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自然教育传播构建城市生物多样性理念

2022-07-04 18:17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 2022年2期
关键词:四叶草花园生物

魏 闽

上海四叶草堂青少年自然体验服务中心

0 引言

生物多样性,意为全部的生物个体和种类、它们与非生物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以及它们的遗传特性,包括全部生物物种,每个物种的个体包含的遗传物质,以及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1]。虽然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且生物多样性独特,但相比国外,中国的城市生物多样性却异常贫乏,这与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形成鲜明对比。因此,我们需要特别思考城市生物多样性的问题。

早在1990 年代末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就意识到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并着手制定了相关保护措施,其中技术含量最高的文件之一就是2002 年出台的《关于加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通知》[2],通知中详细阐述了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生物多样性面临的问题:

(1)本土化、乡土化的物种保护和利用不够;

(2)片面追求大草坪、大广场的建设;

(3)大量引进国外的草种、树种和花卉;

(4)盲目大面积更换城市树种;

(5)大量移栽大树、古树;

(6)自然植物群落和生态群落破坏严重;

(7)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物种减少、品种单一;

(8)盲目填河、填沟、填湖;城市河流、湖泊、沟渠、沼泽地、自然湿地面临高强度开发建设;

(9)完整的良性循环的城市生态系统和生态安全面临威胁,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开始恶化。

本文从社区花园营建和自然教育活动组织两方面阐述构建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可能性,希望通过小微空间的建设构建城市生态网络体系,并结合系列社区活动组织与培训,最终达到全龄段共同参与此行动的目的。

1 四叶草堂*全称为上海四叶草堂青少年自然体验服务中心的自然教育活动与特点

四叶草堂作为旨在扎根社区的自然教育机构,以城市中的各类社区花园为载体,以问题为导向,通过组织自然教育活动,尤其是自然营造类活动,引导孩子们了解城市生物多样性。且自然教育的内容是“知”与“行”的和谐统一,是一个连续性的实施构建过程[3],让孩子们在了解的基础上主动参与到城市生物多样性的构建行动中。

四叶草堂在设计与营建社区花园时,运用以下原则来保护和提升生物多样性:(1)无农药、化肥和除草剂;(2)杜绝外来入侵物种;(3)保留场地原有植物、尽可能种植乡土植物;(4)丰富植物群落;(5)为城市野生动物提供辅助的食源、水源和庇护所。

在此基础上,四叶草堂关于构建城市生物多样性的活动可分为“认知与记录”“构建食源”“构建水源”“构建庇护所”四大版块,具体内容如表1 所示。

表1 四叶草堂关于构建城市生物多样性的活动版块与内容

以火车菜园*火车菜园位于上海市宝山区中成智谷创意产业园区东侧,占地面积4 200 m2,是一处沿着老淞沪铁路延伸的狭长区域。始建于2014 年12 月。和创智农园**创智农园位于上海市杨浦区五角场街道创智天地片区,占地面积2 200 m2,规划土地性质为街旁绿地。始建于2016 年3 月。为例,这两个社区花园的场地基址原本均为建筑垃圾堆放地。经过四叶草堂多年的不断实践、维护与管理,其面貌焕然一新。据2018 年9 月物种调研报告,在火车菜园发现植物173 种(其中乡土植物52 种)、动物32 种;在创智农园发现植物142 种(其中乡土植物30 种)、动物21 种。

由此可见,社区花园虽然小微,但随着其数量的不断增加,类型的不断丰富,对构建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作用会日益加强。更重要的是,采用有一定设计感的社区花园,使大众更容易接受并关注,采取一定人工干预,营造一种不完全是肆意放任不管的野趣,能够消减公众对于杂乱空间的抵触感。且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伴随着科普活动又能不断增强公众对自然的保护意识,由点及线及面,不断缝合城市的生态网络,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2 通过自然教育构建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实现途径

自然教育重在体验、了解自然的发生和发展规律,而不只是简单地在教室或户外开展几次课程,自然教育应作为终身学习的课程渗透在日常生活之中。社区作为孩子主要的生活场所,可以成为开展自然教育活动的主阵地之一。笔者认为通过自然教育构建城市生物多样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2.1 充分利用社区花园的资源优势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虽然很多人意识到了自然教育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但由于受时间和距离的限制,大部分人无法轻易观察到某些自然现象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也无法参与到远距离自然环境下开展的自然教育活动。因此,自然教育要选择人们日常生活中易于接触的场所,社区花园作为自然教育的载体,具有可实施性和现实意义,[4]这些通过共治产生的花园空间具有可持续性,且由邻里或专业社会组织进行组织管理,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这里不仅便于开展自然教育活动,也能减少其成本。社区花园在营造之初就鼓励人们积极参与,在日常生活中走进花园、观察花园、营建花园,从而长期地参与城市生物多样性的构建与保护。

