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咸阳地区榛子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以旬邑县为例

2022-07-18 03:25冯树林杨家琪仝玉琴王军利刘建海阮班录
安徽农业科学 2022年13期
关键词:沟壑区榛子咸阳

冯树林,周 婷,杨家琪,仝玉琴,王军利,刘建海,阮班录

(1.咸阳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咸阳 712000;2.咸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陕西咸阳 712000)

咸阳是我国大地原点所在地,位于陕西省八百里秦川腹地,地处107°38′53″~109°10′30″E、34°11′56″~35°32′41″N,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冷热、干湿交替明显,气候温和,有利于农业、林业、牧业等基础产业发展,是陕西水果产业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咸阳地势北高南低,地形高差明显,不同区域界限清晰,平原和黄土高原居主体地位。其中,武功、泾阳、三原、礼泉、乾县、秦都区、渭城区、兴平市南部8县(区、市)属关中平原,气候温和,土质条件好,土壤肥沃,地势相对平坦,垦殖指数高;旬邑县、彬县、淳化县、永寿县、长武县北部5县位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海拔800~1 200 m,光照充足,年累计光照时数2 200~2 400 h,年平均气温9~11 ℃,年均降雨量553~690 mm,昼夜温差9~11 ℃,无霜期172~223 d,冬春略长,可耕地面积小,垦殖指数低,林牧用地比重较大。

旬邑县地处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北部,在区域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恢复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其生态战略定位十分突出。同时,咸阳旱腰带和北部旱塬沟壑区是咸阳特色林果产业的聚集区,该区域地貌环境复杂,生态环境恢复难度大,自然灾害发生频率高,原有的苹果产业效益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引导旬邑地区果农转变果树种植观念,调整水果产业结构,提高农林业产业综合开发效益,已成为地方政府和农林业推广部门当前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近些年来,根据当地群众和农林业机构在咸阳旱腰带和北部旱塬沟壑区零星栽培榛子()的探索实践和成功经验,在咸阳旱腰带及北部沟壑区栽培大榛子是咸阳地区农林果产业结构调整和林业产业创新发展的理想选择和出路。

1 榛子产业

榛子,是世界上四大干果之一,素有“坚果之王”之称,果实有补脾健胃、益气补血等功效,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食用木本植物,是中国榛子种质资源中重要的榛科植物之一,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高,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和潜在的医药利用价值。榛子因其果大皮薄、经济和生态效益好,既可鲜食又可制成干果,还可采用多种深加工方式食用,是加工高端膳食油料、糕点等食品的重要原料。再加上随着大众对榛子这一典型坚果的深入了解和高度认可,其市场需求面逐步扩展、需要量逐渐增大,近几年在我国的栽培面积快速扩大,榛子产业正逐渐成为许多省份和地区果业发展和结构调整中的特色产业和阳光产业。榛子主要集中在我国东北各省栽培,近年来在陕西地区呈现小规模发展。目前,在旬邑地区有少量引进,取得了理想的经济效益,逐渐引起当地政府和广大果农的高度关注。

加强榛子这一典型坚果品种在咸阳地区的引进栽培示范和推广利用,是在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背景下果业产业在咸阳地区发展的重大机遇,也是加快咸阳地区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在咸阳地区逐步完善特色榛子产业,能够有效促进地区农林业产业多元化发展,拓宽群众收入来源渠道,丰富周边剩余劳动力就业路径,巩固当地脱贫成果。

随着旬邑地区榛子栽培规模的扩大,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如部分榛子品种在旬邑地区的生长缓慢、病虫害严重及产量低等。当前,水果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咸阳旱腰带和北部旱塬沟壑区水果产业经济振兴的重要措施。通过在咸阳旱腰带及北部沟壑区栽培大榛子,建设大榛子种苗繁育基地,扩繁榛子种苗,进行榛子产品研发,以期达到助推咸阳旱腰带及北部沟壑区特色林果产业发展的作用。因此,在咸阳旱腰带和北部旱塬沟壑生态脆弱区推广榛子种植和开发利用,可以有效提高林业产业的综合效益、促进林区群众就业,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植被恢复建设、水土流失治理以及旱腰带地区生态环境改善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在旬邑地区建设大榛子种苗繁育基地,深入开展榛子种苗选育扩繁和区域榛子产业综合开发利用,为咸阳旱腰带及北部沟壑区榛子林果产业振兴起到助推作用,进一步巩固咸阳地区脱贫攻坚成果,为实现咸阳地区乡村振兴发挥出积极的指导作用。

