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三国演义》中曹操的魅力

2022-07-07 23:45纪聪聪张思恬杜甜宇姚雪原王春晓
青年文学家 2022年14期
关键词:董卓叔父三国演义

纪聪聪 张思恬 杜甜宇 姚雪原 王春晓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四大奇书之一,中国第一部长篇历史章回体小说,塑造了许多精彩且成功的人物形象,其中最成功、最典型、最丰满、最具魅力的非曹操莫属。在他身上,读者能感受到一种超越时代、跨越地域的魅力,这里的“魅力”可褒可贬,因为曹操这个人物历来备受争议,他融各方面矛盾于一身,可优可劣,可怜又可恨,而属于曹操的魅力也正在于此。但是无论是他的劣还是他的优,都需透过这个人物看到环境对其形象的塑造作用。事实上,在某种程度上也并非完全由作者掌控这个人物,其所处环境亦是此人物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结合作者的规范的艺术处理,成就了这样一个精彩至极的“奸绝”曹操。也是这样的曹操,无论在善的一面,还是恶的一面,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相比,他显得真实却又极端,但他的这种极端,正是他超越常人的关键。他的人物形象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是一种现实,一种极端化的人生状态,而这种极端化正是为了放大现实生活的细节,或者说是为了放大现实人性的细节,让读者不得不正面现实人性,在这个过程中,曹操的魅力也在不断散发。本文将从不同的方面分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性魅力。

一、曹操的魅力之人性的极端“劣”

(一)极端奸诈

使曹操“名垂千秋”的也不过是这个“奸”了。不论是在权术的玩弄上,还是在临时发挥的奸慧中,处处都体现着其自私自利的奸诈。

1.权术的玩弄

曹操的政治之奸有很多典型的案例。如曹操征讨袁术时,缺粮又遇大旱。当时管粮的任峻部下仓官王垕领了曹操的指令办事,令部队怨声载道。此时,曹操再杀王垕以稳军心,并通告三军说王垕贪了军粮以致三军無粮,杀无辜以鼓士气。

王垕固然无辜,可见曹操残忍,更见其奸,为达自己目的不择手段,草菅人命,把无情与自私发挥到极致。

2.临场发挥的奸慧

事源董卓弄权,曹操毛遂自荐,持刀刺杀董卓,被董卓从镜子中发现时借口献宝刀,随即又借口试马而逃。

临阵耍奸他淡定自若,灵机一转就有孟德献刀,转身借口试马而去,行云流水,老脸不红,且不说刺杀董卓前曹操已在董卓身侧多时,取得其信任,甚至是重用,单看此刺杀,虽以失败结束,却更显曹操之奸,不只是深谋远虑的奸,更是说奸则奸。

3.自私自利之奸

曹操为保自身之奸,初在《三国演义》中出场时就有展现:曹操幼时不得叔父欢心,叔父不仅总是教训他,而且总在曹操之父曹嵩面前说小曹操的坏话,引曹操受训。为报复叔父,在其面前假装中风倒地,叔父以为是真,急忙告诉其父曹嵩,曹嵩来看时操又无事,惑而问操,曹操竟诬陷叔父因不喜欢自己而编造此事,曹嵩信,自此再未信过其叔父说曹操的坏话。

一个孩子能有什么坏心思,作者罗贯中这样写是想告诉读者,这个叫曹操的人,打小就奸诈,他的奸是刻在骨子里的。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不惜去陷害自己的叔父,略施小计就让叔父失去自己亲哥哥曹嵩的信任,关键就是彼时他还只是个孩子,更见其奸之深刻。

(二)奸诈的背后

奸诈能有什么魅力呢?只会让人恨,让人唾弃,让人不屑。但这就是《三国演义》中曹操的魅力,前面我也说到,这里的魅力并不一定是个褒义词,却也不一定是个贬义词。曹操之奸并非完全是他一人之奸,而是那个环境、那个社会、那个时代对他的逼迫,或者说对他的纵容。

1.曹操杀王垕平众怨鼓舞人心

曹操杀王垕平众怨鼓舞人心,纵然令人愤恨,但纵观大局,曹操却因此解决了自己想解决的问题,他从一开始就有自己的目的。解决了军粮短缺,平息了三军众怒,牺牲一个人,在曹操看来,多么划算,也没有什么可犹豫的。用最简单、粗暴、快速的方式解决了自己的燃眉之急,他心里是他的大局和自己的利益,但是他也并非完全残忍,他承诺照顾王垕的妻儿。那个残忍的社会环境就是如此无情,并非只有曹操一人残忍无情,而是他比一般人更懂得取舍,更懂得为自己牟利,他是那个社会环境的宠儿,不必因为忠义而扭捏犹豫,不必为了大义而刻意伪装,他自私,他无情,他为达自己目的不择手段,他不怕人恨,不怕人唾弃。我们现在读来会感觉曹操是可悲的,但是这不是他一个人的可悲,而是整个时代的可悲。

