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沉浸式中体验典籍的高而不冷

2022-07-13 21:34惠月松
教育传媒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沉浸式体验文化传承

惠月松

【内容摘要】在2021年众多的文化综艺节目中,《典籍里的中国》作为央视一档大型原创文化节目,强势出圈并引发观众热情追捧,融媒体平台的亮眼数据及豆瓣、知乎等给出的高评分,节目的出彩之处不言而喻。本文从电视人的匠心精神、节目的软硬件配置、观后启示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典籍里的中国》;文化传承;“沉浸式体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丰富内涵,以利于更好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①由此可见,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离不开各级各类党政媒体的大力宣传和引导、离不开人民。让人民群众深入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让古老的传统文化与当代价值深度融合并发挥积极作用就成了各级各类主流媒体的一个时代使命。

2021年初,央视一套重磅推出的原创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可以算是近些年来在保护、传承和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典型范例。节目采取戏剧+影视+文化访谈的形式把晦涩的典籍转化成观众便于理解的语言搬上屏幕,为受众提供了了解典籍故事、学习典籍思想,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开了典籍“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先河。

《典籍里的中国》在观看体验上主打沉浸式,“沉浸式体验”近些年来在电视节目的制作中越来越常见,从央视到地方卫视,从综艺到电影、纪录片、戏剧等都有所体现。事实上“沉浸式体验”的应用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中,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对建设智慧型校园的支持,沉浸式体验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也较为普遍。

一、电视人的艺术匠心:追求精益求精

《典籍里的中国》作为一档历史厚重的综艺节目,不止表现形式新颖,其核心思想也有硬核的学术支撑。为了能准确把典籍思想、精髓传递给观众,《典籍里的中国》制作团队对节目追求精益求精。11部典籍由11个导演组来完成,导演组从听专家讲课开始了解典籍,在卷帙浩繁的史料中仔细推敲台本,与权威专家考证道具的每一个细节,以确保史实的严谨准确。仅《尚书》一期台本的修改就多达50多次,临近节目播出之际节目组还专门请了语言文字方面的专家再次核对整期节目。

厚重的文化以戏剧方式娓娓道来,还原历史却不失美学意趣。《典籍里的中国》在叙事手段和呈现方式上也敢于打破综艺“内卷”,让文化类节目呈现出“鲜活”模样。节目整体上恢宏大气,故事编排不乏轻松幽默,以当代读书人穿越时空求问先贤的方式串联起典籍背后的故事,故事化的表达使叙事节奏紧凑而不单薄。此外,通过4K高清拍摄技术、环幕投屏、AR、实时跟踪等新科技手段与电视独有的语境转换优势相结合,让典籍所蕴含的文化之美展露无余,完成了科技与文化、艺术的深度融合,实现了戏剧表演在综艺节目中的电影级呈现。

二、节目的软硬件配置

(一)“沉浸式体验”的硬件配置

1.270度全景式原创舞台设计:沉浸式体验的硬件配置

“沉浸式体验”是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如5G、实时跟踪、VR等)在某一空间范围内调动受众的多种感官参与其中,最终把受众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于某件事情上,让受众达到完全忘我并身临其境的一种状态。

“沉浸式体验”这个词在近年是一个热词,《典籍里的中国》节目在观看体验上主打沉浸式。“沉浸”一词最早出现在《设计法则》一书中,此书由威廉·立德威尔所著,其理论依据是心流理论。“沉浸式体验”指个体将精力全部心流般地投注在某种活动当中无视外界的存在,以达到忘我的状态。②后来安内斯·亚当斯对沉浸式进行了分类,从游戏设计的角度把沉浸式分为三类,分别是操作性沉浸、战略性沉浸以及叙事性沉浸三类,③其中叙事性沉浸常见于电影当中。但不管是哪个分类,沉浸式都包括人的感官体验和认知体验两方面内容。④感官体验很好理解,下文中提到的舞美、道具、服装等就属于这个范畴;而认知体验在《史记》这期节目中最能体现,因为在大众的认知中,11本典籍不管是阅读还是听别人的介绍,这部典籍都是被介绍概率最大的一部。

《典籍里的中國》舞美设计匠心独具,细节彰显文化内涵,凸显中华审美风范。270度全景式原创舞台为观众打造出一个沉浸式的大型“故事讲述场”,让典籍中的故事跨越时空集中呈现在观众眼前。舞台分为4个区域,分别是主舞台、二号舞台、三号舞台的上下两层,中间由甬道连接。一号舞台作为戏剧故事表演的主舞台,满足了不同场景的变化需要。⑤二号舞台主要用来表现故事主角的生活、学习、工作场景。三号舞台分上下两层,让场景切换毫无违和感,实现了不同场景在同一个镜头中同时呈现的效果。时空甬道连通了三面舞台,配合着流动的光效就有了明显的指向性,方便典籍里的人物穿梭其中。

《典籍里的中国》的舞台为典籍故事的表现搭建了宏大的空间,连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过去、当下和未来,以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呼应当代价值,呼应新时代新征程的奋斗精神。

