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市基层卫生防疫体系人才困境与应对策略

2022-07-05 04:37金建雄刘玉玲范国正谭芳
南北桥 2022年7期
关键词:卫生防疫公共卫生基层

金建雄 刘玉玲 范国正 谭芳

[ 作者简介 ]

金建雄,男,湖南娄底人,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本科,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刘玉玲,女,湖南涟源人,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副主任药师,硕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医药卫生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范国正,男,湖南新化人,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医药卫生人才培养。

谭芳,女,湖南娄底人,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医药卫生人才培养。

[ 项目名称 ]

娄底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2020年度立项课题《娄底市基层卫生防疫体系现状与对策研究》(202015A)。

[ 摘要 ]

娄底市基层卫生防疫体系面临人才供给困境,存在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供给数量不足、结构不良、质量偏低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展开研究,提供可实施的解决方案,促进娄底市基层卫生防疫体系的良性运行和发展。

[ 关键词 ]

基层卫生防疫体系;人才供给;困境与策略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7.021

公共卫生防疫体系是保卫人民生命健康的第一道屏障,基层卫生防疫体系是公共卫生防疫体系的最基本构成,承担着辖区内的卫生监督监测、疾病预防控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建立辖区人口电子健康档案等一系列工作,在维护人民健康、推进健康中国的建设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自黨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定了以预防为主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公共卫生防控体系的建设上升为“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任务。2020年5月,李克强总理在202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2020年9月16日,《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提出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

目前我国公共卫生防疫体系的基本架构已经搭建好,并在延长人口寿命减少死亡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但随着我国人口基数的增长,疾病谱由传染和感染性疾病向慢性病转变,以及在新冠肺炎常态化形势下,卫生防疫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常态,基层卫生防疫体系承担的工作也日益繁重,但其发展却步履维艰,人才资源匮乏、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等问题严重降低了基层卫生防疫体系防控重大疾病及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专家学者座谈会上提出建立适应现代化疾控体系的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将卫生防疫人才培养作为公共卫生健康领域的大事要事来抓,以数量足、素质高、结构合理的人才供给保障卫生防疫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1 娄底市基层卫生防疫人才队伍现状

1.1 基层卫生防疫人才培养意识不强、培养目标不明确

尽管以预防为主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已经确立多年,但在基层,疾病防治仍然以治疗为主。这是由于预防保健的理念宣传不到位,人们仍然本着“有病治病”的旧观念,对预防保健不够重视。其次在基层,对卫生防疫工作职责界定模糊,将预防接种片面理解为基层卫生防疫主体工作,忽视了健康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基层多数没有专门人员负责健康管理工作,也缺乏完善的健康管理机制体制,工作流于形式。同时在疫情常态化大环境下,基层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能力的短板凸显,相关人才极度匮乏。因此不仅要认识到加强基层卫生防疫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更要明确基层卫生防疫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不仅要使人才培养工作契合当下防疫形势,更要使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为健康中国大格局下卫生防疫体系输送高质量人才。

1.2 基层卫生防疫人员数量明显不足,人员流失严重

卫生防疫人员数量不足是全国卫生防疫体系面临的共性问题,而这一问题在基层尤为突出。基层卫生防疫体系“下不来人、留不住人”已经成为基层卫生防疫工作开展最大的阻碍。由于人员缺乏,基层卫生防疫人员常常身兼数职,职能错位,日常诊疗工作和卫生防疫工作叠加,尤其在疫情应急响应期,诊疗和防疫人口基数大,工作任务重,现有基层卫生防疫人员数量完全不能满足工作需要,需要街道、乡镇机关抽调人员协助工作。

基层卫生防疫人员缺口较大,一方面是由于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规模有限。目前我市没有学校开设公共卫生与卫生管理类或健康管理类等专业,卫生防疫人才培养工作缺失专业依托,只能通过短期培训强化基层卫生防疫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数量极为有限,质量参差不齐。