2.董卓弄权,曹操刺杀

当时他在司徒王允那里看一众老臣哭时吐的那番话倒是荡气回肠,颇有风骨。“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他主动提出刺杀董卓,为国献身,且不论他到底是为了国家大义,还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单这种气魄,便是多少人所不及。曹操重实干,他敢想、会想,敢做、会做,在那个战火连绵的年代,钩心斗角无可避免,灾祸或许就在一瞬间,畏畏缩缩永远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他选择实干,他无畏无惧,明白没有行动也就没有任何可能。面对董卓,他取得信任用了多少心思且不分析,单看他临场的机勇和巧妙脱身足见其气魄,刺杀被发现,其实照理来说,真的为了国家大义他大可以一刀砍了董卓,即使被发现,也并不是不能杀,以他的胆量也并非做不到,他只是不想杀也不能杀,杀了董卓就相当于自杀,必死无疑,他逃不了。但他不能死在这里,他清楚自己有更长的路要走,有更重要的事去做。他走的路,每一步都是在为自己的大业做谋划,他决不吃亏,却又可以为了自己的未来暂时低眉顺眼,屈人膝下。

这就是曹操,精明到极致,也自私到极致,可是这就是那个社会最恰当、最自然、最无可厚非的生存法则,我们或许唾弃他的奸诈,不屑于他时而卑微时而大义的多变,反感他的自私,但是我们却永远学不会他的生存法则,我们也不愿意学,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他的这种法则就是他所在的环境所培育的。

3.年幼的曹操陷害其叔父

我们感叹于曹操小小年纪竟然有如此计谋和狡诈,但似乎常常会忽略这个孩子这样做的目的,他假装中风,却并非为了陷害而陷害,是为了保护自己。与普通孩子不同的是,他明辨是非又奸诈狡黠,他清楚地知道什么对自己有利,他不会去讨好,也不屑于小打小闹,他能有如此作为更因为他所处的那个环境使他从小耳濡目染,他比一般的孩子聪慧,使他学得更快,理解得更透,他看着周边的人情世故,学着在这个社会如何去保护自己,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明白环境在纵容他的不择手段。他有他的可恶,也有他的可怜,他的所作所为却不禁令人回味无穷。

曹操的奸诈的极端,一方面使他可恨,使他受唾,使他承受千古骂名,另一方面却又成就了他,成就了他的事业,成就了他不凡的一生。

(三)极端自私

曹操的自私也是他的一个鲜明的性格特点,他把极端利己主义发挥到极致。

1.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后逃跑

《三国演义》第四回写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后逃跑,路遇陈宫一起逃至成皋遇吕伯奢,吕伯奢好心留二人住宿,并预备杀猪款待,曹操却因听见磨刀声误会吕伯奢一家蓄谋杀害自己,与陈宫一起杀吕伯奢家人后才发现是误会,遂逃,出门正碰上买酒回来的吕伯奢,又怕被报复,将错就错再杀吕伯奢,其凉薄令陈宫心凉,曹操却在质疑中吐出了千古自私名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全无愧疚之心,足见此人绝非一般的冷酷无情,他多疑多虑,又极端自私自利,令人感觉恐怖。

2.再看曹操梦中杀人

曹操坏事做多而心虚怕被刺杀,于是假传自己会梦中杀人以震慑,并为了坐实这项震慑,故意杀了半夜好心为自己盖被的士兵,第二天又假装不知,以此形成震慑。

通过此事读者更清楚地感受到曹操这个人,不仅极端变态,又极端自私多疑,为了自己的利益做任何事都是值得的,冷血至极。

(四)自私的背后

自私是曹操为世人所唾弃的另一大原因,上面讲了两个例子来详细地、近距离地观察曹操的自私,现在可以深刻地来剖析一下曹操的自私。

他杀害自己的恩人吕伯奢一家,尤其是他明知是誤会还将错就错再杀吕伯奢,这就是曹操的极端化自私,没有任何余地和转圜,他滥杀无辜,也与他梦中杀人有共通点,都是他多疑自私,又为了自己的未来与野心。在他看来,这几个人的死,跟自己在登上权力巅峰的过程中杀的人没有什么区别,毕竟自己在战场上也不可能有时间去分辨谁好谁坏。

