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对北京市某三甲医院住院服务的影响研究

2022-07-08 06:24吴燕秋WUYanqiu王储WANGChu王天兵WANGTianbing
医院管理论坛 2022年3期
关键词:住院科室北京市

□ 吴燕秋 WU Yan-qiu 王储 WANG Chu 王天兵 WANG Tian-bing

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是传播速度快、感染范围广、防控难度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北京市根据疫情性质、传播范围和危害程度,对疫情进行了分级:其中2020年1月24日,北京市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2020年4月30日零时起,北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由一级调整为二级,并相应调整相关防控策略;2020年6月6日,北京市应急响应级别下调至三级;2020年6月16日,北京市应急响应级别由三级调至二级;2020年7月20日零时起,北京市应急响应级别由二级调至三级。在整个疫情期间,医院的诊疗活动受到疫情影响,尤其是住院诊疗服务。本研究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医院住院诊疗服务影响进行分析与探讨。

资料来源与方法

1. 研究对象。研究选取北京市一家三甲综合医院临床大数据应用平台中的住院患者诊疗数据,时间范围为2019年1月24日—8月31日非疫情期间及2020年1月24日—8月31日疫情期间。医院非北京市新冠肺炎定点医院,疫情期间未收治新冠肺炎感染患者。研究中讨论的住院患者皆为未感染新冠肺炎的住院患者。

2. 研究方法。按照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的定级与调整,将数据抽取时间分为5个阶段,分别是:第1阶段,1月24日—4月29日(一级响应);第2阶段,4月30日—6月5日(二级响应);第3阶段,6月6日—6月15日(三级响应);第4阶段,6月16日—7月19日(二级响应);第5阶段,7月20日—8月31日(三级响应)。对比分析2020年与2019年同期5个阶段内的住院患者及诊疗相关情况,包括住院患者人次数、年龄分布、居住地分布、手术情况、平均住院日、死亡情况、入院科室分布等。

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5.0进行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统计学方法采用描述统计,正态分布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非参数检验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

结果

1. 住院患者总体情况。2020年1月24日—8月31日,医院共收治住院患者23182人次,2019年同期为60368人次,降幅为61.60%。2020年医院收治的住院患者人次数在5个阶段内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第1阶段共计收治住院患者4498人次,2019年同期为25781人次,同比下降82.55%,降幅最为明显;第2阶段总人次同比下降近50%,第4阶段与2019年同期相比,住院总人次下降超过60%。而第3阶段和第5阶段,住院同期降幅较小。见图1。

图1 疫情及同期住院患者人次变化

相比非疫情期间与疫情期间,就性别而言,男性患者占比从43.7%下降为40.6%,女性患者占比从56.3%上升为59.4%;就年龄而言,19~59岁中年患者占比从51.89%上升至55.01%,而0~18岁与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占比均下降;就居住地而言,北京市住院患者占总人数之比从62.7%上升至79.4%;外省市住院患者占总人数之比从37.3%下降为20.6%。非疫情期间与疫情期间相比,患者性别、年龄和居住地均存在差异,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检验,p<0.000)。非疫情期间住院患者平均住院日(中位数[25%和75%分位])为5[2,8]天,疫情期间为5[2,10]天,两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Mann-Whitney U检验,p<0.000)。见表1。

表1 疫情及同期住院患者基本情况[n(%)]

2.住院患者手术情况。2020年1月24日—8月31日,住院患者手术人次为6730人次,2019年同期为49112人次,降幅为60.50%。2020年住院患者手术人次在5个阶段内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第1阶段住院患者手术人次为3595人次,同比下降82.85%,降幅最为显著;第3阶段和第5阶段,降幅均在30%左右,而第4阶段,手术人次同比下降61.82%,降幅出现反弹。2019年5个阶段住院患者手术人次占住院患者总人次百分比为81%~82%左右,基本趋于稳定;但2020年第1阶段百分比为79.92%,同比2019年下降1.39个百分点,其他阶段同比2019年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见图2。

图2 疫情及同期住院患者手术情况

3. 住院患者平均住院日和死亡率。与2019年同期相比,2020年住院患者的平均住院日在5个阶段内均有不同幅度的增长,其中,在第1阶段,平均住院日为10.95天,同比2019年增加了4.09天,增长58.16%,增幅最大。见图3。住院患者死亡率同比2019年均有所增高,其中,在第1阶段,住院患者死亡率为3.15%,同比2019年上升2.63个百分点,幅度最为显著,在后续阶段,死亡率趋于平缓,均处于1.00%左右。见图4。

图3 疫情及同期住院患者平均住院日

图4 疫情及同期住院患者死亡率

4. 科室住院患者情况。本研究根据医院临床科室的实际组织架构,按照内、外、妇、产、儿、五官、急诊科和其他科等八个类别的住院患者就诊情况进行讨论和分析。在八类临床科室中,儿科收治的住院患者从3738人次下降至501人次,下降86.60%,幅度最显著;其次是五官科,从6224人次下降至1657人次,下降73.38%;内科从18768人次下降至5629人次,下降70.01%,上述三类科室降幅均超七成。降幅在总体降幅(61.60%)之下的科室为:急诊科、外科、妇科和产科,其中,产科从2971人次下降至2153人次,下降27.53%,降幅最小。非疫情期间与疫情期间各科室收治住院患者人次数存在差异,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检验,p<0.000)。见表2。

