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高职院校就业服务改革与实践

2022-07-10 13:44张承业
文教资料 2022年8期
关键词:就业服务新旧动能转换改革与实践

张承业

摘 要:在聚焦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贯彻就业优先战略,经济转型推动就业转型,就业转型服务经济转型,是高职院校长期的战略任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类型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就业服务理念,改革阻碍就业服务质量提升的“旧动能”,创新就业服务思路和举措,全面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和人才供给质量,满足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所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资源。

关键词:新旧动能转换 就业服务 改革与实践 以学生发展为本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和结构调整的攻坚阶段,新旧动能转换的落地要靠人力资源,高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高职”)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特殊类型教育,对优化人力资源供给,支撑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发挥着重要作用。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高职人才培养的任务和目标。经济转型推动就业转型,就业转型服务经济转型,是就业工作聚焦新旧动能转换的长期任务。面对历史机遇,高职应主动变革就业工作中“强管理、弱服务”的局面,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劳动者,支持国家经济转型,为稳就业、稳经济增长贡献力量。

一、阻碍高职就业服务质量提升的“旧动能”

(一)重招生轻就业,主动服务意识差

基于高职院校普遍面临的“生源之困”,大多数学校更愿将精力花在招生宣传上,想方设法研究如何提高招生计划和生源质量,认为就业只要完成就业率就可以了,对就业服务重视程度不够,停留在对企业和学生诉求的被动反应上。加上社会对职业教育固有的偏见,认为只有考不上本科才会读高职,读了高职升学也是首选,就业次之,导致高职开展就业服务的内生动力不足,主动服务意识淡薄,从根本上制约着就业服务质量提升。

(二)重大众教育轻差异指导,就业服务时效性差

就业服务主要体现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课、组织招聘会、收缴就业协议、统计就业率等事务性工作。就业指导大都是集中统一指导,缺少差异化分类指导,且理论说教多于实践体验。就业信息通过就业网站和就业办—辅导员班主任—班组长等渠道发布,网站信息化程度低,缺少对就业大数据的分析处理功能,无法精准匹配供需信息。信息逐级传递也容易出现延迟、失真。高职扩招百万方案实施后,又新增了退役士兵、农民工、下岗职工、残疾人等社会生源,“一刀切”的大众化服务已不能满足多类型生源的需求。就业服务时效性差与多类型生源就业需求差异化之间矛盾凸显。

(三)重毕业前指导轻毕业后跟踪,就业服务延伸不够

传统的就业服务有时空局限性,时间广度和内容深度不够。从时间维度来看,往往只为就业季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教育,以完成就业率为目标,缺少分年级开展就业服务的整体计划性,入学前的切入和毕业后的跟踪服务更不在考虑范围内。从空间维度来看,在帮助学生和企业供需衔接上,仅搭建洽谈平台,延伸不够,缺少帮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和经营模式、匹配适合岗位的做法,缺少帮助企业熟悉毕业生供给规律、知晓毕业生时代特点、推荐适应企业的毕业生等意识。

(四)重就业数据轻就业质量,学生本位意识不强

当前,学生优质就业难与企业招人留人难的人才供需矛盾依然明显,教育学生“先就业后择业”,短期内可以提高就业率并缓解企业的用工紧缺,但没有考虑学生的工作幸福感、工作稳定性、工作进取心等影响就业稳定的人职匹配因素。从长远看,这种低质量的盲目就业必然伴随着高离职率、劳资纠纷等问题,增加了企业的用工成本和毕业生的求职成本。究其原因是就业服务评价以就业率而非就业质量为导向,归根结底是学校本位而非学生本位的问题。

二、美国、德国高校就业服务工作的启发

(一)美国、德国高校在就业服务方面的经验做法

1.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就业服务理念

美国是世界上开展职业指导最早的国家,德国是将“双元制”教育推向全球的国家,两国均将学生发展的理念植入就业服务工作中。美国高校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学生成长全过程,为大学生提供一流的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学生认清自我和社会,实现人职匹配、全面发展。德国高校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开展素质教育、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和培训,促进学生个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及课程设置