同时基层卫生防疫人员流失现象也非常严重,在基层,中级职称的卫生防疫人才非常稀缺,多数人员流向上一级卫生防疫部门、医疗机构、卫生行政机关等部门,还有部分人员辞职。人员流失率高的主要原因除了工作辛苦,还涉及薪酬、职称等多方面的因素。卫生防疫系统的薪酬较同级别医疗机构低,同时,在职称晋升有职数限制的情况下,卫生防疫职数明显低于临床,在评审过程中也没有进行分层分类评审,而是与临床医生一起评审,评审难度增大。这种现象在基层尤为突出,极大地打击了医务人员从事卫生防疫工作的积极性。尤其是基层,由于缺乏足够专业的卫生防疫人才,部分工作岗位可能由其他医学专业人员负责,但在职称晋升时却没有相应通道。因此,进一步完善基层卫生防疫人员的薪酬机制和职称晋升机制,是减少基层卫生防疫人员外流的必要措施。

1.3 基层卫生防疫人员专业性不强,整体素质偏低

目前基层卫生防疫人员普遍存在专业性不强的问题,少数偏远乡镇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甚至没有公共卫生与卫生管理类专业的人员,更缺乏健康管理与促进类专业人员,卫生防疫工作由临床、护理、药学、医学技术等专业人员兼任或年龄较大的医技人员转岗担任。其次,我国公共卫生教育基本沿袭医学模式,专业机构基础依托于医学背景。但随着社会发展。卫生防疫工作的内涵早已超越了传统医学范畴,重大疾病、慢性病发生率的增加,与心理健康、人际关系、社会经济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传统的医疗手段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基层卫生防疫人员培养应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在多学科背景、学科交叉融合、应急管理、健康管理等短板方面下力气,以适应后疫情时期基层卫生防疫体系建设需求。

1.4 基层卫生防疫人员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市基层卫生防疫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现象较为严重,具体体现在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4个方面。在性别结构上,男女比例严重失衡,无论是卫生防疫技术人员还是管理人员,均以女性从业者为主体。在年龄结构上,长期稳定的从业者主要为45岁以上人群,疫情应急响应期紧急调配人员中3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主体,在年龄构成上,缺少技术成熟、应变能力强、管理组织能力强的中年群体从业者,年龄断层现象明显。在学历结构上,大专以下学历的从业者占主体,其他医卫类专业转岗人员占主体,公共卫生类专业从业者少之又少。在职称结构上,初、中级职称占主体,几乎没有高级职称人员。总体来说,基层卫生防疫人员结构呈现低学历、低职称、大龄化、女性化的特点,人员结构不合理的现状极大地阻碍了基层卫生防疫工作的发展。

2 娄底市基层卫生防疫人才培养路径

2.1 准确定位基层卫生防疫人才培养目标,发挥人才培养的使用效益

秉承大健康理念,培养具备健康教育、健康管理、预防保健等方面能力的基层卫生防疫人才。尤其是在偏远乡村,健康教育工作尤其重要,通过健康教育,引导人们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改变人们小病不治,大病难医的思想,帮助人们建立预防保健的健康理念,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减少不良生活习惯或小病延治导致医疗资源的浪费。

秉承国家“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积极培养预防保健防疫人才,提升基层预防接种流程的规范性,同时注意培养基层卫生防疫工作者的信息化能力,促进疫苗接种的信息化管理。

秉承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方针,就核酸采样、疫苗接种、流行病学调查等内容,培养乡、村两级疫情防控人员,规范基层发热患者接诊与处置流程,规范基层疫情防控工作程序,加强基层卫生防疫人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能力的培养,提升疫情防控工作成效。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对健康生活的意愿越来越强烈,对健康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基层卫生防疫人才的培养,更要加强健康管理型人才的培养,就健康档案创建与管理、慢病防治、妇幼和老年人健康管理等内容强化基层卫生防疫人员的培训,使基层健康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提升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2.2 完善基层卫生防疫人员激励机制,提升从业人员的积极性

进一步完善基层卫生防疫人员激励机制,提高岗位待遇,充分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薪酬机制,保障基层卫生防疫人员合理收入水平。破除论资排辈观念,加强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建立稳定的与竞争相结合的聘任机制,注重工作能力。

同时还要优化职称评聘机制,完善分类人才保障政策,科学设置卫生防疫人员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的比例,对岗位必需的重点名额进行扩充,建立专业人才培养制度和晋升通道。通过完善激励机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提升基层卫生防疫人才队伍的建设成效。

2.3 完善基层卫生防疫人才培养机制,减小人才数量缺口,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3.1 健全专业结构,对口培养卫生防疫专业技术人员

