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非闇工笔花鸟画对宋代院体画技法的继承与创新

2022-07-15 02:37张文倩
参花(下) 2022年7期
关键词:工笔花鸟画线条

于非闇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在工笔花鸟画研究和创作方向上取得了重要成果的画家之一,他对中国工笔花鸟画的继承和创新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基本沿用宋代院体画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的基础上自成一派。于非闇在进行艺术创作过程中吸收多种形式,在不断沿袭传统绘画的基础上还借鉴了来自民间的艺术精华,不断思考进步,最终“集大家之所长”。分析于非闇工笔花鸟画风格的形成和特点,以及其对宋代院体画技法的继承与创新,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和学习这位艺术大师的风格特点,同时提升自己的艺术素质,并对工笔花鸟画做出进一步的传承和创新。

一、于非闇工笔花鸟画对宋代院体画技法的承袭

“于非闇先生早期以写意画为主,后在好友张大千的建议下开始专研工笔花鸟画,他以中国传统花鸟画为基础,学习宋代院体画风格和技法,他认为继承传统不是一味模仿的封锁观念,而是开放的多元的。”[1]我们对待传统的方式不能一成不变,而应该在立足于传统的同时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潮流,这一点在于非闇先生对宋代院体画的借鉴和深造中得到了很好的说明。

(一)折枝式构图

于非闇先生的一生中完成了大量精致的工笔花鸟画作品,他的艺术风格不仅随着时代的变革而改变,并且在面对不同的画面和题材时也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对于大幅作品,于非闇常采用折枝式构图的方式来展现画面的气势,如《桐叶秋声》就采用了宋代院体画中典型的“折枝法”,梧桐树的枝丫从右上到左下倾泻而出,画面右上方的枝丫伸出向下,从而打破整体刻板的感觉。首尾叶子稠密,中间露出一段枝干,一只翠绿的相思鸟位于其上,另一只则向下俯身似乎是在观察什么有趣的东西,十分可爱。梧桐树的叶子以赭色来表现,体现出深秋时节树叶枯黄凄凉的意境,而两只相思鸟则用翠绿表现,红绿互补,颜色华丽浓重。

(二)双勾与填色

于非闇不仅在构图方面注重画面整体形式的变化,对画面的线条处理与填色也有所講究。线是中国画中最基础的,工笔造型都是以线为主,线也最能体现出画家的绘画功底。于非闇认为填色应与勾线相结合,通过写生提炼出画面造型所需的线条,运用墨线先勾勒出所需的墨迹,再用色来填染,表现出色的浓淡。如《大富贵益寿考》整幅画面采用“双勾填色”技法,在上色时大胆运用对比色来表现。花的颜色采用朱砂、洋红、胭脂三种颜色,依据花朵形态、阴阳面进行勾勒填色,充分展现花朵的立体感;叶子以淡墨、石青、花青、石绿等颜色进行罩染,表现叶片的郁郁葱葱;枝干则用墨色和赭石进行填色。画面中采用大量留白,表现出富贵吉祥的优雅氛围。

(三)诗书文体

宋代院体画派不仅构图和填色出众,诗书文体同样也是值得深究的方向。于非闇就看到了这一特点,于是开始大量学习模仿,当他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开始加上自己的想法。将前辈的诗书或自己创作的诗词作为绘画主题,使画和诗一体化,更好地表达创作者的心境和意图,同时使得画面内涵更加丰富,余味无穷。如《木笔山鹧图》中,于非闇使用“瘦金书”题写了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题灵隐寺红辛夷花,戏酬光上人》。这幅作品以花鸟为主,诗书文体点明题材,书画结合,画面充满诗意,以诗入画诗画同源,题材与画面内容相符,似乎是在解释画的内容,又似乎在抒发自己的情感,引人遐思。

