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胃癌术后化疗患者营养状态的危险因素分析

2022-07-20 02:47罗田县人民医院肿瘤科湖北黄冈438600
吉林医学 2022年7期
关键词:机体胃癌化疗

张 正 (罗田县人民医院肿瘤科,湖北 黄冈 438600)

胃癌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在世界常见肿瘤中排名第四,其早期病情隐匿,缺乏典型症状,因此大多患者确诊时病情已发展至中晚期,丧失了治疗的最佳时期,导致病死率升高。伴随病情进展,患者逐渐表现出消化不良等胃部不适症状,晚期胃癌临床症状以疼痛、呕吐为主,甚至呕血、黑便,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目前临床中治疗胃癌的主要方案是通过切除病灶抑制肿瘤转移、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但为巩固手术效果,患者在术后通常会接受化疗治疗。由于肿瘤细胞消耗、手术引起机体损耗、代谢量增加等因素,造成胃癌术后化疗患者的机体素质下降,易出现消化道反应、营养摄入障碍,使其恢复速度减慢。有研究指出[2],营养不良会损害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增加术后并发症,甚至会导致复发率、病死率升高。本研究旨在探讨影响胃癌术后化疗患者营养状态的危险因素,为临床中避免术后化疗营养不良提供防治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经过罗田县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选取2019年2月~2021年1月罗田县人民医院肿瘤科收治的189例胃癌术后化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其整体营养状况主观评估量表(PG-SGA)[3]评分进行分组,<4分的为营养良好组65例,≥4分的为营养不良组124例。诊断标准:以《胃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4]为参照。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且经病理学诊断确诊者;行胃癌根治术治疗者;接受完整术后化疗,且化疗方案为5-氟尿嘧啶、奥沙利铂、亚叶酸钙或奥沙利铂、替吉奥者;临床分期为Ⅱ~Ⅲ期者;近1个月内未服用免疫增强剂者。排除标准:有远处转移者;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者;入院之前已发生营养不良者;术前接受新辅助化疗者。

1.2方法:采用PG-SGA评分对患者营养状况进行评估,包括两个部分:①患者自我评估;②医务人员评估。患者自我评估部分由患者自己填写,包括症状体征、近期体重变化、患者活动、膳食摄入变化和功能等方面;医务人员评估部分由医务人员填写,包括患者的病程、年龄、代谢应激状态评分和体格检查评分等。量表总分35分,≥4分为营养不良,<4分为营养良好,分数越高提示患者营养状况越差。

1.3观察指标:①影响胃癌术后化疗患者营养状态的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统计所有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包括居住地、年龄、临床分期、婚姻状况、手术方式、家庭月收入、文化程度、早饱感、性别、合并糖尿病、化疗期间肠外营养支持、合并高血压等;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主要将上述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指标进行统一纳入并筛选出相关的危险因素。

1.4统计学方法:数据的计算分析均通过SPSS 22.0统计软件统一进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行χ2检验,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危险因素的统一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影响胃癌术后化疗患者营养状态的单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营养不良组和营养良好组在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临床分期、早饱感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影响胃癌术后化疗患者营养状态的单因素分析[n(%)]

2.2影响胃癌术后化疗患者营养状态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胃癌术后化疗患者营养状态为因变量,自变量主要从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统一选取,并纳入多因素非条件回归模型进行计算与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临床分期Ⅲ期、化疗期间有肠外营养支持、有早饱感均为影响胃癌术后化疗患者营养状态的相关因素(P<0.05)。见表2。

表2 影响胃癌术后化疗患者营养状态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胃癌是消化系统常发的三大恶性肿瘤之一,我国属于胃癌高发地区,占全球胃癌总发病率的40%以上[5]。胃癌根治术和放化疗是治疗胃癌的有效手段,术后辅助化疗能够杀灭残留肿瘤病灶,避免或减少局部复发以及肿瘤细胞远处转移,降低病死率。患者应用胃癌根治术治疗时,全部或大部分胃被切除,消化系统被破坏,进而造成一定的营养打击。此外,化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如呕吐、食欲不振等也加剧了患者机体营养匮乏的状态,降低患者的化疗耐受性。营养不良是由于摄取食物不能满足机体需要,或机体消耗增加,食物消化、吸收、利用障碍,无法维持机体代谢需求,出现体重不增或减低及生长发育停滞。探讨胃癌术后化疗患者营养不良的危险因素,并据此予以患者个体化的预防措施,对改善患者临床结局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经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临床分期Ⅲ期、化疗期间有肠外营养支持、有早饱感均为影响胃癌术后化疗患者营养状态的相关因素。分析其原因在于:随着年龄增长,老年患者各项身体机体逐渐减退,空肠黏膜微绒毛更稀疏,长短不一且排列杂乱无序,部分上皮脱落,抑制微绒毛数量减少,导致老年患者肠道动力及吸收功能紊乱,部分分胞肿胀、溶解甚至空泡化,导致发生营养不良的风险升高[6]。文化程度较低的患者往往营养认知水平也低、缺乏饮食搭配知识,受传统观念营养影响,部分患者错误地认为吃饱喝足就能满足机体的营养需求,且部分患者忽视了均衡饮食的重要性,过于追求高脂肪、高热量、精细饮食是导致低学历者营养不良的直接原因之一[7]。伴随患者的病情进展,其肿瘤临床分期越晚、肿瘤恶性程度越高、抑癌基因失活、癌细胞过度增殖、对机体的营养物质消耗也就越高,进而造成患者应用状况不佳[8]。早饱与肠胃功能紊乱有关,属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排空速度降低,仅进食少量食物就产生饱腹感,并伴有上腹胀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临床表现,对患者正常的饮食摄入产生不利影响,进而造成营养摄入不足、诱发营养不良[9]。肠外营养通过中心静脉将营养液的浓缩形式输入患者体内,进而为患者提供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减少因化疗引起的经口进食障碍。此外,有报道指出[10]相较于化疗期间接受肠外营养支持的患者,未进行肠外营养支持的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的风险高出2.16倍,提示化疗期间为患者提供肠外营养支持是改善患者营养状态的保护因素。为提高胃癌术后化疗患者的营养水平,临床中针对年龄大、文化程度低、临床分期晚、有饮食相关不良反应的高危人群应加强饮食干预,指导患者采用少量多餐等方式减少饱腹感,加强患者化疗期间肠外营养支持,根据患者病情进展、临床表现制订个体化饮食方案,避免或减少患者发生营养不良。

综上所述,年龄≥60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临床分期Ⅲ期、化疗期间有肠外营养支持、有早饱感均为影响胃癌术后化疗患者营养状态的相关因素。然后造成胃癌术后化疗患者营养不良的因素较多,而本研究纳入病例数较少,无法涵盖全部因素,临床中可通过扩大样本量、开展营养干预方法的研究。

猜你喜欢
机体胃癌化疗
中西医结合护理在肿瘤化疗中的应用
碘-125粒子调控微小RNA-193b-5p抑制胃癌的增殖和侵袭
Ω-3补充剂或能有效减缓机体衰老
奶牛瘤胃健康、机体健康和繁殖性能的关系
青年胃癌的临床特征
邓俊峰作品选
跟踪导练(二)(3)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癌诊疗中的应用
A kind kid helps a classmate beat cancer Aka
胃癌组织中LKB1和VEGF-C的表达及其意义