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契约式沟通,应对孩子的手机依赖

2022-07-08 13:27高杨志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2年20期
关键词:手机依赖亲子关系

高杨志

摘要:运用契约式沟通应对孩子的手机依赖问题,即与孩子签订手机使用契约,尊重孩子使用手机的权利,同时也让孩子履行在约定时间交手机的责任。但要使双方愿意签订契约,乐于履行契约,需要父母遵循契约式沟通的五大基本原则,包括:改善亲子关系,打好沟通基础;深度共情,理解孩子;权责对等,尊重平等;要求自己,以身示范;接纳鼓励,激发动力。最后探讨了契约式沟通的具体技巧。

关键词:手机依赖;契约式沟通;亲子关系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2)20-0077-04

孩子的手机依赖问题困扰着广大家长,众多家庭经常呈现出如下局面:不提手机,母慈子孝;一提手机,鸡飞狗跳。不少中小学生已经出现手机成瘾,学习成绩大幅下降,亲子关系高度紧张等问题。如何帮助孩子应对手机依赖,预防手机成瘾,成为广大中小学生家长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更大背景看,当代父母较上一代父母面临更大的养育挑战不仅体现在,新时代的孩子面临更多外部诱惑(如手机唾手可得,可以随时随地玩精彩刺激的游戏),更容易出现行为问题(如游戏成瘾),更体现在新时代的孩子更追求自由与尊重,更注重维护自身权利,因此叛逆行为也更普遍更严重。除此之外,父母们还常遭遇如下困境:一管就叛逆,不管就放纵。那么,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和困难呢?心理学家德雷克斯和索尔兹[1]在《孩子:挑战》中指出:“父母应改变强权,建立基于自由与责任的新方式。不再强迫孩子顺从,而应该用鼓励的方式,让孩子主动遵守规则。”

那么具体如何操作呢?本文推荐一种既尊重孩子的权利又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既让孩子享受自由又让孩子遵守规则的方法:契约式沟通。但在介绍契约式沟通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应对孩子玩手机的两种常见方式。

第一种应对方式:完全不给孩子手机。如果孩子主动要求完全不要给自己手机,这种方式是可行的。然而,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这种方法并不适用。因为家长完全不给孩子手机,往往并未征得孩子的同意。这常导致孩子格外叛逆,导致他们背地里报复性地玩,也更易上瘾。与之相反,在父母的强权下,有的孩子则变得过于顺从,唯唯诺诺,毫无主见。

第二种应对方式更常见,不妨称为“拉锯式”。在给手机时,双方会拉锯一番。在孩子玩手机时,父母在焦虑的驱使下时不时走到孩子身边,或去敲孩子的房门,或一直坐在孩子身边;孩子则常感到父母的干扰,导致玩得很不痛快。在收手机时,又经历一番拉锯,并常伴随矛盾的升级,出现言语攻击。

可见,以上两种方式均存在很大缺陷,导致父母们常面临“给也不是,不给也不是”的困境。為克服这一困境,本文推荐使用契约式沟通帮助孩子管理手机,即亲子双方先分别提出自己认为适宜的玩手机时长,然后互相妥协,确定一个双方都同意的玩手机的时长或时间段。然后根据契约,父母在约定时间给孩子手机,孩子则在约定时间上交手机。然而,如何让亲子双方愿意签订契约,乐于履行契约,则需要家长们掌握契约式沟通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技巧。原则是基础,下面我们先讨论原则,再讨论技巧。

一、契约式沟通的原则

(一)改善亲子关系,打好沟通基础

有的父母采用契约式沟通来处理孩子的手机依赖,但收效欠佳。究其原因,往往是亲子关系不良,孩子感到父母不理解不尊重自己,父母经常指责孩子,只要求孩子不要求自己,很少肯定鼓励孩子,因此孩子不愿与父母沟通,也不愿签订或履行契约。实际上,只有改善亲子关系,为沟通打好基础,才能发挥出契约式沟通的威力。

如何改善亲子关系呢?下面的心法均有助于改善亲子关系。此外,建议家长们可以在手机及游戏以外的领域改善亲子关系。比如和孩子一起运动,聚餐、观影、散步、旅游,以及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如电视剧《小欢喜》中,父亲通过和叛逆的儿子一起参加儿子热爱的赛车运动,逐渐敲开了与儿子沟通的心门。