美国明确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高校在管理上拥有充分的自主权,依据市场需求及时灵活调整专业及课程设置,使得培养的学生符合行业企业的需要。[1]德国高校人才培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专业设置突出特色,避免同质化,课程设置注重应用性,满足职业要求,保证大学生順利找到工作。

3. 延伸到毕业后的职业生涯服务全过程

美国高校就业服务伴随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全过程,涵盖“在校就读—就业前—就业后”,服务对象不仅包括在校生,更延伸至毕业生,注重跟踪毕业生的职业发展状况,并持续提供帮助和服务。德国高校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既重视大学生入职前教育,也重视入职后的持续发展问题,时刻准备为工作中的毕业生提供再教育再培训,促进人与职业和谐发展。

4. 政府、社会、企业、高校合力开展就业服务

美国、德国均形成了由政府主导,高校、企业、社会机构广泛参与的就业服务体系。政府制定健全的法律法规,约束和规范就业市场行为,维护良好就业秩序。社会组织为大学生提供求职信息、就业培训、咨询指导等服务。企业与学校开展人才培养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和就业岗位。

5. 导向明确的就业质量评价标准

美国针对毕业生就业率、就业满意度、工作内容与专业相关度等指标,以问卷、邮件、电话等形式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并将其作为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依据。德国参照对企业和聘用毕业生所做的调查,按专业对高校进行排名,以此衡量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

(二)我国高职开展就业服务工作的启发和改革思路

1. 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增强学生在就业服务中的主体地位

认清学校的发展依赖于学生的发展,改变过去就业指导形式简单、指导内容无差异,将学生视为被管理、被教育对象的传统做法。转为注重与学生交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职业理想和就业期望,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差异化需求,让学生真正成为就业服务的价值主体、权益主体、发展主体。

2. 增强人才培养社会认可度,提升高职就业服务自豪感和主动性

以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等政策文件,国家鼓励和支持职业教育发展为契机,高职院校坚持就业导向,修炼内功,加强专业建设和内涵发展,培养拥有一技之长、广受行业认可和社会尊重的大国工匠,扭转高职教育自我认同感低的问题,从根本上提高就业服务的主动性。

3. 探索“全程、分层、四级联动”就业服务体系,改变就业服务缺乏整体规划、计划性不强的问题

(1)全程,即全过程,就业服务延伸化。除了在校就读期间,就业服务范围向大学入学前及毕业后延伸,向前延伸至高中学习阶段,开展专业认知、职业启蒙教育;向后延伸至毕业后的就业指导、职业培训,惠及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全过程。[2]

(2)分层,即分层次,就业服务差异化。为不同年级、不同生源类型学生(应届高中生、退役士兵、农民工、下岗职工、残疾人)提供差异化分层分类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核心竞争力,根据学生职业发展和技术升级需要,持续提供就业服务。

(3)四级联动,即政府、社会、企业、高职四级联动,就业服务协同化。各地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人力资源服务开发中心、社会培训机构、企事业单位、高职院校均承担着就业服务职能,但各自为政,服务分散。因此,政行企校协同服务,整合多方资源,发挥集团优势,实现平台、资源、政策、技术的集合增效功能,提升人才培养效率和质量。

4. 创新载体搭建平台,集聚信息惠利学生

搭建信息化的就业服务新平台,发挥移动互联技术交互性强、信息传递快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参与体验。利用就业大数据统计功能,促进就业服务的精准化。借助新媒体拓展就业服务的时空性,为毕业生开展全天候、全时段、全地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尤其为往届毕业生持续提供服务。[3]

