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我国幼儿园跨班区域活动研究综述

2022-07-13 10:16练宝珍
成长 2022年7期
关键词:文献区域幼儿园

练宝珍

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福建省泉州市 362000)

区域活动是幼儿一种重要的活动形式,也被称为“活动区”或“区域游戏”,指教师以教育目标、儿童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和活动类型为依据,将活动室的空间划分为不同区域,吸引儿童自主选择并在活动区中通过与材料、环境、同伴的充分互动而获得学习与发展的活动[1]。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颁布,区域活动在幼儿园课程实践层面推行的过程中出现了新型的区域活动形式。2012 年9 月,国家教育部颁布《指南》在“社会领域”的“教育建议”部分,明确指出:“幼儿园组织活动时,可以经常打破班级的界限,让幼儿有更多机会参加不同群体的活动。”“跨班区域活动”这一新形式的区域活动形式应运而生,成为幼儿园实践探索的热点。根据现有的文献发现,从2001 年开始,长沙白沙集团小白鹤幼儿园开展跨班区域活动指导方法的实验研究,采用描述观察和抽样观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为期两年的跟踪实验,全面研究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音乐感受、英语教育和科学发现等五个跨班区域的教育活动,探索其教育目标、指导原则和指导方法[2]。

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园跨班区域活动的研究,本文拟就幼儿园跨班区域活动做简要梳理。笔者分别以“跨班区域活动”、“跨班区域游戏”、“区域走班”、“混龄班区域”和“共享区域”为篇名,在中国知网的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博硕士论文数据库进行论文检索,查阅最近十年(2010-2020)的文献资料,通过筛选题目和摘要,剔除会议论文、报纸等非学术性论文,接着剔除文献内容与幼儿园跨班区域活动、游戏无关的文献,最终获得有关“幼儿园跨班区域”研究的文献105 篇,其中期刊94 篇,硕士论文11 篇(见表1)。本文拟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以期为幼儿园教师指导幼儿园跨班区域活动提供借鉴。

1 幼儿园跨班区域活动研究的文献概况

1.1 文献发表年份与数量分析

如表1、图1 所示,2013 年之后发文量都在2 篇以上,幼儿园跨班区域研究发文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2019 年达到文献数量的顶峰28 篇。这反映出该研究课题逐渐受到学界的关注,且处于研究的起步阶段。2013 年后共发表文献103篇,年均12.88 篇,远超2011 年之前。这可能与我国2012年《指南》的颁布有关。检索知网发现,2011 年前共发表文献4 篇,分别为2004 年、2006 年、2008 年、2009 年各发表1 篇。虽然文献数量不多,但跨班区域活动研究已然进入研究者的视野。

图1 幼儿园跨班区域活动研究发文量折线图(单位:篇)

表1 幼儿园跨班区域活动研究发表数量及年份分布表(单位:篇)

1.2 期刊分布分析

2010-2020 年,以“幼儿园跨班区域活动”为研究主题发文活跃的期刊有:《新课程》(10 篇)、《教育导刊》(5篇)、《当代家庭教育》(4 篇)、《学周刊》(4 篇)。此外,《学苑教育》《福建教育》《早期教育》《家教世界》《教师》《课程教育研究》《好家长》(各3 篇),《新校园》《华校教师》《中华辞赋》《安徽教育科研》《成才之路》《儿童与健康》《现代交际》《中国校外教育》《教育观察》《成才》(各2 篇),发文也较为活跃。在发表的105 篇文献中,硕士论文占总文献量的10.48%(11 篇),有4.76%(5 篇)文献发表在学前教育专业期刊上,则84.76%(89 篇)的文献分布在其它的刊物上。其中,仅有1 篇发表于学前教育专业核心期刊,具体是:《幼儿园户外混龄区域体育活动的价值与实施策略》(陈大琴,学前教育研究,2017),不足发文总量的0.95%。这表明,关于幼儿园跨班区域活动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但该研究的整体水平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研究的深度和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1.3 作者单位分析

