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琼教授课堂实录

2022-07-15 08:03
歌唱艺术 2022年1期
关键词:调和首词音准

佚 名

方琼教授

彭楒然(上海音乐学院声歌系硕士研究生二年级,民族声乐方向)

《我侬词》([元]管道升词,应尚能曲)

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音乐厅

(下文中,方琼教授简称“师”,学生简称“生”。)

(学生演唱前四句:“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似火”。)

谱例1

停一下,音全部偏低,全在嘴里,到不了(上面的)位置上。再从头来,要贴住上面。

(学生完整演唱全曲。)

前面好些了,从“把一块泥”开始全部偏低,你想一想音不准的原因是什么?是贴不住(上面的)位置?还是开太大了?(师范唱“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不需要开这么大,要贴住、集中一些。

我站在(钢琴)“窝里”,有点听不见自己的声音。

往前站一点,别站在“窝里”。不要紧张,(录视频)和上课一样。你就是注意音高、音准,先不用想好不好听,要是唱得很完美就不用上课了。注意音准,再来。

(学生完整演唱全曲。)

这首作品是一首古诗词歌曲,原词作者是元代的管道升。管道升是元代书画大家赵孟頫的妻子。当时赵孟頫有意纳妾,不便明说,便作诗示意。于是,夫人管氏就写了这首词进行回应。赵孟頫看了这首词以后非常感动,再也不提纳妾之事。这首词非常巧妙,采取了泥人这样的比喻,把它打碎以后,“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生,我们同住在一起;死,我们也要在同一个棺木里。这首词主要体现了夫妻二人的融合、情感与爱,也表现出管夫人对这份爱的坚定,也就是说“生生死死我跟定你了”。所以,首先要明白词作者是谁,为什么写这首词?

从作曲的角度而言,曲作者应尚能先生是集中西方手法于一体的技法来写的,这首作品虽然是古诗词歌曲,也应用了大小调转换等手法,让作品更容易为现代人所接受。

从你刚才的演唱来看,在音乐的整体把握上,做得是比较好的,起码你知道你是为什么而歌唱。技术上还有一点点问题。你的声音很通畅,音色也很好听,但是演唱这首作品是有一定要求的如果过多地使用真声,声音很直白,就不足以表现管夫人的万般柔情和爱意。所以,我们要多用混声,以高位置的声音、深的气息支持,尤其音乐是大线条的,要有更丰富的泛音。我们试试前面几句,来!

(学生演唱第一句前两字:“你侬”。)

好,停一下。这个“你”一出来,你并没有明确的对象,要明确是对谁说。管夫人就是江南一带的人,“你侬,我侬”就是江南的语言,所以你声音一出来就一定要在高位置上。你是“你”(师模仿生的错误声音),已经偏低了。(师范唱正确的声音。)不要“赖”在口腔里,放在高位置上,再试试。

(学生演唱至“情多处热似火”。)

好,停一下。看一下歌词,“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似火”。从演唱技术上来看,不可以在“热似火”的“火”字之前换气,你换气了,就断开了这句。所以,“热似火”这句要保持在高位置上,(旋律是)往上走的,而且还不能换气,这就是考验你气息的持续能力。来我们唱“热似火”,(音乐上)要往前走,不要“赖”在那里。

你刚才唱的三句,用我手里的这根笔来形容你的(声音)位置,“热似火”在这(额头处),“情多处”在这(鼻头处),“热似火”在这(胸口处),所以你的问题是“挂”不住高位置。(师范唱:“情多处热似火”),我就是(唱)低音,也要在高位置上,不是说(唱)低音就变成终于可以在我特别爽的口腔上唱了。所以,还是真、假声混到什么程度,在哪里歌唱的问题。来,我们从“情多处”开始。

(学生演唱:“热似火”。)

好,还可以更好。现在,从你的表情和音乐表现上看,你唱“热似火”,呈现的是“我的气不够了”,而不是管夫人用爱来挽留丈夫这样一种急切、迫切的心情,所以你的“火”就“扔”在这里不管了。来,我们把感情加进去!

(学生再次演唱:“热似火”。)

好!为什么你要闭着眼睛(唱)?有时候我们唱歌的时候像盲人摸象一样在找。其实你闭上眼睛,你的感官已经是“关住”的。如果我们睁开眼睛,“打开”上面的额头,腔体的位置自然也是打开的;你闭上眼睛,就没有了指向性。我们演唱者常常有一个误区,认为陶醉在自己的歌声当中,却不管别人听到以后有何感受。如果我现在是一个观众,我坐在这儿,看到你一直闭着眼睛在那儿陶醉,不管我的感受,不跟我互动,我就会觉得缺失了什么。我们再来这句“热似火”,看前面!

(学生再次演唱:“热似火”。)

声音放下来,下去!

