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家庭、社区协同联动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策略研究

2022-07-13 10:43吕志伟王云珂张君舫
少年体育训练 2022年6期
关键词:体质协同青少年

龙 红,吕志伟,王云珂,张君舫

(伊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新疆 伊犁 835000)

学校、家庭、社区协同发力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国家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期望,也是推动教育现代化的选择。2021年4月21日,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确保2030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到规定要求,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指出,开足开齐体育课、保证每天的体育活动时间、完善体育健康标准的评价体系以及做好体质健康监测等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发展;以政策导向为主,学校、家庭、社区三方应共同努力致力于青少年健康全面发展。

1 影响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因素

目前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主要有近视、肥胖、慢性疾病、身体力量单薄等问题。以往研究认为,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主要是由学校决定的,而忽视了家庭和社会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影响。分析其背后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政策层面

从政策方面来说,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政策发声不落地、执行力不强、职能部门协作不到位的现象。从2002年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出台,到2007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全面实施,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再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出台等,这些政策法规的出台让青少年在校内的体育锻炼逐步落到实处,但在家庭、社区方面仍存在各主体协作能力得不到体现、责任主体不明确、政策目标理解不到位等问题,使青少年的运动表现不明显。

1.2 学校层面

从学校的层面来说,大部分学校对体质健康的目的和作用理解不透彻,存在一定的盲区。学校体育是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主要途径,是青少年进行体育教学的主要阵地,也是获取体育技能和知识的主渠道。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牵头,学校的体育课与其测试内容相承接。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数据调研体系由2个部分组成,一是5年1次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二是2年1次的全国学生体质监测。2016—202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率分别是12.9%,11.2%,11.3%,10.9%,12.4%。近5年来数据显示,我国东北地区青少年的肥胖、近视较为严重,不达标率为26.4%,“小胖墩”“小眼镜”成为一个地区特征;小学(不及格率6.5%)、初中(不及格率2019年<10%,疫情影响14.5%)、高中(不及格率约11.8%)、大学(不及格率30%)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不及格率逐年上升,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

1.3 家庭层面

家长的思想观念没有转变过来,缺乏家庭运动氛围以及不合理的饮食健康行为。“唯分数论”的硬性要求大大减少了青少年体育运动的时间。新时代背景下,家长对青少年的要求更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已是常态。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在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第二场中说道:教育就是要培养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优雅生活者。他认为,就终身运动者而言,目前很少有家庭为自己的孩子选择一项感兴趣的运动项目,认为体育运动会耽误文化课的学习,片面追求升学率,缺乏锻炼与休息时间,普遍出现“重文轻体”的现象,这种现象不仅在学校里面存在,在家庭中更为明显。从家庭经费支持层面来说,发展水平较好的城市、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青少年体育运动经费支出会比较多;而对于家庭条件一般的家庭,其他学科支出的费用就已经花费了大量的财力,因此用于体育运动的经费就更少,且我国农村地区的中小学占据全国中小学的74%,很多家庭无法满足体育运动消费。从生活方式层面来说,不良的生活方式显现,不良的饮食习惯和出行方式给青少年的健康带来了巨大的伤害,高脂、高糖、高热量的食物是造成青少年肥胖问题的主要因素,出行方式的替代让原本步行的慢运动也逐渐被“坐着”出行所替代,以至于青少年的运动行为意识不强。

1.4 评价方面

体质是一种特质,健康是一种状态,青少年体质健康不仅要注意体质问题还要关注健康。体质健康是一个综合概念,因此评价也要多元综合。体质健康测试侧重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健康状况等方面,忽视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体育时长的多少,也忽视了家庭、社区对青少年体育特长的培养以及自身价值实现的作用,对评价参照模式的选用不够全面具体,不能多方位体现青少年的特性。2021年,“双减”政策的出台,国家针对教培以及学校体育相关工作做出了明确指示,体育也将纳入学科监测,因此体育科目将从哪些地方进行评价尤为重要。

2 国外学校、家庭、社区协同发展经验及启示

美国是家校合作的先驱,紧随其后的是日本、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肥胖、近视、慢性疾病不仅是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问题,也是其他国家存在的问题。美国在19世纪末就提出了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政策,成立了青少年体质与总统委员会,专门解决美国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美国以家庭为中心探索促进体质健康,在这个过程中就提出了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协同机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体系。英国成立了青少年体育运动信托组织,该组织在2003年明确了学校、家庭、社区在青少年健康促进中的角色地位。日本《体育振兴法》的不断修订对青少年体育运动进行了综合治理。澳大利亚在2005年实施课外体育社区活动,将学校、家庭、社区实体组织纳入青少年体育工作。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学校、家庭、社区发展的构想,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就包括了个体、学校、家庭、社区4个方面。很多学者从理论方面阐述了学校、家庭、社区三方合力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重要性,但研究还停留在宏观层面,没有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政策支持,也没有完善的学校、家庭、社区体育组织。我国常把青少年健康发展归结为学校体育,没有意识到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在健康成长中发挥的作用,学者研究结论大同小异,三方职能并没有有效地融合。学校与家庭的联动效果在于考试项目是否达标,班级合格率是否完成;家庭与社区的联动体现在偶尔的亲子比赛,但参与度并不高,面向更多的是中老年人群体;学校与社区的联系更少,与相关体育俱乐部的合作相对来说较好。学校、家庭、社区三方缺乏协作机制、执行力不强、缺乏联动三方的着力点、发展模式不清晰、定位不明确等不足,学校、家庭、社区三方协作实施落地完善将是一场硬仗。因此,有必要推进我国学校、家庭、社区协同发展,共同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

