文时最好增译外国游客熟知的公元纪年,用A.D.表示公元,用B.C.表示公元前,以便了解文物的年代。建议改译为:

Mature blue-and-white wares appeared in the Yuan Dynasty(1271 A.D.—1368 A.D.).

4 结语

生态翻译学认为最佳的翻译是“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这给旅游外宣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并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在生态翻译学视域下,我们可以看出,译者需要不断地适应旅游外宣文本翻译环境,完成对原文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从而实现原文与译文之间的生态平衡,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猜你喜欢
外国游客适应性译者
国内外适应性学习的研究热点、演进路径与发展建议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针对数字化变电站继电保护适应性的相关探究
越南书贩
从《孙子兵法》中的“奇正相生”联想到雕塑与环境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