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挑战及对策

2022-07-06 12:39黎昌贵许国政魏正煜
山西农经 2022年12期
关键词:攻坚

□黎昌贵,许国政,魏正煜

(桂林理工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4)

在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如何对现有的脱贫攻坚成果进行稳固和提升,防止脱贫人口返贫,是推动脱贫地区现代化进程、实现脱贫地区乡村全面振兴、彰显党的根本宗旨以及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关键。

从当前脱贫地区的实际来看,虽然西部地区实现了贫困地区整体脱贫,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脱贫攻坚成果显著,但现有资料表明,西部地区农村仍然存在部分脱贫人口生计比较脆弱、扶贫产业发展可持续性偏低、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尚未形成等问题。这对脱贫攻坚成果赋能乡村发展的可持续性造成很大隐患,也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推进构成了阻碍。因此,为了有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和共同富裕,必须深入挖掘影响脱贫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寻求有效的解决对策。

1 西部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现实困难

1.1 部分群体生计依然脆弱,返贫致贫风险较大

经过脱贫攻坚,西部地区消除了绝对贫困,乡村经济发展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贫困户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扶贫成效非常显著。但是从绝对数量来看,西部地区脱贫人口中的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群体的数量依然较大。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脱贫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大多数只有小学文化,接受新事物、学习和应用新技能的能力比较欠缺,掌握和应用现代化技术的能力不够,自我发展能力较低,就业不稳定且收入偏低。其家庭生计具有很高的脆弱属性,抗风险冲击的能力很低,不仅很难保持家庭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而且很有可能在重大疾病、自然灾害等事件的冲击下返贫或陷入贫困,存在很大的返贫、致贫风险。

1.2 乡村基础条件仍旧薄弱,乡村振兴短板明显

西部地区在脱贫攻坚战中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彻底摆脱了贫困的帽子,乡村风貌发生了历史性变革,特别是道路交通、居民饮水等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生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但是,西部地区农村的基础条件与实现乡村振兴的要求之间依然存在较大差距。“两不愁三保障”仅能满足乡村脱贫人口最基本的教育、住房、医疗、饮水等生活需求。相对于发展较快的乡村和城市,西部贫困地区脱贫后的基础条件仍旧薄弱,差距较大,对人口流入特别是人才流入的吸引力非常低,无法满足乡村振兴战略顺利推进所需要的人才条件。西部地区农村相对贫困问题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还将继续存在,乡村振兴基础条件薄弱和保障不足的短板仍然比较明显,对乡村经济的长期发展产生了较大制约。

1.3 乡村产业可持续性偏低,脱贫攻坚成果不牢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缩小城乡差距的基础。当前西部贫困地区产业基础普遍比较薄弱,产业链条短、产业化发展不足、科技创新支撑不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缺乏、品牌影响力较弱、产销对接不畅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龙头企业数量不足、实力较弱且规模偏小,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体系,难以为乡村经济产业发展提供应有的支持。特别是部分地区产业定位模糊、产业链低端、盲目跟风投资,产业和产品同质化、企业之间为争夺有限的乡村资源市场而导致市场竞争无序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乡村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不仅无法对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提升提供有效支撑,还可能由于产业发展失败导致资源浪费低效甚至投资亏损,进而波及与产业相关的脱贫人口的生计,对脱贫攻坚成果产生威胁。

1.4 乡村“空心化”形势严峻,乡村振兴人才缺乏

有效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人才是核心。但是,由于西部地区目前脱贫乡村的产业体系较弱,无法为乡村劳动力提供足够的岗位,大量乡村劳动力迫于生计压力不得不离开家乡。同时,由于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比较低,农业种养业收益比较低,乡村青壮年人口从事农业耕作的意愿较低。青壮年人口大量外流,导致乡村房屋闲置率逐渐上升,乡村“空心化”问题日益严峻。虽然各级政府已经出台了多项关于乡村振兴人才智力支持的政策,打通了人才、管理、科技下乡的渠道,以新型农民和农业科技特派员等为代表的农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但是相对人才的巨大需求,目前乡村人才的供需状况仍不平衡,无论是专业人才还是复合型人才均存在很大缺口,对构建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产生了很大限制。

