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学校体育和美育融合的困境与实现路径研究

2022-07-13 10:43李锐杰
少年体育训练 2022年6期
关键词:美育融合运动

叶 悦,宁 科,2,王 伟,李锐杰

(1. 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2. 陕西省儿童青少年体育研究中心,陕西 西安 710119)

新时代背景下,学校着力优化体育和美育融合的教学改革,丰富教育内涵,甄别教育评价功能,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学校体育和美育的融合,既能满足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与多样化成长的需要,又能推动学校全方位育人与高质量教育的进程,使之形成合力直指“育人”目标的达成。

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开展体育和美育浸润行动计划的通知》中指出,以培养学生强健体魄和审美人文素养为核心,促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协同发展。国内已有研究表明,体育和美育融合蕴含着内在的价值关联,通过在学校体育中渗入美育元素,能挖掘学生体育运动潜力,提高学生美育品鉴能力,推动学生素质教育的日常化、多样化、特色化。然而,当前学校体育和美育融合仍面临诸多困境,如学校制度体系尚未健全、教师队伍建设存在薄弱环节、学生认知领域受限、学校硬件设施堪忧、教学资源配置暂未达标等问题亟待解决。鉴于此,本文研究旨在以学校体育和美育融合的困境为突破口,为其探寻最佳的实现路径,推动体育和美育融合在学校教学改革中的实效性,以促进学生成为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1 体育和美育融合的动因、内涵与功能

1.1 体育和美育融合的动因

为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突出“体育和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学科融合”等核心要素在新时代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性,学校着力发展学生兴趣点,营造和谐、舒适、多元的教育环境,整合精品课程资源,使体育和美育融合朝着常规化、具体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通过以“更新观念、转变方式、重建制度”为动力点,积极适应新时代教学改革的发展需要。与传统

教学模式相比,体育和美育融合秉持协同育人的教学理念,实现从单一学科到学科融合的转型;同时,还积极倡导“教会、勤练、常赛”的教学模式,厚实体育和美育学科基础,稳妥推动学校教学改革的进展。

在“健康第一”“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的指导下,学校体育教学不再只是纯粹地促进学生体质健康,而是要浸润美育教育,净化学生心灵,彰显学科融合的根本价值。通过在体育和美育融合的引领下启智润心,为学生构建多彩、丰盈、积极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1.2 体育和美育融合的内涵

体育和美育融合,旨在将“以体育人”和“以美育人”相耦合,融通体育和美育的知识、能力与素养。体育和美育融合不仅在身体、形体、运动中呈现美的姿态,还在心理、精神、创新中滋养美的心灵,使学生能够直观地发现美、逐渐地感受美、愉悦地欣赏美及主动地创造美。

体育和美育融合在学校教学中主要表现为以下2个方面。一方面,以突出问题为导向,聚焦靶心,促进学校教学改革。体育和美育融合,把学科融合纳入学校教学体系,既使体育和美育单一学科相融合,又触及辅车相依的其他学科,有利于形成多方合力,实现学校教育改革的新突破。另一方面,促进学生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学生是国家和民族今后发展的中坚力量,学生的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繁荣与民族的振兴。体育和美育融合,既肯定了体育和美育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又反映了学生体育和美育协同发展下的优势,彰显了学生“五育并举”均衡发展的迫切性。

1.3 体育和美育融合的功能

体育和美育融合在于拓宽学生学科思维,牢固核心素养理念,赋能学生终身发展。体育和美育融合的功能具有多样性,主要囊括“健康美”“形体美”“运动美”“精神美”“创新美”5个功能,各功能之间相互嵌套、相互关联、相互渗透。(1)“健康美”的功能,在于适应身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通过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教师教学规律,有效发挥学生机能状态,兼备健康的心理和行为,赋予学生蓬勃向上的朝气与活力。(2)“形体美”的功能,从形态和体态入手,涵养学生对自身良好形象的品味。教师通过动态美与静态美相契合,促进学生身体协调发展,提高学生对和谐美的意识,使学生能自然自如地展示个人特色的最佳形象。(3)“运动美”的功能,立足于理论基础,激发学生运动内驱力。教师通过创设空间运动情境,推进运动实践教学,助推学生身体素养,促进学生对运动美的认识、感受、欣赏与创造。(4)“精神美”的功能,旨在渗透德育知识,使学生用正确的价值观来塑造人生,通过倡导德育先行,用德育指导学生、感化学生、激励学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思想情怀和道德情操。(5)“创新美”的功能,在于从理念创新和实践创新视角切入,促进学生对认知领域的开拓。教师通过创新性教学活动,发散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在学校教学中,体育和美育融合还存在其他功能,如教育功能、智慧功能、广泛功能。体育和美育融合,是一个层层引进、步步深入的教育过程,可从学科升华中发挥其教育功能;体育和美育融合,能启迪智慧,可从创造思维中投射出智慧功能;体育和美育具有广泛的范围,并涉及教育者、受教育者及与教育相关的方方面面,充分体现其广泛功能(图1)。