表2 疫情及同期科室收治住院患者人次

讨论与建议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随着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的定级与调整,医院住院患者的诊疗情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第1阶段是一级响应,处于我国疫情防控形势最为严峻复杂时期,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医院执行了严格的防控措施,在此期间,医院共计收治住院患者4498人次,同比2019年下降82.55%,住院人次指标变化幅度最为明显,故第1阶段对住院患者影响最为严重。而在后续阶段,受影响程度逐渐趋于平缓。但在第4阶段,医院共计收治住院患者3543人次,同比2019年下降64.20%,住院人次指标又一次出现明显下降,原因很大程度上与北京市新发地疫情(自2020年6月11日开始,8月6日结束,自7月6日开始无新增病例)的爆发有关,在新发地疫情爆发的初期,北京市部分地区实行“三级响应、二级管控”要求,医院也进一步严格规范了入院筛查、住院管理等相关规章制度。

与非疫情期间相比,19-59岁住院患者人数在疫情期间占总人数之比上升,这表明疫情期间儿童、青少年和老年人整体住院人数下降。这可能与该部分人群更加担心新冠肺炎感染有关[2],有研究表明新冠肺炎对老年人和儿童的危害性更大,病死率增高[3-4]。

由于在疫情防控期间,不同地区的疫情严重程度和管控情况不同[5],且跨省就医流动会增加传染的风险,按照北京市现行疫情防控要求,外地患者来京就医也需居家或者集中隔离14天,故来我院就诊的外省市住院患者人数下降显著,医院应积极响应《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在疫情防控中做好互联网诊疗咨询服务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20〕112号)[6]等文件要求,充分发挥互联网诊疗咨询服务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可通过建立互联网诊疗系统,尽可能广泛地开展互联网医疗业务,解决外地患者的就诊需求。

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要求,疫情爆发期间外科手术的开展限于急诊手术和限期手术[7],在第1阶段,手术人次为3595人次,同比2019年下降82.85%,手术人次占住院患者总人次的79.92%,较2019年同期的81.31%相比略有下降,但自响应级别调至二级起,手术人次占住院患者总人次百分比出现回升,其中,第2、3、4阶段分比为86.06%、84.93%、87.02%,均高于2019年同期水平。这说明疫情期间,住院患者大部分都是急需手术不得不住院的患者。手术室作为多部门协作的平台科室[8],是交叉感染高风险的地方。故在第1阶段,医院对部分手术进行了推迟,但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好转,在后续阶段陆续放开了手术活动,导致了指标的变化。这提示,疫情期间应建立手术室相关的疫情防控流程,做好应对手术室感染的应急预案,合理有序地开展手术[9]。

2020年5个阶段内,住院患者平均住院日和死亡率整体普遍上升,其中,第1阶段尤为显著,而在后续阶段,平均住院日的增幅稍有降低,趋于平缓;死亡率也有所降低,趋于稳定。其中,在二级响应时期,平均住院日的增幅和死亡率总体比三级响应时期略高。由此可以看出,医院是交叉感染的高危场所,在2020年疫情爆发期间,患者出于对疫情感染的恐惧,往往会避免或延迟入院就诊,尤其是在第1阶段,而来院就诊的患者通常是不得不入院的急危重症患者,由于这类患者本身病情危重或并发症较多,治疗手段复杂,可能需要的会诊时间延长,加之疫情防控时期可能面临的特殊情况,如药品供应慢、物资保障不够及时等,因而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患者整体死亡率的增加以及平均住院日的延长,造成应急响应级别越高,疫情越严重,患者平均住院日越长,且死亡率越高的现象。

2020年疫情期间,全院所有科室中,产科收治的住院患者同比2019年仅下降27.53%,降幅最低,原因可能是在整个疫情期间,即便大部分患者会选择延迟就医,但对于孕产妇而言,因正常分娩却不得不入院。这也解释了女性住院患者在疫情期间占比上升的状况。除产科外,疫情期间降幅处于整体降幅以下的科室主要是外科、急诊科和妇科。这提示,为确保孕产妇能够正常安全分娩,在疫情期间,医院应重点做好孕产妇的入院诊疗管理模式,如建立孕产妇便捷、安全的入院通道等;应优化急诊科应急流程管理及防控策略[10],保障患者急救通道畅通;根据疫情发展的变化和患者的住院情况,医院可及时、灵活调整与优化临床科室医护工作,实行全院人员统一调配,抽调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护人员[11]移至产科、外科、手术室和急诊科等需要重点管控的科室和工作领域。

小结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的定级与调整,以及北京市新发地疫情的爆发,都对医院住院患者的医疗活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不同程度地降低了住院患者总人次数,儿童、青少年和老年人住院患者人次数,外省市住院患者人次数以及全院手术活动等情况,但住院患者的平均住院日和死亡率皆有所上升;且应急响应级别定级越高,疫情越严重,各方面影响越显著。需重点对老年患者、孕产妇、急救患者和手术患者的医疗就医活动给予更多关注,重点做好手术室等交叉感染高风险科室的防控管理。针对各临床科室特点,不断调整与优化临床科室管理工作,实行全院人员统一调配,建立有效的院内应急协调机制[12],并提前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医疗应急管控流程和防控策略。

猜你喜欢
住院科室北京市
北京市公共机构节能宣传周活动“云”彩纷呈北京市机关事务管理局
北京市:发布《北京市2022年能源工作要点》
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研究院
消毒供应中心与临床科室建立有效沟通的实践与探讨
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住院病案首页ICD编码质量在DRG付费中的应用
浅析公立医院内部绩效审计的作用
爱紧张的猫大夫
Alzheimer’s patient’s heart doesn’t forget a mother’s day tra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