(二)深度共情,理解孩子

在孩子玩手机问题上,绝大多数家长都能理解孩子有玩手机的需要,这也是绝大多数父母都会把手机给孩子玩的一个原因,但为什么孩子会沉迷手机,很晚才做甚至不做作业?孩子就不担心影响学习吗?下面我们通过探讨这两个问题来加深对孩子的理解。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孩子沉迷手机,很晚才做甚至不做作业?常见的原因是:孩子自制力差,懒惰,不愿意学习。那么,有其他原因吗?有更深层的原因吗?

我们可以通过共情来理解孩子。所谓共情,指的是将自己置身于他人的处境或经历,用他人的参考系统去理解他人的思想情感,并给出回应的能力[2]。如何做到共情呢?我们可以思考自己与他人相同或类似的处境或经历,在大脑中调取相关经验,通过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来理解他人。

比如针对孩子玩手机拖延写作业的情况,我们可以回忆自身一些类似的经验,如我们玩手机拖延工作的经历。为什么我们会拖延呢?除环境因素(如手机的诱惑很大)外,往往是因为心理压力大,尤其是任务很难或我们不愿完成的时候。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孩子也是如此。我们常看到,成绩越落后的同学,越容易沉迷手机。因为他们的学习基础太差,而学校采用统一的教学内容及统一的作业考试,学习同样的内容,基础差的同学会遭遇更大的困难,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

借用自身相似的处境去理解他人,是一种有效的共情方法,但由于自身处境与他人处境常常并不完全一致,因此为更深入地共情他人,我们还可以区分自身处境和他人处境的差异,从而深入他人处境。而当我们真正将自己置身于孩子的处境中,我们就会发现,孩子的学习压力可能比我们面临的工作压力更大。比如,他们面临更大、更直接的竞争压力,频繁的考试、不堪的成绩与排名就张贴在教室的后墙上,时刻提醒着自己的落后与无能。相比之下,我们的办公室并不会张贴职员业绩评比排名。相对于成年人的任务,孩子的任务往往更缺少自主权。比如工作或多或少是我们自己选择的,或多或少是我们喜欢,擅长或能接受的,而孩子则必须完成很多他们既不喜欢也不擅长,并且无法选择的任务。他们更容易遇到难度远高于自己能力的任务,尤其对统一教学制度下学习基础差的孩子。

然而,共情到此并未结束,因为共情还需要给出回应。有时父母的一句理解,就能开启孩子的心门。比如,我曾经通过契约式沟通帮助过一个因孩子手机依赖深陷苦恼的家庭,后来他们回忆,最初打开孩子心扉的是父亲给孩子写了一封信,在信中,父亲写道:“你中考超常发挥,所以你的基础比其他同学差,我们知道你的压力比其他同学更大,你需要更多的时间通过手机获得放松,这是人之常情。”

第二个问题:孩子就不担心影响学习吗?运用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回忆一下,我们拖延工作,是否会感到焦虑和自责呢?将心比心,孩子也是如此。

虽然我们可以从认知层面推理出,孩子也会感到焦虑和自责,但为何在感受层面,我们依然觉得孩子好像一点也不担心学习,一点也不重视学习呢?这很可能是因为,共情需要主体意识到自身与他人之间存在差异,采用他人的标准去理解他人,并且不做评判。正如人本心理学家罗杰斯[3]所言,共情需要对他人“不做任何评价”,并且“要抛开自己的看法和价值观”。如果我们采用自己的标准去看待他人,就会导致对他人的理解发生偏差,并且做出不利反应。比如,在适当的玩手机时长上,双方往往存在差异。家长可能觉得玩半个小时就够了,但孩子觉得玩两个小时比较合适。当孩子玩了一小时后,家长便感到焦虑,而孩子可能需要玩三小时后,才感到焦虑。三小时后,孩子在焦虑和自责的驱使下,准备放下手机开始学习,此时若父母予以责备或讽刺,孩子的逆反心理便会被激起,导致故意拖延,即使他原本准备开始学习。如果父母深度共情孩子,理解孩子其实明白学习的重要性,理解孩子也会感到内疚和焦虑,只是标准和我们存在差异,然后,不用自己的标准去评价孩子,那么父母就更愿意鼓励孩子开启主动学习的行为,从而让孩子更愿意学习,并且改善亲子关系。