2 发展榛子产业的意义

林果产业收入是咸阳旱腰带和北部旱塬沟壑区群众经济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特色经济林产业,促进区域经济林产业朝多元化、信息化及现代化方向发展,逐步完善果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通过合理配置林业产业所占比重,完善咸阳地区现有林业结构,可以有效促进咸阳地区林业产业的综合发展。榛子是特色林业产业之一,在咸阳地区开发和推广利用榛子能够促进咸阳旱腰带和北部旱塬沟壑区经济发展。通过榛子产业在咸阳旱腰带和北部旱塬沟壑区的实施,一是可以有效推动咸阳地区林果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林业产业综合化进程;二是可以促使特色林果产业朝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升级特色经果林的生产经营和管理体系,逐步提高果林生产的机械化水平,促进地方林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林业产业副产品的有序发展。

榛子的综合开发利用,可以申请政府政策性扶持和资金补助,完善林业产业在地区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中的作用,推进经济林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凸显林业产业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榛子产业在旬邑地区的综合开发利用,根据“高校+企业+合作社”的应用模式,组成榛子引种栽培试验示范种植团队和研究团队,提升科技服务水平。榛子产业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高从事林业产业群众收入和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措施,通过组织相关技术培训,学习相关栽培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动贫困户参与,促进区域群众就近就业,提升收入,推动乡村振兴,实现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双赢”的目标。

榛子属于灌木植被,耐寒、耐干旱、耐瘠薄,根系发达,根部不定芽萌蘖能力强,自然生长易形成灌丛,榛叶茂盛,保持水土,能够增加森林覆盖率,增强林地涵养水源和固碳能力,改善生态环境,是水土保持和改良土壤的理想树种之一,常在造林绿化中使用,是绿水青山保护建设的理想树种。开发榛子产业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有效途径,可为咸阳地区果业产业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于促进当地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3 旬邑地区榛子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受传统果业发展的影响,苹果在咸阳地区的果树种植中所占比重较大,长期以来当地群众的果业经济收入主要依赖苹果销售收入,对其他果业的经济效益了解和认识不足,普遍存在苹果价值高于其他水果的老旧观念,当前仍沿用传统种植模式及林果产品的初加工低级处理手段,这不仅造成地方果业结构过于单一,而且对区域土壤环境和大气造成了不利影响。同时,当地农户对其他类型的林果产品,尤其是特色坚果产品的开发利用价值和意义认识不足,种植积极性不够高,认为其可利用价值不大,未充分了解坚果产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咸阳地区从事榛子生产、加工、营销的个体户、合作社和企业大多起步晚,资金盘活较为困难,再加上缺少地方政府相应的配套政策和资金扶持,极大地影响了咸阳市榛子产业的综合开发利用。旬邑地区从事榛子产业综合开发利用的生产企业大都是中小型企业,起步晚,资金、技术受制约,在生产前期投入了大量财力,在榛子开发利用过程中又受到地形地貌的限制,导致榛子的生产过程不仅耗时,且费财费物,再加上旬邑地区目前的种苗基本靠从山东和辽宁等省区引进,苗木的采购和运输成本较高,造成从事榛子产业的个人、合作社和企业的开发资金缺乏的困难局面。

旬邑地区位于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受地形地貌条件影响大,而旬邑地区榛子种植区域大都集中在沟壑区,而沟壑区由于地势起伏大,沟壑深,地形破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道路基础设施差,难以开展大中型机械作业。适宜开展小型机械作业,但目前市场上适宜在该地域范围的作业机械有限,再加上运输距离远,造成榛子的种植、收集、运输和深加工成本偏高,当前旬邑大部分地区榛子产业化程度仍然较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造成青壮年劳动力短缺的不利局面,给地区榛子产业的综合利用带来了一定影响。在机械利用程度低、劳动力匮乏等不利外界因素作用下,人工成本的增加,加深了旬邑地区榛子产业综合开发利用效益低、处境艰难的不利局面。现阶段,关于榛子的综合开发利用大都还停留在传统的粗放型利用阶段,科技含量低,专业化服务队伍和市场不健全。

受地域的影响,相关机构组织开展的地区科技服务培训、外出业务技能提升学习的相关培训明显不足,培训组织次数少,外出业务学习机会较少,线上开展的科技服务效果不理想,再加上地区劳动力成本偏高,存在用工难的问题,且青壮年劳动力缺乏,尤其是男性劳动力短缺,给榛子苗木的日常田间管理带来了诸多困难,导致榛子的田间水肥管理、病害管理,以及榛子苗木的除蘖、拉枝、拧条和摘心等日常工作管理粗放,科技含量低。

