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新疆乡村旅游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2-07-06 12:39□何
山西农经 2022年12期
关键词:新疆特色旅游

□何 燕

(新疆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在深刻把握新时代发展规律和时代特征的前提下,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对新时代“三农”工作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时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马兴瑞走访调研时强调:“要大力实施文化润疆工程和旅游兴疆战略,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促进地方经济繁荣发展。”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依托新疆独特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能进一步巩固旅游产业的脱贫成果,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能够衍生出新的就业岗位和就业门类,拉动乡村产业和乡村投资,吸纳当地农户就近就业,实现增收致富;有利于充分挖掘乡村自然文化资源,优化乡村生态生活环境,促进农民增收乡村发展,使得传统乡村实现最大的综合价值。

1 乡村振兴背景下新疆乡村旅游发展取得的成效

1.1 新疆乡村旅游基本情况概述

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明确了“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系统观念、筑牢防线,旅游为民、旅游带动,创新驱动、优质发展,生态优先、科学利用”的原则。在明晰发展原则的基础上,政府给予了大量的财政投资,分别对新疆10 个最具有潜力、效果好、品质高、创意新的乡村旅游项目进行科学指导和资金拨付。

截至2021 年9 月,新疆拥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67 个。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疆乡村旅游发展为当地乡村相关产业带来了更多的投资和合作机会。乡村产业逐渐形成产业链,带动了大批文化程度较低的富余劳动力实现就近就业,缓解了农村待业人口的就业压力,有助于新疆乡村尽快实现产业兴旺。新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与建设美丽乡村的宗旨相契合。乡村旅游业推动了农村发展布局,协调和优化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社区生态环境,增强了农村居民的环境卫生意识,促进了乡村生态振兴。新疆乡村旅游发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在不断挖掘和传承新疆优秀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的同时,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新疆乡村旅游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农家乐、庭院经济、民俗体验等旅游参与方式,吸纳当地的农户参与到乡村旅游业中,成为农户腰包“鼓起来”的重要途径之一。

1.2 国家政策规范引导,创建旅游示范基地

2022 年3 月,新疆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侯汉敏在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工作会议中对2022 年旅游工作作出安排部署,重点提出要在繁荣基层文化上下工夫,不断发展乡村旅游,用乡村“文化大院”“石榴籽”文化小分队和“流动博物馆”巡展,助推新疆旅游事业和乡村振兴。与此同时,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以市场为主导,积极引导社会和民间投资加入,并给当地有意愿参与乡村旅游业的农户提供一定的启动资金贷款。在政府优惠政策的科学引导下,新疆乡村旅游发展取得一定成效。

新疆的喀纳斯景区禾木村、和静县巴西里格村、木垒县英格堡乡月亮地村、焉耆县霍拉山丝路古村被选为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典型案例,无疑是对新疆乡村旅游的肯定,为乡村旅游发展树立了典范、提供了经验借鉴。这4 个新疆乡村旅游示范基地持有各自特色。喀纳斯景区禾木村积极打造以旅游为特色的和睦原始古村落。和静县巴西里格村力求由畜牧产业向旅游服务产业转型,推动当地的经济增长。木垒县英格堡乡月亮地村打造以拔廊房为主的特色主题民宿体验。焉耆县霍拉山丝路古村主要以丝路风情把霍拉山丝路古村打造成融合复古风情、西域风情、农家体验于一体的丝路复古旅游业态。

1.3 探索“农文旅”融合模式,开发地区文化特色

“农文旅”融合模式是对传统旅游业的进阶高质量的转型探索。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以文促旅、以旅促农”。农业和旅游业相得益彰,这种“以农造景、以景造带旅、以旅促农”的文旅农融合模式日渐成为一种可持续的乡村旅游模式。

深度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通过对当地农业文化、历史文化等资源要素转化整合,丰富拓展当地旅游底蕴内涵和价值外延,进一步促进当地经济增长和文化传承。文旅融合模式强调多主体共同参与。政府鼓励当地农民积极参与乡村旅游业,通过建设“特产小铺”“民风民宿”“地方特色餐饮”“传统民族运动”“果园采摘”等项目带动当地农民发挥自身所长,参与到乡村旅游发展中。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中心,毗邻8 个国家,是我国边境线最长、对外口岸最多、面积最大的自治区,有47 个民族,民族特色鲜明。新疆特殊的气候条件和特殊的地形地势造就了新疆特殊的自然地理面貌,新疆乡村将“特色景观、特色美食、特色文化、特色运动、特色风俗”融为一体,成为新疆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目前,新疆乡村旅游主要从3 个方面入手,开发地区文化特色。

