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区域经济学教学改革思考

2022-07-05 02:57马玉玲
教育现代化 2022年20期
关键词:双一流一流经济学

马玉玲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区域经济学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进程中一同成长起来的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说,区域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和内容决定了它是我国经济学学科中最为活跃的分支学科之一[1]。区域经济学将地理空间视为一种经济资源,强调经济系统中的空间维因素,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经济学理论的不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内涵和研究范式。当然,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会面对很多新问题新形势,对经济学也提出了新挑战,而区域经济学正是首当其冲的学科[2]。特别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提出,对沿黄高校区域经济学学科发展和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也是部分院校的金融、国际贸易等相关专业的选修课程。该专业目前在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经济学专业(含航空经济方向)本科生中课程设立时间已经超过15年,属于经济学专业成熟稳定的必修课程,开设时间通常在大三下学期。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以及根据所学理论解释实践中区域经济现象及问题的能力。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随着专业课门类的增多,高校区域经济学的课时及课程容量也有所压缩。就我院而言,目前课程安排是每周两次课,一学期累计64学时,低于大部分高校的72学时,这就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鉴于此,在梳理与经济学相关的“双一流”建设学科及其入选院校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区域经济学学科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探讨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的手段与方法。旨在多样化、多层次地提升“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一 “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区域经济学发展状况

2017年9月20日,国家三部委(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正式公布了我国首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学科名单。共计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名单465个(包括自定学科44个),其中,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共42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共95所。经梳理,涉及经济学大类(包括经济学类、金融学类、财政学类、经济与贸易类四个一级学科)的一流学科有5个,入选高校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10所院校(表1)。

表1 与经济学相关的“双一流”建设学科及其入选院校

由表1可见,入选经济学“双一流”建设学科的,均为“211工程”建设高校,且有一半是“985工程”建设高校。全国开设经济学专业的高校共401所,入选“双一流”建设的10所,仅占2.5%。从入选高校所在区域来看,河南省并无相关专业的高校入选。从河南省内来看,在河南省优势特色支持的学科中,与经济学相关的仅有两个: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经济管理与现代服务业学科群和河南大学的应用经济学。

不难看出,在国家“双一流”建设及地方优势特色学科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首先,由于学校层次、地理位置和发展平台的问题,地方经济类高校普遍存在着高层次人才缺乏、教学团队不够合理的问题。尤其是国家“双一流”战略启动后,各省份也纷纷遴选了本省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计划,进一步加剧了“抢人大战”[3]。百万年薪、千万科研经费等已然成为高校抢挖具有“铁帽子”人才的标配。显然,地方院校在人才竞争中没有太多的竞争优势,很难引进国家级人才,无法形成高效的教学与研究团队。其次,大多数经济类院校把精力集中在博士和硕士点的申报上,盲目扩大学位点数量,分散了有限的学科资源和教师们的教学精力。如果新增学科质量得不到提升,其人才培养质量就难以得到保证。第三,院校将过多的资源投入到学科建设上,而忽视了教学,既打击了“教学型”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又使得“教研型”教师向“研究型”转变。

显然,实现“双一流”建设的宏伟目标,不能仅依靠极少数重点大学,而应该提倡每所院校都应根据自身办学情况,突出自身优势和地方特色,激发其潜在的活力和能力[4]。因此,如何瞄准学科前沿,围绕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并结合学校实际,强化特色,促进交叉融合,探索出一条适合地方经济类高校特点的学科发展道路显得尤为重要[5]。梁果等[6]梳理了“双一流”建设的四大效应,包括品牌效应、引力效应、增值效应和标杆效应,为区域经济学学科发展及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参考。

二 目前地方高校区域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定位不明确,同质化严重

我国高校的学科设置主要以教育部的学科目录为主,在这样的情况下,地方高校的学科布局整体上趋同性明显。多数高校存在定位不明确,同质化的倾向。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而且其本身即是研究经济学空间科学的,不同地方的高校应该紧密结合本区域特色,在区域经济学的教学定位中有所体现。要明确自己的发展定位,紧跟地方和区域的经济发展需求,立足特色发展,聚焦特色学科,避免趋同化的发展模式,寻找出自己的优势和特色,才能使学校和学科的发展进入快车道。

(二)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单一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是以教师为主导,以“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手段为主。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更不要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了。尤其是对于信息化时代的大学生们,他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途径更为广泛,对于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因此也很难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另一方面,导致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也不符合《区域经济学》实践性强的学科特点,很难达到让学生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传统的区域经济学主要围绕教材,以理论教学为主,结合经济新形势以及地域特色相对较少,学生很难感知本门课程的价值所在。

