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阈下皖北乡村发展“体验集市”模式探析
——以颍上县山涧村为例

2022-07-06 12:39□高
山西农经 2022年12期
关键词:皖北集市农民

□高 立

(中共颍上县委党校,安徽 阜阳 236200)

皖北“乡村大集”是农村特有的一种市场存在形式,一般在乡镇街道或者交通便利的村庄设定商品交易区域,是农业生产工具、农副产品和日用百货的集散地。从皖北乡村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实际看,传统“乡村大集”出售的商品一般都是物质劳动成果的载体。

目前,皖北“乡村大集”上少有出售农民生产生活的劳动过程,因此缺乏劳动过程体验活动。从交易的角度看,交易形成了商品。皖北乡村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过程和乡村生活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出来,也可以成为商品。农业生产作业作为一种基本的社会现象,广泛存在于皖北乡村角落,因此,开发成“体验集市”,让更多城市居民体验农业生产生活,是乡村发展一种新的模式,也是一种全新的业态。用乡村“生产生活+”的方式发展乡村体验农业,可以提供更多的乡村就业岗位,让更多农民实现就地就业增收。

1 皖北乡村发展“体验集市”模式的基本逻辑

体验是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人们从事不同的工作有不同的体验,体验反映在人的意识上,就会产生旅游的观念。从皖北农村农业生产的实际看,开发新型“乡村大集”要围绕游客体验来作文章。乡村体验农业市场前景广阔。

第一,皖北乡村发展“体验集市”的理论逻辑。皖北乡村拥有广袤的土地,位于华北平原南缘、淮河以北,处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过渡带,四季分明,气候宜人,雨热同期。以颍上县山涧村为例,人们在这片土地上从事传统的一水一旱农业生产,主要种植小麦、水稻、大豆、玉米和红薯等。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体验旅游成为城市居民喜爱的一种旅游方式,特别是传统农耕体验旅游受到城市居民的青睐,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愿意回到乡村,去体验乡村的生产生活。从乡村旅游供给的角度看,山涧村从事的一麦一稻农业生产,从传统的耕作方式到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以及农民乡村生活实际都能够开发乡村“体验集市”,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生产内容。所以,无论从需求的角度看,还是从供给的角度看,皖北乡村发展“体验集市”都有其理论可行性。

第二,皖北乡村发展“体验集市”的实践逻辑。从乡村持续发展的逻辑上看,皖北乡村的发展需要处理好外在和内在的关系,外在帮扶是皖北乡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技术、资金、项目特别是人才等资源持续向乡村倾斜能给乡村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但是,皖北乡村的健康发展源于乡村自身发展的内生动力。应充分考虑此因素,依托皖北乡村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实际,让农民作为主体参与到建设中。这是乡村发展过程中本身具有的属性,具有不可替代性,正因为生产生活情况的客观存在,皖北乡村发展“体验集市”也具有了实践可能。

第三,皖北农村生产场景体验的现实可能性。皖北地区的农村生产,主要有种植业、养殖业、手工加工业等,从皖北农村实际看,种植业有忙季和淡季之分,夏季和秋季较忙,受气候影响较大。养殖业作为副业,其规模受家庭经济条件和市场因素影响较大。手工加工业更多是乡村工匠和留守人员作为主体参与,更多集中在农闲时间完成。从皖北农村生产的载体上看,以农民为主体,发展“体验集市”有现实可能。

第四,皖北农村生活内容体验的现实可行性。皖北乡村生活,带有浓郁的乡土特征、地域特性和心理特点,衣食住行以民俗活动作为载体,具有“乡愁”的特点。比如,皖北乡村生活民俗多种多样,农历“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等节日习俗,都打上了深深的民俗文化印记。从乡村生活资源开发的角度看,把乡村民俗作为有效载体,发展乡村“体验集市”有了现实可能。

第五,皖北农民作为“体验集市”发展主体的积极性。农民是乡村的主人,是推进乡村建设的主力军。皖北地区人口基数大,人力资源丰富,从乡村大集发展的规模上看,以乡村生产生活展现为主要内容,农民参与积极性很高。围绕乡村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实际,用微观镜头记录并展现出来,符合新时代数字乡村发展的基本趋势。对于世代工作在农村、生活在农村的农民而言,数字化建设乡村是一个全新课题,通过智能化的平台展现农民生产生活全貌,让农民生产生活带着体验,自然会提高其工作生活积极性;同时,线上平台的展示可以让更多人感受乡村生活的温度,带着仪式感的生产生活记录,也会极大激发农民作为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农民作为乡村建设行动主人的主体地位。

