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物·有序·有效
——例谈中学研究型课程网络教研

2022-07-06 10:27钱铁男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研究型教研员研讨

◎ 钱铁男

一、活动设计

(一)问题分析

1. 课程推进要求

上海市中小学研究型课程实施“一学校一纲要”的校本化推进策略[1]。2015年以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提出了“规则意识为先、关键技能为重、关注实施过程”的课程发展策略:一方面聚焦学校课程铸型,即依据校情与学情,编制、完善学校研究型(探究型)课程纲要,厘定年段能力目标序列及与之相匹配的学习水平表现标准;另一方面关注活动实施过程,即学生活动是否规范有序,教师角色如何由“教”向“导”转变。[2]从课程建设样貌来看,“区本化”“校本化”的特征比较明显,在区域、学校鲜明的“个性”面前,如何建构起可供大家研讨的“共性”话题就成了规划研究型课程网络教研的重中之重。

2. 教师研训需求

基于课程推进要求,我们不难梳理出教师的研训需求:围绕着课程校本化推进策略,纵向涵盖教师在课程理解、项目设计、过程管理等方面汇聚教研资源,保障教研时空,激发教研积极性。我们也发现,要达成这一研训需求,仅仅依靠校本教研的支持是难以做到的,而借助区域教研优化教研素材,进而依托市级网络教研平台分享汇聚,多方合力,不失为满足教师研训需求的有效做法。

(二)活动主题

基于以上两个方面的问题分析,我们所采取的工作路径是:在市级层面研究型课程年度教研工作计划的引领下,确定网络教研市级主题;各区可以围绕市级主题,结合区域课程推进的具体情况,细化形成区域主题;通过教研任务的设计实现教研“有分有合”,以期最大化地聚焦“共性”话题,关注“个性”问题,保障研讨深度。

(三)教研资源

1. 系统呈现,助力“研之有物”

如前所述,研究型课程实行“校本化推进”的策略,教师在学校研究型课程纲要的统领下设计主题探究活动,并实施课程,具有鲜明的“校本化个性”和“区本化特征”。网络教研必须建立在理解学校课程架构,教师设计思路、实施想法的条件下,才能够“共研”,才能“研”有深度。[3]因此,我们在组织教研资源(素材)时,特别关注系统化、立体化、结构化地呈现:教研资源必须包括能体现课程“规则意识”与“关键技能”目标序列的学校研究型课程纲要、与目标序列匹配的主题探究活动方案、与活动方案匹配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设计匹配的活动实录等资料,并特别强调各项资源之间的逻辑自洽,充分体现“自上而下”的要求及落实与“自下而上”的对标和呼应。

实践证明,系统呈现整体的教研资源,有助于教师“研之有物”进而开展“基于理解”的课程研讨。

2. 话题引领,助力“言之有物”

除了上述提及的“课程四件套”以外,我们将教研员的“话题引领帖”也作为教研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对以往网络教研的总结,我们发现,各区教研员如果能够关注过程管理,往往能够保障教研实效。因此,我们鼓励教研员全程参与,特别是发起“话题引领帖”:围绕教研主题,基于教研素材,发布研讨话题,有助于教师们聚焦话题“言之有物”进而开展深度研讨。

(四)教研团队

网络教研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仅靠个体力量是很难面面俱到的,需要包括骨干教师在内的团队合作及深度参与支持。为此,我们整体构建了市、区两级教研团队,立足各自的工作视角,整体规划,分层设计任务,如图1所示。

图1 网络教研团队架构

我们在历次的网络教研总结过程中,也发现有的区形成了颇有成效的区域教研团队,将网络教研与校本教研整合,从“点、线、面”不同层面进行分工与合作,扎实开展研讨,大大提升了网络教研实效。“网络教研·区域团队”架构示例如图2所示。

图2 “网络教研·区域团队”架构示例

(五)活动目标

我们充分认识到教研(活动)目标在整个网络教研进程中的引领作用,因而在历次网络教研的实施过程中,锚定教研主题,形成了“目标导向,以始为终,以终为始”的策略:根据课程推进的阶段目标要求确立网络教研主题,进而细化成具体的教研目标,以目标为引领开展网络教研规划与设计。

