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多文本阅读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

2022-07-13 20:49朱景莲
江苏科技报·E教中国 2022年10期
关键词:写作能力课外阅读文本

朱景莲

培养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是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及语言能力的关键所在。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多文本阅读兴起。多文本阅读中读写结合的教学是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手段。如何将学生内心需求及个性发展规律相衔接,优化阅读形式,增进读写结合教学有效性,是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深思的问题。丰富阅读内容、创新阅读形式、加强阅读与写作的关联,也是当今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关注的焦点。

一、小学语文多文本阅读中读写结合的教学意义

多文本阅读方式指集中整合多种类似阅读内容,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比较、分析、思考来增强阅读能力。阅读是吸收过程,能使学生积累知识、发展智力,对学生个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写作是输出过程,是运用文字表达和交流的方式。

实施小学语文多文本阅读教学,学生阅读内容更丰富,眼界得以拓宽,但这仅仅达到了阅读教学的目的。读写结合策略,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行之有效地衔接,借助二者间的关联,让学生在较多的文本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提升阅读与写作能力。

二、小学语文多文本阅读的读写教学策略

1.利用多文本开展主题写作

小学语文教材单元设计中,每个单元教学主题都有所不同,课文选取和侧重点也不尽相同。教师在单元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展开联想,开展有效阅读,在阅读中捋顺文章思路,掌握作者写作表达形式和写作技巧,深化领悟阅读内容和主旨。当教师布置相似的主题写作任务时,学生就可以围绕主题轻松写作。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设计有其独到之处,教师要善于灵活运用每个单元的设计思路。例如,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文《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灯光》,均以爱国情怀为主题。教师完全可根据该单元设计特点,开展“祖国永远在我心中”等主题写作训练,通过课文阅读让学生描绘自己心目中的祖国,不仅使其爱国情怀得以增进,更能让学生的写作能力有所增强。

2.创设读写教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是一种创新型教学形式,该教学形式已普遍应用到各科教学中。教师采用多元化、创新型的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应用于教学内容中,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加深阅读内容感知,更好理解写作主题,增进语言表达能力及情感感知能力,促进语言学习能力的提升。

例如,讲授《草船借箭》一文时,教师可根据文中描述内容及人物特点,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扮演文中角色,感受人物语言特色及内心情感特征,加强对记叙文写作风格与语言表达形式的理解。教师可在课前导读时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让其在多元化阅读方式中,借助不同视角加强对所读内容的文字运用与情感理解。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参与各级各类部门组织的征文活动,增强他们阅读与写作的积极性,从而使读写结合教学策略得到有效开展。

3.拓展文本,精心准备读写练习

小学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但自身也有局限,其文章篇幅与教学目标的设定,不能让学生展开充分阅读活动,写作水平也会受到相应影响,导致读与写无法有效衔接。

因此,教师在完成课内教学任务后,可同时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加大学生阅读量,拓宽学生阅读范围,为写作积累更多素材。而在课外阅读内容选取上,教師可推荐一些古典名著和优秀儿童作品等。古典名著能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熏陶,在丰富阅读内容同时提升学生写作用词能力。优秀儿童作品符合学生内心需求及个性发展规律,对其有极大吸引力,更容易点燃学生阅读热情。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可积累自身知识储备,拓宽眼界,增强阅读及写作能力,感受阅读趣味,进而使读写结合更具实用性。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阅读拓展活动。

总而言之,多文本阅读教学方式对学生读写结合能力培养极为重要,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对阅读与写作任何一方有所偏重,在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时,要做到读中有写、写中有读,同步推进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进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提升。

猜你喜欢
写作能力课外阅读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中学英语课外阅读的课内支撑
故事妈妈提升课外阅读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基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低年级课外阅读教学指导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论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的创新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