(三)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目前,多数学校的《区域经济学》课程往往忽略了实践教学,在教学安排中,只有理论教学,没有实践教学。除了在主观上不够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之外,还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授课的专业教师大多没有实践经验,难以有效开展实践教学。目前的专业课教师大多数是高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缺乏实践工作经验,而同时多数高校又与校外的行业部门联系不够紧密,尤其是人员双向交流上联系较少。专业课教师到行业部门实践的机会较少,行业部门的工作人员走进高校进行交流的机会更少;另一方面,缺乏实践教学所需的场地、设备、经费等,也没有稳定且针对性较强的实践教学基地。相对于“双一流”高校,地方高校的经费较为不均衡,再加上多数高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经费及其他支持远远不够。另外,虽然大部分高校都有实践教学基地或校企合作单位,但双方的交流和合作紧密度还不够,形式还较为单一。

(四) 考核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当前的考核体系大多还是以“注重结果”为主的,“以期末考试定输赢”,这种考核方式会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围绕一本教材授课,同时也导致学生只关注课本知识,甚至往往采取考前突击复习的方式来应付考试。《区域经济学》本身是一门应用性比较强的学科,应该多注重考核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并在考核体系上体现出来。考核体系就像一个指挥棒,传统的考核体系会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死记硬背课本知识以取得较好的期末考试成绩。因此,要想达到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较强,创新能力较强的目的,就应当在考核体系上进行改革。

三 “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区域经济学教学改革方案

(一) 明确办学定位,践行“中国大地办大学”论

“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体现。“育才造士,为国之本。”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我们的高等教育必须注重中国特色,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作为经济类地方院校,要明确自己的发展定位,紧跟地方和区域的经济发展需求,立足特色发展,避免趋同化的发展模式,才能使学校和学科的发展进入快车道。地方院校要成为地方的人才源、智能源和文化源[7];一方面要为本土文化的发掘、传承肩负责任,促进本土文化的充分发展,另一方面要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推动力,输出优质人才、提供科技服务、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8]。

(二) 实施引智和内培措施,增强学科平台的师资队伍

众所周知,地方高校在“抢人大战”中竞争力较弱,尤其是国家级的高层次人才(如国家级教学名师、“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等),几乎不会全职到地方院校工作[9]。鉴于这种情况,地方院校可以通过柔性引进人才的方式,比如,聘请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知名教授担任学术委员会或教学指导委员会组长,对青年教师进行科研与教学的指导。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前往国内外知名高校进修、访学,并欢迎国外教师来访,提升师资的国际化水准。

(三) 实施“产教融合”措施,打造人才培养的品牌效应

以学院为载体,大力推进以“需求导向”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学校与企业对接、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需求对接等多种渠道建立“产”与“教”的深度融合,将产业载体落实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环节上。例如:除了学校专业教师外,可以引入经验丰富的企业人员更多地参与进;教学活动也不仅仅局限在课堂,可以更多地深入到复合化的企业环境中去;教学评价也应立足社会需求,其评价主体不仅仅是学生,还应当让企业、行业协会甚至相关的政府部门参与其中。

(四) 构建“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可能会造成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不够高、实践能力不够强,以至于部分毕业生无法及时就业,而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又造成了企业无相关专门人才可用的境地。“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是在师生良性互动的基础上,把课堂教学、学生实践与科研创新深度融合,形成接受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的良性循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10]。“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学以致用的乐趣,而且能够与就业有效对接,让学生在学校期间就能了解实践工作中可能涉及的问题,提高就业信心和能力。

(五)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有效对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实践教学不仅仅使学生掌握操作技能,更能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新思维[9]。应通过以下方面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实践教学目标。首先,提高实践教学在教学大纲中的比重,并完善实践教学的课程设计。其次,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可以通过内部完善和外部对接两种方式。一方面改善校内实验室、教学基地等硬件条件,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及实验教师队伍建设等软件条件;另一方面,对接校外实践基地,通过校企合作、政校合作等多种方式,通过实地考察、交流学习等多种形式开展实践教学,为教师科研和学生实践实习提供平台。

(六) 完善课程考核体系,注重过程考核

不同的考核体系会产生不同的激励效果。传统考核体系过于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必然会导致学生只注重考试成绩的结果。结合《区域经济学》的课程特点,应该侧重其实践性、综合性,在课程考核体系中,也应多考核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应把过程考核纳入考核体系。在传统课程考核设置中,一般都会设置平时成绩(一般占20%~30%)和期末成绩(一般占70%~80%)两项。而平时成绩其实质上就是过程考核的体现,不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平时成绩往往以课程考勤为主。一方面,应进一步完善平时成绩的考核标准,将课堂讨论、学生发言、实践等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应提高平时成绩的占比,这一比例应结合不同院校的具体情况设定。通过完善课程考核体系,可以引导学生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的提升。

四 结语

区域经济学是我国经济学类中最为活跃的学科之一,在“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区域经济学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巨大挑战。但是,只要明确办学定位、实施引智和内培措施、实施“产教融合”措施、构建“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完善课程考核体系等,仍能完成“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多样化、多层次人才培养的目标,保证区域经济学科与时俱进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双一流一流经济学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简明经济学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经济学
经济学的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