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以杂体诗入词”

2022-07-05 02:09陈力士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2年7期
关键词:定风波诗句苏轼

陈力士

(上饶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江西 上饶 334001)

杂体诗①自古就有,“‘杂体诗’的名称在南北朝就反复出现。如王融有《杂体报通直诗》,梁建文帝有《伤离杂体诗》、江淹有《杂体诗三十首并序》等。”[1]12-13杂体诗发展到宋代,已经相当成熟了,“北宋时期的宋庠、钱惟治、邵雍、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文与可、秦观、张舜民、石曼卿、孔平仲、李公麟、郭公甫都屡有杂体诗的吟咏或唱和。”[1]258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这么界说杂体诗:

论杂体,则有风人、藁砧、五杂俎、两头纤纤、盘中、回文、反复、离合,至于建除、字谜、人名、卦名、数名、药名、州名之诗,只成戏谑,不足法也。[2]

宋杂体诗的成熟为词体之革新提供了一种参考体制。罗忼烈认为,宋人以杂体诗入词的原因是:“大凡一种文学体制,一定到了发展成熟、流行既久之后,才会推陈出新、孳息蕃衍。晚唐、五代是词体的兴起阶段,还没有受杂体诗的影响。宋代杂体诗既已盛行,又是词体的黄金时期,因而把杂体诗的一些规矩移植到词里,是很自然的事。”[3]

苏轼以杂体诗入词就是苏轼“以诗为词” 进行词体变革的尝试。在苏轼看来词乃“古人长短句之诗”——诗词的区别在于句式和音乐的不同,其他方面并无明显的区别,苏轼认为词乃“诗之后裔”——词可继承诗的许多文体特征。苏轼以杂体诗入词,从篇章、诗句到字词上尝试以诗入词,让作为“诗之后裔”的词继承杂体诗的部分文体特征。具体说来,苏轼在词体改革上逞其才智,借鉴杂体诗的形式入词,创作了集句词、回文词和檃括词。

一、从篇章上融诗入词:苏轼的檃括词创作

吴承学先生《论宋代檃括词》对檃括词的概念、特点和缘起进行了论说。何为檃括词?吴先生说,“‘檃括’一词的原义是矫正曲木的工具,而词的檃括则是将其它诗文剪裁改写为词的形式”[4]74,“檃括绝不是一种原创性的艺术创作,只是对名作或多或少的改编”[4]79。吴先生认为檃括词的基本特点是:“概括原文,而且酌用原文字句。但在实际檃括过程中,酌用原文的程度各有不同。有些檃括词更为忠实原作,檃括其意,而且尽量地使用原作的词句,有些只是檃括其意,而出以己词。”[4]82最早写檃括词的人是谁呢?吴先生的看法是学术界都认为苏轼开创了檃括词体。吴先生作了脚注:饶宗颐先生说:“论者多谓此体始于东坡檃括《归去来辞》,为《哨遍》,按敦煌出土有檃括《孝经》之《皇帝感》,存十二首,乃七言四句体。”(见《词集考》209页,中华书局1992年10月版)今检敦煌出土的文献3901《新合考经皇帝感辞》十一首,然诗中述及张骞与织女等事,似非檃括《孝经》之作。[4]75

笔者依唐圭璋1965年版的《全宋词》统计,苏轼的檃括词有九首②,包括:《水调歌头》(昵昵儿女)、《哨遍》(为米折腰)、《醉翁操》(琅然)、《浣溪沙》(西塞山边)、《江神子》(梦中了了)、《定风波》(与客携壶)、《定风波》(好睡慵开)、《临江仙》(冬夜夜寒)、《水龙吟》(露寒烟冷)。其中,《哨遍》(檃括陶渊明抒情小赋《归去来兮辞》)《醉翁操》(檃括欧阳修文《醉翁亭记》)两首檃括文赋入词外,《浣溪沙》檃括(张志和的《渔歌子》)词入词,其他6首皆檃括诗入词。苏轼檃括诗入词的6首词,具体见下表。

其一,檃括其意且基本忠实原作。《定风波》(与客携壶)、《定风波》(好睡慵开)檃括诗意且基本忠实原作。看上表,比对《定风波》(与客携壶)与其檃括诗作——杜牧的《九日齐安登高》,词《定风波》(与客携壶)比其檃括之原作多了“年少”“云峤”四个字,词下片略微改变了诗句语序和替换了个别词语,檃括词基本忠实于原诗作。词作《定风波》(好睡慵开)檃括诗作的情况也是如此,基本忠实于原作。