皖北乡村发展“体验集市”是农村经济社会市场导向发展的结果。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会使农民生活水平提升。发挥农民的积极主动性,持续激发乡村居民关于生产生活的内生动力,是农民参与乡村建设行动的前提,也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2 皖北乡村“体验集市”模式的基本内容

皖北乡村“体验集市”,带有鲜明的地域特性、乡土特征和心理特点。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相关部门加大对农村发展政策支持力度,围绕皖北乡村“旅游+”作文章,发展“体验集市”。

第一,以皖北乡村家庭种植为主要内容,发展体验认领种植业。受资源、资金、政策等因素影响,近年来皖北乡村外出务工人口开始出现回流,返乡创业。结合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土地种植实际,可以发展农村体验认领种植业,采用“一亩园”经营模式,发展水旱两季体验种植业,在种植的基础上开展体验认领经营。通过种植体验认领的基本载体,让更多城市居民感受乡村生产风情,建立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让“旅游+”农业生产促进经济效益提升,持续推动农民增收。

第二,以皖北乡村家庭养殖为主要内容,发展体验认领养殖业。农村养殖一般以农户为单位,主要养殖牛、羊、鸡、鸭和水产等。按照乡村家庭养殖的基本特点,从购买种苗、投喂饲料、接种疫苗、日常管护等方面入手,把乡村旅游和农民家庭养殖实际统筹结合起来,让更多城市居民参与到乡村养殖中来,发展“旅游+”乡村养殖产业,围绕乡村家庭养殖业的发展,打造独有的特色。

第三,以皖北乡村手工业加工为主要内容,发展体验认领加工业。乡村加工业多以手工艺人家庭经营的方式存在并通过劳动的方式呈现出来,传统的编织、纺织、绣工等都带着乡村职业化的特点。加工业以手工加工为主,制作工艺有的简单,有的相对复杂。通过乡村“旅游+”的方式,激发农村传统手工艺的发展活力,扩大乡村手工艺覆盖面,挖掘农村工艺产品艺术和体验价值,是实现乡村持续发展、带动农民有效增收的方式。

第四,以皖北乡村民俗生活为主要内容,发展乡村生活体验业。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老百姓的精神家园,乡村民俗文化更是这个血脉中的命脉。以皖北山涧村过春节为例,从腊月二十三开始每天的活动便满满当当,比如“二十三粘糖瓜、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等。依照乡村民俗生活,将民俗中的乡土劳动进行情境还原,开发乡村民俗体验产业,让更多的城市居民来到乡村,体验乡村民俗蕴藏的丰厚文化,也是实现农村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一种方式。

和城市的聚集情况不同,“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决定了村落的基本布局,也决定了村庄的基本风貌、采用适宜农村发展的模式,需要按照乡土生产实际,也需要结合农民生活实际,发展皖北乡村“体验集市”模式,可以合理、有效配置乡村资源,释放乡村发展动能。

3 皖北乡村“体验集市”模式的主要层次

从乡村“体验集市”发展的角度看,各乡村地域不同,载体不同,发展模式不同。以皖北颍上县山涧村为例,可以因地制宜,结合乡村生产生活实际,以家庭、街区和网络为单元,发展不同模式下的“体验集市”。

第一,以分散农户为依托的“家庭模式”。农地“三权分置”的实际,从经济决定了乡村的生产活动具有深深的乡土印迹。以皖北家庭种植、养殖和手工加工等劳动为载体,开展体验认领作业,可以增强农民更多的获得感、认同感。同时,以家庭为单元,考虑到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情况,彰显了农民的积极性,对于发挥农民作为乡村振兴的主体作用大有裨益。从“乡村集市”体验认领开发的角度来看,“家庭模式”带有一般性,经营成本较小,面临的风险也较低。

第二,以集中展示为内容的“街区模式”。和“家庭模式”分散经营不同,“街区模式”带有相对特殊性。可以用规划设置场景的方式,让手艺人现场演示劳动工具的使用,现场展示乡土手工工艺,让乡村的手工加工“活起来”。以山涧村为例,“体验认领”旅游的“街区模式”场景可以放置在山涧村新区,通过场景再现让游客感受乡村生产劳动。从游客的角度看,该过程既是体验的过程,也是认领的过程。