图1 体育和美育融合的动因、内涵与功能

2 新时代学校体育和美育融合的困境

2.1 学校制度体系尚未健全

在制度体系上,学校仍未明确、系统地把体育和美育融合作为学校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仅把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审美素养作为一般要求,既不能满足“五育”的均衡发展,又不能适应体育和美育融合的理论与实践需要。在考核评价制度层面,学校尚未健全学校体育和美育融合的教育评价体系,教学条件不足、教学过程不好、教学效果不佳的“三不”现象凸显;在质量监测和督导制度层面,学校未将体育和美育融合制度列入学校教育监测指标,督导部门也未将其纳入督导内容,极大地阻碍了体育和美育融合在学校教学改革中的发展进程。

2.2 教师队伍建设存在薄弱环节

当前,学校体育和美育的教师编制名额有限、职称晋升困难等瓶颈问题突出,导致教师资源匮乏、缺额现象严重。在职教师仅局限于自身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尚未打破学科分类和知识结构的界限与壁垒,学科知识范畴狭窄,难以满足学校教学改革中的跨学科融合发展需求。此外,学校对在职教师的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未能实现一体化,致使在职教师对体育和美育融合的育人功能认识不到位,未能扭转“重知识、轻素质”的倾向。

2.3 学生认知领域受限

由于学校和教师对体育和美育融合的学科发展不够重视,模糊了学科界限,导致学生对体育和美育融合的认知领域受限。在学校教育中,学生接受不到体育和美育融合的系统知识,对体育和美育融合的内在价值属性认识不足,既无法实现体育素质的提升,又无法满足美育素养的培育,严重抑制了体育和美育融合的双向发展。学生对体育和美育融合的理解仍停滞于浅层次的技能和技巧,尚未上升到富有深度的品德、身心、审美和精神层面,无法真正领悟到“体育和美育融合,多维育人”的真谛。除此之外,学校因涉及的校刊、校报、校园网、广播、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等媒介资源应用不足,导致学生对体育和美育融合的知识面受限。

2.4 学校体育和美育融合的其他困境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对体育和美育的教育逐渐弱化,学校体育和美育融合的诸多问题凸显。例如,教学设施配备不足,硬件条件参差不齐,除课堂上课以外,场所其他时间均处于闲置状态;尚未明确制定器材管理机制,使器材老化速度加快、损坏现象严重,且器材利用效率偏低;资源配置不达标,未按照国家规定标准化建设,无法满足学生体育和美育融合的发展基本需求;校内资源未实行对外开放服务,与校外资源缺乏广泛联系,无法实现校内外资源之间的互动互联。

3 新时代学校体育和美育融合的实现路径

3.1 制度保障路径

为全面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学校应制定体育和美育融合制度,以此来推进国家高质量教育发展的制度保障。学校体育和美育融合制度,应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倡导德育先行,以德育人、以体育人、以美育人,环环相扣,实现真正的“育人”价值。该制度应着眼于国家政策的理论依据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进一步推动学生的素质教育均衡发展迈上新台阶。

学校体育和美育融合制度,不仅强调体育制度的规范性,还要突出美育制度的系统性。学校应在遵循体育和美育学科特点的基础上,融入其他学科特点,汲取跨学科经验,建立多学科联动且富有学校特色的学科融合制度,以学校章程为统领,制定详细的体育和美育融合制度体系,如《学校体育和美育融合的教学目标体系》《学校体育和美育融合的学科制度》等,从而培育新时代学科融合的新兴生长点。

3.2 身心健康路径

学校体育和美育融合旨在适应身心,使学生朝向身体和心理双边发展。世界卫生组织(WHO)对人的“身心健康”提出具体标准,主要包括身体和心理的健康状态。基于学校体育和美育融合的内涵,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始终贯穿于“以体育人”和“以美育人”结合的全过程。一方面,体育教育能增强学生体质,健全学生体魄,还能促进学生大脑发育,提高大脑分析及反应能力,从而开发学生智力。另一方面,美育教育能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意趣、审美格调、审美素养,从而温润学生心灵,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说过,“人人都应该祈求自己具有存在于一个健康的身体里面的一个健康的心灵”。因此,在学校教学过程中,体育和美育是无法分割的,应充分发挥两育的交叉融合。

诚然,学校体育和美育融合,应不断地进行教育渗透,让学生真正做到“身动、心动、神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通过体育和美育融合滋养学生身体和心理发展,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反哺学校体育和美育融合的教育观,实现两者的交互作用。