苏轼檃括词与被檃括诗作对照表

其二,檃括其意且略改原作。《水调歌头》(昵昵儿女)、《临江仙》(冬夜夜寒)檃括诗意且略改原作。看上表,《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还有几句与原诗作一样,《临江仙》(冬夜夜寒)仅是个别词语与原诗作一样。和第一种情况忠实于原作,而基本没有作者个人痕迹和个性创作相比,这一类型,在檃括其意的同时,略改原作,使得檃括词置入了一些作者个性化的东西。

其三,檃括其意而出以己词。看上表,《水龙吟》(露寒烟冷)从词语的相同和相似上很难发现是檃括杜牧诗作《早雁》,而从整体篇章上和意旨上分析,《水龙吟》(露寒烟冷)是敷衍《早雁》之诗意而以己词铺陈成词,确属檃括词。《江神子》(梦中了了)提炼了陶渊明《游斜川》诗中淡泊明志和躬耕的某些意境,植入自己的遭遇,用自己的个性化表达成词,为檃括词,檃括中植入了更多的个性化的表达。

从诗词关系角度看,苏轼的檃括词是苏轼词乃“诗之后裔”理念的实践,从忠实于原文到植入自我个性,苏轼的檃括词,不是试图从音乐、句式上区分诗词之异,而是从表情达意、抒发个性的角度上寻找诗词之同。

二、集诗句为词:苏轼的集句词创作

将集句诗的形式引入词中,便产生了集句词。“集句到宋代才开始流行”,“王安石是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创作集句诗的作家”[5],也是较早创作集句词的作家③。苏轼也创作集句词。集句词是作家集他人诗句为词,以旧出新,使得故有诗句以陌生化的形式出现,产生新的美感特质,是作者逞才逞学的一种文字游戏行为。集句创作既需博学,又尚急智;既要巧思,又要雅趣。[5]一般作家难以完成集句词的创作。

檃括词和集句词皆出现了集诗句,檃括词的集诗句针对某一作品整体的檃括成词,一般而言专集某一首诗作的诗句,而集句词的集句是专门针对诗句,是集多首诗的成句入词。 王安石现存的集句词有《甘露歌》三首、《菩萨蛮》(数家茅屋)、《菩萨蛮》(海棠乱发)、《浣溪沙》(百亩中庭)、《南乡子》(自古帝王)等七首。苏轼现存集句词有《南乡子》(寒玉细凝)、《南乡子》(怅望送春)、南乡子(何处倚阑)、《定风波》(雨洗娟娟)、《阮郎归》(暗香浮动)等六首。

苏轼对集句词的贡献是继王安石提供了可集句的《甘露歌》《菩萨蛮》《浣溪沙》《南乡子》等四种词牌体之后,又提供了《定风波》《阮郎归》两种可集句的词牌体。

苏轼和王安石一样,通过集句词的文学游戏活动,呈现自己的才智,供宴饮者益智遣兴。以苏轼《南乡子》《定风波》两首集句词为例,来看集句词如何集句的。

《南乡子》(怅望送春)写春季登高饮酒思远,属于离情词,看上表,苏轼信手拈来,词不着痕迹地集了杜牧《惜春》、杜甫《漫兴九首》其四、许浑《竹林寺别友人》、刘禹锡《洛中送韩七中丞之吴兴口号五首》其三、李商隐《晋昌晚归马上赠》、许浑《冬日登越王台怀旧》、杜牧《八月十二日得替后移居霅溪馆,因题长句四韵》、李商隐《无题》等八首关涉春兴、登高、离情、宴饮内容的诗句。不需专门去理解所集诗句在原诗中所表达的意旨,透过整首词前后语境的理解,就能明白苏轼表达的羁旅思情,据《苏轼词新释辑评》解,该词“作于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十二月。东坡服丧完毕,在赴京途中的荆州思念妻子王弗而作”[6]。词的上片写宴饮惜春伤怀,下片写登高思归思妻子。词通过集句,呈现了苏轼的才识,同时也表达了自我当下之情感。

苏轼集句词《南乡子》《定风波》出处比照表

《定风波》(雨洗娟娟)是苏轼作于筵席的集句词,也有逞才、遣兴的意图,词序就透露了创作意图:

元丰六年七月六日,王文甫家饮酿白酒,大醉。集古句作墨竹词[7]

苏轼的这首集句词是宴饮正酣时创作以助遣兴的,为现场创作,逞才意图很明确。看上表,《定风波》(雨洗娟娟)集了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白居易《画竹歌》、曹希蕴《墨竹》三首咏竹之诗中的诗句。词的上片综合调动视觉、味觉、听觉和嗅觉描摹王文甫家的墨竹画,下片交代自己题画的过程。纵观整首词的创作过程,苏轼在酒宴题画词活动中,既以集句的形式呈显了才识,又通过墨竹呈显了坚韧、高洁的人格。