(三)权责对等,尊重平等

权责对等是契约式沟通的精髓。所谓权责对等,即个体既享受一定的权利,又承担相应的责任。比如当亲子双方均同意孩子玩两个小时的手机,在签订了契约之后,一方面,父母享有在约定时间到达后收回手机的权利,同时父母也承担给孩子手机,并且在孩子玩的过程中,不干扰孩子的责任;另一方面,孩子享有玩两个小时手机的权利,同时也承担约定时间结束后上交手机的责任。

不难看出,这样可以减少亲子双方在给手机和收手机时的拉锯和摩擦,还可以让父母在孩子玩手机的过程中,不用一直担心孩子会玩过头,孩子也可以在不受干扰、不用焦虑、不用内疚的情况下,痛痛快快地玩,从而实现高质量娱乐,真正从玩手机中获得放松。不仅如此,让孩子享受玩手机的自由,又给予规则的限制;既要求孩子,也要求父母,還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尊重,感受到双方的平等,同时也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而这些,都是孩子健康成长所亟需汲取的心理养料,亟须培养的心理品质。

(四)要求自己,以身示范

尽管绝大多数父母都认同契约式沟通的好处,但很多父母依然很不放心,担心孩子不愿接受或履行契约。在帮助不少父母处理孩子手机依赖的过程中,我发现,除非亲子关系极度恶劣,孩子手机成瘾极为严重,只要父母改善亲子关系,深度共情孩子,并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理解,尊重孩子玩手机的权利,那么绝大多数孩子都是愿意接受和履行手机使用契约的。除此之外,还有两种方法,即父母主动要求自己及接纳鼓励孩子。我们先来讨论父母主动要求自己这种方法。

为什么父母需要主动要求自己呢?因为如果我们想要孩子学会尊重父母,学会承担责任,父母自己首先需要学会尊重孩子,学会承担自己的责任。言传不如身教,孩子并不会因为我们讲了很多道理而改变,却会因为父母的以身示范而在潜移默化中获得进步。

家长们可以如何要求自己呢?这有多种表现:第一,尊重孩子有完全不接受契约式沟通这一方法的权利。第二,允许孩子提出自己理想的玩手机时长,即使在父母看来,这个时长非常离谱(比如一天玩12个小时)。第三,主动妥协。比如父母最初提出孩子只能玩半个小时,孩子提出需要3个小时,那么父母可以主动妥协,将自己的条件放宽到1个小时。第四,签订契约后,在孩子索要手机时,要及时干脆地将手机交给孩子,不要拖延拉锯,也不要叮咛嘱咐。第五,在孩子玩手机时,不要到孩子身边,不要去敲孩子的房门,更不要一直坐在孩子旁边。

(五)接纳鼓励,激发动力

相信家长们能感受到,要达到以上这些要求是不容易的。比如,我们还是会忍不住担心,会忍不住又在孩子玩手机时到孩子身边。改变自己是困难的,短时间内做出很大改变更是如此。同样,如果我们共情孩子,我们也能理解,孩子接受和履行契约、改变自己也是困难的,短时间内做出很大改变更加困难。因此对孩子细微的小进步都要鼓励,对孩子短时间内改变很小的现状需要接纳。不仅如此,只有鼓励小进步,孩子才更有动力和信心去做出更大的改变。而如果我们不接纳现状,采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孩子,就会漠视和贬低孩子的小进步,并且会指责孩子,导致孩子更不愿意改变,也更不相信自己可以改变,或者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被激起,故意和父母对着干。

比如,我发现一个常见的情况,即在约定上交时间到达后,当父母要求收回手机时,孩子会拖延,不愿意马上上交,有的孩子甚至需要父母三番五次催促之后,才心不甘情不愿地上交手机。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有进步吗?