2.道具:注重史实考证,追求精益求精

文艺不可能完全还原历史的真实,但有责任告诉人们真实的历史,告诉人们历史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它需要创作者结合史料进行艺术再现。⑥为满足节目高清拍摄所需的精度,节目组在道具方面追求精益求精、注重史实、考究细节。从前期收集、整理各个朝代的资料到对照文献进行道具设计制作,大到各朝代的服饰,小到不起眼的香炉,每一件陈设处处有来历,样样经得起推敲。为显出节目效果的真实,伏生书房里布置了近万册竹简,几案上的香炉、他手中的鸠杖、武王伐纣时所用战车,或是根据出土文物定制、或是有文献记载,节目完成了诸多场景与故事的史实还原。

3.服装:为形象塑造提供了可信度

与影视作品中呈现过的先贤形象相比,《典籍里的中国》的人物形象更具有可信度。而这些形象的塑造与一样东西分不开,那便是服饰。为了让观众有更强烈的代入感,直观地感受到演员与角色之间的相通与变化,节目组还巧妙设计了“试衣间”环节。整季节目上千套服饰,近300个冠,如此庞大的体量,展示出的不仅是节目组的实力,还有节目组的匠心。当演员和自己所饰演的先贤在镜子里深深对拜时,瞬间便燃起了观众对典籍的敬畏之心、对先贤的敬仰之情。

(二)“沉浸式体验”的软件配置

《典籍里的中国》以一期一部典籍、一位故事主角来讲述与之相关的故事为模式。11期节目11位核心人物11个大故事,穿越时空成功实现古今两代读书人的对话,既有文化的厚度、信息浓度、精神亮度,又凸显节目著书立说、护书传书的主题。

中华典籍浩如烟海,要在一个半小时、11期节目中合理演绎出来其难度不可小觑。每部典籍都极具代表性。整季节目涉及政治、农业、手工业技术、医药等多个领域,把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民本思想、农本思想、科学精神等通过戏剧生动阐述出来。戏剧、典读会、文化访谈构成了节目的基本样态,其中戏剧是重点演绎的环节。

1.戏剧故事:“沉浸式体验”的软件支撑

在一期90分钟左右的综艺节目中,戏剧表演约占总时长的2/3,可见戏剧在节目中的分量。戏剧从古至今都被认为是一件高雅的艺术,《典籍里的中国》以戏剧方式把文字内容转化为充满情节、张弛有力的戏剧画面,在灯光、音效的渲染下,借助背景屏幕和复原场景等引出典籍或者典籍背后的故事,让观众能够快速进入故事并沉浸其中,享受高雅艺术的同时获得文化滋养。

(1)戏剧线索:当代读书人搭建起古今连接

戏剧以当代读书人阅读资料开启并串联起典籍背后一系列的故事。“当代读书人”这个设计极富创意,他用观众的视角带着问题和好奇与古圣先贤相遇、交谈,成为典籍故事的见证者,尽情享受了穿越的奇妙。每期节目中出现的那句“晚辈是来自多少年后的读书人,特来向先生请教”,成功建立起了古今连接,带领观众沉浸其中。

(2)戏骨助阵:增强典籍代入感

在这个综艺靠流量小生、人气小花吸睛的时代,《典籍里的中国》选角不维流量论,重视演员扎实的业务能力,他们在节目里倾情投入,把所扮演人物的灵魂特质表现得酣畅淋漓,既没有念经般的说教,也没有突兀的情感表达,仅仅是将故事用恰到好处的方式表现出来,不矫揉造作又极具感染力,让观众仿佛亲眼见到了从书本里走出来的历史人物。在第5期《本草纲目》节目中,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郑金生先生在节目中就坦言:“我这一辈子研究《本草纲目》四十多年,我曾经无数次地通过阅读《本草纲目》和李时珍对话,但是今天我看见了活生生的李时珍,我真的心里很激动。”

(3)圆满结局:弥补遗憾

中国人自古崇尚圆满的人生哲学,戏剧以帮助先贤实现未完成之心愿为落点,弥补遗憾达成圆满。事实上,徐霞客并没有亲自到过长江之源,也没有喝过长江源头之水,而节目对先贤的遗憾进行了弥补,这不仅能带给观众某种喜悦和欣慰,也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了文化、艺术所带来的幸福感。节目中古人回到当代,看到自己曾经为之努力的事业依然在影响着当代人,这就是观众们想要的美好,这种美好还有一个独特的功能,即告慰先贤。

2.文化访谈:专家解读增强了节目的权威感

为了让佶屈聱牙的典籍变得通俗易懂,节目组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的学术支持,辅以各大高校教师等权威专家亲自讲解,如此强大的学术专家阵容既为节目内容提供了可信度,又让观众对典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节目里,专家都有一个统一的称谓——“读书人”。什么是“读书人”呢?根据360百科给出的解释,“是人们对知识分子的一种口头称呼,代表着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的一类人”。⑦在这一群“读书人”里有观众早已熟知的教授,也有许多在幕后默默奉献的老专家,这些权威专家为节目提供了权威感、可信度。