(学生往下演唱。)

(学生演唱:“情多处热似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

停。今天你演唱中最大的问题就是音准问题,可能有时候你会认为自己的声音很大、很响,满足了响和大的需求,往往就会忽略音高。在演唱中,如果音准、节奏出了问题,就是大问题。声音大小则是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音准、节奏是最基本的问题,可以因为音准、节奏给你零分。但是,如果你的审美、乐感不是特别好,造成表现力上的差异,不可能给你零分。因此我觉得每个学习歌唱的人都应该首先关注到自己的音准、节奏。你看刚才旋律的节奏、调性都有了变化,它表达了什么内容?表达了管夫人对这份爱情迫切的渴望和执着。所以,它的速度往前涌动了,里面的好几个动词“捻”“塑”“打破”都是表现她想重塑夫妻间的感情,这需要有一份决心和一份坚贞的信念。那么唱的时候就不是简单的唱“捏”“塑”“打破”“调和”几个动作,你要用声音去表达这些动作背后的情感。所以,这个“più mosso”往前涌动、流动起来的术语,它表示音乐内心节奏的流动。你再来感受一下,应该在(演唱开始前的)间奏时你的情绪就开始转化了,在间奏时就酝酿好,我要如何表达下一个段落。

(学生演唱:“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

谱例2

停一下。前面都非常好,这种愿望的表达已经基本在那个状态里了,当然还不能说完美,有待于不断地推敲。这个“用水调和”的“调”字,一个字有四个音,刚才你唱的时候,不是用行腔的办法来“唱”,缺乏旋律的美感。(师范唱“用水调和”一句正确与错误两种声音。)

(学生演唱:“用水调和”。)

“和”,三拍!

(学生演唱:“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

谱例3

好,你两个“再”字都偏低,而且你不善于利用休止符。这个“再”前面有个休止符,虽然谱面上感觉它是静止的,但是在音乐当中,休止符是带有情感色彩的。休止的地方,不是真的让音乐停止,而是在休止处继续酝酿自己的情感。如果是真正的停,那你(停止后)再开始唱则一定是低位置的。再来,“用水调和”。

(学生演唱:“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

好,“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这两句音乐是往上走了,是表达“你不能没有我,我也不能没有你,我们将永远在一起”。但这个时候你的情绪没有上去,因为你是为了完成音乐而唱,也就没有办法把情绪推上去。我们讲要以情带声,你的情绪必须是一气呵成的,你的声音才会往前涌动,而不是唱完一句就“休息”,每一句都要重新“起范儿”。来,“我泥中有你”!

(学生演唱:“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

谱例4

好,你这一句为了表达决心,音准基本“跑到外国”去了,完全不在调上。这就是学生演唱时经常会犯的错误,使用情感的时候,情感是失控的,过度使用,于是就忽略了声音。一旦关注声音的时候,就不顾情感了,在演唱中总是“丢三落四”,顾此失彼。因此在演唱歌曲的时候,你既要顾及情感又要顾及声音,毕竟我们是“声乐”,声音的保障,一定是在前面,然后你带着情感去倾诉、去表达,就更加丰富了。刚才的问题是,如果不听声音光看你表演,好像已经做到了;但是听你的声音,就是一个败笔,因为已经不在调上了。你再考虑一下,调整一下。来!

(学生演唱:“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

好,这个“死”,我们看谱面上它有一个“渐慢”,为什么要放个“渐慢”?

因为这个时候她要表达自己的决心了,死也要和丈夫死在一起。

对,她表示决心是坚定的。但,刚才在“死”这个字的表达上你没有(到位),你的气息没有稳下来。如果是为了表示决心,应该是(师范唱“死”),你看我都铺垫好了,准备好了。(师范唱“同一个椁”。)唱“同一个椁”这几个字的效果,取决于唱“死”字时气息放稳了没有。做好了准备,“同一个椁”你才能够放在高位置上,飘扬起来。再来!

(学生演唱:“死同一个椁”。)

“同”,准了;“一”,偏低!

(学生再次演唱:“死同一个椁”。)

好的。通过这首歌曲的演唱你会发现,你的声音可以做得很漂亮,但是这个漂亮、圆润的声音和绵长的气息,有没有为歌曲的内容服务呢?我们一定要在练完声了、练完歌了,感觉自己声音都解决了,音准、节奏也都对的时候回过头来想,我唱的是什么、我要表达的什么、我为什么而歌唱?我在这首歌中是哪个人物?我所处的位置和表达的东西是什么。你一定要搞清自己的任务,思考每一句美妙的声音,有没有为歌曲内容服务?一首歌其实就是一个小故事,放到歌剧中就是戏剧中人物情感的变化。在歌曲当中,它一定也是有变化的。所有音乐的变化,它的美是取决于速度快慢的对比、音量强弱的对比。在这首作品中,有很多表情记号是“forte”、是“piano”、是渐慢、是回到原速、还是延长,这些我们都要把它变成声音的表达,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谱面上。你只有把好的声音和情感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够充分表达管夫人给丈夫写这首词的深刻寓意,才会让观众有共鸣,通过这首歌让他们感受到什么、明白些什么。我希望通过这首歌,你不断地去打磨、去推敲,让你的演唱不断地接近完美。

谢谢老师!

猜你喜欢
调和首词音准
通过陶笛提高小学中段学生音准有效性的探究
神回复
调和
合唱中的音准问题和训练方法解析
欧氏空间中超曲面的L2调和2—形式
宋高宗的眼力
漫画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例谈调和平均数的简单应用
《诗词曲五首》(选二)阅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