三、文字对称成词:苏轼的回文词创作

将回文诗“回复读之,皆歌而成文”的形式引入词中,便产生了回文词。查唐圭璋《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年版),苏轼为第一位创作回文词之人。“用回文体写诗填词,不论是写景状物还是抒情言志,在遣词用字、对仗押韵方面,比作一般诗词难度要大得多”[8],回文诗和回文词是文人用以呈显其才情的文字游戏。苏轼的回文词主要写闺情,使用词牌为《菩萨蛮》和《西江月》,8首回文词的回文形式为就句回环和上下阕回环两种形式。具体情况见下表。

苏轼的回文词

就句回环指词上下句之间的回文,见上表,苏轼的7首《菩萨蛮》就是这样的回文形式。上下阕回环指上下阕之间构成回环,下阕是上阕的倒文,苏轼的《西江月》(马趁香微)就是这种形式。

苏轼的八首回文词巧妙地布置文字,从文字层面建构了回文、倒读、文字对称的回旋反复之美感形式,且能够写景抒情、表情达意,充分展现了苏轼的才智。

综合地看,苏轼以杂体诗的形式入词,通过檃括词、集句词和回文词三种杂体词的创作,从篇、句、字三个层面上探寻了诗词的共同之处,不仅呈显了苏轼以文人身份,通过文字游戏娱宾遣兴以逞才智的一面;也彰显了苏轼从形式层面上的探新意图,一种有意识的“以诗为词”行为。

注释:

①古人关于“杂体诗”的界定是比较含糊的,笔者比较认可褚斌杰先生对“杂体诗”界定:古来所谓的“杂体诗”,大致可分为这样三种:一、有异于“正体”而言,即不同于传统正宗诗体的某些类型的诗歌。……二、在诗歌艺术构思或修辞上,独出心裁,因别具特点,往往也被归为杂体诗中,如禽言、叠字、双关、五噫、四愁、联句、集句、依韵、次韵等。三、利用汉字的形、音、义的独有特点,进行巧妙的分、离、编排和组合,增加难度和趣味性,构成形形色色的体式,这一类杂体诗,主要带有游戏性质,如杂名、杂数、回文、离合、嵌字、盘中等等,多以逞奇斗巧为能事,它们在形式上既大异于传统诗体,内容上又多无关宏旨。(引自褚斌杰为鄢化志《中国古代杂体诗通论》一书作的序言,详见鄢化志《中国古代杂体诗通论·序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版,第1-2页。)

②本论文苏轼的檃括词参考了夏小凤《苏轼杂体词研究》(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其论文考察苏轼的檃括词有11首,包括:《定风波》(与客携壶)、《水调歌头》(昵昵儿女)、《江城子》(梦中了了)、《浣溪沙》(西塞山边)、《哨遍》(为米折腰)、《洞仙歌》(冰肌玉骨)、《醉翁操》(琅然)、《定风波》(好睡慵开)、《木兰花令》(乌啼鹊噪)、水龙吟(露寒烟冷)、临江仙(冬夜夜寒)。《全宋词》所辑苏轼词无《木兰花令》(乌啼鹊噪)。《洞仙歌》(冰肌玉骨)词序中写明依老尼描述后蜀主孟昶当年作词情形和苏轼儿时残存记忆中的首两句而补全词,考察《洞仙歌》词作内容,非剪裁蜀主孟昶原作,也非依蜀主孟昶词意檃括,而是依据后蜀宫中秩事创作成词,笔者不认为该词是檃括词。故论文苏轼的檃括词不包括《木兰花令》(乌啼鹊噪)和《洞仙歌》(冰肌玉骨),共9首。

③据宗廷虎、李金苓《中国集句史》(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考,最早的集句词是北宋宋祁的《鹧鸪天》。《鹧鸪天》:画毂雕鞍狭路逢,一声肠断绣帘中。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金作屋,玉为笼,车如流水马游龙。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几万重。(《全宋词》117页)其中,“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几万重”集自李商隐的无题诗,“车如流水马游龙”集自苏颋《夜宴安乐公主宅》。《鹧鸪天》虽非通篇皆完整的集句,但集句成词的意图和效果比较明显,为集句词创作的起始阶段。到了王安石才通篇皆集句之词出现。第一个创作集句词的人是王安石这种说法,不够准确。

猜你喜欢
定风波诗句苏轼
六一来了
定风波·人生岂能任蹉跎
从善如流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定风波·雨中银杏叶
苏轼错改菊花诗
读诗句,写成语
苏轼吟诗赴宴
定风波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