根据第一作者所在的机构和单位,已有的105 篇文献一共有100 位第一作者,其中76 位来自幼儿园一线教师,占76%;20 位来自高等院校(11 篇为学位论文),占20%;还有4 位来自其它单位。这表明,研究幼儿园跨班区域的研究者以幼儿园一线教师居多,而高等院校和其它科研就够对幼儿园跨班区域的研究较少。可见,幼儿园在开展跨班区域活动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如泉州市丰泽区东美实验幼儿园长期探索跨班区域游戏,有6 位作者共8 篇文献(见表2)来自该园所,硕果颇丰。

表2 幼儿园跨班区域活动研究发表期刊分布图

2 幼儿园跨班区域活动研究的主要内容

2.1 关于跨班区域活动的内涵

开展跨班区域活动,已成为目前区域活动中一种比较普遍的新形式[3]。目前,和“跨班区域活动”相关的提法有:“班际区域活动(游戏)”、“走班区域活动”、“同龄跨班区域活动”、“混龄区域活动(游戏)”、“共享区域(游戏区)”等。关于跨班区域活动相关的主要定义例举:

关于跨班区域活动的界定,马鹰、陈颖清、张筱然、张美妨等学者强调“跨班区域活动就是幼儿打破班级界线,到其它班级共同开展区域活动,共享区域资源。”而吴振东、袁少娜等学者指出“同龄跨班(混班)区域活动是以年龄为单位,打破班级界限,在同年龄幼儿之间进行的区域活动。”毛玉翠、张俊认为“共享区域(游戏区)是利用幼儿园的公共区域,让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共享游戏空间、玩具材料,获得经验共享。”吴育红、刘清华、安丹丹等学者强调“混龄区域活动(游戏)是打破年龄界限、班级界限,幼儿在不同区域共同活动,自由结伴,主动操作、探索和交往的活动。”

综上可见,关于跨班区域活动没有统一且严谨的定义。这些定义虽然表述不同,但实质上界定大同小异。共同点是:跨班区域活动具有打破年龄层次、打破班级界限、共享空间、共享资源、共享经验的特点,其最主要的价值是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可见,跨班区域活动的内涵基本一致。

2.2 关于幼儿园开展跨班区域活动的价值研究

从整体上来说,幼儿园开展跨班区域活动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幼儿发展的作用。研究者提出,跨班区域活动能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帮助幼儿学习与同伴的交往方法,促进幼儿合作精神的培养,能实现幼儿健康情绪情感的培养,树立幼儿的自信心,能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提升,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二是对教师发展的作用。研究者认为,跨班区域活动可以使教师更有效地优化组合教育教学活动的空间和时间,促进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有利于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在这些价值中,跨班区域活动的最显著或者说是最特殊的价值就是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即扩大幼儿与“熟悉的伙伴”交往的机会,并在交往中锻炼与增进幼儿社交能力的目的[4]。

2.3 关于幼儿园跨班区域活动的现状研究

通过梳理文献发现,本研究分别从跨班区域活动环境设置、活动开展、教师指导三个方面总结跨班区域活动的现状。一是活动环境设置。研究者提出,目前跨班区域活动环境设置主要存在区域的设立过于局限性,空间不足、规划不合理,活动材料投放不合理、缺乏延伸性和创新性等问题。二是活动开展方面。跨班区域活动的开展不规范,幼儿园管理不到位,活动开展形式单一,幼儿问题行为多。在具体推进过程中,基本上采取的是从逐步推进的形式,从“小跨”到“大跨”,如以某一年龄段为试点,主要是集中在大班率先开展跨班区域活动,再在全园全面实施。根据跨班与非跨班区域活动开展比重不同,主要有三种模式:(1)“4+1 模式”,即在一周内,开展非跨班区域活动的次数为4,而跨班区域活动的次数为1。(2)“1+4 模式”,即在一周内,开展非跨班区域活动的次数为1,而跨班区域活动的次数为4。(3)“3+2 模式”,即在一周内,开展非跨班区域活动的次数为3,而跨班区域活动的次数为2。三是教师指导方面。教师的专业素养不高,对幼儿不熟悉和对活动系统目标不了解[5],观察指导能力不强,指导过程中存在“失度”现象,评价体系不完善。