基层卫生防疫人员供给主要来自地方院校医药卫生专业毕业生。我市涉及医药卫生大类专业的学校目前均没有开设针对基层卫生防疫工作的专业类别,导致目前基层卫生防疫人员多数是由其他医藥卫生专业人员转岗而来,专业不对口,工作积极性不高。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及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全市应统筹规划医药卫生专业布局,促进公共卫生类专业的开设,通过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体制,落实好公共卫生类专业学生的入学和就业机制,促进学生“下得去,留得住”。相关院校也要响应国家健康发展大方针和地方卫生事业发展需要,优化专业结构,积极申建公共卫生类专业,以满足地方基层卫生防疫人才供给需求。

2.3.2 医药卫生类专业常态化融合公共卫生知识体系

根据专业领域和专业优势,将电子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特殊人员健康管理(儿童、老年人、孕产妇、结核病患者、精神障碍患者、慢性病患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和处理、疫情常态化防控等基层卫生防疫工作内容融进临床、护理、中医、中药、药学、检验、中医康复技术等专业的课程建设中,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具备基本的卫生防疫知识体系和职业能力,缓解因无公共卫生类专业毕业生造成的基层卫生防疫人员短缺的现状。

2.3.3 多举措加强卫生防疫人员培训工作,提升从业者的专业素养

公共卫生相关专业尚未建设,为满足基层卫生防疫人员需求,其他医药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可申请转岗卫生防疫工作,但所有转岗人员必须经过一定期限的公共卫生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现有在岗的基层卫生防疫人员,每年必须参加市级卫生防疫部门和具有医药卫生大类的学校联合举办的定期培训班;同时建设网络学习平台,对从业者建立跟踪培训机制,以传达最新卫生防疫政策、方法、手段和职责,及时更新从业者的知识体系,提升从业者的专业素养。

2.3.4 加强中医药卫生防疫人才培养力度

我国传统公共卫生教育以西医、西药为主体,中医药体系涉及极少。但随着中医药健康快速发展,其在医疗卫生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尤其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药防疫构建了疫情防疫的第一道防线,中医药防疫人员在疫情防疫工作中作出了巨大贡献。有中医药专业的相关院校应加强中医药卫生防疫课程建设,秉承“健康中国”理念,加强中医药专业学生服务基层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通过健康宣教、社会实践、志愿活动等形式,树立服务基层的职业理想,促进中医药在健康教育、慢病防治与管理、特殊人群健康管理、预防保健、疫情防控等基层卫生防疫工作中的推广和应用,为老百姓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卫生防疫服务。

2.4 强化公共卫生服务师资队伍建设

公共卫生服务类专业人才培养除了做好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更要做好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各院校要积极引进公共卫生服务相关专业高水平师资;对现有师资要求每年参加卫生防疫系统专业培训,并利用假期下沉到基层卫生防疫机构从事具体工作,设计如何将卫生防疫工作内容融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通过优秀师资促进优秀卫生防疫人才的培养。

基层卫生防疫是守卫人民生命健康的第一道防线,也是建设“健康中国”的基本保障。但我市基层卫生防疫人员供给数量不足、质量不优、成效不高,已经成为阻碍基层卫生防疫工作开展的最大障碍。相关部门和院校应加强政校合作,积极分析人才供给存在的问题,统筹规划解决方案,为娄底市基层卫生防疫建设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毛阿燕,孟月莉,严晓玲,等. 促进健康中国建设中公共卫生体系的职责与使命[J]. 中国公共卫生,2021,37(9):1313-1318.

[2]习近平. 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 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J]. 求知,2020(10):4-7.

[3]郑玮,董葱,朱海深,等. “健康+经济”双驱动下基层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建设的短板及对策[J].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21,37(4):438-442,446.

[4]杨礼娜. 我国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和政策改革的思考[J]. 现代商贸工业,2021,42(21):54-55.

[5]吴琼,文倩,黄烈雨,刘杨,等.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及建议[J].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21,37(2):165-168.

[6]黄蛟灵,黄豪,梁鸿,等. 完善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建设:基于基层卫生“平战结合”防疫视角[J].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25):3184-3189.

[7]郭利娜,李南南,席晶晶. 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流出情况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2021,37(5):860-864.

猜你喜欢
卫生防疫公共卫生基层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奶牛场卫生防疫工作要点
基层在线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征稿简则
回顾“东方之星”沉船救援中卫生防疫的特点及做法
“8?12”天津港特大爆炸救援部队卫生防疫实施
一种新型卫生防疫车结构设计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