无论是美国的青少年体质与总统委员会、日本的体力测试研究、英国的青少年体育信托组织,还是澳大利亚的课外体育社区活动,在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意识上均居于前沿地位,旨在通过一系列的策略方针缓解问题的严重性,增加校内课余时间参与体育锻炼次数、改革完善相关体育课程、颁布政策辅以落实,社会各方积极配合,致力于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联合学校、家庭、社区三部分,协同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为我国实行学校、家庭、社区协同发展提供了一定借鉴作用。

3 学校、家庭、社区协同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策略

3.1 以政策支持为导向,提升政策执行力

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是为了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为了建设体育强国、培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而制定的以国务院为主导、多个部门联合行动的国家行动政策。首先,应明确政策导向,在政策的要求下,对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做出一个总要求,在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过程中,学校体育要对各阶段青少年分类做出课程规划,大单元计划,模块教学以及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一体化的建构,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做出针对性的落实计划以及实施新中考、新高考,且对政策目标的解读要深入到位。其次,应明确责任主体和执行人。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在政策导向下,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庭、社区应加强信息的互通,调整各层面的游离状态,加强政府网络的联系,明确划分落实各部分的责任清单,倘若政策发声不落地就等于形同虚设。最后,应发挥政府的监督职能,制定完善的监督考核体系。政府是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工作的重要一环,需要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如横向纵向的政府协作、不同省份同级的沟通与监督、与社会组织的合作等。2021年,“双减”政策的出台,区分了学科类与非学科类,将体育纳入非学科类,更将体育纳入学科监测,政策力度支持的强化,执行力也应随之增大。

3.2 明确学校、家庭、社区在联动机制中的角色定位

协同治理理论提倡多中心主体,主体也强调多元性,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在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上扮演着主体多元性的角色,明确三者的角色定位,实施有效互动、协同合作的运行机制是实现协同治理连续统一体的重要途径,亦是重叠影响域理论的主要实践形式。学校是主体、家庭是基础、社区及相关体育组织为依托,三位一体多元协同合作是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重要途径和实施手段。家庭、社区作为学校教育的补给,发挥着重要的育人功能。学校在制订学期学年规划时,应积极邀请家委会的代表、社区主要负责任人参与顶层设计,有序推进方案落地实施。学校作为实施的主要阵地,扮演着主体角色,不仅要传授青少年体育锻炼的方法以及体育技能、体育知识,还要培养青少年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响应健康中国战略,宣传健康中国、健康思想、健康生活,全面提高青少年的健康意识。家庭是基础,青少年成长于家庭,回归家庭,家庭体育出现在其不同成长阶段,生生相伴。家庭体育的落地,要从家庭观念转变,改变家长认为将青少年交给学校就万事大吉,青少年的相关学习、考试都是学校的责任和义务,体育成绩的好坏与家长无关的传统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应加强家长的体育培训,给家长灌输终身体育的思想,让家长了解相关体育知识、运动营养、饮食搭配等内容,为青少年体质健康做好后勤保障。疫情当下,更要强调家庭体育的重要性,让青少年与家长积极走出家门,参与体育锻炼。社区体育活动及社会体育相关机构作为学校、家庭合二为一的载体,可以对青少年在校所学、在家所练内容在特定的场合进行成果验收。

3.3 协同培育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的体育组织体系

完善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的体育组织体系,协同三方力量组建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青少年体育组织体系。学校、家庭、社区青少年体育一体化组织网络由学校体育网络(学校体育总部、校外体育支部、校内体育支部)、家庭体育网络(学校家庭体育支部、家庭体育支部)、社区体育网络(社区体育总部、社区学校支部、社区家庭支部)组成(图1)。3个体系发挥着3大作用:一是统一作用,将学校、家庭、社区统筹规划,打破信息滞留,执行力较低的局面,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协调各方关系;二是规范作用,统一要求、集体执行,使成员和协会组织内外保持一致,从上而下地规范化主题活动形式;三是管理作用,成立的委员会、经费支出、保障体系等相辅相成,科学化、规范化、有序化是一体化组织体系的强劲生命力。

图1 学校、家庭、社区青少年体育一体化组织网络

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体育组织表现形式有校内综合运动会、单项比赛、校外单项比赛、家校亲子运动会、家社亲子运动会、俱乐部专项比赛、社区体育比赛等,组织体系的完善进一步促进了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发展,三方合力会促进青少年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3.4 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评价方式多元性

参考常模参照评价、目标参照评价、个人进步评价3种方式同时进行交叉评价。以学校为主体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采用目标评价来判别青少年总体情况是否达标,进一步反映学校体育教学目标是否达到,青少年以成绩来反馈现象;以家庭为基础的体育活动采用个人进步评价,此种评价方式反映了努力的程度和进步的幅度,体育成绩的起伏取决于青少年努力的程度,同时评价也要尊重青少年的兴趣,培养青少年的特长,家庭作为青少年体育特长培养的后备力量,更应注重青少年的个体成长评价;社区选择常模参照评价,以社区为单位,以体育竞赛的方式展现青少年体育项目真实的运动水平,衡量青少年不同阶段的运动水平和体质健康水平。以此种方式既协同了学校、家庭、社区三方联动又丰富了青少年体育活动和多元评价提升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有利于青少年体育特长的发展。

4 结 语

在健康中国背景下,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强化多元联动、协同发力,打造以政策为导向,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协同联动的共同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长效机制,合力遏制青少年健康水平下降,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20世纪90年代末,学校、家庭、社区协同联动就开启了探索之旅,多年 的实践初有成效,但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很多现实不足,需进一步探讨更加完善的体系,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体质协同青少年
创造力的“阴暗面”与“创新—保新”的协同论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向纵深推进
京津冀协同发展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针对产妇体质特定食补
第二单元 做自立自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