第一,充分运用丰富的民族资源,通过举办重要节会,展示少数民族舞蹈、少数民族服饰、少数民族乐器等,让新疆特色文化艺术得到宣传。利用游客体验后评述分享的过程,让更多人接触到新疆文化,也让部分少数民族非物质技术得到传承和延续。第二,深入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内涵,保护历史文化遗址,选拔培养出一批专业的人文讲解人员,向游客传递正确的新疆自然和人文故事,增加新疆乡村景观的文化底蕴。第三,制作具有新疆民族特色的文创产品,如以馕、冬不拉、羊肉串为原型制作的挂件、开瓶器、冰箱贴,附有新疆特色景区或美食的明信片,用桑皮纸为材料制作的书画作品和折扇,民族妇女的头巾、毡帽、毡靴等民族服饰,通过各种形式向外传递本地区的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改变以前单一的饮食和景观方面展示地区文化特色,如今采用歌舞、服饰、文创产品等多种形式向外展示新疆乡村旅游的魅力。

2 乡村振兴背景下新疆乡村旅游发展的困境

2.1 受地域气候限制,对外开放时间短

新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带,夏季湿润炎热,冬季干燥寒冷,特殊的气候条件对于新疆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新疆的乡村旅游对外迎客的时令较短。春天苏醒得比较晚,阳春三月,南方已是油菜花满地、桃花烂漫的季节,新疆天池冰雪尚未完全消融。新疆的冬天又来得很早,11 月部分地区就开始迎来冰雪,仅剩个别冰雪活动吸引本地旅客前来游玩。冬天新疆乡村旅游业处于低谷期,大部分景区都是关门停业的状态,乡村旅游业受地域气候的限制极大。

2.2 基础设施不完善,服务质量待提升

乡村旅游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对乡村旅游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部分乡村旅游地点位于城郊地区,城郊地区的基础设施配备尚未完善。尤其是在当下自驾游成为旅游市场的主流方式,公路交通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在双休日和重要节假日时期容易出现交通堵塞的情况。对于旅游景观位于乡下农村来说,部分乡村路面硬化尚未完全覆盖,仍存在下雨天满脚泥泞的情况。除此之外,与旅游相关的配套设施不完善,洗手间、凉亭、长凳、观景台、餐饮娱乐等基础设施配备不齐全,影响了游客的体验感和期待值,景区接待游客能力有待提升。

2.3 旅游产品同质化,旅游形式单一

乡村旅游发展基础具有很强的相似性,例如果园、农舍、农田、丘陵、牛羊群等,在此之上依托乡村“乡味人情”的人文因素,产生出千篇一律的“村头吃饭、棚里吃果”“生态园里吃饭娱”等景象。乡村旅游设计理念具有很强的同源性,利用民宿空间作为乡村旅游的主要载体,部分农家简单装修就变成餐馆旅舍,仅依靠自家养殖的家禽作为主要特色餐食,推出额外消费的项目。产品同质化严重,大多是出售薰衣草香囊、手工香皂、特色马油、民族风挂饰等产品,不具备地区文化特殊性,设立的民族运动项目也是千村一面的骑马、射箭、赛马等。乡村旅游采用的运营模式、营销方式大多都是模仿异地较为成功的运作模式,对自身所处乡村的土地结构、空间布局、社会文化、生活方式存在结构性认知模糊,导致旅游设计千村一面,旅游要素的千篇一律催生游客的厌倦感,降低了乡村旅游对游客的吸引力。

2.4 过度开发旅游资源,原有状态遭破坏

乡村旅游的出发点建立在保护和展示本土历史文化底蕴和特色风俗,促进乡村经济、文化、生态发展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倚山傍山,倚湖傍湖”。新疆乡村旅游存在过度开发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政府和企业片面追求绩效成果而未经过科学的市场调查就进军投资一些旅游项目,导致投资方向不符合旅游市场的需求,还存在严重的同质化问题,无法带来长期可持续性的利润收益,无疑是在浪费乡村旅游资源。第二,大部分乡村旅游项目注重打造文化景观,过度增设旅游景点,让游客无限接近自然景观但丝毫不考虑自然生态环境的承受压力。乡村旅游的过度开发不仅导致同质化旅游资源遭到闲置,还严重破坏了原本的乡村生态环境。这种开发违背生态发展宗旨,无益于美丽乡村建设,更无法让当地农户通过乡村旅游实现可持续增收发展。