现阶段,旬邑地区的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较为滞后,尤其是榛子产品知名品牌缺少龙头企业的引领和带动。一是企业创建品牌的意识欠缺,一些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因资金缺乏而无力将品牌做大做强,以及在农产品品牌创建过程中,大多企业各自为战,缺乏合作发展意识。二是知名品牌数量偏少,品牌注册杂乱。产品特色不明显,加工、名称、包装、宣传上都有雷同之处,造成同地区同类产品之间恶性竞争。三是区域品牌建设投入不足。由于品牌建设投入不足,品牌培育打造缺乏系统的策划和经费支持,无法使消费者产生真实的消费体验,产生深刻品牌印象。同时,还存在品牌宣传、品牌保护力度弱,“两品一标”认证工作不足等问题。

4 发展对策建议

结合咸阳各县(市)区榛子生产区域情况,依据咸阳地区果业结构总体规划布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榛子的综合开发利用。如在榛子种植面积较大的区域,重点加大榛子产业关键应用技术的培训及产品深加工,重点解决适宜地区种植的榛子苗木选育、苗木田间管护、榛子果实收集、储藏和深加工过程中出现的难题;加强区域榛子绿色品牌建设意义的宣传力度,改变榛子种植户、种植企业及加工企业相关负责人的思想观念,科学合理提高榛子的综合开发利用价值。

加强与相关农业机械制造企业交流合作,加大科技投入;结合榛子种植区域地貌特点,加强榛子产品加工环节的研发,加强适宜在渭北高原沟壑区开展作业的榛子果实收集、运输、储藏及加工机械的开发研究力度;提高农业机械补助标准,增加小型农业机械保有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小型机械作业面,逐步提高机械化利用水平,积极探索适宜从事榛子产业加工企业的发展方向。先进的技术是榛子产业在咸阳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助力,是促进榛子产业综合开发利用的发展动力。在榛子园建植示范和推广过程中,根据地域地理地貌特征,重点加强榛子苗木选育、田间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榛子果实储藏和加工等方面研究工作,对已成熟的技术进行推广利用,逐步转变果农传统果业经营模式。

实践证明,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综合开发利用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前期引导和大力扶持,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是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翅膀。在政府的政策引导驱动下,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能够有效推动榛子产业综合开发利用。对参与榛子产业综合开发利用的个人、合作社及企业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对在榛子产业开发利用过程中资金和技术较为困难的个人、合作社和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资金补助和科技服务,促进榛子综合开发利用、循环利用的新的产业链的形成,增加榛子的种植面积,提高榛子综合利用率,逐步实现榛子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利用电视网络、微信、报纸、抖音和快手等媒体平台举办线上和线下等多种形式宣传报道,扩大榛子的种植、榛子产品加工以及科技服务,让榛子种植户、合作社和种植企业充分认识榛子综合利用带来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深刻了解榛子产业对生态环境带来的益处及产生的经济效益,提高榛子的综合利用示范推广力度,正确引导果农、合作社、种植企业和榛子加工企业因地制宜地种植适宜榛子品种,让广大种植户、种植企业、加工企业自觉、积极、主动加入到榛子的综合开发利用队伍中去,创新营销产业链,丰富完善营销措施,扩大榛子销售覆盖面,完善榛子产业的线下和线上的销售模式,实现榛子综合开发利用的规模化生产经营。

当前咸阳地区的榛子苗木大都依靠从山东和辽宁等地引进,不仅产生了巨大的苗木选购成本和运输费用,在苗木建植和养护过程中还出现存活率低、适应性差和病害严重等问题。从咸阳地区果业结构长远布局出发,应加快科技攻关步伐,加大当地适生榛子苗木的选育和扩繁工作,提高榛子建园标准,创建科技示范园和遴选科技示范户,扩大榛子苗木繁育基地面积和覆盖面,降低榛子建园成本和管护成本,增强榛子苗木的选育和田间管理水平,提高榛子果实产量。随着榛子种植面积的扩大,在榛子的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病害和虫害的影响,最终影响榛子的生长、产量和品质。因此,在榛子苗木的田间管理过程中应注意病虫害的综合防治,防止榛子效益下滑。

从当前咸阳地区榛子产业综合开发利用情况来看,大都还处在传统的比较粗放的经营模式阶段,区域公共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明显滞后,农业品牌影响力不足。区域公共品牌及地理标志的建立,可以扩大果业品牌的影响力,促进果品的销售。在榛子的综合开发利用方面,结合咸阳地区果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政策,借鉴学习其他林果产业的生产和经营的模式,扩大宣传,完善配套设施,增强品牌意识,扩大自主品牌的影响力,加大科技投入和品牌开发建设力度,逐步推进榛子产业的多元化协调发展。

猜你喜欢
沟壑区榛子咸阳
咸阳
黄土高原生态分区及概况
咸阳医院
黄土残塬沟壑区苹果园土壤的持水特征
榛子的猫猫图鉴(上)
黄土高原沟壑区不同杏树嵌套种植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组成的影响
春天的电话
退耕还果对黄土高原沟壑区坡地土壤和植被碳、氮储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