第三,以互联网为平台的“网络模式”。随着短视频兴起,传统乡村生产生活被搬上了各大平台,也逐步被人们接受。乡村“体验集市”发展线上模式,用镜头记录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可以让更多人认识农村并参与到乡村建设行动中来。以山涧村种植茭白为例,从选种、翻地、移栽、浇水、施肥等内容上看,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任何一环都可以进入“网络模式”。记录全过程,可以拉近乡村劳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强参与模式的体验感。不同乡村具有不同的生活环境,因此人们从事的生产劳动内容不同,从价值的角度看,采用适合乡村发展的模式进行经营,发展乡村“体验集市”,是农村生产生活的一种理性回归。

4 皖北乡村发展“体验集市”模式探析

农民是乡村的主人,也是推进乡村建设行动的参与主体。推介乡村“体验集市”模式,对于皖北实施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发展乡村“体验集市”符合绿色发展理念。乡村经济发展符合自身逻辑与内在规律,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走绿色发展之路。从皖北乡村自身的禀赋上看,作为江淮地区粮食主产区,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基本方针,紧跟农业生产的主要环节和各个方面,彰显粮食生产在乡村中的重要作用与乡村的基本功能。因此,发展皖北乡村“体验集市”正当其时,一方面,可以紧扣皖北乡村功能基本定位,牢牢守住耕地红线,将农业生产放在重要位置,有机统筹分散的家庭承包经营,开展规模化作业。另一方面,发展皖北乡村“体验集市”可以充分依托乡村各种各类资源,比如土地、林草、沟塘、资金、人力资源等,通过农业生产劳动,将农民生活的载体呈现出来,共享绿色发展成果。

第二,从内生动力的角度看,发展乡村“体验集市”可以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随着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政策持续向乡村倾斜,皖北乡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乡村发展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与外在帮扶,但是乡村发展自身有着深刻逻辑。内生动力是阻碍乡村发展的内因,也是根本原因。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农民积极有效参与是内生动力的关键。从农民参与的角度看,乡村“体验集市”可以为参与者提供更多的物质激励,持续激发农民发展乡村的内生动力。从农民体验的角度看,发展“体验集市”,通过线下劳动和线上参与,全过程融入体验,让农民成为乡村发展的主角,能极大激励农民参与乡村振兴实践。

第三,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发展乡村“体验集市”可以弘扬优秀乡土文化。近年来,随着乡村发展步伐加快,皖北乡村农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发生了根本变化,衣食住行、饮水、用电和厕改等进行了一系列变革,农民的生产生活质量大幅提升,但是传统的优秀乡土文化特别是民俗文化正在皖北乡村逐步凋零。发展乡村“体验集市”,将乡村民俗文化融入其中,充分挖掘乡村生产方式、生产工具和生活内容等,有利于乡村民俗通过活动的载体接续、传承及弘扬。所以,无论是从优秀乡土文化传承的角度看,还是从弘扬的角度看,发展“体验集市”都非常必要。随着乡村“体验集市”的进一步发展,会使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参与到乡村民俗文化活动中来,对于统筹城乡进一步发展、创造新的民俗文化形态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从实践落地的角度看,发展乡村“体验集市”可以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农民增收是乡村发展的关键。从乡村“体验集市”发展的角度看,围绕乡村的生产生活实际,需要更多人自发参与。乡村生产生活本身就是体验的过程,比如“体验集市”与农村家庭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同时,参与模式也可以是集中的,比如经过统一的组织谋划,发展乡村“体验集市”的街区模式。从就业的实际上看,无论发展哪一种模式,都会为乡村发展提供大量就业岗位,为农民增收提供新路径。

5 结束语

乡村建设是一个关于发展的崭新课题,采用符合乡村自身特征的模式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皖北乡村发展“体验集市”,动员农民主动参与,通过劳动体验增加收入,是建设乡村的新路径。

猜你喜欢
皖北集市农民
对比示范,才是打开农民心结的“金钥匙”
小酸枣打开农民就业增收路
耕牛和农民
皖北地区老年女性健康管理状况调查报告
热闹的集市
汉字也逗趣
农民
新媒介环境下信息技术课所面临的新问题及新途径
皖北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与路线推广
热闹的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