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生物医药领域创新平台建设布局与管理机制研究

2022-07-17 09:02逊,徐
江苏科技信息 2022年16期
关键词:生物医药江苏省实验室

孙 逊,徐 航

(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江苏 南京 210000)

1 研究背景

我国正处于新一轮科技与产业变革同转变发展方式历史交汇的关键时期,科技创新平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是衡量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2021年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要以国家战略性需求为导向,推进科技创新体系优化组合,加快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快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1]。江苏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明确提出要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加快建设“1+3+10+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力争新培育创建一批国家级重大平台,形成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新格局。

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引擎,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高科技产业,已成为全球争相抢占的战略制高点。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通过加强产业激励、加大经费投入、加深合作共享等政策持续推动生物医药领域创新平台建设,如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日本国立生物医学创新研究所等,颁布了《欧洲科技基础设施战略论坛路线图》等平台战略规划,全球生物医药领域创新平台迎来快速发展态势。2021年,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生物医药市场,面对新时期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需求,已布局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重大平台,上海、北京、广东等省市也在加快建设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功能性研发平台,不断加强平台的布局和优化。

2 现状分析

江苏省高度重视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将生物医药产业列入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培育,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策源地[2]。江苏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已经位于全国领先水平,生物医药领域创新平台已成为产业自主创新的重要载体,通过“十一五”以来的建设,现有生物医药领域各类创新平台89家,覆盖了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关键环节,基本满足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需求。

2.1 基础研究平台

江苏省基础研究平台主要包括: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江苏实验室和江苏省重点实验室。截至2021年,江苏省已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4家,预研筹建2家,生物医药产业领域目前尚未涉及。江苏实验室已经启动建设3家,暂未涉及生物医药领域。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分为学科重点实验室和企业重点实验室。省级学科重点实验室主要依托高校院所建设,是具备先进科研装备的重要科技创新基地[3]。截至2021年,江苏省共有省级以上学科重点实验室100家,其中生物医药领域27家(含国家级5家),占比27%,在所有产业领域中排名第1;从分布区域来看,南京17家,约占62.96%,苏州3家,约占11.11%;从细分方向来看,27家学科重点实验室中,生物技术、新医药方向最多,均有10家,生物医药工程方向7家。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主要依托江苏省行业龙头企业建设,重点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开发重大战略目标产品。江苏省省级以上企业重点实验室90家,其中生物医药领域14家(其中国家级3家),占比15.56%,与电子信息领域数量并列第三,第一、第二分别为新材料领域和装备制造领域;从分布区域来看,主要集中在南京、连云港地区;从细分方向来看,企业重点实验室多集中在药物产品研发领域。

2.2 产业创新平台

江苏省产业创新平台主要为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定位于实现从科学到技术的转化,以关键技术研发、产学研协同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产业化为核心使命,为区域和产业发展提供源头技术供给,为支撑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实现高质量发展发挥战略引领作用[4]。截至2021年,江苏省共启动建设8家技术创新中心,其中生物医药领域有1家,是由苏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中心为主体创建的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以生物药作为重点主导方向,目前该中心仍处于建设初期。

2.3 成果转化平台

江苏省成果转化平台主要为省新型研发机构,新型研发机构是聚焦科技创新需求,主要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研发服务,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的独立法人机构[5],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截至2021年,省级立项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共104项,其中生物医药领域10家,占比9.62%,在全部技术领域中排名第五,远远落后于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20%以上的占比;从分布区域来看,南京、南通、常州各1家,其余7家均在苏州;从依托单位来看,依托科研院所的有8家,依托企业和高校的各1家。

2.4 公共服务平台

公共服务平台是提供公益性、技术性、开放性资源共享和基础支撑服务的重要平台,提供研发设计、工程化、检验检测、科技投融资等系列公共技术服务。目前,江苏省共有省级科技资源统筹服务平台8家,其中,生物医药领域4家,分别为江苏省重大疾病生物资源样本库、国家遗传工程小鼠资源库、国家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种子中心苏州分中心、江苏省医药动物实验基地。江苏省共有省级技术创新服务平台268家,其中,生物医药领域34家,占比12.69%,在所有技术领域中排名第二,小幅落后电子信息领域;从分布区域来看,34家生物医药领域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大部分集中在南京,共有21家,约占61.76%,苏州6家,无锡5家,泰州、徐州各1家。

3 存在问题

江苏生物医药领域创新平台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支撑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及区域创新体系的更高要求看,仍存在功能单一、分散重复和机制不畅等现象,也缺少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大平台,有“高原”而无“高峰”,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3.1 建设布局方面

(1)空间分布不均。由于苏南地区经济较为发达,其生物医药创新平台占比达到80%以上,在资金和人才方面投入较多,集中了大量创新资源,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均明显高于苏中苏北地区,造成生物医药创新平台资源分布不均,出现浪费和拥挤效应。

(2)类型结构不均。从各类创新平台主体看:高校院所建设的创新平台较多,主要偏向基础研究,与产业衔接不太紧密;企业建设的创新平台较少,主要偏向自身需求,产业支撑作用有限;突出成果转化方向的新型研发机构只有10家,仅占全部新研机构的9.6%,远远落后于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20%以上的占比。