2.2 通过系列自然教育活动传播城市生物多样性构建理念

生物多样性的困境直接导致了人类生存的困境,既要开发利用资源又要保护资源,人们在这“对立统一体”中面临两难抉择,解决这些困境的关键是要大力加强生态自然观宣传与教育[5]。自然教育是一个长期影响的过程,应以“渗透”和“潜移默化”为主要教育方式。一次自然教育活动不足以让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深入人心,也很难让人们全面了解生态,培养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活方式。多元的自然资源给自然教育活动带来了丰富的内容。然而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全面地向孩子传授相关知识,需要用心思考与设计。社区花园中的动植物和环境每天都会发生变化,怎样去观察、记录这些现象,如何找寻它们发生的根源,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去引导启发。

不同的社区花园所具有的生物多样性亦不尽相同。想要系统深入地学习生态和生物多样性课程,就需要在面积相对较大、资源相对丰富的社区花园中开展相应活动;想要了解植物的不同味道,可以考虑香草花园的营造;想要观察身边的动植物并很好地记录,就需要专业的知识讲座和培训。总之,如何有效利用社区花园的自然资源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需要针对不同人群,深入挖掘、开展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

2.3 构建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参与网络

自然广阔无边,人们仅通过某一个社区花园所能了解认识到的自然知识是十分有限的。不同的社区花园具有不同的自然资源与特征,且不同人群对自然的观察和理解也不尽相同。在自然教育不断发展的进程中,人们需要逐步纳入更多的自然资源,通过点与点的交流及连接,最终汇成网络,通过区域性绿网,去保护和构建更加丰富的城市生物多样性。2014 年至2021 年,四叶草堂在上海直接参与设计营造的社区花园数量为200 个;通过团队培训赋能或公众自主学习,由社区设计、营造、维护的社区花园数量已经超过了900 个;社区参与和营造工作坊超过1 300 场。同时,四叶草堂制定了2040 年在上海建成2 040 个不同类型的社区花园的广泛参与计划,营造更为广泛的绿色网络,为构建城市生物多样性提供更多平台,影响与吸纳更多人群加入到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行动中来[5]。

3 案例分享

在此分享三个通过自然教育构建城市生物多样性的案例。

3.1 一亩垃圾山可以种143棵树

火车菜园有一处约1 亩的食物森林,这里原本是一座垃圾山,堆满了大型建筑垃圾,后期通过朴门之食物森林、火车菜园植树等系列共建活动,使之成为一个小树林,树木种类丰富,长势良好,土壤中的重金属指标也逐渐降低。由此开展的一场“认识食物森林”的活动旨在带领孩子们认识这处食物森林的前世今生,最重要的是了解这1 亩大的土地究竟可以栽植多少棵树,多少个品种,以及如此搭配的原因。

在现场做好统计后(图1),孩子们又一起查阅了《上海数字植物志》,整理出表2。

表2 火车菜园树林区品种和数量统计

图1 孩子们的植物统计手稿

有一位孩子在她的调研报告中写到:“火车菜园小树林的植物品种共分为四大类,分别是果树、浆果(爬藤)植物、豆科固氮树和其它功能树,计23 种共143 棵。三月,桃、李、梨等果树枝头开满了花,我在树下野餐,花瓣都飞进了我的餐盒;五月,香甜的槐花引来了很多小鸟进食;七八月,桃李杏梨沉甸甸地挂满了枝头,还有天牛也趁机钻了出来;金秋十月,桂花飘香,山楂、杮子带来了丰收的喜悦;到了一月,乌桕树上最热闹,小鸟们最喜欢吃它的白色果实了。在小树林里还有各种各样的小动物,鸟喜欢吃树上的花、虫子和果实,有白头鹎、黄腰柳莺、喜鹊、乌鸫、珠颈斑鸠、八哥、棕背伯劳等在树上进食、休息或打闹,甚至还看到过一只白腹蓝鹟!我还在小树林里捡到过蛇皮,碰到过小刺猬和黄鼠狼,虽然有一点害怕,但还是希望它们经常来这里逛逛,一起守护这片树林。”