二、于非闇工笔花鸟画对宋代院体画的创新

在绘画过程中,于非闇在沿袭宋代院体画的基础上又充分吸收了多种创作元素,在绘画技巧、色彩情调等方面大胆创新,形成了独属于自己的风格特色。

(一)默写传神法与双面晕染法

绘画要想达到从“眼中之竹”转变为“胸中之竹”再成为“手中之竹”,离不开大量的观察与练习。在宋代,院体画派非常重视对物体的精细雕刻,追求绘画的逼真性,对物体的形色要求很高。为了更好地把握物体的形态特征,于非闇在日常生活中一直喜欢养一些花鸟,直到晚年他仍然坚持这个习惯。他一次次地探索观察物体形象,苦心钻研并且将观察到的物象运用到创作中,整理、提炼、重塑以供自己使用,从而达到对物体的细致刻画。于非闇通过吸收民间缂丝技术,结合长期临摹与写生创作,完善了默写传神法与双面晕染,将民间技术与院体相结合。“传神”早在谢赫六法的“气韵生动”中提出,于非闇认为程式化的绘画不能让其自身融入画面中去,始终游离在画面之外。于是便临摹宋代院体画作品,同时进行写生练习。长年累月的写生练习使得于非闇更加注重写生与默写的结合并进,力求做到眼中、胸中、手中的转变,在常年的练习积累中达到默写传神的境地。《富贵白头》为于非闇最为擅长的牡丹烘染题材作品,这幅图为写生所得,画面颜色十分绚丽,线条劲挺有力,设色古雅清丽,从中还可以看到些许宋代缂丝的影响。画面颜色浓丽但不媚俗,红色石头和淡色牡丹相得益彰,与画面上的红色牡丹相呼应,与画面中叶子的绿相对比,体现出“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效果。

(二)勾勒线条顿挫变化

于非闇强调工笔画中线条的掌握与运用。从写生中提炼画面所需线条,结合古代传统勾勒技法,注重线条粗细、顿挫相结合。线条的运用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工笔画中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注重运用线条勾勒出自然物象的外貌,再通过“勒”来完善物体整体形象。于非闇就将勾勒线条造型充分运用到绘画中,并且加以创新发展。他会根据事物的形象特征依随物体的不同而改变线条勾勒运用,达到“应物象形”的艺术特色,使事物形象更加生动。例如,花的线条和叶的线条不同,花的线条需要柔软饱满,叶的线条则要概括有力,通过这样对比勾勒出来的物体就有内柔外刚的效果,所塑造出来的形象也更加生动活泼。工笔画需要一丝不苟地稳扎稳打,这不仅需要画家有宽广的胸襟,更需要画家对传统绘画进行深入研究,以及对自然的深刻理解。正因于非闇长年累月的积累钻研,才能达到对线的灵活运用。如《世世有喜》在构图上采取折枝式构图,画面看似空,实则满,柿子树干由左下向右上生长,枝头挂着三三两两的树叶和柿子,画面中心的两只喜鹊对立而站却又相互依偎。画面用线条勾勒完成,树干线条抑扬顿挫,粗壮有力,鸟儿的羽毛用笔细腻柔和,充满生机。

(三)重彩民俗装饰风格演化

对于色彩的运用,于非闇做出了重大突破。他不再是简单地继承文人画传统的艺术形式,而是更大胆地融入了西方绘画理念,并且将民间美术色彩对比强烈的特征,处理运用于自己的绘画创作中,使画面充满了浓厚的装饰韵味,色彩大胆,画面生动,富有感染力。

于非闇工笔花鸟画中色彩的运用上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一切元素都可以用来参考。为了提高画面色彩的丰富性与表现力,他敢于运用对比强烈的色彩,结合宋代缂丝的艺术表现力,同时采用双钩设色的表现形式,使整幅画面墨线刚劲、流畅灵活、对比强烈、明快而和谐。画面突破传统,构建出充满现代气息的崭新的画面效果。他对传统颜料的研磨和生产也很感兴趣,将自己研发的颜料应用到创作中,使他在工笔花鸟色彩应用上有了很大的突破。如《丹柿图》,画面重点是“丹柿”,为突出“丹”大胆选取丹红色,当然也是有分层的,既有深橙红,也有浅橙黄。叶色的处理也相当巧妙,叶的前部虽是深褐色,但能看到有细细的浅脉;叶的后部是浅绛紫,同时伴有深褐色的脉。总的来说,画面上叶子的颜色比真实的颜色要深,这便是艺术家的处理表达,正是经过这种艺术处理的“多彩叶子”,才突出了柿子的鲜艳色泽,使果实更加红润饱满。模糊的树枝靠近叶子背面,与叶子颜色相对应。整个树的枝叶与果子构成了色彩的主旋律,加上翠鸟的点缀,使画面魅力无穷。

(四)瘦金书体入画灵活转变

于非闇的工筆花鸟画十分注重书法的搭配运用,即书画运笔相结合,因为书法和绘画在用笔上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处。而对书法的学习对绘画更是有极大的妙处,不仅可以锻炼手腕部的力量,使绘画更加精准,还可以提升画家的审美素养。

于非闇很早就意识到中国画书中有画、画中有书、书画一体的特点,因此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于书法学习和创作中。尤其是他模仿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书体,在不断钻研练习下,对瘦金书体的掌握可以说是神形兼备。在不断练习积累中,于非闇的书画个性鲜明,特色显著,风格也日渐成熟。在绘画方面吸收了古代绘画技法的造型优点,同时也融合了瘦金书体的特点,书画结合,以书法的笔法完成绘画笔法。