2.5 规范性管理不足,缺乏经营性人才

从整体上来看,新疆乡村旅游呈现出各自为政且无序的状态,主动参与到乡村旅游业的积极性较差。农家乐多靠自家种植的果蔬和自养家禽,凭借厨艺的评价好坏吸引游客,缺乏相应的旅游游乐设施。当地农户从事乡村旅游行业存在专业化、标准化不强的特点。部分农户被动参与到乡村旅游中,因自身缺乏资本和运作经验,通过外来人员投资建设经营。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多为当地农牧民,文化程度不高,缺乏市场意识,管理经验不足,未经过正规培训而缺乏服务能力。

3 乡村振兴背景下新疆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3.1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游客体验感受

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只有具有完善基础设施,才能对外提供更好的旅游服务,才能促进乡村旅游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投入资金大、回报周期长的特点。需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促进乡村基础设施转型升级。政府应统一规划相关部门支持配合,结合乡土性、生态性、艺术性等原则,科学合理规划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文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到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中。

应完善对加油站、医疗救护站、停车场等基础设施的配套机制,重点对乡村道路、用水、卫生、医疗、排水、消防和供暖等基础设施系统进行综合全面建设,对乡村旅游景点的住宿、餐饮、旅游景观、娱乐设施等进行升级和改造,根据乡村的原生态景观资源和地理构造做好景区道路延伸、引水排水系统、通信设施、道路指引标识、卫生间、垃圾桶、消费购物站等建设,为游客提供各方面更完善的旅游空间。同时,政府应发挥对各方参与主体的监督作用,严格监督乡村旅游经营主体按照要求打造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建设与乡村和谐统一的旅游项目。

3.2 深入挖掘特色资源,创新多元化模式

在乡村旅游市场调研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切实结合区域内乡村产业特色和旅游资源特征,根据“一村一品、一户一特色”的发展要求,制订区域内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在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的前提下,打造景观的鲜明特色,可以通过建筑风格、民族服饰、歌舞演出、特色餐食等方面体现每村每户的发展定位。深入探索本村的旅游发展资源,发掘品牌优势和品牌资源,将乡村旅游发展和乡村产业发展、巩固脱贫成果、生态建设方面结合起来,通过“互联网+”模式,运用宣传片、微电影、短视频、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扩大特色文化产品的知名度。利用乡村旅游已有的知名度,组织各种文化、体育活动,做好“节事旅游”,创造条件积极举办音乐节、文艺汇演等活动,进一步提高乡村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

3.3 宣传生态保护思想,坚定生态可持续道路

依托社区居委会力量,大力宣传生态宜居思想,夯实绿色文明观的教育基础,重点做好环境治理和维护,严格落实“厕所革命”,改善乡村厕所卫生。通过“每周每巷环境容貌一评比”的形式,动员每家每户村民主动维护屋前巷尾环境,整体提升村容村貌。此外,完善责任追究机制和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落实生态补偿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确保乡村旅游和生态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3.4 大力培养专业人员,强化文旅队伍建设

文旅人才队伍建设是乡村旅游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乡村旅游中吸纳了当地农牧民,应当对当地旅游业从业者进行旅游知识培训。以当地政府或景区管委会为依托,进行全行业教育培训,加强全民教育,针对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提供相应的知识服务。通过学习和分析类似地区的成功案例,探索适合本地区自然资源和旅游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可以通过报纸、宣传片、广播、宣传海报等方式开展广泛的旅游宣传,加深从业人员对乡村旅游发展意义的认识,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身份认同感,增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行业积极性,鼓励他们不断创新,增加旅游景点吸引力,进而实现增收致富和建设美丽乡村的双丰收局面。除此之外,实施人才强区战略。通过提供丰厚待遇,鼓励与旅游相关专业的优秀大学生加入,提升旅游队伍的综合文化素质,借助高层次人才队伍推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

4 结束语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持下,新疆乡村旅游发展将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各级政府要发挥职能,做好顶层设计,加强管理和监督,继续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做好生态保护的宣传工作,大力招揽旅游专业人才,不断强化文旅队伍,调动更广大的农户参与到乡村旅游发展、共享乡村旅游红利,确保乡村稳定安宁、农户稳定增收、共筑美丽乡村。

猜你喜欢
新疆特色旅游
旅游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新疆多怪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
新疆小巴郎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