三、以高质量就业为导向的就业服务“新动能”改革与实践

(一)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以特色立校赢得社会认可

办学理念从综合为美到特色立校,优化专业结构和加强专业内涵是高考改革背景下专业直接走向舞台前沿的要求,也是高职主动对接新旧动能转换产业布局调整的需要。建立专业有进有退的动态调整机制,做好专业市场调研,新设专业应符合产业需求,扶持符合新兴产业需要的特色专业,做大就业需求旺盛的专业,合并培养目标相近的专业,“关停并转”就业竞争力不高的专业。[4]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根据产业升级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调整落后过时的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细化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把职业标准和职业能力融入课程内容,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无缝衔接。坚持特色鲜明、专业高度聚焦的办学思路,避免专业同质化、不够聚焦现象,依靠办学质量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赢得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

(二)将马克思主义思政教育和心理教育等就业指导形式融入专业课程,培养大学生健康的职业人格

专业课程与就业指导在培养目标上具有一致性。专业课程培养学生技术技能等职业能力,就业指导培养学生职场环境适应、人际关系处理、团队协作等社会行为能力。二者相辅相成,皆以培养学生工作胜任力为目标。马克思主义思政教育和心理教育是就业指导不可或缺的方式。马克思主义教会学生运用辩证法思想一分为二地看就业,理性看待热门行业、发达地区、经济优势等就业趋利性因素,认清自身职业理想、职业性格、职业能力,找准自己的职业坐标。思想政治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党爱国爱家爱岗情怀,培育学生崇高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心理教育指导学生直面就业过程遇到的挫折,正视自身不足,总结经验,克服困难。通过提高对社会、对自己、对职业的认知能力,培养大学生健康的职业人格,不做象牙塔里的空想家。

(三)深化生源基地建设,提前开展高中生专业认知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为做好人才培养衔接工作,鼓励高职在高中建立生源基地的基础上,将就业服务前置。新高考改革改变了传统的考试内容和方式,改变了高中的教学体系,学生如何选科走班与未来高考专业选择关系密切。高中生受年龄、学业压力等因素的限制,对大学要学习的专业和未来要从事的职业缺少规划。高职应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的就业导向优势,深入高中进行专业认知、职业规划教育。积极参与高中第二课堂教学,面向高中生开展职业性向测试,将学生兴趣爱好、个性特点与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匹配,找准适合自己的专业和职业,进而指导其如何选科走班。引导高中生提前了解就业形势、就业政策,明确就业方向,引导他们如何科学合理地规划职业生涯,进一步增进高中生对职业教育的了解和认可。

(四)坚持毕业生跟踪服务,引入第三方就业质量评价

跟踪调查毕业生工作发展情况,由第三方评价毕业生就业质量。委托有资质的、社会认可度较高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开展毕业生满意度和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供高职专业和课程改革参考。开发毕业生职业生涯诊断系统,帮助毕业生分析工作、学习情况,并给予个人发展方面的对策建议。建立毕业生数据库,为有需要的毕业生推荐优质就业岗位,召回职业发展遇到瓶颈或技术技能落伍的毕业生,为他们提供继续教育培训,帮助他们重新上崗。发挥校友会纽带作用,为校友提供学习深造、技能培训的机会,为校友企业提供人力和技术服务;作为回馈,校友支持母校的建设和发展,包括为母校科研成果转化搭建平台,参与母校实训基地、实训设施建设,为在校生提供实习就业及创业机会等。

(五)分层次分类型开展就业指导,推进就业服务精准化

分层次即分年级开展就业指导。针对高中生,进行职业性向测试,开展专业认知、职业规划教育;针对大一新生,培养正确的就业观念、职业道德和创业思维,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初步成型;针对大二学生,注重专业技能、综合能力培养,宣传职业资格证书、英语计算机等级证书、职业技能大赛的重要性,营造用技能武装自己的学习氛围;针对大三学生,分析就业形势,宣传就业政策,加强心理疏导,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引导学生顺利就业。针对毕业后学生,提供终身教育和培训,鼓励毕业生返校接受学历、就业技能提升等再教育。