还有一位孩子写到:“看着如今郁郁葱葱的树林,品尝着甜美的桑椹,真难想像这下面堆满了建筑垃圾。每一处自然都值得珍惜,都会绽放出神奇的生物多样性。”

3.2 案例二:水稻不要收完,给小鸟留一点

创智农园和火车菜园中还开辟了一小片稻田,每年端午插秧、立冬收稻已成为经典保留活动。不过每年收稻的时候,孩子们都会留下一些水稻,任其生长,究其原因,他们说:“给小鸟留一点,给它们吃”。

孩子们不仅学习了生态的理念,更引发了内心深处对自然生物的触动,这种情感弥足珍贵。一位10 岁的孩子在收水稻活动结束后,写了一首小诗:“凡事看上去很小,但它却在这个星球上、小小的院子里发生”。

在社区花园中为动物们准备的食源远不止水稻。在元旦种下的小麦,到了5 月份基本成熟,是鸟类育稚季重要的食物补给,蓬蘽、无花果、杮子等,也是鸟类喜欢的果实;在花园中自播长出的乌桕,其果实是鸟类重要的油脂补给。

除了鸟类食源,自然教育活动还引导大家在社区花园中为鸟类构建了庇护所,为昆虫提供了寄主植物和蜜源植物等,这不仅丰富了野生动物们的生活环境,还给孩子们带来了学以致用的自然知识。

3.3 案例三:一个小小的生态水塘里居然有四种蛙类

2021 年6 月,孩子们在创智农园夜观时,在5 m2大的生态水塘里发现了四种蛙类——中华大蟾蜍、泽陆蛙、黑斑侧褶蛙和金线侧褶蛙。在一个社区中的小小的生态塘,可以发现上海常见五种蛙类中的四种[6],由此可见水是生命之源,当这个空间载体存在时,生物多样性就会以不经意的方式呈现。

在城市或社区中,小型生态塘对于动物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生态塘的构建方法(图2)如下:水塘可选址于半阴半阳处,边坡平缓,坡度小于1:1,以块石与碎石垒叠驳岸,营造粗糙多孔的界面,可作为蛙类及昆虫的上下通道与躲避场所;水塘的不同深度可满足不同习性动物对水源的要求。岸边和水塘中配植沉水、挺水、浮水等水生植物,在净化水质的同时,能为动物提供庇护所、繁殖地和食物来源。

图2 生态塘剖面图

为防止鸟类喝水、洗澡时被天敌发现,在水塘附近可补充种植小乔与灌木,植物冠缘相接可形成鸟类出入的安全通道,并挑选鸟类喜爱的食源植物与叶片宽大适合筑巢的植物形成丰富群落。生态塘附近可种植香花香草类植物,撒播野花草甸,作为蜜蜂蝴蝶等传粉类昆虫的寄主和蜜源植物,营造小范围昆虫生境。

生态塘主要用于积蓄雨水、净化雨水、调节微气候,通过种植适应性更好的、花期相互衔接的乡土植物,为传粉类昆虫提供蜜源。池塘随着季节水位变化,丰水期水位上升并保持稳定,适合蛙类、蜻蜓、蟌类在水下产卵繁殖;枯水期可以成为蚂蚁、螽斯、蚂蚱、天牛、蝴蝶等昆虫的活动场所。在这里,不同的物种之间构成一个微小而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进而展示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4 结语

综合以上案例分析可以发现,社区参与式空间的打造开创了人与自然相处的新模式,社区小微空间中开展的自然教育活动对于城市生物多样性架构的构建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一方面,社区老旧空间因为参与式共建的社区花园数量的增加,面貌改善,使用率增加;另一方面,城市居民开始逐渐关注自然,了解生态。

未来,自然教育会越来越多地为社会所关注,自然教育回归日常教育体系也是必然的趋势。因此,社区花园作为一种在地自然成长的社区参与空间,在其营造过程中,应更多地从自然教育功能出发,最大限度地发挥社区景观的社会功能、教育功能和生态功能,培育人们关心地球、保护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态度,从而在这个过程中,真正意义上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共存。

猜你喜欢
四叶草花园生物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阿尔法·罗密欧 GIULIA & STELVIO 四叶草版
第12话 完美生物
可爱花园
四叶草书签
夜晚的花园
寻找四叶草
四叶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