三、观后启示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教育电视人如何在竞争激烈的行业中继续占稳脚跟?笔者认为,紧扣时代主题、科技脚步,利用诸如沉浸式这种充满体验感的新科技制作出符合青少年审美需求的教育节目是一条破题之道。那么教育电视和教学活动之间如何实现1+1>2的沉浸式体验教育电视节目效果呢?需要找准定位,不断探索方法。

(一)智慧校园建设:沉浸式教育节目制作的硬件保障

隨着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不断深入,教育发展也进入了数字化转型的新阶段。⑧新阶段建设智慧校园离不开教育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智慧教学设施,提升通用教室多媒体教学装备水平,支持互动反馈、高清直播录播等教学方式对促进沉浸式体验教学又起了硬件保障的作用。⑨在有了这些硬件保障的基础上,教育电视台节目制作人员可以尝试沉到学校里,通过与学生密切接触、充分了解学生中的流行用语、流行活动等创编优质节目脚本,或帮助把优秀教师准备的沉浸式课堂搬上荧屏,通过前期录制及精良的后期制作让这种沉浸式课堂更加具有代入感,达到资源共享、弥补偏远地区资源分配不均的效果。

(二)教师:沉浸式教育节目的主导“软件”

典籍本质上就是文言文写的书籍,《典籍里的中国》节目中的主持人就像是课堂里的语文老师,节目里主持人带领观众一起领略典籍,而课堂中科任老师又何尝不也是在带领同学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呢?所以他们在角色的功能上是有许多相通之处的。因此,对教育电视节目而言,教师就是节目中的主导“软件”。

(三)学生:沉浸式教育节目的主角

教学活动中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生,他们既是沉浸式教育节目中的参与者,也是节目制作的见证者,更是教学活动中的主角,通过有趣的形式参与到知识的转化、获得过程中,对学生而言既是一种强化记忆的好途径,也是促进知识迁移的好方法。

(四)教学内容:沉浸式体验教育节目的叙事主题

叙事性沉浸主要表现在故事的讲述上,通过故事情节的设定、场景的设计、角色的带动、气氛的营造等帮助观众把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故事中。《典籍里的中国》就是叙事性沉浸的典型代表。叙事性沉浸通常适用于需要长时间吸引注意力的活动上,比如,教学活动即把教学内容通过故事化的情节、学习场景的设计、学生学习情绪的带动、学习氛围的营造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这一系列的步骤来完成沉浸式教育电视节目的制作,实现教育电视和教学活动之间1+1>2的沉浸式体验电视节目效果。

四、结语

《典籍里的中国》作为2021年的一档现象级原创文化节目,值得广大电视从业者,特别是教育电视人深入反复学习。但是学习不是照搬照抄,必须结合自身实际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新时代,教育电视更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坚持内容为王,把握住时代、政策带来的机遇,也要做好应对疫情、科技带来的挑战。既要传达好教育政策,也要服务好社会,生动践行教育电视大有可为的理念。

注释:

①学而时习:《跟着总书记的足迹看传统文化如何保护、传承和利用》,求是网微信公众号,https://mp.weixin.qq.com/s/t33LvnZ-Hecx6FC5F8aaWA,2021年8月27日。

②徐铷忆、陈卫东、郑思思、张宇帆、袁凡、葛文硕、魏荟敏:《境身合一:沉浸式体验的内涵建构、实现机制与教育应用——兼论AI+沉浸式学习的新场域》,《远程教育杂志》2021年第1期。

③袁美姿:《艺术创作中的沉浸式体验要素研究》,浙江工业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④欧阳希:《什么是沉浸式设计?它有什么具体特点?》,知乎网,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604582,2021年10月18日。

⑤影像骑士:《〈典籍里的中国〉全景舞美, 360°沉浸演绎多空间的融古通今“故事场”》,中国舞台美术学会,https://mp.weixin.qq.com/s/_56lewv0sVR64loyZVEz6Q,2021年3月3日。

⑥高晓虹:《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光华锐评微信公众号,https://mp.weixin.qq.com/s/JfwAVOtUofkn1zzDKDbYtQ,2021年3月7日。

⑦详细参见《360百科》“读书人”词条,https://baike.so.com/doc/5943579-6156513.html。

⑧《〈推进5G与教育双向赋能和融合创新——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司长谢存、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雷朝滋谈“5G+智慧教育”应用〉试点》,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2201/t20220129_596829.html,2022年1月29日。

⑨《教育部等六部門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2107/t20210720_545783.html,2021年7月8日。

(作者系昆明教育电视台编辑)

【特约编辑:刘徐州;责任编辑:陈小希】

猜你喜欢
沉浸式体验文化传承
沉浸理论视角下的游记分享内容页设计策略
虚拟现实技术在主题公园中的应用
指向具身学习的高中物理“沉浸式体验”教学策略
新媒体时代虚拟现实中的诗与画
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虚拟现实电影的技术特征及发展前景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