1.5 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未健全,乡村治理能力不足

脱贫攻坚期间,西部地区乡村治理领域取得重大进展,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成就斐然。但是,从西部农村的实际情况来看,乡村社会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依然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工作内容过于偏重物质扶贫,而精神扶贫方面未采取足够有力的措施,导致部分脱贫人口滋生了“等、靠、要”思想。同时,部分地区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个别地区乡村干部缺乏创新意识和全局意识,导致基层党组织未能起到应有的示范引领作用,甚至有些地区因为乡村干部的贪污腐败行为引发了冲突。很多地区的村民对公共事务漠不关心,很少参与公共事务。这些问题导致乡村治理效率大幅降低,对乡村振兴带来了巨大挑战。

2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建议

2.1 建立健全防止返贫致贫的监测与帮扶机制

针对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存在较大返贫致贫风险的实际,要将这两类人群纳入实时返贫致贫监测体系。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与乡村干部的信息收集工作相结合,对这两类人群每年的收支信息进行监测与分析。如果发现有较大的数据波动就要给予特别关注,分析数据波动的主要原因,必要时派专人上门查看实际情况,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尽早消除返贫致贫的不稳定因素。同时,进一步完善当前的帮扶机制。针对当前脱贫人口教育程度低、生存技能不足、接受和学习新事物能力较弱的实际,遵循扶贫先扶智、扶贫先扶志的理念,将教育帮扶作为最主要的帮扶措施,重点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并对其提供足够的就业帮助。

2.2 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为克服西部乡村基础设施不足的制约,建议从以下方面着手推进。

一是进一步完善乡村道路、农村引水工程、农业水利工程、农村电网、乡村公共交通设施等基础设施的升级和改造,特别是在人口比较集中的乡镇政府所在地,要将提升乡村宜居水平作为努力的方向,按照城市的基本标准来改善基础设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考虑建设乡村休闲公园、体育运动基地,大幅缩小城乡基础设施的差距。

二是大力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重点抓好乡村教育、乡村医疗、农业技术、乡村养老等民生领域的服务。同时,加大政府服务、乡村环境维护等基础设施软件等方面的投入力度,提升乡村民众对乡村生活的满意度。

三是构建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信息收集与反馈渠道,及时获取关于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的信息,以便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如果当地财政压力较大,可以考虑引进社会资本,并在政策、税费等方面给予必要的倾斜或优惠,让各方力量形成合力,促进乡村高质量发展。

2.3 全力打造因地制宜的乡村特色产业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也是乡村留人的关键,必须将大力发展乡村产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举措。由于西部地区乡村大多具有产业基础弱、产业链条不完善、产业持续发展能力比较低、龙头企业实力弱小等产业特征,短期内将乡村产业做大做强显然不切实际,而当前乡村的经济实力也无法进行政府主导的大规模产业投资。因此,可行途径之一是对乡村的产业资源进行深度挖潜,挖掘当地的产业特色,同时积极发展乡村创新创业活动,支持和鼓励有能力的乡村居民进行创业实践。还可以借助外部资本和市场的力量,实现乡村产业的市场对接和资本对接,在此基础上,逐步优化乡村产业链,完善乡村产业的生态系统,实现产业规模逐步扩大,最终达到以产业发展带动乡村发展的目的。

2.4 优化乡村人才培养与引进模式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为了弥补西部地区乡村振兴的人才缺口,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必须保持并延续脱贫攻坚时期的各项人才支持和引进政策,培养选拔更多优秀、有责任感的帮扶干部。应要求这些帮扶干部结合乡村振兴的新要求,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