二、活动过程

(一)过程设计

我们将网络教研活动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规划阶段,核心任务是根据市级层面的课程推进要求,对网络教研活动进行整体规划;第二阶段是设计阶段,核心任务是在已确定主题和相应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各区中学研究型课程实施及教研的实际情况,具体设计教研资源、推进阶段、教研要求等;第三阶段是实施阶段,核心任务是基于第二阶段的具体设计开展网络教研活动,全程跟进,加强管理;第四阶段是反思阶段,核心任务是对已经完成的网络教研活动进行反思和总结。对以上四个阶段的关键要素、核心任务和操作要点方面的简要梳理如表1所示。

表1 网络教研活动各阶段的关键要素、核心任务和操作要点

实践过程中,我们不断完善以上过程设计,进一步凝练成了如图3所示的推进流程,最大限度地保障网络教研能够“研之有序”。

图3 网络教研·推进流程

(续表)

(二)重要环节

此处以2020学年第二学期的网络教研为例,阐述我们的思考与实践。在规划阶段,我们对本学期的两次网络教研进行了整体架构,如图4所示。

图4 网络教研·整体架构

我们把两个主题的研讨分别定位为“引领下的发散”和“引领下的汇聚”。在主题二“主题探究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的设计与实施”研讨中,教师们需结合区域案例,在教研员引领下深入理解,并通过案例进行诠释,重点探讨主题探究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的设计与实施及效果。我们设计了以下两个活动环节。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充分考虑到教研员的引领作用和教师参与研讨互动的需要,进一步明确了如下要求:教研员率先进入“讨论”环节,围绕主题,结合区域主题案例,发主题帖引领教师研讨;案例提供教师进入“做任务”环节,提交完整的教研素材;各区教师进入“做任务”环节,学习案例,再进入“讨论”环节,发帖交流,参与研讨。

三、活动成效和反思

(一)活动成效

从“上海教研在线”网络教研平台数据来看,我们的网络教研已逐渐成为研究型课程教研的常规要求;循迹教师们的精华帖加以分析,亦可看到他们对教研主题的真知灼见,特别可贵的是能够结合学校课程建设以及自身课程执教的具体情况进行分享交流,在提供经验借鉴的同时也引发了更深入的思考。

此外,我们也发现,基于在历次网络教研中对教研素材完整性的明确要求(前文所提及的“课程四件套”)以及各区教研员的“话题引领”,研究型课程网络教研活动正逐步体现以下成效。

1. 基于系统教研素材,促进教师建立整体课程观

“以理解为基础”的研究型课程教研观念要求我们深入课程情境,把握课程的整体样态,进而形成课程解读的逻辑链。当教师们整体研读了学校研究型课程纲要、主题探究活动设计方案及教学设计等文本,观摩了典型教学活动视频后再来参与网络教研时,就能够比较全面地理解该主题探究活动的设计缘由及其在学校研究型课程目标体系中的位置,也能够通过课堂教学视频进一步探讨其设计是否合理适切、达成度究竟如何,从而有效促进教师建立整体课程观。

2. 基于理解聚焦研讨,促进课程经验凝练与辐射

作为一门校本课程,研究型课程自诞生起就带有个性化的“基因”。因此,研究型课程网络教研,如果没有建立起“理解”的基石,就很有可能出现“自说自话”的局面,难以形成较为统一的话语体系。在“理解”课程的过程中,各区教研员的引领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相对而言,各区教研员对“区本化”的教研素材更为熟悉,更为了解,他们的话题引领可以帮助教师迅速把握研讨意图,准确了解研讨目标,集中聚焦研讨话题,基于理解,共同探索该课程提升实施品质的策略与方法,从而有效促进课程经验凝练与辐射。

(二)活动经验

1. 计划先行,统筹谋划

(1)主动服务,顺利对接教研新平台。以2020学年第一学期为例,2020年 9月1日我们启用“上海教研在线”新平台,为了确保新学期网络教研的顺利开展,于2020年暑假期间先行对接新平台项目秘书,熟悉平台操作,制订更换平台的计划。在网络教研活动开始之前,编制“实施指南”,做好教师的注册引导和使用指导工作。

(2)精心设计,聚焦课程推进重难点。在每次网络教研活动开启之前,我们都会全面梳理回顾已经开展的网络教研情况,在市级层面研究型课程工作主旨、工作目标的引领下,确定网络教研主题。在前期网络教研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课程推进重难点,形成该学年的网络教研工作思路,并从教研主题、教研资源、教研构想等方面全面设计。