3.3 形体审美路径

形体审美是学生形象和精神状态的表象,主要包括“体态美”和“姿态美”2个层面。法国古典作家拉罗什富科说过,“幽雅之于体态,犹如判断力之于智慧”,可见“体态美”对学生形体审美的重要性。“体态美”主要通过身体曲线、肌肉线条等来体现。在学校教学中,教师用“体态美”指引和教导学生,实现美育元素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以唤起学生的审美情感。教师应重点厘清体育和美育的关联,将两育融于“体态美”教学,通过生动、活泼、有趣的语言讲解,促进学生学习动机;通过建立“创设情境、问题驱动、合作探究”的新型教与学模式,以实现课堂提质增效为目的。

“姿态美”表现为学生整齐一律、平衡对称、节奏和谐的动作配合。“寓变化于整齐”,指教师指导学生动作应统一标准,节点同步,正确规范;“寓变化于协调”,指使学生动作的平衡性和稳定性兼备;“寓变化于稳定”,指使学生把握节奏,稳定动作的速度和力度。教师可通过“姿态美”,涵养学生精神气质,实现对体育和美育融合的文化熏陶和价值引领。此外,教师应多融合新时尚元素、新流行音乐和新多媒体技术设备,向学生传达出最佳的“姿态美”形象。

3.4 运动表现路径

学生的运动表现主要由“运动美”体现,“运动美”是学生由体育运动产生的美感,也是学生实现动作美的情感体验。学生在体育和美育融合中能够逐渐形成对“运动美”的认识、感受、欣赏与创造,深刻领悟体育和美育融合在学校教学中的价值所在。(1)认识“运动美”。在运动教学中,教师通过建立“感觉—知觉—表象”的序列,让学生透彻理解运动美的内涵、表现及内外部联系,使学生对运动美有初步的认识。(2)感受“运动美”。在运动过程中,由身体线条等呈现出的肢体美感,是学生感受运动美的载体,能准确表达学生的直观感受。(3)欣赏“运动美”。技艺、速度和力量等体育活动赋予的美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去体验,从中收获满足感,产生强烈的移情作用。(4)创造“运动美”。运动兴趣是学生创造运动美的源泉。学生运动创造过程,依赖于运动本身的吸引力,教师需要努力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萌发创造运动美的意念。因此,学校体育和美育融合尤其强调运动的认识之美、感受之美、欣赏之美与创造之美,方能实现“运动美”的价值真谛。

3.5 精神内涵路径

体育和美育融合之美,归根到底是精神之美。精神之美,旨在锤炼学生坚毅、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促使学生在德行、智慧、人格中激发内在潜能,矢志追求有高度、有境界、有品位的人生。精神之美,让学生在体育和美育融合中接受美的渲染与熏陶,释放愉悦情绪,品味情感体验,完善健全人格。

精神之美的最终价值诉求是学生审美精神的净化与升华,体育和美育融合可通过体育之健康精神、体育之热情以及体育所包孕的人文美学来达成。体育和美育融合,不仅在于学生身体层面的健康与活泼,还在于锻造学生积极向上、崇尚体育活动和生命美感以及自由创造性的文化精神。

3.6 创新发展路径

体育和美育融合的创新发展,充分反映了党的教育理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的最新成果。我国著名创新专家郎加明在《创新的奥秘》一书中提到,“对于创新来说,方法就是新的世界,最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思路”。因此,体育和美育融合下的教学改革迫切需要理念创新。理念创新,是在学生思想基础层面上的创新,通过在体育和美育融合中渗入德育理念,引领学生想要以德为先,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全面协调发展。它能培养学生体育和美育融合意识、行为和习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它能使学生创造思维得到自由发展,获得心理和情感上的满足;它能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终身体育、终身美育的观念。

实践创新是在理念创新的基础上实现行为活动的创新。一方面是教师结合学校体育和美育融合的困境,合理把握课堂设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探索去获得知识、发展能力,进而对体育和美育融合的信息碎片进行高效整合,最终提出创新性实现路径。另一方面是借鉴其他学科知识进行开创性创新,实现运动技能迁移,启发学生创造思维,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图2)

图2 学校体育和美育融合的困境与实现路径

4 结 语

学校体育和美育融合,以培养学生健康体魄和审美素养为核心,旨在推进新时代教育改革,实现学校素质教育公平。因此,本文从体育和美育融合的动因出发,深入分析体育和美育融合的“健康美”“形体美”“运动美”“精神美”“创新美”等功能,从学校制度体系、教师队伍建设、学生认知领域及其他方面探究学校体育和美育融合的困境,提出制度保障、身心健康、形体审美、运动表现、精神内涵、创新发展6个方面的实现路径,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审美素质,促进学生素质教育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美育融合运动
“以美会友,以美育人”:2022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美育研讨会召开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论公民美育
《融合》
破次元
我和这个世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了
不正经运动范
美育教师
媒体的五个融合和两个不融合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