乍看之下,孩子似乎完全没有进步。但是只要我们放弃自己的高标准,就能发现,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其实有不少小进步和小亮点。比如孩子愿意签订契约,孩子最后上交了手机,并且比之前拉锯更少,孩子玩手机时长比之前更少更可控了。

如果父母采用自己的高标准,批评孩子言而无信,孩子因未履行契约而产生的道德焦虑就会荡然无存,并且在逆反心理的作用下,转而开始辩护自己或攻击父母。相反,如果父母接纳现状,看到孩子的小进步,给予孩子鼓励,孩子就更愿意主动履行契约,更乐意与父母合作,不断积累小进步。最终在一段时间之后,满足父母的高标准,实现大的改变。

实际上,要看到小进步,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下面我们按照进步的顺序罗列一下,从第二项开始,每一项都值得鼓励。

没日没夜地玩,毫无内疚焦虑,手机从不给父母——有一瞬间感到内疚和焦虑,有一次想到应该减少玩手机的時长——有一次放下手机,开始运动或者跟父母说了一句话——有一次放下手机,开始学习,尽管很晚才开始学习,并且非常不专心——愿意听父母讲通过契约来管理手机,但予以拒绝——同意了,但在约定时间不上交手机——在约定时间上交了手机。

然而,这实际上也是理想状态,因为任何改变都会有反复,有时孩子因心情不好或其他原因可能又会回到老路上,甚至比之前更糟糕,这时父母不要着急,不要批评,可以询问一下原因,接受反复的现状。

除了对待孩子,我们对待契约式沟通这种方法及任何其他方法也是如此。如果我们用很高的标准评价一种方法的效果,我们就会觉得这种方法没有什么效果,然后转而去寻求另一种方法,最终发现很多方法都有道理,但都没有什么用。然而,如果我们看到一种方法带来的小进步,我们就会更愿意使用,并不断优化这种方法,从而发现这种方法越来越有效。

二、契约式沟通的技巧

除了原则,契约式沟通的技巧也非常重要。因为魔鬼藏在细节里,有时,对于一种有效的方法,即使遵循了基本原则,如果在执行过程中忽略了细节问题,也可能收效不佳。

根据我的经验,通过契约式沟通管理手机的技巧有如下七点:(1)父母需要打好关系基础,表达对孩子的理解,以商量的口吻征求孩子的意见,并允许孩子拒绝。(2)孩子可以统计一下自己玩手机的时长及内容,分析哪些是需要玩的,哪些是不必要玩的。(3)契约需要详细具体,比如父母在孩子玩手机时不能到孩子身边,不能敲孩子的房门;父母可以在约定时间5分钟前给孩子提醒时间等。(4)在签订契约时,为了增加仪式感和约束力,可以采用纸质,准备两份,签上双方的名字,并且张贴在醒目处。(当然,如果孩子反对,就不要强迫)(5)父母可以提前计划孩子玩手机那段时间中自己可以做的事,如做家务、购物、户外活动等,避免自己忍不住又去打扰孩子。(6)在收回手机时,如果孩子拖延,父母一定要注意语气态度,不要指责孩子。(7)前三次可以作为试验,以最终确定玩手机时长及其他条件。

三、总结

家长朋友们可以通过契约式沟通来处理孩子的手机依赖,但要真正发挥契约式沟通的威力,则要求家长们首先遵循契约式沟通的基本原则,改善亲子关系,深度共情孩子,主动要求自己,尊重孩子的权利,接纳和鼓励孩子,并且在具体操作上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实际上,不仅在孩子手机依赖问题上,在夫妻关系等众多人际关系上,均可以尝试契约式沟通的方法。希望这种方法能给大家理解他人、处理人际关系带来一点点启发和帮助。

参考文献

[1]鲁道夫·德雷克斯,薇姬·索尔兹. 孩子:挑战[M]. 成都:天地出版社,2020.

[2]Bellet P S,Maloney M J. The importance of empathy as an interviewing skill in medicine [J]. Jama,1991,266(13):1831-1832.

[3]卡尔·罗杰斯. 论人的成长(第二版)[M].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9.

编辑/张国宪 终校/石 雪

猜你喜欢
手机依赖亲子关系
大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微信朋友圈中大学生屏蔽父母现象探析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中亲子关系解读
手机依赖影响下的高职学院学风建设新途径
亲子舞蹈特定价值的研究
高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调查与分析
代孕子女亲子规则认定
大学生感恩、孤独感和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调查及干预分析
芜湖市大学生手机使用与依赖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