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渗透

2022-07-04 08:51段勇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荆轲人文精神高中生

段勇

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性质,其中人文精神与语文教学具有非常高的契合性与互助性。教学中,充分挖掘语文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有益于产生更好的德育效果,有益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益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一、语文教学渗透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高中教学中,仍存在重智轻德现象,德育处于非常尴尬的弱化状态。因此,语文教师更应注重立德树人,发挥语文学科优势,立足文学作品中的人文精神信息以及人文教育资源,积极对高中生进行思想教育,应在课文赏析、课堂交流、自由讨论中慢慢将人文精神这一宝贵滋养输送给高中生,助力高中生的优质发展。

二、语文教学渗透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积极渗透人文精神能够引导高中生对生命价值、生命尊严、生命发展以及生命关爱展开自主思考与合作探究,借助集体智慧共同感悟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与范畴外延。因此,高中生能够在探究人文精神滋养中慢慢接受人文教育、生命教育、思想教育与品德教育,有效提升高中生的思想意识、道德觉悟、精神境界与情操品质,切实优化高中生的思想品德与人文修养。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积极渗透人文精神能够有效開发教学内容的人文性、思想性与教育性,为高中生的信息获取、知识积累、视野拓宽、思想发展、品德提升、修养提高等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文滋养与生命关怀。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践行科学育人观,为高中生的快乐认知、友好交流以及健康成长输送高质量、高体验以及高效率的生命滋养与人文营养,助力高中生的快乐发展。

三、语文教学渗透人文精神的可行性

人文精神是语文课堂上高品质、高价值的教育滋养,是培养高中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必要元素,也能够推动语文教学走向提质增效、主题教育。

(一)在教学氛围中渗透人文精神

教学氛围能够对高中生的思想意识、认知情绪、心理态势与情感体验起到良好的干预效果,因此,教师可将人文精神渗透于教学氛围之中,对高中生的内心世界与精神生活施加积极影响。人文精神渗透于教学氛围,能潜移默化地刺激高中生,有效调控高中生的状态,与课文赏析需求一致。

以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1课《沁园春·长沙》为例。

《沁园春·长沙》抒发了毛泽东对生命、价值、历史和未来的思考,是一个思想厚重、意境深远、视野广阔、见解独到的个性化词作。因此,学生在理解词作的思想内涵、精神追求、灵魂境界与人生感悟时具有一定的难度,不具有与作者类似的人生顿悟、时代背景、政治历程与历史素养。因此,教师可以在开始上课的时候就为高中生播放古筝名曲《战台风》,利用古筝固有的深沉、厚重、激昂、悠远与激越,营造出词作中隐含的战天斗地的英雄豪情、指点江山的快意人生、自信满满的天下己任、雄姿英发的豪迈气概等。这样,古筝名曲《战台风》能够在高中生接触词作之前就提供了拼搏进取、积极向上、造福苍生的正能量信息,因而能够借助人性化氛围有效缩小高中生与词作背景的时代差距,便于高中生理解词作,感悟到家国情怀、旷世胸襟与伟岸情操。

(二)在教学资源中渗透人文精神

教学资源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的课外辅助性认知信息,能够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与文化素养,也能够提升课文内容的趣味性与吸引力,从而切实提升学生对语文教学、课堂活动的关注度与参与度。因此,教师可将人文精神渗透于教学资源之中,使课文内容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饱满与鲜活。

以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第5课《荆轲刺秦王》为例。

在诸多文学作品之中,“荆轲”素来就被誉为以身许国、舍生取义的“大英雄”,高中生能从“荆轲”获得充足的英雄教育、人文教育、爱国教育。因此,《荆轲刺秦王》具有非常高的人文教育价值,需要教师深度挖掘,科学开发出“荆轲”这一人物形象的人文滋养。教师可以为高中生提供电影“荆轲刺秦王”中最精彩、最刺激、最感人的宫廷刺杀片段,让高中生亲眼看见执念赴死、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荆轲大英雄”,借助视频信息给予高中生强烈的感官刺激、心理冲击、情绪感染、情感体验等,帮助高中生留下久久难以磨灭的认知印记,以此强化人文教育效果。另外,高中生还能够通过“少年杀人的秦武阳”看到“秦始皇”时的“色变振恐”,反衬出“荆轲”临危不惧、视死如归、为国捐躯的英雄气概,给予高中生强烈的心理震撼,产生良好的人文教育效果。

(三)在教学内容中渗透人文精神

文以载道,高中课文承担着对高中生内在素养与精神境界的良性干预,与人文精神的存在价值不谋而合。教师可将人文精神直接应用于教学内容,为高中生提供多元化、趣味化、人文化的思想品德教育滋养。

以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雨巷》为例。

在《雨巷》中,作者以“丁香花一样的姑娘”为意象体,承载了作者对生命、对人生、对理想、对价值的婉约考量与唯美表达。而且,作者将“姑娘”作为“理想与价值”的意象体这一巧妙设计能够引导高中生从“对姑娘的思考”非常顺畅地转向“对生活、生命、人生、理想的思考”。这样,高中生能够从字表意思中“对姑娘的憧憬与追求”慢慢转变为深层次的“对生命尊严、生命价值、生命目标”的不懈追求。《雨巷》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性与审美性,诗作唯美、清纯、淡雅的艺术意境中略带哀婉凄切,能够催发学生的思维意识与探究欲望。因此,教师可以借此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价值教育、理想教育以及奋斗教育,鼓励高中生不负韶华,奋勇向前,惜时奋进,绽放生命的美丽。

(四)在教学活动中渗透人文精神

课文赏析是教师引领高中生进行资源挖掘、自我教育与品德培养的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可以将人文精神引入课文赏析之中,有效丰富课文赏析的信息含量。这样,教师与高中生就可以借助人文精神去观察、思考、剖析与评价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从人文角度去思考人物形象的生命尊严、存在价值与命运发展。

以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大堰河——我的保姆》为例。

《大堰河——我的保姆》中,作者饱含深情地介绍自己生命中另一个美丽的生命,将自己对“保姆”的感激之情、怀念之悲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样,“保姆”伟大的人格、广博的仁爱、细腻的情感、善良的本性、勤劳的习惯、宽厚的为人就通过作者的精心刻画被慢慢勾勒出来。教师在课文赏析中要深度剖析“保姆”这一人物形象,为学生提炼出“保姆”身上的人性优点,在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塑造出“保姆”光辉伟大的人物形象,借助“保姆”教育学生做一个淳朴善良、仁慈博爱的好人,强化人文精神的教育效果。

人文精神是高中生思想进步、意识提高、觉悟发展与素养提升的强大文化滋养与品德资源,能够对高中生起到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与品德培养价值。因此,教师要借助语文教学的人文特色与教育功能,将人文精神渗透其中,有效优化教学氛围、教学资源、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中的人文信息,为高中生提供丰富多彩的人文元素与德育教化,切实帮助高中生成为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复合型人才,强力肩负起未来建设祖国、造福社会的重任。

猜你喜欢
荆轲人文精神高中生
荆轲刺秦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文言实词小课堂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高中生是否应该熬夜学习?
荆轲刺秦王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荆轲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