2.4 关于幼儿园跨班区域活动指导策略的研究

纵观文献,有关幼儿跨班区域活动指导策略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五个方面:跨班区域活动管理、环境创设、幼儿社会性发展、教师观察策略和评价策略。

一是跨班区域活动管理方面。如陈颖清和陈颖新基于大班跨班区域活动的实践探索,提出了具有针对性且可行的有效管理策略,主要包括:班级区域划分、活动记录制度,完善循环引导机制三个方面。李燕霞在分析幼儿园混龄区域活动现状的基础上,分别从幼儿园层面和教师层面提出幼儿园混龄跨班区域活动的有效管理策略。安丹丹在分析当前混龄区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从混龄区域活动的理念、环境创设、活动材料、组织过程、教师指导和评价六个方面提出提出全面而有效的建议和策略。

二是跨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方面。如姜丽丽基于一线实践的经验,提出提出同龄跨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的策略,主要包括:教师教研,根据教师特长、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环境,注重活动常规和充分利用家长资源。

三是幼儿社会性发展方面。如景丽娜提出通过“大带小”、“平行班”等多种形式种形式的跨班区域游戏和多元评价方式等策略来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颜柳斌从各班教室针对问题组织幼儿谈话、讨论,跟踪观察、助推交往,交流分享、体验交往的快乐三个方面,提出在跨班区域活动中增进幼儿同伴交往的策略。殷翅针对幼儿与他班幼儿不能和融相处的现象,采取角色参与,师幼互动;情景表演,幼幼讨论;榜样示范,相互学习的教育策略进行引导。

四是教师观察策略方面。如吴婷婷在梳理在执导跨班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观察意识、行为与能力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幼儿园跨班区域活动中教师观察能力的4 个建议:确定跨班区与目标,明确观察重点;根据观察的目的与内容,选择适宜的观察策略;善用观察记录,有效处理有益信息;依据跨班区域实际,采取策略支持引领。康丽珍基于同龄跨班区域活动的实践和探索,归纳总结了跨班区域活动中教师有效观察指导的策略,包括观察的准备工作、观察内容、接入和支持幼儿三个方面。

五是评价策略方面。如林荣萍在开展跨班区域活动的实践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幼儿园跨班区域活动中的评价策略,评价的环节应该尊重幼儿的主体性、重视游戏过程、重点突出等原则,注重游戏中材料的多样性、游戏方式的操作性、创造性等方面进行评价[5]。

还有研究者研究跨班区域活动中科学探究能力、语言能力的培养,也有研究者研究户外区域活体育活动的实施策略。

3 幼儿园跨班区域活动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在研究方法上,目前研究主要是采用经验总结的方法,即幼儿园一线教师的经验总结,也有研究者采用观察法、问卷法和访谈法,但实证研究较少。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尽可能拓宽研究路径,更多地采用实证性的研究方法,如跨班区域活动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实证研究等,增加研究的客观性和说服力。

在研究团队上,目前没有形成研究核心团队,当前的研究者以幼儿园一线教师为主体,主要是对跨班区域活动的实践探索,高校或科研机构的研究较少。且目前发表的研究成果多为实践者的经验总结,未见有高质量的、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未来的研究,应该加强高校和幼儿园的合作,为幼儿园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持与指导,提高研究的深度和质量。

猜你喜欢
文献区域幼儿园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分割区域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爱“上”幼儿园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区域发展篇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