分类型开展就业指导,即为退役士兵、农民工、下岗职工、残疾人等社会生源提供不同于应届生源的差异化指导。与应届生源不同,社会生源年龄结构、学业水平、社会经历千差万别,且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学习动机更强,就业目标更明确。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不缺位,因材施教,安排他们到行业急需、就业前景更好的专业学习,单独组班,实施线上和线下教学、集中和分散教学、学校和企业教学的弹性灵活学制,开设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模块化课程,鼓励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替代考试、记入学分、抵扣学时,精准服务促其高质量就业创业。

(六)政府、社会培训机构、行业企业、高职院校联合开展大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训,精准培训助就业[5]

高职学校与政府人社部门、社会培训机构,行业企业共享就业资源,探索课程共建、师资共享、见习实习基地共用的大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训新模式,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课程共建。以职场需求为导向,以政府就创业政策为指引,以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为目标,整合高职的就业指导、创业教育、职业素养课与培训机构的职商提升、模拟实践课,打造以职场为背景、以实战为核心、以能力为主线、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做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

师资共享。组织、协调、吸纳各方面力量,将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引向校园,人社部门专员、培训机构讲师、企业师傅、高职教师发挥各方优势,取长补短,共同研究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开展政策法规、道德规范、通用能力、专业技能等模块化教学。

见习实习基地共用。纳入政府补贴的大学生见习基地、企业实习实践基地与高职校内实训基地互为补充,保障学生有充足岗位进行职场体验和历练,提升岗位实操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企业接收大学生见习实习,既可降低用工成本,又可发现人才,并通过助学等形式吸引学生留下来就业。

(七)成立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站,开展就业服务信息化实践

以功能多元一体的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站为载体,创新服务理念,提升服务内涵。打造校友会、“朋辈”就业服务队等品牌活动,志愿服务在校师生、广大校友及用人单位,致力于就业信息平台、就创业咨询平台的推广和应用,以“主动”推介服务替代“被动”提供服务。依托就业信息平台,搭配就业微信,提高就业管理智能化和信息服务实效性。就业信息平台应由就业统计、数据分析和反馈等模块组成,将就业管理与计算机网络技术有机结合,运用数据统计分析预测就业趋势,将企业需求与学生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工作意向匹配起来。发挥微信使用普及高、信息传递快、形式新颖、互动性强等新媒体特点,以图文、音视频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为毕业生随时随地推送就业信息,提高就业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五、结语

以就业服务为抓手,以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是高职院校响应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助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的号召,抓住职业教育重大发展机遇,以特色类型教育赢得社会认可的重要契机。伴随着社会经济转型、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学生新时期个性特点变化,高职院校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就业服务形式,持续提高服务质量,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合格的劳动者。

参考文献:

[1] 张泽天.美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模式及对我们的启示[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133-138.

[2] 赵艳忠.高质量就业视角:中美高校职业生涯指导工作对比研究[J].河南教育(高教),2019(4):109-112.

[3] 黄淑敏,贾宁杰. 美德日大学生就业教育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89-92.

[4] 华志辉. 全面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先行示范引领技工教育发展——深圳技师学院“十三五”办学巡礼[J].职业,2021(3):4-8.

[5] 白娟娟. 人力资本理论视角下对德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研究[J]. 武汉职业技術学院学报,2018(5):76-80.

基金项目:2019年度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以就业质量提升为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路径创新研究”(2019690)。

猜你喜欢
就业服务新旧动能转换改革与实践
西部地区新旧动能转换——挑战与应对
新旧动能转换下证券业发展研究
聚焦新旧动能转换 打造优质法治环境
淄博市优化营商环境助推新旧动能转换的实践与思考
构建与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与跟踪体系
需求理论在高校图书馆就业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面向区域产业的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基于一体化教学《电子产品生产与管理》课程的改革
通识教育背景下行政文秘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高职院校提高毕业生就业服务质量问题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