二是配齐配强乡村教师队伍。要针对当前乡村生源减少的实际,多途径引进复合型的乡村教师,同时大幅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支持发达地区中小学优秀教师向西部地区乡村学校流动,优化教师资源配置,不断提升乡村教师的综合素质。

三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鼓励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和创业人员等社会各类人才通过支教扶贫、社会服务和投资创业等各种方式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

四是鼓励支持各类职业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开设相关职业的培训课程,根据当地人群的受教育程度和知识体系等实际情况,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培养一批工匠能人,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以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助力乡村振兴。

2.5 持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多年的乡村治理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最适合当前农村实际的乡村治理体系,也是持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的重要保证。在这方面,要采取“本地培养选拔”和“外部引进”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加强乡村的党组织建设,打造坚守大局、团结奋进、清廉高效、创新进取的基层干部组织,充分发挥党组织的示范引领作用。应进一步强化村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意识,让村民在党组织的带领下持续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水平,提升村民的公共事务参与积极性,把村民组织打造成真正的“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和富有活力的基层组织。另外,要在农村进一步加强遵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依法治理、道德教化融入乡村治理,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和道德法制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不断提高乡村的治理水平。

3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保障措施

3.1 政府必须提供足够的财政支持

虽然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薄弱,政府财力有限,但是为了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必须对乡村道路、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医院、养老院等涉及民生领域的支出给予足够的财政支持。同时,相关人员的工资和补贴、大数据检测与分析系统的运营与维护、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费用、农业保险补偿、农业信贷补偿等也应给予保障,切实保障乡村振兴战略顺利推进。

3.2 加大乡村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乡村产业发展所需资金众多,必须努力拓展融资渠道。但是由于大部分乡村产业还十分弱小,相对风险比较高,对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很低,因此以银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仍然是乡村产业发展壮大的主要资金来源。地方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和农业担保制度,激励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为乡村产业提供支农贷款。同时,要大力扩充乡村产业的融资渠道,拓展融资来源。一方面,政府要支持乡村企业走出去,向外部资本推介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吸引外部资本参与投资;另一方面,政府可以搭建各种招商引资平台,为本地乡村产业提供引资机会。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考虑金融支持激励,对扶持本地产业贡献较多的金融机构或个人给予税费优惠或奖金补贴。

3.3 制定符合地区实际的政策规划

西部地区的实际经济发展情况与其他地区相比较为落后,且各地的资源禀赋存在巨大差别。因此,各地政府必须在充分理解和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的基础上,依据各地自身的经济社会条件,冷静客观地分析自身在资源禀赋上的比较优势,尊重乡村经济发展、产业培育和壮大等客观规律,科学、系统地编制当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规划,为自身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做好战略性指引。在具体编制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汲取脱贫攻坚时期的宝贵经验,延续成效显著的政策,完善尚有欠缺的政策,尽量构建一个完善的政策体系;另一方面,要形成一个全面系统的规划,既要从内容方面把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经济产业建设以及乡村风貌建设等纳入规划,同时要注意利益目标的权衡,在坚持乡村长期发展利益不被损害的原则下,兼顾乡村发展的短期利益,以实现有效的激励。

3.4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

基层党组织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的实施与落实单位。实践经验表明,凡是基层党组织能力不足的地区,在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落实方面效果一般不尽如人意。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一方面,要为基层党组织搭建合适的组织班子,同时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教育和培训,重点培养基层干部的使命感、主观能动性、业务能力,提升基层组织的向心力、组织力和号召力,提高基层干部的岗位适应性;另一方面,要在完善基层党组织考核体系的基础上,强化对基层党组织的激励与考核,严格落实相应的奖惩制度,充分发挥考核机制对基层组织的方向性指引作用,以确保各项方针政策有效落实。

猜你喜欢
攻坚
把握“四度” 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攻坚 西安守城(下)
中国脱贫攻坚大数据
吉安市脱贫攻坚图片展
新余市脱贫攻坚图片展
打赢脱贫攻坚战
吕梁方山县:“十二个”攻坚行动助脱贫
攻坚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