三、于非闇工笔花鸟画在中国传统花鸟画中的艺术地位

于非闇的工笔花鸟画对传统绘画影响巨大。他坚持传统,同时又在传统里寻找自身所需要的画面语言,在创作中运用传统元素的同时增加现代观念、构成、构思等,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画坛,对当今画坛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在重彩设色方面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他的工笔花鸟画是多种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对中国传统工笔花鸟画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于非闇与其同时代画家相比的独特艺术风貌

在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上有两位杰出的工笔花鸟画家,他们被称之为“南陈北于”,一位是于非闇先生,另一位则是陈之佛先生。于非闇和陈之佛都是中国近现代绘画中成就显著的工笔花鸟画大师,都为中国工笔花鸟画从传统走向现代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们的艺术实践和研究改变了清代以来中国花鸟画衰落的局面,为如何继承传统、发明创新指明了可供参考的方向,丰富了中国传统工笔花鸟画的艺术宝库。他们二人都是从传统工笔花鸟画出发,绘画风格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各自的特点。于非闇先生和陈之佛先生都擅长花鸟画、山水画和人物画等,在绘画的早期便进行各种文化艺术的培养,为自己未来的独特风格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工笔花鸟绘画上都是从对传统经典的临摹学习开始的,之后通过深入研究转化为自己独有的特色。

当然,有相同之处必有不同之处。特别是作为绘画大师,对于绘画特别是传统绘画中的工笔花鸟画是需要较高的白描功底的。以线条为基础,于非闇先生的线条融合了瘦金书体、高古游丝描和钉头鼠尾描等技法,其线条有粗细、软硬、顿挫、回旋的变化。如《梅竹锦鸡图》,于非闇先生在描绘老梅树苍劲多姿的枝干时,用笔抑扬顿挫,落笔实收笔虚,气脉相连。而陈之佛先生用笔较为纤柔,线条仅仅满足造型之勾勒,并不追求太多的艺术变化,如《飞鸟迎春图》,陈之佛先生的线条细致柔和,与于非闇先生劲建有力的线条形成鲜明的对比。对于于非闇和陈之佛先生的绘画还有更多值得学习和研究的地方,他们二位是近代中国花鸟画史上的丰碑,他们在传承传统工笔画精华的同时,也打开了花鸟画的新时代。

(二)于非闇对中国传统工笔花鸟画的贡献

于非闇先生对中国传统工笔花鸟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与推动作用。于非闇先生晚期潜心钻研工笔花鸟画,他认为身为中国人不能因为西画而弃中国传统绘画于不顾,所以始终坚持中国传统绘画,并在吸收传统院体画风格的同时进行创新。他将这一学习方式坚持了一生,为工笔花鸟画由传统形式向现代形式的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社会文化的快速发展,艺术创作的形式和内涵也越来越多样化,但无论花鸟画的样式和风格如何变化,都有其独特的观赏性。工笔花鸟画是时代的经典,而于非闇的工笔花鸟画为我们如何学习和欣赏工笔花鸟画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他的成功离不开个人的才华与不言放弃的探究精神,以及他对传统艺术的热爱和坚持。他对传统进行了继承与创新,将传统艺术与现代创作手法相结合,对现代工笔花鸟画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四、结语

作为时代的经典,于非闇先生的工笔花鸟画对中国画坛产生了重要影响,给欣赏者和绘画者提供了宝贵经验。他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同时,与现代创作手法相结合,在创作中寻找自身的绘画特点,为现代工笔花鸟画提供了很好的示范作用。通过分析他的作品,可以充分了解这位艺术家的绘画思维,进而思考今后我国工笔花鸟画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卢静.于非闇工笔花鸟画风格成因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7.

[2]张奇.漫谈于非闇的绘画理论[J].美术教育研究,2021(03):13-14+17.

[3]于迴.玩以致艺于非闇的艺术文化学视角考察[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

[4]何如涛.于非闇工笔花鸟画题材研究[D].山西大学,2016.

[5]袁馨颖.“旧”与“新”冲撞下的于非闇[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

(作者简介:张文倩,女,硕士研究生,海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美术学)

(责任编辑 肖亮宇)

猜你喜欢
工笔花鸟画线条
张鹏国画作品
高原秋
吴思颖工笔花鸟画作品
国画中的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
浅论中国写意花鸟画的笔墨情趣
工笔花鸟画
首届“工笔新经典”全国名家邀请展作品选登
精致线条
线条国趣事
腰带勾勒最美线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