2. 过程管理,注重落实

在以往各个学年的网络教研活动中,已经基本形成了网络教研推进流程,并对各阶段的核心任务进行了规划,以实施阶段为例,核心任务是基于第二阶段的具体设计开展网络教研活动,全程跟进,加强管理,确保将设计阶段的文本层面落实到具体的行动层面。例如,在2020学年第一学期主题二的网络教研中,在环节一“案例学习”的基础上,开展环节二“案例剖析”,由各区教研员提出研讨话题(问题),引领教师围绕话题,结合案例进行讨论,摒弃“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空谈,开展真实有效的对话。

3. 借助工具,分析数据

依旧以2020学年第一学期主题一的网络教研为例。环节一为研读《清晰合理的活动要求,规范有序的活动过程》文本;环节二为解读文本。教师可以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谈一谈自己是如何理解“清晰合理的活动要求,规范有序的活动过程”的,也可以结合自己教学实践中的实例进行说明。对于环节二的研讨,我们借助词频分析网站,对精华帖进行数据分析后发现:出现频率在前10位的关键词依次为“学生、探究、教师、学习、清晰、规范、设计、课程、支架、规范有序”,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师在原有“厘定年段能力目标序列及与之相匹配的学习水平表现标准”的课程建设基础上,进一步关注活动实施过程,学生活动是否规范有序,教师角色如何由“教”向“导”转变。

4. 汇聚资源,辑录智慧

如前所述,研究型课程具有鲜明的“校本化个性”和“区本化特征”。因此,网络教研要能够“真研”“共研”“深研”,就必须基于对学校课程架构、活动设计思路、活动实施过程的充分理解,在2020学年第二学期主题二的网络教研中,由各区教研员提供涵盖学校研究型课程纲要、主题探究活动方案、教学设计及说明等的完整的研讨素材,并引领教师结合案例围绕教研主题,聚焦研讨话题开展交流与对话。我们鼓励教研员关注研讨全程,并及时将教师发帖中的精华通过微信工作群或者现场教研适时反馈,以期达到“分享、沟通、研讨、凝聚共识”的网络教研功能。

(三)反思与持续推进

1.“线上线下融合”的教研模式有待进一步夯实

基于研究型课程“校本化推进”的实施策略,通过几年实践,发现“线上线下相结合”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推进策略。一般情况下,网络教研过程中主要采用“线上+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模式(见图5)。但是,从实际的教研情况来看,前两个阶段的教研比较扎实,而第三阶段尤其是在“总结、提炼观点”和“形成并推广经验”方面还是有些浮于表面,未能深入,有待我们在后续的工作中细化研究,以期在实践中获得进展。

图5 研究型课程网络教研基本模式[4]

2.“循环再生”的教研结构有待进一步落实

为了进一步推进网络教研活动持续、有效地开展,我们在实践中尝试将整个网络教研活动的规划、设计、实施和反思环节转化为有质量的教研活动,形成“规划→设计→实施→反思→生成→再规划或设计”的教研活动循环再生结构。在对2020学年第一学期的网络教研进行总结反思时,我们发现教师们对于“‘清晰合理的活动要求,规范有序的活动过程’的理解与落实”主题的研讨意犹未尽。因此,我们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在规划第二学期的网络教研时,能否在此主题的大框架下深入挖掘新的研讨视角,从而生成延续性的研讨主题?于是,统帅于“规范有序的活动过程”这一板块下,便形成了进一步聚焦“教师角色定位”“教师指导策略”的研讨方向,后续便细化成为“对主题探究活动中教师角色定位的理解”“主题探究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的设计与实施”这两个教研主题。可以说,这是我们对于教研活动“循环再生结构”中“反思→生成→再规划或设计”这一部分的一次有益探索,让“研讨主题持续深入”这样的网络教研反思真切化作了实践行动。

对于策划者、组织者而言,每个学期的网络教研活动结束了,并不意味着思考的结束,教研活动实施的效果如何?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还应该做哪些相应的改进等,都是教研活动策划者、组织者必须关注的问题。

猜你喜欢
研究型教研员研讨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做慧眼识珠的教研员
教育从“心”开始——基于心理教研员的视角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水运发展与专业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小学数学单元研究型整合学习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