所以曹操极端自私其实是一种习惯,现实与野心逼着他做事必须要深谋远虑,也就是他的“奸诈”,同时又必须果断,不能拖泥带水,也不能留任何隐患,这就是他,这是时代带给他的痛,也是时代带给读者的痛,读者痛苦于死在曹操手下的无辜的魂灵,而曹操则痛于自己的极端孤独,这是他摆脱不了的宿命。

二、曹操的魅力之人性的“优”

这其实是曹操的矛盾点,也是曹操的另一面。在大奸大恶、残忍无情的另一端,曹操也有他的优点的流露,所以才令读者对他又爱又恨。

(一)曹操之才

曹操有才,其实也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一点,他的才华并非常人能比。曹操喜欢用诗歌、散文抒发政治抱负,反映民生疾苦,是东汉文学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其诗歌风格不仅大气磅礴而且情感真挚,既能反映为政者的满腔热血,又能让读者体会到民生疾苦。

以《短歌行》为例,《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写到,曹操于大船之上宴请将领,交心谈志向。在战争中他需要深谋远虑,更需要多疑多虑,杀人不眨眼,可他也有情有欲,但他的野心终究不允许他优柔寡断,更不允许他做个好人,遂大醉,横槊赋诗,展望自己的志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是一篇政治性很强的诗作,然而它的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充分发挥了曹操诗歌创作的特长,巧妙比兴,寓理于情,以情感人。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在曹操的时代,他已经能够按照抒情诗的特殊规律来取得预期的社会效果,表达内心的情感。

所以,曹操之才不容轻易忽视,这是他魅力的一大源泉,也是他人格形象矛盾的一大冲突点,有这样才华的一个人,很难让人想象他是个杀人不眨眼、自私自利、奸诈残暴的魔头,或许这样也更能显示他人性中变化不定的一面。对于曹操来说,并非完全大奸大恶,他心中也有大义、有天下、有黎民,更有宏图霸业,但是他选择的这条路,注定是血腥的。

(二)曹操之善

其实曹操之善跟前面提到的曹操的奸诈、残忍、无情是完全相反的两种性格,曹操之善在个人的小恩小惠上并没有很多的表现,他的善更多的表现在天下大义之中,曹操唯才是举,不论出身,只要有真才实学,都可以在曹操那里谋得一官半职。像郭嘉、程昱、荀攸等皆在曹操手下成为谋士,得到重用。

曹操也善于发现人才,如他提拔于禁、乐进于行伍之间;而在刘备被吕布打败之后,却称刘备为当世英雄。

曹操对敌对阵营里的人才也是非常看重的,他手下的很多将才都是从敌对阵营里投靠或者招降过来的,如贾诩,以前随张绣,后与张绣一起投靠曹操,成了曹操前期的五大谋士之一;再如文武双全的张辽,以前是吕布手下的一员猛将,后来也被曹操吸收进自己阵营里,成为曹操手下“五子良将”之一;亦有曾随袁绍的陈琳,在一篇檄文里将曹操和他的祖宗十八代都骂了个遍,而曹操却因其才而重用;而对于刘备阵营里的关羽、赵云等,他都曾表现出强烈的爱才之心。

对于这样的一个曹操,我们并不能简单地以成功或失败来定义他,无论是在书中还是在历史上,曹操都并非一个简单的恶人。他心里有天下苍生,同时又不得不残害一部分苍生去获取长久的安定,他有自己的谋划,也有自己的担当,他体现出人性的真实,善恶兼备,矛盾重重。现实生活中的人性不也是如此吗?现实或许很少有像关羽、刘备那种彻头彻尾的好人、英雄,丝毫不必怀疑他们的人性。但是现实生活往往很残酷,没有这样的至善至美之人,人往往都是多疑而善变的,曹操是一个把人性的优缺点无限放大的人物形象,在整部作品中,曹操是最贴近现实的一个人物,作者或许有意黑化他,却恰恰成就了他,成就了一种极端化的真实,而这就是曹操的魅力。

猜你喜欢
董卓叔父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骗了你多少年
谁认识的人多
三国鼎立之王允计除董卓
由新见阳小叔父鼎看叔姬鼎等铜器及相关问题
血浓于水的亲情(中篇小说连载十)
王允计除董卓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云泥之外冷清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