(3)产业支撑不足。面向国家战略的生物医药国家级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仍是空白,特别在生物药无血清培养基、分离纯化滤膜、DNA聚合酶、化学药制剂高端辅料,以及彩色超声、磁共振成像等关键技术方向的布局存在短板,未能在原创研究、核心技术攻关等产业技术创新方面发挥支撑作用。

3.2 管理机制方面

(1)市场导向不足。江苏省生物医药创新平台政府主导建设的较多,由于体制机制问题,研发项目市场化导向不足,成果转化率较低,一致性评价、临床试验等产业关键环节存在短板;平台科研人员较多,但技术服务和市场运营人才短缺,缺乏相应的服务资质,市场服务手段较少较弱,未能形成良好的市场服务能力和自我造血能力。

(2)投入强度不大。“十三五”期间,江苏省新建生物医药领域创新平台单一体量较小,整体实力不强且功能单一,平均每家省拨投入不到500 万元,重大设施预研省拨投入不到5 000万元,与广东、浙江等兄弟省市相比,投入力度相差较大,高端人才集聚、关键技术突破等综合实力与国际一流机构相比有较大差距。

(3)联动机制不全。由于部门、地方分割和多头管理,各类创新平台之间在规划建设、人才聘用、项目引进、信息共享方面都缺乏交流沟通,未能形成联动发展机制,造成平台建设分散重复,使有限的创新资源被耗散,有实力的优势科研单位被切割,对于江苏省生物医药创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极为不利。

4 对策建议

4.1 布局建议

坚持面向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前沿和需求,围绕“产业链”布局“平台链”,按照“加强顶层设计、突出问题导向、坚持分类引导、创新管理机制”的总体原则,多层次多维度构建江苏省平台建设布局,形成面向“科学前沿、产业创新、成果转化、公共服务”为重点的布局体系,切实解决平台分散重复、原创研究和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支撑不足等问题,推动江苏省生物医药领域创新平台由局部单一优势向综合竞争优势转化。

4.1.1 按功能类型

根据平台的功能定位,突出差异化发展。重大科研设施、江苏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等基础创新平台重点放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与科学前沿技术创新;新型研发机构等成果转化平台重点放在成果转化,突出产学研协同创新;科技公共服务平台重点放在公共技术服务,突出研发外包、检验检测、科技咨询和资源共享(见图1)。

图1 按功能类型布局

4.1.2 按产业方向

统筹江苏省目前已建生物医药创新平台研究方向,整合相关资源,围绕“产业链”布局“平台链”,布局一批江苏省目前亟须填补和薄弱的平台,如临床研究支撑平台、创新药物和医疗器械研发平台等,增强平台对产业的服务能力,建立行业上下游产品协作开发机制,实现产品从原料到终端的快速转化(见图2)。

图2 按产业方向布局

4.1.3 按地域分布

坚持因地制宜,特色布局,以“四大医药板块”(苏锡常医药产业群、泰州医药城、南京药谷以及连云港新医药产业基地)形成平台一级聚集地,以其他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的有关区域作为次级聚集地,充分发挥苏南地区的经济资源优势和苏中、苏北地区产业集群优势,苏南、苏中、苏北协同发展,加强特色区域平台的引领示范作用(见图3)。

图3 按地域分布布局

4.2 管理对策

4.2.1 明确平台定位

研究明确各类生物医药创新平台的功能定位,根据定位研究制定发展模式。重大设施平台、技术创新中心等基础研究平台应围绕战略需求,增强原始创新、技术创新能力;新型研发机构要面向产业需求,聚焦成果转移转化,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并扩展企业孵化功能;科技服务平台重点放在公共技术服务上,突出研发外包、检验检测、科技咨询和资源共享等方向,各类研发平台联动协同为江苏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4.2.2 创新管理机制

根据各类生物医药创新平台不同功能定位制定评价机制,建立分类评价办法,将考核结果与后期的绩效补助或资源投入相挂钩,对建设多年却未取得相应成效的创新平台进行重组和优化,全面提升平台整体效能。政府除了为创新平台提供政策和经费支持,还可对创新平台的研发和检测服务进行政府采购,引导平台加快建立自我造血的良性发展机制。

4.2.3 加强协同联动

进一步加强生物医药领域各类创新平台之间的开放合作,建立健全协同联动机制,统筹基础应用研究、成果转化服务等优势创新资源,打造资源共享、研发合作平台,培育协同创新生态。推动高校院所、企业等创新主体参与平台项目合作,形成紧密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关系。

4.2.4 深化国际合作

研究制定引进国内外高端人才的政策措施,高标准建设生物医药创新平台,使平台创新能力和水平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加强全球生物医药创新资源整合能力,积极参与世界性创新研发,鼓励龙头研发平台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或通过资本合作等方式参与国际研发机构的建设,进一步拓宽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的国际合作渠道。

猜你喜欢
生物医药江苏省实验室
湖北恒玖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苏州浩欧博生物医药销售有限公司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
湖北恒玖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苏州高新区:加速驶向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产业“两千亿级”新蓝海
江苏省南就市鼓楼区第一中心小学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